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頭湖畔的戀夢 魯運江 (一) 斧頭湖畔是我童年時的放牛場,那里有著美麗富繞的沼澤濕地和草場,她位于湖北嘉魚、咸安、江夏縣(區(qū))三地之間,在嘉魚縣的東方渡普鎮(zhèn),,我們稱為“東湖”。渡普地區(qū)有兩個大湖,西邊的湖叫“西湖”,地名志上稱“西涼湖”;位于嘉魚、咸安,、赤壁縣(市,、區(qū))三地之間,,所以,東邊的斧頭湖本土人俗稱“東湖”。它是湖北省的第四大淡水湖泊,,古代原與西涼湖同屬一湖,。三國時期兩湖叫蒲圻湖,因盛產蒲草而得名,,由此而衍生了蒲圻縣(今赤壁市)名,。宋、元,、明朝時長江四邑公堤沒整修完善之前,,兩湖相通連成一片。據清乾隆《重修嘉魚縣志.1737年》記載,;元至十四年(1354)湖廣參政魯輝在縣六十里東,,凈保嘴左岸設立了致思湖河泊所(管收西涼湖魚科稅,又稱業(yè)甲),至清乾隆朝時改稱驛函河河泊所,。原西涼湖是咸寧的湖老大,,后長江水道北移,長江大堤筑建,內湖水位干涸退縮,,整湖一分為二構成了姊妹湖,,以王家莊至凈保嘴一帶山梁為分水嶺,西南為西涼湖,,東北為斧頭湖,。斧頭湖由老二變成了老大,面積超過了前者西涼湖,。湖泊現有面積162.44平方公里,,而西凉湖水面只有72.33平方公里,僅斧頭湖畔嘉魚境內過去圍墾沼澤新增農田1.4萬畝。為了保護兩湖濕地豐富的資源,湖北省已將其列入重點湖泊生態(tài)資源保護區(qū),,咸寧市已列入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在兩湖地區(qū)籌建咸寧市副中心,設“連港新城”經濟開發(fā)區(qū),,鼎立打造生態(tài)旅游和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度假休閑服務區(qū),,在2013—2030年之間將以一座嶄新的現代化城市面貌展視在大眾的面前。 (二) 在東西兩湖的中間有個狹長的分水嶺, 屬于紅黃壤的丘陵地區(qū),有耕地面積2.6萬畝,,區(qū)域內最高的地名叫煙墩(臺)嶺,。在戰(zhàn)國時的楚國此處高地有一座烽火臺,是嘉魚通往咸寧的咽侯地帶, 直到今咸安區(qū)的甘棠向陽湖, 所以就有“兩湖夾一坡” 的美稱,。就在這“兩湖夾一坡” 的懷抱中,,眾萬兒女在這里生息、繁衍, 成為這方土地的主人,。據史料載:來此地最早的為魯氏家族后裔, 吳五鳳元年(公元254年),,東吳大都督魯肅之四子魯乾貞為了辟戰(zhàn)亂, 攜曹氏(誥命夫人)、程氏,、孫氏三位母親,從安徽臨淮東城縣遷居到湖北嘉魚縣靜堡鵝塘開基, 即現今的嘉魚縣渡普鎮(zhèn)煙墩村魯家祥, 是嘉魚魯氏文化的發(fā)源地,,至今已有1760年。鵝塘, 這個古老的名字, 位于嘉魚縣斧頭湖(俗稱東湖)之西岸. 幕阜山脈向北延伸之高地, 煙墩嶺之下首, 也就是俗稱的東湖西岸湖汊邊緣, 有三百畝的塘堰, 古時荷蓮茂盛, 還是翔云白鶴的棲息地, 魯乾貞看到池塘內有大量的白鶴, 無不感慨, 故取名“鵝塘”,。將后山賜名魯家林,。隨后張、李,、王,、陳、孔等近三十個姓氏于不同朝代在“兩湖夾一坡” 上落腳生息,。人們除了墾荒種糧外,,以兩湖豐富的生物資源,在湖中蕩著漁船, 唱著漁歌, 叉著魚, 采摘蓮籽, 扯著蒿巴, 拾摘菱角, 撿著野鳥蛋,過著自由的原始生態(tài)生活。吳太平年間(公元256—257年)魯肅夫人相繼病卒,葬于嘉魚靜堡鵝塘魯家林, 其墓尚存,。此后,從靜堡鵝塘走出的魯肅后裔多有名士,。 魯褒,字元道, 嘉魚鵝塘魯崇義之子, 魯乾貞的孫子, 魯肅之曾孫。西晉文學家, 經濟學家,是他說明了錢的起源?!