有人在朋友圈發(fā)了段總結和反省,,我覺得贊,經她同意截圖發(fā)在群里,。遺憾的是,,沒一個人抓住重點。 群友的反應是:她一天閱讀五六十萬字,,夸張了吧,? 然后就嘰嘰喳喳討論是否可能。這就糟糕了,。這叫眼不正,。禪宗說,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給你一本書,一段話,,你得迅速抓住要害,。要害是一種精神,一種思路,,它沒法獨立呈現(xiàn),,必須依托文字、修辭和鋪排,。要借助文字抓住精神,,再把文字棄掉。 拿啃雞腿比方,,正常人讀書,,雞腿嘴中一過,,肉剔得干干凈凈,骨頭留下,。不擅讀書的人,,肉帶骨頭一起吞下,拉出來還是一塊雞腿,。擅長讀書的人,,就像《射雕英雄傳》里面黃蓉做的菜,“二十四橋明月夜”,,把香腸的味留下,,香腸棄掉不食。 但問題是,,味依肉而存在,,如何剝離肉而不損失味,這是學問,,也是功夫,。 《莊子·天道》講,輪扁見桓公讀書,,問讀的什么,,桓公說圣人的書。輪扁說,,那些全是糟粕,。桓公大怒,,說你得拿出個說法,,有說法就活,沒說法就死,。輪扁說,,我是個做車轱轆的,做了幾十年,,哪地方要多補一刀,,哪地方要少削一下,一看就明白,,一砍就到位,。但這種本事,連我兒子我都沒法傳給他,,說是說不出來的,。圣人的精華都在腦子里,說出來的只是些渣渣,。圣人都死了,,再讀他的話,可不是讀渣渣,。 禪宗也是這樣,,有人問向上第一機,祖師就一耳光扇過去,,叫他體會一下現(xiàn)量,。 這個意思很精深。我們讀的好多書,,連雞腿都不算,,只算雞肋。市面流行的書,,都是攢起來的,。攢,就是東找些材料,,西扒些故事,,一堆,捋順了,,就成了,。連渣渣中的渣渣都算不上。這種書沒有靈魂,,好比一個人,,你跟他親近,是因為他有說有笑,,有溫度,。聊天軟件就不行。攢出來的書,,從頭翻到尾,,就像聊天軟件,找不到復雜的情緒和靈魂,。 但很多人抓不住要害,。比如我在群里發(fā)的截圖,意在贊其態(tài)度,,適時反省與總結的態(tài)度,。至于總結的內容,全不重要,。其中尤其不重要的是她一天讀多少字,。只盯著這個,豈不舍本逐末,,買櫝還珠,。 “一天讀五六十萬字”不重要,,是因為這句話什么都無法說明。 兩百人的聊天群,,一天至少產生1000條消息,。每條20字,就是2萬字,。我有50個這樣的群,,每天只需要看一遍聊天記錄,就相當于閱讀100萬字了,。高考作文判卷,,一篇不到30秒。按一分鐘判兩張,,1600字,,一小時96000字。而網站貼吧管理員的速度是高考判卷的五倍以上,,他們全負荷工作,,一小時就有50萬字的閱讀量。 這有意義嗎,?他們的知識會增長嗎,?見聞會提升嗎? 不能說完全不會,。但要說會,,也是大錯特錯。這樣的工作,,干一周,,知識見聞就很難再有什么提升——因為那些信息是同質的,碎片的,,是白噪聲,。 而讀紙質書最多的人,是出版社的編輯和校對,。老校對天天都在讀書,,但見聞和視野也不見得有多寬廣。 要明白閱讀的意義何在,,談閱讀量才有意義,。但真懂了閱讀的意義,就不會在乎閱讀量了,。 我有個同學是計算機博士,,朋友電腦壞了找他,找完告訴我,他什么都不懂,。我說,,不懂就對了,但如果他去公司工作,,年薪會超過50個修電腦的,。 什么都懂的,,是民科,。越專業(yè)的人,越是只懂一小塊,。 我對閱讀的理解是,,它是在構建你心中的世界地圖。小學的時候,,它是一幅比例尺500萬分之一的地圖,。你可以看到各省的形狀、邊界,,甚至主要的鐵路干線,。但別的就看不清了。 當你的閱讀深入,,就是在將比例尺放大,,放成100萬分之一、50萬分之一,。放得越大,,工作量就越大。如果你想對一個城市特別了解,,就不能再看中國地圖,,而要看那個城市的地圖,五千分之一,,甚至一千分之一的,。 