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北上稱霸 ?、?《吳越春秋》卷八《勾踐歸國外傳》,。 ② 《國語越語上》。 ① 《吳越春秋》卷十《勾踐伐吳外傳》,。 ② 《吳越春秋》卷八《勾踐歸國外傳》,。 ③ 《吳越春秋》卷九《勾踐陰謀外傳》。 夫差在打敗越國后,,自以為不可戰(zhàn)勝,,就驕傲輕狂起來。聽不進(jìn)伍子胥的忠言,,并逼他自殺,,還把尸體裝在皮囊中拋進(jìn)大江。對讒佞的小人伯嚭,,則言聽計從,,使他掌握國家大政,因此越國的計謀得逞。夫差“志廣”,、“輕戰(zhàn)”,,伯嚭就百般迎合他,于是自敗越后就不斷向北用兵,。在夫差二年八月侵陳國,,四年再次伐陳國。五年同魯國在鄫地(今山東棗莊市東)相會,,想通過魯國北上爭霸。在會上夫差越禮向魯要求獻(xiàn)一百牢的禮品,。魯人害怕,,只得供給。夫差九年,,吳國人再次北上進(jìn)攻魯國,。這年的六月,齊悼公派人到吳國請吳軍共同進(jìn)攻魯國,。吳國當(dāng)然同意,。但秋天,魯國同齊國又和好了,,齊悼公于是派人到吳國辭謝,,不再伐魯。夫差不干,,于是率領(lǐng)大軍北上,,反而聯(lián)合魯國進(jìn)攻齊國。為使吳國水軍能北上,,在邗地(今揚州市北)建城,,作水路碼頭,開鑿邗溝,,貫通長江到淮水的一條運河,。夫差十一年,吳軍會同魯,、邾,、郯國軍攻打齊國南郊,駐軍于鄎,。恰在此時,,齊國人殺死齊悼公,夫差在軍門外哭祭三天,。吳將徐承從海上進(jìn)攻的一支水軍在攻打齊國時,,又被齊人打敗,夫差于是退兵回國。 夫差十二年,,吳國會同魯國再次北上伐齊,。在北上之前勾踐率領(lǐng)群臣朝見夫差,并對夫差及各級將領(lǐng)饋贈禮品,,讓吳放心北上,。吳在艾陵(在今山東萊蕪縣東)大敗齊軍,俘虜了齊國大夫國書等,,及兵車800輛,,甲士3000 人。齊國,、魯國都?xì)w服了吳國,。次年,吳國同衛(wèi),、宋兩國結(jié)盟,。于是在夫差十四年,北進(jìn)連連得手的吳國,,就在黃池與晉國結(jié)盟爭奪霸主地位,。 晉國是中原霸主,夫差這次對霸主地位勢在必爭到手,,于是傾全國精兵北上,,只留下太子友、王子地,、王孫彌庸等守衛(wèi)國都姑蘇,。在臨行前太子友勸阻其父不要北上,要防止越人乘機偷襲,。他還講了一個螳螂捕蟬而黃雀在后的寓言故事,。夫差始終輕視越國的力量,并相信勾踐的“忠誠”,,一心想嘗嘗當(dāng)中原霸主的滋味,,聽不進(jìn)任何相反的話,率大軍北上,。 夫差率大軍北上的消息傳到越國后,,勾踐君臣認(rèn)為報仇的良機來到。等到吳軍全部到達(dá)黃池(今河南封丘南),,同晉國談判盟約時,,就向吳國大舉進(jìn)攻。越國出動水軍2000,,精兵4 萬,,近衛(wèi)軍士6000,軍官1000 人,分三路向吳進(jìn)發(fā):一路由范蠡,、后庸領(lǐng)兵取海道入淮,,以截斷吳軍的歸路;一路由疇無余,、謳陽率領(lǐng),,從吳國南境直逼吳都姑蘇;一路勾踐率領(lǐng)中軍主力,。越軍到姑蘇城下時,,吳國太子友、王子地,、王孫彌庸,、壽余姚率軍在泓水(今蘇州近郊)觀望越軍。王孫彌庸一眼望見被越軍俘獲去他父親的“姑蔑旗”,,不顧太子堅守疲敵的戰(zhàn)術(shù),擅自率五千人出擊,。這時勾踐的中軍趕到,,向吳做起強攻,吳軍不能抵?jǐn)炒髷?,太子友等三將被俘,,越軍焚燒了姑蘇,奪取吳軍大批船只,。 正在黃池同晉國爭霸主,、相持不下的夫差,聽到這一消息,,面如土色,。在王孫■的建議下,封鎖消息,。夫差當(dāng)場把聽到這一消息的七個官吏殺掉,,繼續(xù)同晉爭奪盟主。夫差連夜“秣馬厲兵”,,整頓隊伍,,擺開陣勢,向晉挑戰(zhàn),,作霸主非到手不可的最后一搏,。