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到村莊過年的時候,有種從未有過的尷尬,,就是無法準確尋找或者確定自己的位置,。在與同齡人交往的過程中,,感到與他們有很大的隔閡。其實,,這些上學(xué)出來的人確實是異數(shù),。因為大多數(shù)人沒有通過上學(xué)這條路走出農(nóng)村,而是選擇留在了農(nóng)村或者打工,,他們早已獨立的展開生活的篇章,,成為了一家之主。自己還是一個學(xué)生,,還沒有工作,,也不確定自己的未來是個什么樣子。 要想在村莊中有個獨立的位置,,首先就要成家,,成為一家之主。在當?shù)?,結(jié)婚又稱為“成人”,。就是說,只有結(jié)了婚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村莊意義上的人,,才會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才會有所擔當。而未婚的年輕人經(jīng)常被稱為“半大孩子”,,那些打光棍的人很多是無法上桌子面的人,,就是他們能夠參加很多正式性的社交活動,在村莊中沒有面子,,上不了臺面,。結(jié)婚是走向獨立的開始。組成村莊或者社會的基本元素不是個人,,而是家庭,。一個正常的家庭,應(yīng)該由夫妻和孩子組成,。當成了一個家之后,,夫妻雙方都要為自己的小家開始謀劃。他們的思考問題的出發(fā)點是基于自己的家庭,,而不再是自己原來的家庭,,也不是單純的個人。思考單位的不同,,也讓人們的整個精神氣質(zhì)都要發(fā)生變化,。他們已經(jīng)取得了與其他家庭同等的地位,不再是一個孩子,,也不再是一個從屬,。他們也要全方位的思考問題,,這樣人生才能夠完整。當然,,成家之后,,要生孩子,要分家,,要不斷的上升和壯大,,成為村莊的中流砥柱。不成家就不會面臨柴米油鹽的經(jīng)濟生活,,也不會牽涉到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代際關(guān)系。成家之后,,就要當家,,成為主人,。此時,,說話的語氣就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結(jié)婚之后邀請客人到家里坐坐就說“到我那兒”,。這句話表明,那個地方是我的,,我可以做主,,那個地方是從屬于我的。而未結(jié)婚的人則只能說“到俺家”,,這句話就有另外的含義,,就是那個家是你的家,你從屬于那個家,,家長是你的父母,,而不是你。你在家中并不具有完全獨立的位置,,家里人可以為你招待客人,,但你要提前打好招呼,而不是說隨便就帶人來,。在農(nóng)村中要獨立,,成為社區(qū)性的一員,一定要結(jié)婚,,要成個家,。 想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意義,要有孩子,,最好還要有個兒子,。有了孩子家中才會有更多的歡笑,,有了孩子才知道自己肩上的責(zé)任有多重,有了孩子才會有完整的人生,。結(jié)婚之后,,遲早要分家。在不太講究享樂的農(nóng)村,,家里要是每個孩子,,就沒有了生氣,兩個人的日子也不知道怎么過下去,。有了孩子之后,,才會感覺到有壓力,也就有了動力,。有了孩子之后,,會為孩子辛辛苦苦的勞動,拼命的“巴結(jié)”孩子,。在當?shù)?,巴結(jié)孩子就是想辦法將孩子供出來,讓他們有好的生活和未來,,可以是讓他們好好的上大學(xué),,也可以是為他們找一份好的工作。當把老人和孩子的事情辦完之后,,才會感覺到自己的意義,,感受到自己取得的成就。一個人不是只為自己活著,,而是為他人活著,,從他人那里獲得自己的意義。也許個人可以創(chuàng)造很多的財富,,若不能將其轉(zhuǎn)移出去,,只是為了自己掙錢,只能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是自己為他人掙了很多錢之后,,所獲得的則是雙重的效果。一是你為他人做了什么,,體現(xiàn)高尚之處,;二是自己做到了何種程度,證明能力之處,。生命的意義的延續(xù)不單是自己有了后代,,還要為他們做點兒什么。不單要為他做什么,,還要讓他自己成材,。三十歲之前,,子看父;三十歲之后,,父看子,。兩者要相互的去實現(xiàn)。在村邊碰到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按輩分算應(yīng)該稱呼為叔,。本來就是打個招呼,表示一下尊敬,,但是開了話頭之后,,我們兩個人就在寒風(fēng)中聊了一個半小時。主要談的就是他的三個兒子和自己生活的感悟,。他對自己的三個兒子的性格非常了解,,既有對他們的擔憂,也有欣慰,。比如,,大兒子比較老實,但是能夠接觸社會,,朋友比較多,;老二比較聰明,,但是性格太偏執(zhí),,不善于與人交往;老三則是喜歡獨行,,但不會吃虧,,這幾年總是一個人出外打工,沒有和家里人在一起,。他說,,到哪里,人都不能懶,,懶了日子就過不好,。國家有國家的情況,小家有小家的情況,,要考慮小家的情況,。自己已經(jīng)五十多歲了,也沒有太多的奔頭了,,也快干不動了,,希望自己的兩個兒子趕快結(jié)婚,也能為他們看看孩子,。