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和平之蝶不再流淚輕輕地捧著你的臉為你把眼淚擦干,這顆心永遠屬于你告訴我不再孤單 在熙來攘往的地鐵站,,懸掛于站臺的電視屏幕中播映出幾幅照片讓人心顫,,心緒久久難平: 第一幅:醫(yī)院狹窄的停尸房中,,三名天真孩子的小小身軀,蜷縮著,,裹在零亂的被單中,,他們約莫四五歲光景,他們的眼睛緊緊地閉著,,稚嫩的臉上還模糊著血跡,。 第二幅:一位瘦削黧黑的年輕父親,俯下身子,,用嘴唇輕輕吻著自己孩子那沾滿血跡的小額頭,。孩子眼睛緊閉著,父親多么希望自己的寶貝是睡著了,,待會兒就會醒來,。可是,,孩子已經(jīng)被裹上了裹尸布,,永遠不會睜開他天真的大眼睛了。 第三幅:一個渾身血跡的四五歲小男孩,,被救護人員放上救護擔架,,可是孩子死死抓住救護員的衣領(lǐng)喊著要爸爸,男孩還不知道,,他的爸爸剛剛在一次轟炸中失去了生命,,小男孩永遠失去了父親的庇護和笑臉…… 這些,不是發(fā)生在遙遠的過去,,而是就發(fā)生在2014年7月20日的巴勒斯坦加沙城一個普通醫(yī)院的一幕,。 巴以戰(zhàn)爭令生靈涂炭,平民死傷不計其數(shù),。其中半數(shù)以上是兒童,、老人及婦女。 老百姓們時刻面對著死亡的威脅,,活在隨時被奪去生命的恐懼之中,。一位神情憂戚的老人說:“我們只想平平安安地活下去……” 無獨有偶,一架民航客機,,MH17,,沒招誰,沒惹誰,,平平穩(wěn)穩(wěn)地飛在萬米高空,,卻在瞬間被擊落而分崩離析。墜落地點附近的人們聽到轟隆一聲巨響之后,,就駭異地看到許多尸體從天而降,,男女老少都有,,一瞬間尸陳遍野,這樣的慘烈景象,,將人們幾乎嚇傻了,。 無論事后戰(zhàn)爭各方如何互相指責,都已沒有絲毫意義,。重要的是這近300個活生生的會哭會笑的生命,,轉(zhuǎn)眼間變成數(shù)百具四分五裂、慘不忍睹的尸骨,。 他們都是些普通的各國老百姓,,這些無辜的人們,又一次成了戰(zhàn)爭的犧牲品,。 從古至今,,發(fā)動戰(zhàn)爭者總是有著各種各樣堂而皇之的理由,然而,,哪次最終苦的不是平民百姓,?正如元曲家張養(yǎng)浩所說的那樣:“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如果,,我們不那么健忘的話,,僅僅七十多年前,那場戰(zhàn)爭,、那場屠殺將一個名叫南京,、又叫金陵的城市,從一個秦淮燈影雞鳴春曉的詩意之城變成一個血流漂櫓萬戶蕭疏的地獄之城,。 正如鐫刻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的那首長詩《狂雪》所說:“街衢四通八達,,刺刀實現(xiàn)了真正的自由/比如,看見一位老人,,刺刀并不說話/只是毫不猶豫地往他胸窩一捅/然后,,拔出來,根本,,用不上看一看刺刀/就又往另外一位,,有七個月身孕的/少婦的肚子里一捅/血,刺向一步之遙的臉/將刺刀抽出/露出東方人的,那種與中國人/并無多大差異的獰笑,。” 戰(zhàn)爭施暴者滅絕人性的狂暴,、死亡陰影籠罩下的垂死百姓,、對戰(zhàn)爭幽靈的痛恨和對和平的向往……通過文字賦予的一種神秘力量,直擊每一個中國人的心,。 有人說,,《狂雪》是剝開的血淋淋的傷口,直視之,,會令人痛楚難當,。 然而尼采說:“一切作品中,吾獨愛以血淚書寫者,?!币驗椋獪I鑄成的傷口,,剝開,,是為了記住,并鞭策,。 如果,,我們不那么健忘的話,也僅僅是七十多年前,,一個殘酷的戰(zhàn)爭怪胎——奧斯威辛集中營,,在波蘭一個叫奧斯威辛的小鎮(zhèn)上被德國納粹建立起來。