晉人見夫差臉色不對,推測國內(nèi)一定發(fā)生了大事,,認(rèn)為不能同這種亡命之徒式的軍隊交戰(zhàn),,在夫差同意不稱王而稱公的條件下,讓吳在晉前先歃血。夫差爭了先后,,急速回軍,,同越講和。越國知不能一舉滅吳,,就同意了講和,,以待時機滅吳。 越敗吳后4 年,,即夫差十八年,,越國了解到吳國天災(zāi)糧缺,百姓就食于東海,,而軍隊在北上伐齊魯,、與晉爭霸的斗爭中又消耗了精銳。吳國已是經(jīng)濟崩潰,,軍民疲憊,。越君臣一致認(rèn)為滅吳的條件已成熟,于是起大軍再次進(jìn)攻吳國,。兩軍在笠澤(蘇州南,,與淞江平行的一條河)相對峙。勾踐將軍隊分為三隊,,在夜晚分三處吶喊渡江,,吳軍大駭敗退,越軍三戰(zhàn)三捷,,直抵姑蘇城下,。此時吳國軍事力量已不是越國的對手了。夫差二十一年,,越以大軍包圍吳都姑蘇城達(dá)3 年之久,,在夫差二十三年冬,攻破姑蘇城,。夫差請降,,他希望勾踐也像夫差對待他一樣,允許吳稱臣,。勾踐有些不忍心滅掉吳,,打算接受夫差的請求。范蠡阻止說“君王早朝晏罷,,非為吳邪,?謀之二十二年,一旦而棄之,,可乎,?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勾踐于是回絕了夫差的要求,,范蠡擂鼓攻擊吳殘兵,。勾踐不忍心殺掉夫差,就對夫差說:“我把你安置在甬東(今浙江定海東之翁山),,用一百家人侍奉你,。”夫差認(rèn)為這是勾踐給他的羞辱,,就謝絕說:“我老了,,不能侍候你了”。就自殺了①,。 勾踐不僅是想滅吳報仇,,他也想作中原霸主。魯哀公二十一年,,滅吳的前一年,,越派使者到魯國通好。次年邾國君隱公從齊國投奔到越國,,越人將他護(hù)送返國,。邾隱公在國外時,由邾太子執(zhí)政,。隱公返國后,邾太子又投奔越,,越國又接納了他,,以便控制邾國君,以作為北上的橋頭堡,。 勾踐滅吳后,,率越軍北渡江、淮,,同齊國,、晉國等諸侯在徐州(又作舒州邑,在今山東滕縣東南)相會,,致貢于周元王,。周元王派人賜勾踐祭肉,命為侯伯,。勾踐率軍返回江南,,將淮上地給楚國,歸還吳國從宋國侵奪的土地給宋,,給魯國泗水上的土地“方百里”,。越國的軍隊橫行于長江,、淮河之間,諸侯都來朝賀,,儼然又是一位霸主①,。 越國由于占有整個吳國土地,經(jīng)過長時期的開發(fā),,吳越地區(qū)的經(jīng)濟已有相當(dāng)?shù)陌l(fā)展,,因此越國在滅吳后,實力大為增加,,直到勾踐的六世孫王無疆時,,還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強,。”②楚威王起兵反擊越的進(jìn)攻,,才將越打敗,。楚國全部奪去被越國占領(lǐng)的吳國土地,越君王無疆被殺,。越國自此諸子爭立,,內(nèi)部互相斗爭,都向楚國臣服,。這已是進(jìn)入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了,。 ①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 ①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 ②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 五,、春秋時期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構(gòu)成一個時期政治史的重要內(nèi)容,。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走向消亡的時期,它的各項政治制度也具有新舊社會交替時代的一些特色,。