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名醫(yī)方1》 心悸,,又稱心跳,,指心動悸不寧。 1,、心悸煩躁,,失眠多夢,,唇甲淡白,屬心血不足,, (1)輕則用薛氏心悸方滋陰養(yǎng)血,,定心安神; 薛氏心悸方(河北中醫(yī)學(xué)院薛芳教授獻方): 生地黃12克 蓮子肉12克 黃連6克 加減: 失眠多夢加朱砂安神丸1丸,; 口苦,、苔黃加龍膽草12克; 血壓高,、頭暈加玄參12克,、鉤藤12克、地龍12克,; 五心煩熱,、面紅、盜汗,,加地骨皮12克; 月經(jīng)失調(diào)加益母草18克,; 舌質(zhì)有紫痕、瘀斑,、胸部隱痛加丹參15克 (2)甚則用黃氏三子養(yǎng)心湯以滋陰養(yǎng)心,,安定心神。 三子養(yǎng)心湯(武漢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名中醫(yī)黃壽人方): 女貞子 柏子仁 2,、伴見口渴喜飲,,胸悶唇紫,大便干結(jié),,咽舌干燥者,為陰血不足,,兼有心血運行不暢,,治宜滋陰養(yǎng)血,略佐行血,,用章氏五參養(yǎng)心湯,。 章氏五參養(yǎng)心湯〔武漢市中醫(yī)醫(yī)院章真如主任醫(yī)師獻方): 南沙參 北沙參 苦參 3,、伴見憂郁不安,,眩暈,神魂失守者,,屬陰血不足,,心肝失調(diào),用調(diào)安湯以養(yǎng)心安神,調(diào)肝解郁,。 調(diào)安湯(廣州市荔灣區(qū)中醫(yī)院胡肇基主任醫(yī)師獻方): 人參10克另燉(或黨參15克) 酸棗仁12克 夜交藤15克 用法;清水3碗,,煎為l碗,,溫服。藥渣以水碗半,,煎為1碗,睡前再服,。 加減: 肝郁化火,,上擾心神者,以梔子,、金釵石斛為君,以香附,、素馨花為臣,,而以棗仁,、夜交藤為佐,,以生脈散,、龍齒為使。以收清,、疏,、柔、養(yǎng),、鎮(zhèn)之效。 屬于腎水不足,、心火妄動者,以生脈散龍齒為君,,梔子,、石斛為臣,棗仁,,夜交藤為佐,,香附,素馨花為使。以收養(yǎng),、鎮(zhèn),、清柔、疏之效,。 屬于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者,以生脈散,、龍齒為君,,梔子,釵斛為佐,,棗仁,,夜交藤為臣,香附,,素馨花為使,,以收養(yǎng)、鎮(zhèn),、柔,、清疏之效。 頭痛眩暈(高血壓),,去梔子,、石斛,加石決明30克(先煎),,天麻12克(先煎),; 胸痛、氣悶(冠心病),,去梔子,、石斛,加砂仁10克,、田七末6克沖服,; 大便秘結(jié),去龍骨,,加火麻仁12克,; 眩暈、心悸(腦動脈硬化,、高血脂,、冠脈供血不全)去梔子、石斛,,加丹參15克,、何首烏20克,、山楂12克。 4,、若伴見胸悶煩熱,,汗出,乃心之氣陰兩虛,,用寧心飲益氣養(yǎng)陰,,寧心調(diào)神。 寧心飲(上海中醫(yī)學(xué)院朱錫祺主任醫(yī)師方): 太子參15-30克 甘草6克 牡蠣30克 加減: 心悸甚加生鐵落30克,、天王補心丹12克(吞),; 多夢心煩加景天三七30克、柏子仁12克,、蓮子心6克,; 口干津少、苔少或光加石斛15克,、天花粉15—30克,; 便秘加生大黃3—4.5克; 咽痛加玄參12克. 5,、若伴見口干咽燥,,舌質(zhì)偏紅,屬心之氣陰不足,,兼有熱邪,, (1)輕則用整脈飲助心氣,養(yǎng)心陰,,清邪熱,,整心脈; 整脈飲(上海中醫(yī)學(xué)院朱錫祺主任醫(yī)師方): 生地黃15克 大青葉15克 苦參12克 加減: 咽痛明顯,,病毒感染較重加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草15克; 口腔潰瘍,,加野薔薇根25—30克,; 若陰虛癥狀不明顯而氣虛癥狀突出,可去大青葉加黨參12克,,桂枝劑量亦可酌情加重,。 (2)甚則用張氏芩地生脈飲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解毒,。 張氏芩地生脈欽(南京中醫(yī)學(xué)院張浩良副教授獻方): 黃芩10克 人參3克(或黨參15克) 五味子6克 6,、若見發(fā)熱心煩,心悸,,胸悶痛,,便干尿黃,脈疾數(shù)律不齊,,苔黃膩,,舌尖紅者,為心陰不足,,邪熱犯心,,火毒熾盛,治宜清熱瀉火解毒,,佐以補養(yǎng)心陰,,用徐氏邪熱犯心方。 徐氏邪熱犯心方(中國中醫(yī)研究院徐承秋教授獻方): 金銀花12克 麥門冬12克 炒棗仁12克 7,、心悸心慌,,氣短乏力,口干咽痛,,心煩,,畏寒肢冷,納少便溏,,倦苔乏力,,脈結(jié)代,為正虛陽弱,,復(fù)感邪熱,,宜扶正溫陽,解毒散寒,,可用李氏心復(fù)康,。 李氏心復(fù)康(黑龍江中醫(yī)學(xué)院李玉光副主任醫(yī)師獻方): 制附子5克 郁金10克 金銀花15克 8、心悸怔仲,,心煩失眠,,頭暈?zāi)垦#蝾^痛口于,,目赤煩躁,,脈弦細數(shù),舌紅苔黃,,為陰虧肝旺,,心神失寧,偏于火旺肝亢者,,宜用戴氏降壓合劑以滋陰,、平肝、清熱,、安神,。 戴氏降壓合劑(河北中醫(yī)學(xué)院戴桂滿教授獻方): 玄參15克 地龍9克 用法:上藥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一日分3次服。每周服3—5劑,,一個月為1療程,。 9、偏于陽亢者,,則用徐氏陰虛肝旺方以平肝潛陽,,鎮(zhèn)心安神,養(yǎng)陰寧心,。 徐氏陰虛肝旺方(中國中醫(yī)研究院徐承秋教授獻方): 生龍骨15克 茯神12克 琥珀粉(沖服)3克 沙參12克. 10,、形體較胖,心悸伴有頭暈惡心,,胸悶失眠者,,乃痰濕水飲凌心所致,用滲濕逐飲湯,。以滲濕逐飲,。 滲濕逐欽湯(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名老中醫(yī)秦厚生方); 半夏10克 豬苓3l克 11,、心悸,、胸悶,氣短不足以息,,脈弱或結(jié)代,,多屬宗氣不足,心陽不振,,可用劉氏振心方,。以升補宗氣,振奮心陽,。 劉氏振心方(河北醫(yī)學(xué)院劉亞嫻副教授獻方),; 生黃芪30-90克 桔梗6克 生龍骨15克 12、其伴見四末不溫者,,可用陳氏通陽益氣湯以溫助心陽,,益氣補虛。 陳氏通陽益氣湯(江西中醫(yī)學(xué)院陳瑞春副教授獻方): 桂枝10克 炙甘草10克 加減: 胸悶痰阻,,加瓜萎殼,、法半夏、薤白,; 惡寒身倦,,氣息不足,加制附片,,重用生黃芪30—60克,; 心前區(qū)痛,,加郁金、丹參,、川芎,,或以金鈴子散(延胡、川楝子等分,,每服5—10克,每日1—3次),; 脈息間歇,,或參伍不調(diào),加生龍牡,、代赭石,; 失眠、心悸等,,合甘麥大棗湯(多用浮小麥20—50克),,再加入酸棗仁,柏子仁,; 痰熱阻隔,,舌苔黃膩,合黃連溫膽湯,。 13,、若伴見四肢厥冷,面色無華,,頭目昏暈或有暈厥史,,口不干,脈沉細緩者,,為心腎陽虛,,治當溫助心腎之陽氣,可用徐氏心腎陽虛方,。 