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通常的想法,皇帝尸體入棺時,,一定做了防腐處理,,使尸體永不朽爛。因為民間屢有出土的先例,。從馬王堆漢墓辛追女尸的出土,,到2001年安徽碭山神秘香尸的出土,都給人留下了這個印象:皇帝一定會對尸體作防腐處理,。 可是,,這兩具不朽的女尸都不是皇家成員。 1,、后妃在大殮時作防腐處理嗎,? 從現(xiàn)有資料看,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無論從天朝第一歷史檔案館的白事檔還是從清宮廷典籍《欽定大清會典》中的“大喪”部分中,,都未曾發(fā)現(xiàn)過對尸身防腐的只言片語,。可見,,清宮廷在處理死者尸身時是不考慮防腐問題的,。這主要源于以下幾點緣由: 一是受早期火化習俗的影響。 滿洲的火化沿襲金代女真,,而女真的火化,,則主要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性決定的,居無定所,。試想巨大死去,,晚輩若總拖著先人的棺具走來走去,總不是辦法,,而將其焚化,,所謂“遇父母之表,棄之不忍,,攜之不能,,故用火化?!膘`魂升入天空,,就可以隨處祭奠亡靈,,何樂而不為呢,? 清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火化的皇帝,。努爾哈赤火化后,,其尸骨貯于瓷壇之中,皇太極的尸體則于順治元年八月初九日,,以國禮焚化大行皇帝梓宮,。直到入關后,順治皇帝及其妃嬪死后,,仍按例實行火化,,火化地點為景山,典藉記載,,焚化大行皇帝梓宮時,,爆出一聲聲的巨響,那是珍寶在焚燒時發(fā)出的聲音,。孝陵地宮中,,就葬有順治帝、孝康皇后和孝獻皇后的三壇骨灰,。而順治帝的皇后陵——孝東陵中,,也同樣有骨灰埋葬,,如殉葬而死的貞妃,以及順治十五年就已死去的悼妃,,死于康熙六年的恪妃石氏等,。這些妃嬪,在孝東陵未成之前,,統(tǒng)統(tǒng)葬于東陵西之黃花山下,,稱為悼妃園寢。比孝陵營建的時間要早,。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初七日,,孝惠章皇后葬入時,一同遷入陵園,。所以,,在孝東陵內,既有漢化的土葬,,也有清初火化的骨灰壇,,是個混葬的區(qū)域。 關于火化,,順治帝于順治九年特別議定了火葬制度: 和碩親王薨,,停喪于家,俟造完墳,,方出殯,,期年而化;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停喪五月出殯,,七月而火;官民停喪一月出殯,,三月而化,。 當然,普通百姓也有七七出殯,,火化而葬,,三月而火的也有之。主要看亡者生前的身份或條件好壞而定停尸時間的長短,。當然也有特殊情況,。 入關后,至康熙時代,,深受漢族士大夫文化影響至深的玄燁,,逐步廢棄了火化,尤其是平定三藩以后,,戰(zhàn)事漸息,,駐防趨于穩(wěn)定,,便摒棄了火化習俗,把火葬視為不孝,、不道的行為,。康熙帝的孝誠皇后崩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孝昭皇后崩于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孝懿皇后崩于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三位都是采用了土葬的辦法,。但這一時期,,也不排除民間例用火化的俗成。直到乾隆年間,,乾隆帝明令不準火化,,下旨:“一概不許火葬,倘有犯者,,按律論罪,。”火化之風才被煞住,。 雖然如此,,由于早期火化中燒掉尸體習俗的影響至深,滿洲人就不可能像漢人那樣渴望百年后尸身永遠不腐,。 另一方面,,是宗教世界的崇拜。 滿洲人崇信薩滿教,。薩滿教認為大千世界分為上,、中,、下三界,。