認(rèn)識這些特色,,對了解這一時期政治史的演變,是很重要的,。 ?。ㄒ唬┐呵飼r期的君主專制制度 春秋時期諸侯林立,作為一個國家最高政治象征的國君名號,,有種種不同,。按照西周時制度,周天子稱“王”,,受封的諸侯國君有侯,、伯,、子、男的不同稱號,,是周時的“五等爵制”,。當(dāng)然,就是西周時,,除周天子稱王外,,邊裔地區(qū)一些小國君長在國內(nèi)也自稱王。進(jìn)入春秋以后,,除周天子仍稱王外,,楚國國君在春秋早期楚武王時開始稱王,晚期的吳國,、越國國君也稱王,,但是在中原的諸侯國家還是恪守著周時舊制,按封爵爵位高低以公,、侯,、伯、子,、男相稱,,如齊、晉,、秦,、魯、宋,、衛(wèi)等國君稱“公”或稱“侯”,,鄭國國君稱“伯”,邾國君稱“子”,,許國君稱“男”等等。在中原國家的意識中,,周天子地位雖然微弱,,“禮樂征伐”已“自諸侯出”了,但“王”號還是由周天子獨享,。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 年)吳王夫差在黃池同晉國爭當(dāng)盟主,,晉國向吳國提出“諸侯無二君,周無二王”,。夫差于是取消“王”號,,不稱“吳王”而稱“吳伯”,參加盟會①,??梢?,即使到春秋晚期,中原諸侯還是不能隨便稱“王”,,也反對他人稱“王”,,把徑自稱王的國家視作“蠻荊”、“淫名”的化外之人,。 國君名號雖有王,、公、侯,、伯,、子、男的區(qū)別,,但在國內(nèi),,它們都是一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國君是擁有相當(dāng)權(quán)力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 1.國家大政方針的決斷權(quán) 春秋時期,,各國政策的決策方式是,先由大臣議論,,最后裁斷于國君,。如晉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85 年)晉國打算遷都。大臣們在討論中,,都主張遷到郇瑕地(今山西解縣)去,。晉景公聽了大臣們的討論后,未表態(tài)就回后宮去了,。當(dāng)時任仆大夫的韓厥跟隨在后,,景公就問他的意見,韓厥主張遷都新田(今山西侯馬市),,這正合景公意,,晉國于是遷都新田。大臣的建議采納與否,,也在國君,。像宋襄公自不量力,想接替齊桓公作霸主,,他的弟弟任大司馬的公子目夷勸他說:宋國是小國,,去爭奪盟主,只會帶來災(zāi)禍,。宋襄公不聽,,結(jié)果遭到慘敗②,。齊景公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刑罰苛嚴(yán),,晏子趁景公生疾之機,要他不要崇信鬼神,,要為人民做好事,,就會得到鬼神的保祐。齊景公高興,,于是下令有司“寬政,、毀關(guān)、去禁,、薄斂,、已責(zé)(免除債務(wù))”③。這樣重大的國政,,國君一高興就可作出,。直到春秋晚期,宋國的國君景公不上朝同大臣議政,,他的決斷由寵臣大尹傳達(dá)給主事的六卿去執(zhí)行,。大尹從中上下其手,六卿的議政不上傳宋景公,。景公的決定大尹私自篡改,,從中弄權(quán)。六卿明知大 ?、?《國語吳語》,。 ② 《左傳》僖公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一年,。 ③ 《左傳》昭公二十年。 尹從中搞鬼,,也拿他無方①,。大尹之所以能有此法力,是假國君的權(quán)力,??梢姶呵飼r期,國君對國家的大政一般是擁有最后決斷權(quán)的,。 2.對官吏的任免權(quán) 國內(nèi)官吏的任命、罷免,,甚至逐殺權(quán),,皆握于國君的手中。