徐氏心腎陽虛方 (中國中醫(yī)研究院徐承秋教授獻方),; 炙甘草12克 桂枝10克 當歸12克 炒棗仁12克 14、心腎陽虛又兼見舌質(zhì)紫暗者,,屬心腎陽虛兼血行瘀阻,,當用溫陽益氣復(fù)脈湯以助心腎之陽氣,通心脈之血滯,。 溫陽益氣復(fù)脈湯(中國醫(yī)學(xué)科學(xué)院阜外醫(yī)院李介鳴主任醫(yī)師獻方): 人參15克 炙麻黃6克 桂枝10克 加減: 有房顫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去附子,、麻黃,,減細辛用量; 心痛者加玄胡,、生蒲黃,、檀香; 胸憋者加瓜蔞,、薤白或菖蒲,,郁金; 頭暈者加菖蒲,、磁石,; 氣虛作喘者加大人參用量。 注:細辛用量較大,,最大量可達30克,,據(jù)觀察一般服藥1個半小時后,即可見心率增加,,4小時后逐漸下降,,服用大量細辛只要得當,除少數(shù)人有一過性面紅潮熱外,,未見有不良反應(yīng),。 15、心悸浮腫,,尿少肢冷,,納少便溏者,可用心力衰竭方.以溫陽行水,,健脾,。 心力衰竭方(上海中醫(yī)學(xué)院吳翰香主任醫(yī)師獻方): 淡附片9-18克 生姜9克 右心衰竭,用真武湯加入人參9-15克,,萬年青30克 16,、肢冷,心悸,,水腫較甚而喘者,,可用趙氏心力衰竭方以溫補心陽,利水宣肺,。 趙氏心力衰竭方(解放軍總醫(yī)院趙冠英教授獻方): 人參 17,、若心悸、氣短,、咳喘較甚,,不能平臥,胸脅腹部脹滿,納谷不香,,尿少浮腫者,,為心氣虛衰,血脈瘀阻,,水飲停聚,,肺氣壅塞,可用心衰合劑以瀉肺利水,,養(yǎng)心益氣,,活血通脈。 心衰合劑(北京中醫(yī)醫(yī)院許心茹主任醫(yī)師等獻方): 葶藶子30克 生黃芪30克 紫丹參30克 用法:每劑濃煎成200毫升,。病重時,,每日服2劑,分4次服,;病情轉(zhuǎn)輕后,改為每日1劑,,分2次服,;病癥緩解后,仍可繼續(xù)服用,,以鞏固療效,。 《心悸名醫(yī)方2》 1.冬青生脈飲 組成 黨參15克 瓜蔞皮15克 菖蒲10克 丹參30克 功用 主治 加減 肝陽偏亢者用太子參易黨參,,桂枝減量,加鉤藤,、珍珠母,; 血虛加當歸、阿膠,、黃芪,; 納呆加雞內(nèi)金、山楂,; 腎陰虛者加熟地,、山萸肉、枸杞,; 五心煩熱加丹皮,、地骨皮、鱉甲、龜膠,; 胸悶疼痛加玄胡,。 按語 2.九味合壁煎 組成 茯苓10克 川芎5克 功用 主治 方解 心悸病多屬虛實夾雜為患且心陽在其生理,、病理中有重要地位,;痰濕、瘀血及潮濕氣候?qū)π募虏∷颊咭灿杏绊?,故心悸病要注意益氣溫陽,,同時需不失時機地化痰濕、祛瘀滯,,養(yǎng)血不離活血,。 本方以苓桂術(shù)甘湯為主,取其溫運脾陽,,滲濕化飲之功,。用以振奮心陽,健脾益氣消逐痰溫,。脾為土臟,,氣血生化之源。 若氣血生化健旺,,則心有所養(yǎng),,心有所主。且桂枝有溫經(jīng)通脈之力,,可溫經(jīng)通脈行瘀滯,。還取四物湯補血之力,以培其形。 但考慮到本病屬心陽受損,,痰濕,、瘀血易生,故于方中去礙濕滋膩之地黃,,易白芍為赤芍,。黨參一味以促其氣血之成,使補血養(yǎng)血而不滯,。借遠志之寧心安神,,祛痰開竅,交通心腎,,使本方使用面更廣. 加減 氣虛明顯兼汗出加黃芪20克,; 陽虛較顯加附片10克,黨參易紅參3克,; 痰多頭暈加法夏10克,、陳皮6克?;蚣又颇闲莑0克,; 心神不安,易汗出加浮小麥30克或加生牡蠣,、生龍骨各20克; 水腫較甚加澤瀉15克,; 血虛較顯加黃芪30克,、丹參15克; 兼有陰虛癥狀加參須6克,、麥冬5克泡水喝,; 兼肝郁氣滯加柴胡、黃芩各10克,。 3.心悸平 組成 茯神15克 梔子10克 膽南星10克 甘草5克 功用 主治 4.