上界為天,乃眾神的居所,,具有超自然的功能,;中界為人間,是人間萬物,,包括動植物,,大自然這些物質世界的居所;下界為陰間地獄,,是亡靈及妖魔的居所,。而居于中界的人受著神靈的賜福與鬼神的布禍,須祈福求祥,,避禍趨吉,,就要尋求一個能與上界和下界勾通的使者,,于是薩滿誕生了。 早期女真的薩滿多為女性,,由女人來充當薩滿,,帶有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這些薩滿不僅能媚神靈,,驅惡鬼,,而且可以包治百病,預知未來,,幾乎能解人間萬種愁緒,,而且,能道神語,,無所不通,。滿洲完全繼承了這一神道。 薩滿的主要活動內容是祭祀,,包括祭種,、祭時、祭地,、祭器,、祭儀、禁忌,、咒語等,。這些宗教活動神秘而莊重,要穿戴特有的服飾,,包括神帽,、神衣、神裙,、神鞋,、腰鈴等。還要有神鼓,、神刀,、神杖、神桿,、檔士等各種法具,。這些法具通過薩滿祭祀神靈,請神驅邪的儀式而發(fā)揮出極為神奇的作用,,因而,,稱其為“跳神”。 入關后,,滿洲統(tǒng)治者感覺到漢族人崇信的佛教更為新奇,,比之區(qū)域性的薩滿教更具有意義,,因而對佛教的崇拜,使原始的薩滿教日趨衰落,。隨著統(tǒng)治區(qū)域的擴大,,統(tǒng)治民族和人數(shù)的激增,在關外那種帶有濃郁特色的土教——薩滿教已不再適應形式的要求了,。于是,,轉而崇信影響力更為廣大的佛教,借以教化黎民百姓,。比如順治,、乾隆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清朝的帝王不僅在宮中置有豪華的佛樓壇城,,還帶頭現(xiàn)身佛界,,祈求與佛結緣。崇信佛教最為虔誠的當屬順治帝,。他堅信與佛有緣,,幸五臺,駐嵩洛,,拜佛求緣,。在順治八年和順治十六年,他兩次巡幸遵化,,到京畿一帶的佛寺如景忠山中去訪僧問法,,收獲頗豐。尤其在寵妃董鄂妃去世后,,他萬念俱灰,,竟想剃度出家,幸被孝莊及時制止,,才沒有演繹成不愛江山愛美人的鬧劇,。 再如乾隆帝就曾自稱為文殊菩薩轉世,并請人畫下了他的文殊菩薩扮相,,而他的裕陵地宮中頭道石門之左,,即刻有文殊菩薩的立像,,在承德等地建置了殊像寺,。不僅如此,這些宮中帝后死去的陵寢中,,還在其隆恩殿中建有佛樓,,供奉佛像,佛前供有各式佛器珍寶,。而清陵做法中,,佛教內容更是隨處可見,,如所有建筑的基座為須彌座、地宮石門上雕八大菩薩,、四大天王,,五方佛、二十四佛,、五欲供等佛事造像,。雕有密宗佛教的各式法相,如金剛杵等,。裕陵地宮中還雕有30111個字的經(jīng)文,,其中梵文達647個字,內容涉及金剛咒,、菩薩咒等,,以及各位尊佛的咒語,琳瑯滿目,,不可勝數(shù),。而他們(她們)的棺具中又都有佛經(jīng)的文字雕刻,在棺具四周雕有四大天王咒語,、懺悔經(jīng)等等,。 佛教內容充斥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乾隆地宮中的佛教雕刻,,充分反映出清統(tǒng)治階級企圖利用佛教來達到教化人民,,并借以證明自己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性。同時,,由于佛教中對佛身的尊崇,,強調靈魂世界的存在,進一步弱化了人們對死后肉身的尊崇,,相信人死后,,靈魂升入天堂,經(jīng)過修行轉世,,進入極樂世界,。 道教的崇信。 清廷信仰很復雜,,很難說是單一的宗教信仰,。而道教就是清宮信奉的宗教之一。最崇信道教的清帝,,就是雍正了,。他堅信道教的神奇,而獻身其中,親自煉丹燒藥,,并將道士請進宮中,,與其講道說法,宮中留下許多雍正帝扮道士的畫像,。 所以,,清宮中這些神靈世界的崇拜,使他們更加堅信精神世界的重要性,,進一步弱化了對肉身不腐的追求,。 與宗教崇拜相伴而生的則是靈魂世界的尊崇。 所謂靈魂世界就是人死之后的魂魄,。清宮主位十分重視和崇信靈魂世界的重要性,,堅信人死之后就是升天了,靈魂脫離了肉身升天而去,。