管仲在齊國改革時,,就要求齊桓公“慎用其六柄”②,,這“六柄”就是國君對臣民擁有生,、殺、貧,、富,、貴、賤這6 種權(quán)力,。所謂“貴”就是擢拔為高官,,給以厚祿,也就“富”了,?!百v”就是罷免其官或降格使用,收回或削減其俸祿,,也就使他“賤”而至于“貧”了,。晉悼公即位時(魯襄公元年、公元前572 年)只有14 歲,,當(dāng)他被晉國大臣從周王都接回晉國,,準(zhǔn)備立為國君時,也知道要求這一權(quán)力,。關(guān)于此,,我們在前面已做過敘述。他進(jìn)入國都還未舉行即位儀式,,就“逐不臣者七人”,。他正式登位后,“始命百官”,,革除弊政,。任命魏相、士魴,、趙武為卿,,荀家、荀會,,欒黡,、韓無忌為公族大夫,士渥濁為大傅,,右行辛為司空等,。從而使晉國“官不易方,爵不踰德,,師不陵正,,旅不逼師”,得到百姓的稱贊和擁護(hù)③。晉悼公雖然少年即位為國君,,其官吏的任免權(quán)還是握于他之手,。 春秋晚期曹國君伯陽,喜歡打獵游玩,。曹國有位鄉(xiāng)下人名公孫疆,,也喜歡打獵。他抓到一只白雁獻(xiàn)給曹伯陽,,曹伯于是同他談?wù)摯颢C的樂趣,,大受賞識。因而談?wù)摰街螄?,很中曹伯心意,,曹伯于是?dāng)即封他為國相,“使為司城以聽政”①,。這位鄉(xiāng)下獵人,,一下飛黃騰達(dá)起來,是出于曹君的任命,,使他“貴”和“富”起來,。 國君對大臣的罷免、誅殺之事,,在春秋歷史上,,也是屢見不鮮的。像晉國的大貴族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既富且強,,而政治地位也顯赫,,郤氏一族就出有3 個卿,所稱的“三郤”,,都被晉厲公誅殺,。郤氏先知厲公要攻殺他們,郤锜提出用族武裝進(jìn)攻國君,,郤至堅決反對,,說:“君實有臣而殺之,其謂君何,?”并提出“信不叛君,,知不害民,勇不作亂”的為臣原則②,。 春秋晚期,,魯國的國君大權(quán)旁落是有名的,,權(quán)柄落在“三桓”手中,特別是季氏長期執(zhí)國政,。魯國君的失權(quán),主要是國君本人長期無作為,,自甘處于休閑狀態(tài),。晉國的史墨就說這是由于“魯君世從其失”③,即魯國君代代縱其淫樂安逸的結(jié)果,。像魯昭公這樣的國君,,當(dāng)他在一些貴族支持下,想對季氏加以懲罰時,,季氏也不敢公然相抗,。如昭公二十五年,魯昭公的士兵攻打季氏,,季平子逃到臺上,,并向昭公請求說:“君不察臣之罪,使有司討臣以干戈,,臣請待于沂上以察罪,。”昭公不同意,。又請求將他囚禁在費邑,,以察清罪行,昭公也不同意,。最后請求帶著5 輛車,,流亡到他國去,昭公還是不答應(yīng),,魯昭公一定要把季平子殺掉滅族,。由于孟孫氏和叔孫氏認(rèn)識到,若沒有季氏,,這兩家的處境也會危險,。兔 ① 《左傳》哀公二十六年,。 ② 《國語齊語》,。 ③ 《左傳》成公十八年。 ① 《左傳》哀公七年,。 ② 《左傳》成公十七年,。 ③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從讀為縱,,失讀為佚,。謂魯君世代縱其安逸。 死狐悲,于是孟孫,、叔孫兩家率領(lǐng)族軍支援季氏,。而魯昭公的士兵卻都拿著箭筒蓋蹲在地上飲水,孟孫,、叔孫兩家援軍一攻,,昭公的士兵就被打敗了。魯昭公在兵敗后,,子家子還勸昭公不要出走,,他說:“意如(即季平子)之事君也,不敢不改”,,是昭公自己執(zhí)意要跑到國外去①,。所以昭公的失權(quán),大部分責(zé)任在他自己處置不當(dāng),。 即使是一些被趕下臺流亡國外,,后來在國內(nèi)大臣支持下復(fù)位的國君,對支持他的大臣,,也可任意誅殺,。我們在前章中已指出,衛(wèi)獻(xiàn)公被孫林父逼出國流亡,,他在外流落12 年后,,在大臣寧喜的支持下返國。