養(yǎng)心方 組成 云茯神9克 麥冬9克 甘草3克 功用 主治 方解 心悸為心臟疾患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其主要原因常與心陰虛,,心氣虛或心陽虛等因素有關(guān)。在臨床上陰虛內(nèi)熱的患者較為常見,。治療以養(yǎng)陰,、清熱、寧心為主,。臨床每于滋陰養(yǎng)心藥中加清心藥而收良效,。 本方臨床常用于治療心動過速,若心氣虛則以益氣養(yǎng)心為主.若心陽虛則以溫補心陽為主,。 方中柏子仁,、石斛、麥冬滋陰養(yǎng)心,; 山梔,、連翹清心;茯神,、遠志安神;石菖蒲清心開竅; 甘草調(diào)和諸藥. 5.人參清心湯 組成 功用 主治 方解 本病可由突受恐嚇,心血不足、心陽虧損,、風(fēng)濕內(nèi)侵以及心腎陰虛,,心火旺盛等引起。 方中蓮子心,、竹葉心,、連翹心、麥冬心四味以心入心,,載藥直達病所,,冀內(nèi)熾之火得以泄降。 太子參甘平微苦,,補氣養(yǎng)胃益陰,,清熱寧心,,尤其適用于心肌炎所出現(xiàn)的心悸、倦怠乏力,,口渴心煩,、脈數(shù)等癥。 6.歸芎生脈散 組成 功用 主治 方解 本方為《內(nèi)外傷辨惑論》中生脈散改黨參為太子參,加當歸,、川芎而成。 當歸入心經(jīng),,性溫而潤,,善于行走,補血活血,,能助參補氣,,又可合理氣藥治氣滯,,改善氣短,、胸悶等癥。 川芎活血行氣,,為血中氣藥,。補血而不滯,據(jù)現(xiàn)代藥理分析具有顯著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脂作用,,故對冠心病引起的胸悶、心悸作用頗顯,。但當歸,、川芎終為溫藥,,故宜小于常用劑量。 7.八味安神湯(丸) 組成 熟地 琥珀 功用 主治 方解 方中熟地,、山萸肉補血滋陰,,補益肝腎; 茯神,、炒棗仁益脾養(yǎng)肝,,寧心安神; 人參,、甘草補脾益氣,; 琥珀、菖蒲強志益精,,鎮(zhèn)靜安神,。 8.麻桂四物湯 組成 功用 鼓動心氣,振奮心陽,,活血通脈,。 主治 方解 本方實是麻黃湯合四物湯加減衍化而成,。 方中用麻黃、桂枝,、甘草三味,,取麻黃善走氣分,溫而宣通能鼓動心氣,,振奮心陽,,推動血運,。 現(xiàn)代藥理分析, 麻黃內(nèi)含麻黃堿,,可直接興奮心臟,,增強搏動,提高血壓,。 用桂枝入血分,,取溫經(jīng)通脈之功。脈為人體氣血通行于主干,,其支又有絡(luò)脈,、孫脈,桂枝以枝走支,,無支不入,,故可通達絡(luò)、孫之脈,,和通脈四逆湯中用蔥管之義相似?,F(xiàn)代醫(yī)學(xué)認為桂枝可開放微循環(huán)。 改杏仁為桃仁,,既可活血,,又可滑潤血脈,合上四物湯中當歸,、赤芍,、川芎三味,均屬血中動藥,。 綜觀全方,,旨在“動”字,一借麻黃推氣,,二用四物活血,,三取桂枝通脈。以氣推血,血行脈通,,相互貫通,,周流不息,每能提高心串,。 9.龍牡參麥湯 組成 太子參24克 丹參15克 甘草6克 功用 主治 方解 本方善于寧心止悸,,方以太子參,、麥門冬、五味子補養(yǎng)心氣,; 丹參,、棗仁養(yǎng)血安神; 龍齒,、牡蠣鎮(zhèn)驚止悸,。 此方一鎮(zhèn)一補,用治一般心動過速之證,,其效甚優(yōu),。 加減 見虛煩不安,夜間出汗,,舌紅少津者,,為營陰不足,可酌加柏于仁,、玄參,、生地黃等品以滋陰養(yǎng)血; 如心煩不寐,,或睡眠多夢者,,加夜交藤、合歡花,,以助寧心安神之力,。 10.