他是一個善于動腦筋肯干的人,。三個兒子,,蓋了三個院子,都是主房,、配房一下子起來,。他的全部心力都放在了如何讓小家生活的更好,也就是能讓老婆,、孩子過上很好的生活,,讓三個孩子都成一個家。成個家,,在農(nóng)村是件很普通的事,,幾乎所有人都要面對的事。 現(xiàn)在,,重男輕女的觀念已經(jīng)大大減弱,,認為女兒也是自己的孩子,也要好好的培養(yǎng),,但是最好還是要有個兒子,。這與繼承制度有關(guān)。在農(nóng)村,,一般是單系繼承,,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要給兒子,女兒只得到自己的一份嫁妝,。女兒出嫁之后,,就成為了別人家的人,自己不愿意給,;即便是給了,,也得不到兒子般的照料。雖然,,女兒在家中的地位上升了,,女兒養(yǎng)老的趨勢也有所加強,但是人們的心理還未完全轉(zhuǎn)變過來,。即便是自己在活著的時候可以生活的很好,,但是死了之后,是否有人給自己上墳?zāi)?。過年的時候,,有誰會專門為自己磕頭呢,自己的牌位應(yīng)該放在哪里去呢,。死了之后就不再感知到這些問題,,但正因為活著才會去考慮死后的事情。 感覺同齡人所經(jīng)歷的才是正常的、自然的生活世界,,他們并不存在太多的焦慮和迷茫,,在按照既定的軌道不斷的前行,千百年來祖祖輩輩就是這樣不斷的延續(xù)著,。在老家,,到了一定的年齡,都會成家,,也都會有個孩子,。生兒子,蓋房子,,娶媳婦,,抱孫子依然是人們的理想和歡欣所在。當然,,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但總會去克服與應(yīng)對,。在同齡人看來,,這些上學(xué)出來的人是個異數(shù);這些上學(xué)出來的人,,通過與他們的對比來看,,似乎覺得自己也是有很大的不同。這個不同主要在哪里呢,?也許只是時間上的差異和空間上的距離,。見面之后,很多人都會說,,你看那個誰,,人家的孩子都多大了,,你連媳婦還沒有,。他們說這個話是有道理的,因為從具體的層次來看,,確實如此,。但他們也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僅僅表現(xiàn)為時間上的差異而已,,他們所擁有的,,那些上學(xué)出來的人遲早也要擁有。這也為那些上學(xué)出來的人提出了另外一個要求,,那就是要堅持兩個標準,,一個活在村莊,另一個活在自己走出來的世界里。只有這兩個都活得很好,,才會有圓滿的人生,。雖然,當下自己是個異數(shù),,但總歸要走向統(tǒng)一,,因為都要有基本的生活。至于更高的要求,,則只有自己才知道,。可能無法在財富上有更多的超越,,但是精神狀態(tài)上應(yīng)有更好的表現(xiàn),。 通過自己的異,才能看出別人的同,。他們正在進行著積極向上,、豐富、充滿意義的生活,,不管他們愿意還是不愿意,,也不管他們是否覺察到。每次回家,,都會聽說他們在哪里打工,,有沒有掙到錢,孩子怎么樣了,,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他們的老婆怎么樣了,有沒有和婆婆吵架,。這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也是生活的意義之所在。在一般人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的家庭或者家族才是生活的真正之所在,。他們可能會關(guān)注自己的村莊、民族和國家,,但是這并不成為他們所思考和努力的重點,。很大程度上,這只是三個被建構(gòu)出來的概念,,只有想思考的人才會去來回把玩,。當從事這些事情的時候,也許世俗的生活和精神的追求就進行了分離,。而在農(nóng)村人那里,,可以就不會存在這樣的狀況,他們的世俗和精神是統(tǒng)一的,所做的正是自己想要達到的,。為了還孩子有個好的生活,,那就去好好的工作,掙更多的錢,,讓他們上更好的學(xué)校,。也許他們會從自己的孩子那里獲得意義,思考他們的將來,,同時,,也可以將這些想法落實到行動中去。他們的生活是具體的,,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 現(xiàn)在,,很難從物質(zhì)生活的角度來判斷一個人或家庭生活的好壞,,吃、穿,、住的好,,不一定就有很高的生活質(zhì)量。而要去看他們的所想與實際達到的狀態(tài),。當他們想多掙點兒錢,,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事實上也達到了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幸福,。幸福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而是存在于相對的比較中,。當目標太高時,,無論怎么做都不會達到,就會讓人永遠處于失望之中,;當目標很低,,卻也總達不到時,就會讓人感到絕望,。也許,,得到一個蹦一蹦就夠得著的桃子是最幸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