在這之前,,奧斯威辛只是波蘭一個寧靜而安詳小鎮(zhèn)的名字,,藍天白云,河水靜靜流淌,,人們平靜生活,。 然而,自從建立起這個名叫“奧斯威辛”的龐大集中營之后,,奧斯威辛這四個字,,從此與美麗絕緣,取代的是血腥,、是慘烈,、是滅絕人性——德國納粹在奧斯威辛使用的“現(xiàn)代工業(yè)化”的方式屠殺人類,被稱為“死亡工廠”其慘烈程度震驚人寰,。德國納粹設(shè)立了用活人進行試驗的“醫(yī)學試驗室”,,4個用來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殺人的毒氣室,還有焚尸爐,,曾一天屠殺6000人,。法西斯將人大批推入毒氣室,然后任憑他們在緊閉的毒氣室內(nèi)哀嚎慘叫,,最后被活活毒死,。被毒死的人們被推進焚尸爐焚毀,留下的大量骨渣被磨碎后傾倒入河中,,以此銷毀殺人罪證,。殘暴至令人發(fā)指的納粹將女人的長發(fā)剪下做地毯,1945年德國法西斯戰(zhàn)敗撤退時,,來不及運走及銷毀的頭發(fā)就有7噸重,。 五年之間,這里屠殺了400萬人,!或許,,作為數(shù)字,400萬是抽象的,,但是,,你可曾想過,這是一個個有呼吸,、有心跳,、有思想、有哭,、有笑,、有歌、有淚的活生生的生命…… 在被屠殺的400萬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稚嫩無邪的兒童,,那些集中營中被死亡陰影纏繞的孩子們,他們還喜歡寫詩,。他們童稚,、羸弱、疲憊的小小身體,,因為有了詩歌的燭照,,顯出與年齡不相稱的深刻和憂傷。 我記得最清晰的,、也最令我感動的是一首名叫《蝴蝶》的小詩,,是一位11歲的孩子所寫,但他沒來得及留下名字就被推進了毒氣室: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豐富,,明亮,耀眼的黃色,, 或許,,那是太陽金色的淚水, 滴在白色的石頭上…… 那樣,,那樣的一種金黃,, 輕盈得翩然直上,。 它離去了,,我相信,這是因為,, 它自己要告別這個世界,。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這里, 不住在集中營,?!?/FONT> 雖然德國哲學家阿多諾曾經(jīng)滿懷痛楚地說:“奧斯威辛之后,,寫詩是殘酷的”,。讀到這句話,,人們的內(nèi)心會情不自禁地顫抖,。這種震顫,,深至靈魂——詩人和詩歌,,代表著一種至美和至善。贊美生活,,贊美生命,,贊美世界。然而,,人性的殘忍,、人性的至惡,毀滅了詩歌所彰顯的那個美麗的世界。文明被迫淪陷,。 2000年,,德國政府成立了“回憶、負責與未來”的專項基金100億,用以賠償二戰(zhàn)期間被納粹殘害的受害者家屬,;2005年1月25日,第59屆聯(lián)合國大會舉行特別會議,,紀念奧斯威辛納粹集中營解放60周年,;2005年1月27日,,德國總統(tǒng)克勒向奧斯威辛納粹集中營的死難者紀念碑鞠躬。30多個國家領(lǐng)導人共同低頭為奧斯威辛的冤魂們默哀,。 可是,,為什么直到今天,戰(zhàn)爭的陰霾還在我們的天空里久久不散,? 可是,,為什么直到今天,那只金黃的和平蝴蝶依然還在流淚,,它依然不能安然翩飛在我們的生活花叢中,? 多么多么希望,世界上,,在所有善良人們的生活中,,有陽光,明媚而溫暖,;有白楊葉片兒,,婆娑翻飛,;還有還有,,那片美麗的草地上,,有金色的和平蝴蝶在翩然起舞,。 那只和平之蝶,,她永遠,不再流淚,。 讓我們,,一起祈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