在衛(wèi)獻(xiàn)公回國的第二年,,就把寧喜殺死,,并全面追殺寧氏的余黨,寧氏一族被滅②,。衛(wèi)莊公蒯聵在姐孔伯姬的支持下,,脅迫他的外甥孔悝,把自己的兒子衛(wèi)出公趕跑,,登上國君位,。他上臺后不久就把扶他上臺的姐孔伯姬和孔悝流放出國,把在國內(nèi)的大臣趕出國外,,要他們也嘗嘗流亡的滋味③,。像吳王夫差誅殺大臣伍子胥,越王勾踐誅殺大臣文種等等,,都說明春秋時期,,國君對官吏任免所擁有的權(quán)力。 3.對軍隊的控制權(quán) 國君是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軍權(quán)在國君之手,。春秋時的軍隊有國家軍隊和貴族的族軍兩種,。貴族的族軍力量不小,像晉國郤氏“其家半三軍”,,就是說郤氏的族軍,,有國家軍隊人數(shù)的一半。楚國的■啟疆說晉國韓氏,、羊舌氏兩族有“十家九縣,,長轂九百”乘④,即擁有900 輛兵車,。春秋最大的戰(zhàn)爭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晉國出動兵車才700 輛,,齊晉鞌之戰(zhàn),,晉國出動兵車也只有800 輛,可見私家軍事力量的規(guī)模,。當(dāng)然,,凡軍隊,在對外戰(zhàn)爭中都由國君統(tǒng)帥,。晉景公八年,,晉國的郤克請求國君晉景公出兵進(jìn)攻齊國,晉景公不準(zhǔn),。郤克又“請以其私屬”①,,即請求用他郤氏家族的私人武裝去進(jìn)攻齊國,晉景公還是不準(zhǔn),。郤克立即報仇的打算沒能實現(xiàn),。可見,,無論國家的軍隊還是私人的軍隊,,都掌握在國君的手中,將領(lǐng)帶軍出征,,要得到國君的批準(zhǔn),,才有兵權(quán)。 4.對后嗣的廢立權(quán) 春秋時期國君的繼承制度,,仍然是遵循商,、西周以來的嫡長子繼承制,即國君正夫人(法定配偶)所生的長子,。這種繼承制度,,被當(dāng)時人們稱為“常法”,人們認(rèn)為只有這樣的繼承制才是“順”,。但是國君卻有權(quán)打破這一“常法”,,選擇自己中意的人為繼承人,。像晉獻(xiàn)公,本立有申生為太子作為他的繼承人,,但獻(xiàn)公后來寵幸驪姬,,于是就誅殺了申生而立驪姬所生的奚齊為太子②。宋國的宣公把國君位傳給他的弟弟公子和,,即宋穆公,,而不傳其子與夷。穆公死時,,不把國君位傳給兒子公子馮而傳給宣公子與夷③,。這種傳位法,全憑國君自己的主張,。吳王壽夢有4 個兒子,,他想把國君位傳給小兒子季札,季札的三位兄長皆不反對,,只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②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③ 《左傳》哀公十五,、十六年。 ④ 《左傳》昭公五年,。 ① 《左傳》宣公十七年,。 ② 《左傳》僖公四年;《國語晉語一》,。 ③ 《左傳》隱公三年,。 是季札不愿接受,才由長子諸樊繼了位,。諸樊為了能使季札當(dāng)上國君,,以完成父志,兄弟們于是決定實行兄終弟及制,,兄弟相傳,,最后就該輪到季札。像齊國君靈公在選立繼承人上,,就更自主,。齊靈公(公元前581—前554 年在位)本已立公子光為太子作為國君的繼承人。靈公十分寵愛庶妾戎子,,戎子未生子,,而戎子與靈公的另一妾仲子要好,仲子生有子名牙,,托付給戎子照顧,。戎子在齊靈公面前要求立牙為太子,,靈公滿口答應(yīng)。牙的生母仲子倒還識大體,,她認(rèn)為“廢常不祥”,,就對靈公說:公子光已立為太子,又無過失,,并“列于諸侯”,,已經(jīng)通報了各國,若廢光另立,,就是“以難犯不祥”,,這樣你一定要后悔的。