稌x書﹒隱逸傳》載他“好學多聞, 以貧素自居, 隱而不仕,元康之后, 綱紀大壞, 褒傷時之貪鄙, 乃隱姓名(其實沒有隱姓名, 隱了地名)而著有《錢神論》以刺之,……褒不仕, 莫知其所終,。”留下的作品在當時及對后世影響深遠,。后歷史學家考他為河南南陽人也, 其實為地地道道的湖北嘉魚縣鵝塘人, 魯褒的父親為魯崇義(字智遠), 晉武元年(265年)為官太守, 卒后葬于嘉魚靜堡鵝塘屋后, 為官葬, 有廓有碑, 廓大碑碩,“文革”時被毀, 但墓存,。魯褒妻子劉氏,夫妻兩卒后也葬鵝塘魯家林山。 魯勝, 字叔時, 魯褒的堂兄弟,是鵝塘魯崇邦(魯崇義之弟)之子,魯乾貞的孫子, 魯肅的曾孫,。西晉有名的學者,、邏輯學家, 年輕時曾在京都洛陽做過佐著作郎, 晉恵帝時調任建康(今南京)縣令。因時亂, 知將來多故, 便稱疾去官, 移隱山西代君山深研“墨學”,。其著作有《墨辯注》,、《刑》、《名》,、《正天論》等,,遭亂遺失, 所著《墨辯》亦早佚, 僅有敘, 其著述為世所稱?!赌q注﹒敘》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邏輯性文獻,。我國著名哲學史家黃玉順先生在《中國哲學詩﹒魯勝》中寫道:“西晉名家魯勝稱, 辯別形名作準繩。若非此公注墨辯,興微繼絕更誰能,?”唐修《晉書.隱逸》載有魯勝傳,。 魯炅, 名靈, 魯肅的十六世孫, 唐朝名將。公元755年至763年安祿山之亂, 領兵覆破之, 拜鄧州節(jié)度使,。新舊唐書都載有《魯炅傳》,。魯炅(靈)為湖北嘉魚縣靜堡鵝塘人(史料誤載北京西城人), 夫妻二人卒后葬于咸寧(安)掛榜山(時屬嘉魚管轄)。其祖父魯元相(國學士),父親魯文翰(國學士), 母親潘氏, 生有三子, 即魯炅(靈),、魯經,、魯云,。魯靈為長子, 妻室肖氏,生有魯山澤,、魯山涵二子。 魯儒, 名宗泗, 號愿齋, 魯肅三十代世孫,。 明弘治二年(1489年)舉人, 三年(1490年)授四川江知縣教瑜, 五年(1492年)任溫江知縣, 正德元年(1506年)升兩淮巡按,都鹽院按察史, 兩浙御史,。卒后葬于鵝塘靜堡建家澥,墓存。 魯魚, 名克彬, 字學藻, 亦字忍庵, 魯肅六十代世孫,。光緒十九年(1893年)為秀才, 后東渡日本留學, 與黃興,、宋教仁友善, 為莫逆之交, 并見重于孫中山, 為同盟會最早的會員, 與陳天華、宋教仁創(chuàng)辦《民報》, 倡呼革命,。武昌辛亥革命起義前,舉薦魯魚到上海采購軍火, 并請黃興到漢領導起義, 起義暴發(fā)即從上海趕回參加戰(zhàn)斗,。武昌起義后魯魚被任命為鄂軍都督府及軍政府高等顧問。南北議和時, 以良弼為首的清皇貴族發(fā)布宣言對抗革命, 以鐵良為首的清軍總司令, 聲稱與南方決戰(zhàn)。魯魚組織和帶領彭家珍等三十余人進京, 秘密刺殺鐵良和良弼,。彭家珍向魯魚請纓, 一人承擔刺殺良弼的重任,。 魯也參, 字宏淮, 號沂川, 鵝塘東魯人, 魯肅六十四代世孫,1918年在武昌中學讀書期間, 在惲代英,、肖楚女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指導下, 接受了革命思想,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成為地下黨員,。曾任武昌武勝門區(qū)委宣傳干事, 武漢紡織總工會特派員, 武漢市委委員兼武昌第一紡織廠黨支部書記, 曾任湖北省委執(zhí)行委員,1927年9月被中央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高級軍事班學習。1955年10月在組織的幫助下回國, 任全國合作總社供應局處長,1958年任商業(yè)部供食服務局處長,經濟研究員,。 (三) “兩湖夾一坡”上不但孕育了眾萬兒女, 人們還有美麗的傳說和可歌可泣的故事,。特別是斧頭湖的傳說更勝一籌,一曰吳剛喝醉了酒,,猛然想起玉帝令他砍梭羅樹,,為南海觀世音做蓮花寶座。由于頭暈眼花,,錯把桂花樹當成了梭羅樹,。嫦娥一見急了,砍了玉帝封的神樹還了得,!她靈機一動,,便將懷中的玉兔向吳剛身上拋去,吳剛突然嚇了一跳,,慌忙用斧頭一擋,,斧頭碰到兔子嘴上,將兔子的嘴劈成兩瓣,,從此兔子便成豁子嘴巴,。驚慌中斧頭也從吳剛手中落到了長江邊,砸了一個方圓幾百里的坑,,天長日久,,便成了湖了,人們就將此湖叫“斧頭湖”,。二是民間相傳: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楊幺,,有一把重量級的大金斧,九九八十一斤,,楊幺的板斧很神奇,,拼殺時官兵不能近身,,帶著它打了許多勝仗。后來有一次楊幺被宋軍圍在這個大湖里,,而敢捉楊幺的人又不多,,還有人想得此斧。官兵圍住了楊幺,,大聲喊交出斧頭就留你一條活命,。楊幺一想,命都不要了,,還留此斧何用,。于是他站在船頭仰天大笑,隨手就把斧頭丟下了湖,。頓時,,湖面像煮開鍋了的水,鼓著泡泡,,冒著熱氣,,落水的地方長出了一座山,壁陡壁陡,,遠遠望去就像一把插在湖里的斧頭,,后人把這座山取名斧頭山,山下的湖北面亦形狀似斧,,遂稱之為“斧頭湖”,。斧頭湖是西涼湖的衍生湖,是古代兵家必控之地,東漢建安十三年, 赤壁之戰(zhàn)時, 劉備駐扎于西北一個山丘上, 后人為了紀念劉備, 將此山名為蜀山, 山南邊的湖也稱為蜀湖,。南宋紹圣五年(1098年), 岳飛奉命剿滅楊幺起義軍, 曾駐扎在“兩湖夾一坡”的分水嶺半島靜堡嘴,,把一根系馬樁倒插在靜堡嘴山頭上,后來長成參天古樹,,這棵參天大樹一直活了近千年,。人們還把岳飛在韓家嘰烏龜山下練水兵的洗馬湖,稱為岳公湖,。又在蜀山筑城扎營,后人叫岳公城,。明朝兩浙御史魯儒看中此地, 并從靜堡魯忠遷此筑巢, 繁衍不息, 即現今的新街鎮(zhèn)蜀山村魯家淙。更有趣的是, 明代時東湖和西湖是連通的一片汪洋, 長江水道由渡普金水河而下,只有“兩湖夾一坡” 是最高的地段, 就在該高地出了個明朝工部尚書吳廷舉(1462—1527年), 字獻臣, 正德元年(1506)正月上疏乞休, 二年(1507)暫籍居嘉魚靜堡嘴的一個半島上, 島西為西湖, 島東為東湖, 浩浩東湖比西湖更遼闊壯觀, 一望無際的湖水, 吳廷舉對碧波蕩漾,、浩浩東湖更有情深, 就自號為“東湖”,。后人為了紀念他為家鄉(xiāng)人所作的貢獻都譽稱他“東湖公”,。東湖公為嘉魚人民辦了四件大事, 一是正德十二年(1517年)任湖廣副都御史奉命賑災湖廣事務, 駐扎省城武昌, 昭雪了嘉魚和蒲圻(赤壁)漁人魯學斌,、李玉奇等九人押課銀進京在河南真陽縣汝寧被匪殺命案, 并寫了《申理解人冤苦疏》,向正德皇帝申奏解人的冤苦,一時驚動朝野內外,。從那以后,,湖廣各河泊所魚課,,便不再由漁戶業(yè)甲自行解京,而是由布政司派官兵遞解,;二是嘉魚人民長期受長江洪水之災,民不保生, 大量難民四處奔討,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并向朝庭寫了《請減南糧疏》, 被朝廷采納,;三是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看到家鄉(xiāng)人民年年遭長江洪水的災難, 他是第一個向朝廷上疏《請修長堤疏》的大官, 獲準。正德十四年(1519年),委托荊州府通判趙景鷥逐一勘量,武昌府同知唐翱督理工程, 又委托江夏,、蒲圻(今赤壁),、嘉魚、咸寧(今咸安)四縣首領官或定額一員, 分定堤段, 親督修長堤, 各司其事,。