因而,,清帝之死稱為“賓天”、“升暇”,,而帝后崩御之后,,其官書稱謂改稱“大行”某某,使人感到肅然,。 有了這樣一種信仰,,本著事死如事生的原則,清廷在喪事中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焚化衣物和各種寶器,,稱為“燒飯”,。燒掉這些東西,死者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繼續(xù)享用,,因而,,清廷在焚化寶物時會毫不吝嗇,認為這樣才會更有孝心,。所以在清陵棺具的陪葬品中,,就不似明陵那樣,只是象征性地放一些遺念,,比較簡樸,。在京師,帝后妃初喪之日,,活著的人們要將棺具供奉起來,,開始一次次焚化死者生前御用的各種衣物,有時還要特別制造,,如法船等,。乾隆帝的衣物焚燒就達到19次之多,。在陵寢建置中,,就專門在隆恩門以北建有焚帛爐,,供陵寢中焚化所用。 所以,,宗教和神靈崇拜,,就有可能弱化清帝后妃們對肉身不腐的信念。 清陵的發(fā)掘實例證明了這一點,。清東陵經(jīng)歷過多次大的盜案,。從流氓軍閥到當?shù)赝练耍踔疗矫癜傩找蚴芷溆绊?,也參與盜掘活動,,大批珍寶隨葬品被洗劫一空。期間,,東陵發(fā)生的盜案中,,那些被盜墓主,不僅丟了珍寶,,連尸骨也被拖 出了棺外,,在東陵的檔案記錄中,批露了內幕,。 2,、三具不爛的女尸。 東陵盜案無數(shù),,其結局均為劈棺揚尸,,大多數(shù)帝后妃的尸體都已化為了一堆朽骨,這也是正?,F(xiàn)象,。但,歷數(shù)年以后,,卻有3具不朽的女尸,,存于世上,卻是讓人吃驚不小,。 一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崩于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隨即被殮入早已準備好的金絲楠木大棺之中,。1928年,,孫殿英手下的兵匪悍然盜掘了慈禧陵。將金絲大棺劈開,,兵匪們發(fā)現(xiàn): “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長白毛寸余……”(某連長口述) “老佛爺象睡覺一樣,,只是見了風,臉才黑了,?!保▽O殿英回憶) “慈禧為什么死后二十年尸體不變呢?因為她口中含有一顆很大的夜明珠,,這顆珠子分開是兩塊,,合攏起來則透出一道綠色寒光,夜間在百步之內,,可照見頭發(fā),。”(孫殿英回憶) 可是,,過一個月,,到8月24日,載澤,、恒煦,、溥伒、溥侗,、寶熙,、耆齡、陳毅等人來到慈禧地宮時,,又發(fā)現(xiàn): 地宮中散發(fā)著一股令人窒息的氣味,,棺木已被劈得七零八落,慈禧尸體側臥在一塊薄木板上,。她臉朝下,,頭朝北,腳朝南,,左手搭在后背上,,發(fā)色青黑,散而不亂,,發(fā)根系有一根紅頭繩,。慈禧上身赤禍,附體之衣被剝去,,白皮貼于骨頭之上,,身上布滿拳頭大小的數(shù)點斑痕,似青似褐,,還生有白毛,,約有一寸長。 再緩緩旋轉她的尸體,,使其轉過身來,,只見她面色灰白,,兩目無珠,深陷成兩個坑,,其顴骨隆高,,不異昔表,只是唇下有一大刀痕,,是土匪為從口中扣夜明珠時,,用刺刀砍成的,。 二是乾隆帝孝儀皇后,,嘉慶帝生母魏氏。她生于雍正五年,,卒于乾隆四十年,,享年49歲。從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二十九日死后,,當天殮入大金絲楠木棺具之中,,到1928年7月孫殿英盜墓,已歷153年,??墒牵昴贡槐I后,,1928年8月29日,,重殮善后小組隨員徐榕生等下到地宮中,發(fā)現(xiàn)金券石床西邊兩棺之間,,有一具女尸,,身著黃色龍袍,尸體完好無損,,急命4位旗人女差將女尸由泥水中請起,,安于木板(如意板)之上。細審視這女尸,,但見她兩腮和嘴的下面多有皺紋,,牙齒沒全脫落,年齡約五,、六十歲,。皮骨俱存,絲毫不朽,,臉上笑容可掬,。