齊靈公卻對仲子說,,立誰為太子“在我而已”,,哪管國內(nèi)大臣、國外諸侯國的輿論,。于是將太子光外放出國都到齊國的東部地區(qū),立牙為太子,,并讓正卿高厚作他的傅,,輔佐牙①?!霸谖叶选?,確實道出了此時代國君對后嗣廢立擁有的權(quán)力。 當(dāng)然,,國君的權(quán)力也不是無限制的,。特別是春秋中期以后,貴族強宗勢力膨脹,,國人勢力抬頭,,國君的權(quán)力就受到來自貴族和國人兩種勢力的制約。 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在互相爭奪霸權(quán),,兼并弱小國家的同時,國內(nèi)貴族也走著同樣的道路,,在兼并弱小家族和掠奪民眾的過程中強大起來,。春秋時貴族都在國家政權(quán)中擔(dān)任一定的官職,所謂“官有世功則有官族”②,,“棄官則族無所庇”③,,就是當(dāng)時貴族形成和存在的條件。這些貴族是從兩個途徑形成的:一是國君的子弟,。周代實行“親親”制,,即多任命國君的親戚子弟擔(dān)任要職,。像魯國的“三桓”,是魯桓公的3個兒子之后,。鄭國的“七穆”,,是鄭穆公7 個兒子之后。宋國的“六族”,,是宋戴公,、莊公、桓公,、文公,、武公、穆公之后,,華氏,、樂氏是戴公的后代,魚氏,、向氏是宋桓公的后代,。衛(wèi)國的寧氏“七世卿族”,是衛(wèi)武公的后代,。齊國的高氏是齊文公子公子高的后代,,國氏也是公族之后;貴族的另一來源是功臣之后,。如齊國的管氏是管仲之后,,鮑氏是鮑叔之后。晉國的趙氏,、魏氏,、范氏、狐氏等,,皆出自功臣之后①,。這些貴族們,不但他們自己身居要職,,他們的親戚子弟也擔(dān)任重要官職,。擔(dān)任官職就有俸祿,春秋前的官俸是土地,,即所謂的“大夫食邑,、士食田”。食邑稱為采邑或封邑,。封邑名義上是屬于國家的,,國君可以收回,封邑主只有食租稅權(quán),,而無治民權(quán),。但在實際上,,封邑主與封邑的關(guān)系已是一種不可分的主從關(guān)系,貴族往往依憑封邑的力量同國家政權(quán)對抗,。像晉國的欒盈封邑曲沃,,在欒盈被趕出國多年后,還偷偷潛入曲沃,,召集曲沃的民眾打到國都②,。衛(wèi)國的孫氏封地在戚,孫林父在被衛(wèi)君攻擊時,,他竟以戚邑投奔晉國③,。 這些世家大族世代為官,把持國政,,在各國逐漸形成尾大不掉的政 ?、?《左傳》襄公十九年。 ② 《左傳》隱公八年,。 ③ 《左傳》文公十六年,。 ① 陳厚耀:《春秋世族譜》,光緒丙戌徐干刊本,。 ②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③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局,。致使春秋后期政權(quán)下移“自大夫出”,,像齊國的慶封,,鄭國的伯有當(dāng)政時,,出現(xiàn)“國遷朝”,即他們的家成了國家的朝堂,。但是這種貴族專權(quán),,并不是貴族“共政”的一種“民主”形式。所謂“共政”是有一定的議政形式,,以多數(shù)決的方式,。而春秋時專斷國政的貴族,都是處于執(zhí)政,、卿相的地位,,相當(dāng)于后世的宰相,今日的國務(wù)總理,。他們的專斷,,與國君的專斷只是形式上的下移,而不是性質(zhì)的差異,。當(dāng)然,,由于貴族抬頭,,也對國君權(quán)力起到限制和削弱的作用。 春秋政治史上另一特色是國人階層活躍,。國君或貴族權(quán)力的得失,,與國人的向背關(guān)系甚大。所謂“得民心”,,即是指要得到國人的支持,。魯昭公和三桓斗爭的失敗,就是國君失民的結(jié)果,。當(dāng)時子家子就說魯國君“舍民數(shù)世,,以求克事,不可必也”①,。