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饅頭
別名 |
木蓮,、水饅頭,、鬼饅頭,、蔓頭蘿、爬墻果,、爬壁果,、王不留行、饅頭米 殼,、涼粉果,、文頭果、文頭榔,、糖饅頭,、木鋒、桔把,、饅頭郎,、鬼球、 木蓮果,、涼粉樹果,、饅頭果、牛奶子,、牛奶柚,、程邦子、木果蒲,、薛荔果,、 涼粉子、木瓜,、膀膀子,、膨泡、烏鴉饅頭,、烹泡子 |
漢語拼音 |
mu man to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浦参镅?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攀援或匍匐灌木,。葉二型,;營養(yǎng)枝上生不定根,攀援于墻壁或樹上,, 葉小而薄,,葉片卵狀心形,長約2.5cm,,膜質(zhì),,基部稍不對稱,先端漸尖,,葉柄很短,;繁殖枝上無不定根,,葉較大,互生,,葉柄長5-10mm,;托葉2,披針形,,被黃色絲狀毛,;葉片厚紙質(zhì),卵狀橢圓形,,長5-10cm,,寬2-3.5cm,先端急尖至鈍形,,基部圓形至淺心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被黃色柔毛,;基出脈3條,側(cè)脈4-5對,,在表面下陷,,背面突起,網(wǎng)脈蜂窩狀,?;ㄐ蛲袉紊谌~腋,梨形或倒卵形,,長3-6cm,寬3-5cm,,頂部截平,,略其短鈍頭或為臍狀突起,基部有時收縮成一短柄,,幼時被黃色短柔毛,,成熟時綠帶淺黃色或微紅,基生苞片宿存,,密被長柔毛,;雄花和癭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內(nèi)壁口部,多數(shù),,排成數(shù)行,,有梗,花被片2-3,;雄蕊2,,花絲短,;癭花具梗,花被片3,,花柱側(cè)生,;雌花生于另一植株花序托內(nèi)壁,花梗長,,花被片4-5,。瘦果近球形,有粘液,?;ㄆ?-6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曠野樹上或村邊殘墻破壁上或石灰巖山坡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收將熟的果實,剪去果柄,,投入沸水中浸1m,,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榕果成梨形,,黃褐色至黑褐色,,長4-6cm,直徑4mm,,先端近截形,,中央有一稍突出的小孔,孔內(nèi)有膜質(zhì)小苞片充塞,,孔外通常有細(xì)密的褐色絨毛,;花序托下端漸狹,具有短的果柄痕跡,?;ㄐ蛲袌杂捕|(zhì)輕,內(nèi)部生有眾多細(xì)小黃棕色圓球狀瘦果,。氣微,,味微甜。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性平 |
歸經(jīng) |
腎,、胃、大腸經(jīng) |
功效 |
補(bǔ)腎固精,;清熱利濕,;活血通經(jīng),;催乳;解消腫 |
功效分類 |
通絡(luò)藥,;活血藥 |
主治 |
腎虛遺精,;陽病,;小便淋濁,;久痢,;痔血,;腸風(fēng)下血;久 痢脫肛,;閉經(jīng),;疝氣;乳汁不下,;咽喉痛,;痄腮;癰腫,;疥癬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破血,。 2.《本草圖經(jīng)》:能壯陽道。 3.《綱目》:固精,,消腫,,散毒,止血,,下乳。 4.《生草藥性備要》:通經(jīng)行血,。煲食下乳,,消腫毒;洗疳,、疔,、痔,理跌打,。 5.《本經(jīng)逢原》:治一切風(fēng)癬惡瘡,,為利水活血通乳要藥,。 6.《得配本草》:活血生用,止血煅用,。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icus pumila L.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Ficus pumila L. |
科屬分類 |
???/TD> |
出處 |
《中華本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