參七通脈散 組成 制用法 功用 主治 方解 本方可以作為治療各類心痛證的基本方劑,因凡心痛之證,,多由氣虛絡(luò)瘀引起,,而本方以通脈止痛見優(yōu)。 方以人參補心益氣,,作為全方主藥,; 三七、丹參,、川芎活血行滯,,散瘀通絡(luò)。心氣旺則鼓運有力,,脈道通則疼痛自止,。 11.寧心定悸湯 組成 黨參13克 茯苓15克 柏子仁10克 功用 主治驚悸證,。 方解 心悸證以心氣不足為主,苦心氣心血欠虧,,則血運遲滯,。而致心脈血瘀,當補氣養(yǎng)心,兼以化瘀通脈,心賴氣以行血,, 故方中以黨參補心氣,,行心血, 伍炙甘草安中補虛,, 配茯苓補氣以安神,, 合麥冬、五味子名為生脈散,,補氣養(yǎng)陽.心氣足則推動有力,,血有所主.心主血又賴心血心陰以滋養(yǎng), 故以天冬,、麥冬,、生地養(yǎng)心陰,滋心血,。心主神明,,血虛則神明不安,每見驚恐,失眠多夢等,, 故以炒棗仁、柏子仁,、遠志,、生地等養(yǎng)心血,寧神志,。血脈貴在通利,, 故以丹參養(yǎng)血和血,通利血脈,。諸藥合用,,心氣強健,心血充盈,,血脈通利,,神志安定,故驚悸自除,。 加減 心脈瘀阻者,,加郁金、三七,; 氣滯明顯者,,加枳實、香附,、川芎,; 痰氣交阻者,加瓜蔞,、薤白,; 心陽不振者,加附片,、桂枝,; 余邪不盡者,加大青葉,、二花,、連翹; 腎陰虛者加首烏,、白薇,; 消化不良者,加山楂,、麥芽,; 大便干燥者,加火麻仁; 心火亢者,,加黃連,。 療效 臨床治愈(心悸消失,心電圖檢查正常)者14例,; 有效(臨床癥狀消失)者6例,; 進步(癥狀減輕,但未完全消失)3例, 無效2例. 12.三子養(yǎng)陰湯 組成 枸杞子12克 黃連6克 功用 主治 方解 本方證由肝腎陰虛,虛熱內(nèi)擾所致,。 方中枸杞子,、女貞子、沙苑子,,皆能養(yǎng)益肝腎之陰,,而無助長熱邪之弊; 生地養(yǎng)陰清熱,,助三子養(yǎng)益肝腎,; 川黃連清心火,與生地共濟心腎,,除煩安寐,; 菊花散風(fēng)清頭目,與枸杞子共治頭昏明目,。 更用棗仁,、柏子仁共拌朱砂,,安神寧心,成為治虛熱,、怔忡,、不寐的方劑。 13.山萸二棗湯 組成 山萸60克 煅牡蠣15克 制用法 功用 主治 方解 本方常用于素體心肝血虛,,再受驚恐等情志刺激,,致使氣血逆亂,血不養(yǎng)心,,神不安舍,,魂不安居。此時宜養(yǎng)精血,,斂神魂,。 主以山萸益精血、斂肝瑰,; 輔以生炒棗仁,,養(yǎng)心陰、補肝血,、安心神,; 生龍骨、煅牡蠣平肝斂魂,、鎮(zhèn)心安神,; 當歸養(yǎng)血活血、佐上藥之收澀,; 炙甘草調(diào)諸藥,,與山萸、棗仁有甘酸補陰之用,。 諸藥共起養(yǎng)血安神,、斂魂的作用。 加減 若兼陰虛火旺者,可加生地30—60克,,知母9克,; 兼心氣虛者,可與甘麥大棗湯交替服用,; 有痰熱者,,可酌加膽南星3—6克。 14,,調(diào)心湯 組成 百合30克 蘇子30克 柴胡15克 大棗10枚 功用 主治 方解 目能視,,指能攝,,足能步,無不賴血之滋養(yǎng),。 方中丹參行氣養(yǎng)血,, 百合滋潤助肺, 烏藥行氣止痛,,更合瓜萎寬胸利氣,。 郁金為氣中之血藥,助氣行血,, 五味子之斂,,合黨參之補,使心之鼓動有力,; 入牡蠣以寧心安神,; 更得小柴胡湯之協(xié)調(diào)整體,可使陰陽和平,,三焦暢達,,共奏協(xié)調(diào)陰陽,補氣行血,,寧心除痹之功,。臨床凡見脈澀,、結(jié)、不齊者皆可施用,。 15.活血溫膽湯 組成 九節(jié)菖蒲6克 郁金15克 橘紅6克 功用 主治 16。