楚國的令尹子常聽信費無極,、鄢將師的讒言,殺了得民望的郤宛,,國人不滿,,“進(jìn)胙者莫不謗令尹”。在沈尹戌的勸戒下,,子常將費無極和鄢將師二人殺掉,,滅掉他們的家族,“以說于國,,謗言乃止,。”②宋國的國人在城中追趕■狗(狂犬),,■狗跑進(jìn)貴族華臣家中,,國人跟著進(jìn)去追打。華臣以為國人來攻打他,,十分害怕,,急忙逃到陳國避難③。當(dāng)時一些有識之士,,認(rèn)識到國人的力量,,從而引導(dǎo)到有利于統(tǒng)治方面去。如鄭國的子產(chǎn),,在他執(zhí)政時,,國人就常聚集到“鄉(xiāng)校”中議論國政,。貴族然明建議子產(chǎn)將“鄉(xiāng)?!辈饸АW赢a(chǎn)不同意,說: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人們早晚休閑時來到這里,,以議論執(zhí)政的好壞。議論有可取的,,我從而實行,。有說不好的,我就改正,。他們是我的老師,,為什么要毀呢④?因此子產(chǎn)在執(zhí)掌鄭國政權(quán)期間,,他的施政措施受到國人支持,。 國人是屬于統(tǒng)治階級的下層,成份復(fù)雜,,有貴族子弟下降者,,有退職舊官吏,有工商業(yè)者,。他們有一定的文化,,具有參政意識。國人也是軍隊中的骨干力量,,像齊國管仲整頓國野中行政組織時,,分國人為21 鄉(xiāng),工商業(yè)者6 鄉(xiāng),。15 個士鄉(xiāng)中,,每家一人組成齊國的三軍。他們平時為民,,定期參加訓(xùn)練,,戰(zhàn)時執(zhí)干戈上戰(zhàn)場?!盁o民孰戰(zhàn)”⑤,,這是當(dāng)時貴族們都深刻認(rèn)識到的事實,。所以在貴族內(nèi)部爭權(quán)斗爭和國際斗爭中,,都注意要獲得國人的同情及支持。 ?。ǘ┏h制和政策的決策方式 朝議制是春秋時期各國討論國家大事,、決定政策、發(fā)布政令的一種制度,。東漢鄭玄注《禮記玉藻》說“天子諸侯皆三朝”,。唐孔穎達(dá)疏說,天子三朝是燕朝,朝于路寢,,稱為內(nèi)朝,;王每日朝于路寢門之外,是為治朝,;庫門之外,,臬門之內(nèi)朝國人,是為外朝,。諸侯的三朝是公族朝于路寢內(nèi),,是內(nèi)朝;路寢門外的朝見為每日朝,,與天子同,;外朝在庫門內(nèi),雉門外,。天子王宮規(guī)制,,從最外一道門算起,直到天子居住的路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② 《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③ 《左傳》襄公十七年,。 ④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⑤ 《左傳》成公十五年。 寢門的路門是五道門,。諸侯只有三門:從內(nèi)外而為路門,、雉門、庫門,。天子諸侯平常起居室都稱路寢,。在路寢內(nèi)朝見國君的稱為內(nèi)朝。內(nèi)朝的參加者,,孔穎達(dá)說是“公族”,,天子當(dāng)稱“王族”,即是國君的骨肉至親,。外朝在第一道門內(nèi),,第二道門外的庭院中。路門外的朝見,,天子諸侯都是每日朝,,是朝見臣僚,治理國家的議事場所,,故被稱為“治朝”,?!爸纬笔敲刻毂嘏e行的,子產(chǎn)說,,“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雹俅恕俺笔侵冈缟?,與晝、夕,、夜相對,。早上朝會,稱為“早朝”,,古時就是這樣,,參加“早朝”的人,很早就要做好上朝的準(zhǔn)備,。晉靈公荒淫,,大臣趙盾多次勸阻,靈公不高興,,就派武士鉏麑去刺殺他,。