比如經濟學教材,碩士的課本,,框架和本科一樣,,但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就細密了些。博士的教材,,框架依然一樣,,但分析工具更加細密,聚焦的問題也更加細致,。一個讀500萬分之一地圖的人,,鄭州到武漢的路線,他知道,但鄭州的區(qū)劃圖他就肯定不知道,。 地圖是二維的,。真實的世界是多維的。每個領域就是一個維度,?;ヂ?lián)網叫“萬維網”,這個名字很值得玩味:World Wide Web,。真實的世界有無窮個維度,,它們不是各各獨立的,彼此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比如,,依據一個人的專業(yè)、愛好和興趣,,給他貼上標簽,,每個標簽都是一個維度,這樣就可以建立起多維度的坐標系,。 互聯(lián)網公司給用戶做差別化推薦就是采取這種思路,。先選取一些相關性較弱的標簽(即不同指標之間要盡量相互獨立),建立起多維度的坐標系,,再依照用戶瀏覽習慣給他一個定位,,動態(tài)調整,進而用海量數(shù)據預測他感興趣的話題,。 算法的復雜,,源于世界的復雜,人的復雜,。所以閱讀也需要復雜的閱讀,,深度的閱讀。復雜的閱讀才能建立起對世界更深層次的認知,。 另外,,專業(yè)也會影響人的思維方式。一個中文系的人,,整天子曰詩云,,和經濟系的人整天研究貨幣經濟,看待世界的視角會有很大差異,。比如有些人堅持認為解決春運的問題就是火車票漲價,,并不是嘩眾取寵,而是基于他們由專業(yè)背景形成的堅固世界觀,。 每個人都由于獨一無二成長環(huán)境,、經歷,、專業(yè),站在獨一無二的坐標點上,。維度越少,,這些點就越密密麻麻重合在一起,相當于一幅小比例尺的地圖,,把個體間的諸多差別抽象掉了,。而所謂的大數(shù)據,就是將世界在更多的維度展開,,將比例尺放大,。這樣,從前聚在一起的密密麻麻的點開始鋪開,,有如燦爛的星空,。 因此,,如能打破壁壘,,看世界的角度會開闊很多。這種打破,,不是流于形式地搞什么跨領域研究,。專業(yè)之所以叫做專業(yè),就在于有其邊界,、方法,,和工具。但一些思路和想法,,則可以超越專業(yè),,在更高的一層具備意義。這樣,,不同的專業(yè),,會有一些相近的想法可以類比,可以由專業(yè)的外部得到啟發(fā),。這正是宋儒常說的“理一分殊”,。 比如有人問賈樟柯,哪種劇作理論對他影響最大,。賈樟柯說,,傅山的書法理論: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假如有編劇聽了這句話就去研究傅山的書法,,想從中得到編劇的技巧,,那可謂傻到透頂了,。——毛都不會得到的,。這是因為,,傅山的話與其說是啟發(fā)了賈樟柯,不如說是印證了賈樟柯,。是賈樟柯在具體修改劇本的時候,,通過無數(shù)次的嘗試,越來越認同“寧拙毋巧”的道理,,而不是反過來,。就像從一幅大比例尺的地圖上,可以得到小比例尺地圖的信息,,但反過來卻不行,。因此王陽明的“事上磨練”也是這個意思。是經由對許多細微之處的認知,,打成一片,,形成對世界的看法。而非上來就談大局觀,,那樣只會蹈入空虛,。 只是計劃今天讀書要讀多少頁,今年要讀多少本書,,是沒有意義的,,意義全在于如何展開,如何將書中的精義攝取出來,,到自己腦子里,,再把其余的拋掉,爾后,,讀書才會對你產生意義,。 至于閱讀的具體方法,有空再聊,。 |
|
來自: 聯(lián)合參謀學院 > 《讀書方法&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