其身旁又揀到一只明黃地繡鳳女朝靴,用水一洗,,顏色如新,。 三是同治帝皇后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生于咸豐四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年僅19歲的同治帝死后,她在宮中越發(fā)受到冷落,,于75天后,,默默死去,時年22歲,。阿魯特氏在崩后,,入殮于金絲楠木雙層大棺之中,再過5年,,于光緒五年三月二十六日,,與同治帝棺槨一同葬入惠陵地宮之中。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直到1945年10月8日,距她入葬地宮已過去了71年,,由于日本人投降,,東陵地區(qū)無人管理,一群地痞流氓盜掘了惠陵,,當打開同治帝棺時,,已是一堆朽骨,而再打開皇后大棺時,,皇后尸體卻沒爛,,有長發(fā),便扒光了衣服,,遍身搜寶,。然后,把她從棺中拉出來,,搜盡一切珍寶,,因聽說她是吞金而死的,便割開了她的肚子,,腸子流了一地,。 這三具不爛的女尸,在不同人物的口中,,尤其是當事人,,反復傳說,當為不假,。但既無防腐措施,,為什么這3位會過多年而不腐呢,?試作如下分析: 就慈禧太后和孝哲皇后而言,兩人死時肚子中都已空然無物,,慈禧太后是拉痢疾,,脫水而死,因為她本來就腸胃不合,,臨死前更是食物不進,;而阿魯特氏則傳聞因不滿于慈禧的淫威,絕食身亡,,肚中自然也是空然無物了,。 另外,兩人棺中有許多玉器,,慈禧太后棺中有: 紅藍寶石85塊,,祖母綠2塊,,碧璽白玉203塊,,翡翠荷葉一個,碧璽大蓮花一個,,各色寶石3370塊,,各色寶石佛27尊,共108尊,,玉藕一支,,珊瑚樹1枝,翡翠西瓜1個,,甜瓜4枚,,翠桃10個,黃寶石李子100個,,紅黃寶石杏60個,,紅寶石棗40枚,翠白菜2顆,,玉制駿馬8尊,,玉羅漢18尊,珍珠無數(shù),。這些寶石玉器,,是否會釋放出一種射線來殺死細菌呢?因為古人有握玉以防腐的說法,,故而有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出土,。而且,古人死后,,在兩鼻孔,、嘴,、兩耳孔、生殖部位和肛門部位都塞上玉器,,稱為“玉塞子”,,為的是防止尸體腐爛。至于孫殿英認為慈禧太后不腐的原因是她口中含有大的夜明珠,,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阿魯特氏,死后在其棺中也曾安放有白玉圈,、白玉鉗子,、玉佩等玉器達300余件,加之她腹中無物,,可能是其尸體不朽的原因,。 而孝儀皇后,為什么事隔153年尚未腐爛,,目前沒有找到一點珠絲馬跡,。 在1928年大盜案中,除了慈禧,、孝儀尸身未腐之外,,余者概為朽骨一堆,尤其是乾隆皇帝的頭骨的下頦已碎為兩半,,其上下牙齒36顆尚全,,只是骨骼皆呈紫黑色。有的骨頭上還粘著皮肉,。雖尸骨大部存在,,但其手指及足趾骨已無從尋找了。頭骨上,,兩眼只有深眶,,呈螺紋狀,好像有白光從眼眶中射出來,,讓人不寒而栗,。 除孝儀皇后外,還有孝賢皇后,、慧賢,、哲憫、淑嘉三位皇貴妃,,這些人早已化為一堆腐骨,,由于匪徒在黑暗中撈寶時,沒有燈光,只好用篩子在水中撈,,然后到外面去撿寶,。把那些后妃的骨頭扔得到處都是。善后人員曾在大門外揀到肋骨一,、腳骨二,、膝骨一,在裕陵隧道開口處又拾到脊骨一,,胸骨一,。這些骨殖的顏色都已黑乎乎的了。 綜上所述,,三具不爛女尸,,其實并非刻意安排,而是種種客觀原因造成的事實,。而就一代盛世君主乾隆尸骨已然腐爛來講,,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清代帝后妃的后世排中,并不對尸體防腐作過多考慮,。 (責任編輯:henyou14) |
|
來自: 飄行者19 > 《考古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