鉏麑“晨往,寢門闢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雹谮w盾起來準(zhǔn)備好上朝,天未明,,就坐著等待天明,。 參加朝會的人都是官吏。上朝時以官次高低站立,,有專門的職官稱為“宰夫”的掌管,,《周禮宰夫》職文說“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士司”也參與其事,《周禮士司》文說:“正朝儀之位,,辨其貴賤之等,。” 國家重大決策,,多在治朝上討論,、決定、公布,。處于相位的執(zhí)政大臣,,在朝會上稱為“聽政”。其下群僚稱為“聽命”,,即聽從國家的命令以去執(zhí)行,。 治朝上討論的國事,最后決斷權(quán)在國君,。如前面提到的晉國討論遷都城之事,,治朝上議而未決,國君景公最后聽從韓厥的意見,。又如在晉景公六年(公元前594 年),,晉景公的姐姐潞子嬰兒的夫人,被潞氏大臣潞鄷舒殺死,,晉景公要出兵討伐,,此事在治朝上議論。參加朝會的“諸大夫”都認(rèn)為不宜出兵,,只有伯宗支持景公的意見,。景公采納伯宗的意見,出兵伐潞氏,、滅掉潞氏,、擒殺了潞鄷舒。 在朝會上講話發(fā)言的,,多是一些地位高的掌實權(quán)人物,,一般人只是聽別人議論,需要時遵命執(zhí)行,。年輕或地位不高的官吏,,隨便出言會被認(rèn)為是越禮,將對前途不利,。晉國的老臣士會退休后,,由他的兒子士燮頂替上朝。一天士燮歸家很晚,,并得意地對他父親說,,今天在朝會上有位秦國人說隱語(謎語),,沒有人能猜出,只有他說準(zhǔn)了3 個,。士會聽后非常生氣,,說:不是別人不知道,而是他們謙讓長者,。你小子剛進(jìn)入仕途,,就在這樣的朝會上3 次搶先,我不知道何時要遭滅族之禍了,。舉起手杖就打,,將士燮的帽子打掉,頭上的簪子也打斷,。 外朝的地方是在國君宮殿外門即庫門以內(nèi),,第二道門即雉門以外進(jìn)行。外朝是朝國人,,有如今日的群眾大會,。從《左傳》一書中記載,朝國人有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向國人宣布政令,,二是征求國人對某一事件的態(tài)度,,以獲得他們的支持。宣布政令的朝國人,,如在晉惠公六年(公元前645 年),,晉國“朝國人而以君命賞?!背妵诵假p賜,。征求國人意見的朝會,如衛(wèi)靈公三十三年(公元前502 年),,衛(wèi)靈公在晉國受到晉人的凌辱,,想反叛晉國又怕晉國來攻打得不到國人的支持,于是朝國人,,把國君在晉受辱的情況公布,,國人皆憤怒,王孫賈于是向國人問道:“若衛(wèi)叛晉,,晉五伐我,,病何如矣?”國人齊聲回答說:“五伐 ?、?《左傳》昭公元年,。 ② 《左傳》宣公二年。 我,,猶可以能戰(zhàn),!”衛(wèi)國于是反叛了晉國,,晉國派人來請求講和,遭到拒絕,。另一次有名的朝國人集會是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 年)發(fā)生在陳國,。吳國與蔡,、唐聯(lián)軍進(jìn)攻楚國的柏舉戰(zhàn)中,,吳國派人召陳懷公,讓陳國出兵共同伐楚,。陳國是楚國的盟國,,而吳國這時卻又大敗楚軍。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對吳國的要求,,陳懷公拿不定主意,于是“朝國人而問焉”,。在朝見國人時,,陳懷公講明情況后,宣布說:贊成親楚者站在右邊,,親吳者站在左邊,。有一位叫逢滑的人,不左不右,,從中間走到陳懷公面前,,勸陳懷公不要去楚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