保命丹 組成 當歸100克 菖蒲120克 制用法 主治 方解 本方以當歸、赤芍,、丹參活血化瘀,; 菖蒲、薤白理氣寬胸,,通陽豁痰,; 酸棗仁、炙甘草養(yǎng)心安神,,具有活血化瘀,,理氣寬胸,養(yǎng)心安神之功,。各種心臟疾思,,凡屬氣滯血換,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者均可應(yīng)用,。 藥理試驗證實,,方中當歸,、赤芍、丹參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并可調(diào)整心律,;菖蒲、當歸有降血脂和抗動脈硬化作用,;棗仁有鎮(zhèn)靜作用,。故對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等有良好效果,。 加減 運用時可隨癥加減,,如心氣心陽不足,汗出心慌者加黃芪,、黨參各150克,,小麥300克。大棗50枚,,炙甘草可加至120克,; 浮腫者加茯苓150克,澤瀉100克,; 小便短少者加木通100克,; 失眠者加夜交藤300克; 如有厥脫表現(xiàn)者當參以救逆固脫之法,。 本方亦可用上述劑量的1/10煎服,。 17.二參田七補心湯 組成 北麗參(切片)6克 北芪15克 制用法 功用 主治 加減 心陰虛加玉竹,、麥冬各10克,; 心陽虛加熟附子9-12克,桂枝10克,; 心血虛加歸身9克,,何首烏12克; 心氣滯心絞痛加檀香5克(研粉沖服或后下),,瓜萎殼9克,,玄胡10克,; 心脈瘀阻加紅花、川芎各6克,; 心神不安加酸棗仁(炒)10克,,柏子仁10克; 心火旺加川連,、竹葉各6克,。 18.活血復(fù)脈湯 組成 黨參15克 生地黃12克 丹參15克 生壯蠣15克 用法 功用 主治 10.通陽益氣湯 組成 功用 主治 加減 胸悶痰阻,加瓜萎殼,、法半夏,、薤白; 惡寒身倦,,氣不足息,,加制附片,,重用生黃芪30—60克; 心前區(qū)疼痛,,加郁金,、丹參、川芎,,或以金鈴子散(延胡,、川楝子等分,每服5一10克,,每日l一3次),; 脈息間歇,或叁伍不調(diào),,加生龍牡,,代赭石; 失眠,、心悸等,,合甘麥大棗湯(多用浮小麥20—50克)加酸棗仁、柏于仁,; 痰熱阻隔,,舌苔黃膩,合黃連溫膽湯,。 按語 20.紫靈湯 組成 紫石英(先煎)30克 靈磁石(先煎)30克 莬絲子15克 甘杞子15克 茯苓12克 麥芽30克 功用 主治 加減 如心悸不寐,加夜交藤,、棗仁,、金蟬花; 喘咳加密麻黃,、杏仁,、蘇子,、胡桃肉; 頭痛加露蜂房,、七葉蓮,、香白芷; 眩暈加菊花炭,、制首烏,; 暈厥去黨參,加生曬參,、山萸肉,、木蝴蝶。 若患者脾胃虛寒,,陽氣虛餒,,則磁石辛寒,不用為宜,。 21.滲濕逐飲湯 組成 半夏10克 豬苓31克 功用 主治 方解 胃脘躍動的病因病機是心下停水,。心主火而惡水,,水氣凌心,則引發(fā)心悸,。而心下停水,,主要是由于多飲寒涼之水,傷抑脾陽,,失于運化,,也有因體素陽虛,脾失健運,,復(fù)多飲水而成。 故方中郁李仁,、花檳榔,、風(fēng)化硝用于瀉水逐飲; 茯苓,、豬苓滲濕利水,; 茯苓兼以健脾安神; 半夏降逆止嘔,,以助飲走下焦之功,。 該方是在小半夏加茯苓湯,、指迷茯苓丸、小陷胸湯等方劑的基礎(chǔ)上精簡提煉而來的,,是一個蠲飲溫陽的經(jīng)驗方,。 加減 病程長者加郁李仁和風(fēng)化硝劑量,分別可達16—3l克和16克,; 體素陽虛,,復(fù)多飲水而成者,加黨參,、白術(shù),、炮姜等。 22.靈烏二仁膏 組成 制用法 功用 主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