即現在的長江“百里四邑公堤”,。四是在嘉魚縣清洪里置170畝糧田,籌辦“咸嘉社學”義教, 聘請教師, 不分姓氏招收貧困子弟免費讀書,深受家鄉(xiāng)老百姓的愛戴。 (四) 西湖的水深,,東湖的水廣,。斧頭湖(東湖)下首的東北邊為江夏,北沿江夏法泗洲之斧頭山,高程 (五) 東湖的野生生物特別豐富,主要魚類有鯽魚,、青魚,、草魚、鯉魚,、烏鱧,、黃顙魚、鱖魚,、鳙,、鰱,、非洲鯽魚等,。還有蓮藕,、菱角、蒿芭,、芡實,、慈菇、野荸薺,鳥類有野鴨,、白鶴,、大雁、海鷗等, 還有我叫不出名字的很多野生禽類動物, 是一個野生禽類歡樂的世界, 可惜這一視景今不昔比了,。五十年代末, 國家三年(1958—1960年)困難時期, 冬天湖水干涸后,大人都到東湖麻花嘴去挖藕充饑, 我們小孩就提著菜藍子在爛泥灘上撿老熟后落于淤泥上的菱角, 大人負責把蓮藕和菱角洗凈運回,。記得我小時侯最怕的是菱角刺, 在爛泥尋來尋去, 把腳腿劃得稀爛, 那時又沒膠鞋穿, 只好叫小腿受凍又挨刺傷, 為了活命吧!父母把蓮藕和菱角等做成多種花樣作主糧吃, 補代糧食的不足,用藕煨湯, 湯里沒有肉也沒有油, 清湯剮水, 還將藕切成片或絲, 悶在飯里吃, 或做成藕圓,、或磨成藕漿,、藕粉吃, 將菱角除了炒煨外, 還將其搗碎成漿, 然后過濾, 除掉菱殼渣, 做成角菱豆腐吃, 現在想起來那真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態(tài)食品。但那時只顧填肚子, 又沒油水和高超的烹調技術,真是吃厭了,,現在想吃都又不易了。 東湖畔沼澤荒濕的土地肥沃, 是天然種植水稻的糧倉, 后隨著長江四邑公堤的修整完善, 外洪得到了保障, 人類就開始在東湖畔筑固內堤, 圍湖造田,1931年從官垱墩至三洲挽堤埂 耕牛是農民的寶貝, 放牛娃的責任也重大,。不但要牛吃得飽, 還要耕牛安全健慷。記得我們也做過傻事, 失誤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有些牛鼻子特別犟, 我們小伙伴力氣又小, 時而斗不過牛的力氣, 同伴小姚就在牛鼻子栓的另一頭塞上一根竹簽, 這樣牛就乖乖的,、服服貼貼的由你擺布, 現在想起來多愚蠢, 搞得耕牛一天到晚都打噴嚏, 大家都還學著做, 只要那頭耕牛不聽話, 就用此法懲罰它。此事被耕田的農工伯伯發(fā)現后, 生產隊長還專門到放牛場召開了全隊職工大會, 對我們的行為嚴肅地進行了批評教育,。最難過的是小劉把一頭懷了孕的母牛于六月伏天栓在離水源很遠的湖灘上, 從上午九點到下午四點, 爆曬的烈日硬是把母牛和沒出生的小??舅懒? 使大家悔悟不已。再就是50多頭耕牛中有兩頭身高馬大壯實的公牛, 為了爭奪一條母牛的交配權, 而相互斗起架來,草場上有口淤泥小井, 兩大青壯牯牛頭對頭挖到井中淤泥里去了, 在此勞動的十幾人都無辦法, 只好用火燒開它們, 其中一頭被趕開, 另一頭牛為了賭氣,,將頭挖到井中淤泥里硬是不肯拔不出來, 氣息而亡, 是生產隊的一大損失,。這樣一來, 連出幾件事,搞得帶班時的負責人陳伯伯受了很大的委屈,后來隊長將他另行安排了工活,。 經過兩年的飼養(yǎng)耕牛工作,,我也成熟了, 對耕牛的飼養(yǎng)工作也積累了一些經驗, 如什么牛生病了, 冬天晚上什么時間喚牛尿, 保持牛棚干凈,那條牛今天能勞動, 那條牛該休息,我都能合理調節(jié)。這些都得到了隊里職工的好評, 生產隊黨支部書記還任命我當上了牛官負責人, 農工伯伯們高興地稱我是孫悟空的徒孫,叫我“弼牛溫”,。這也是我努力進步的結果, 雖然夠不上級別的芝麻官都不是,但我很高興,。從此我對飼養(yǎng)耕牛的積極性更高了, 把全隊50多頭耕牛生活習性掌握得一清二楚, 分別對待, 在東湖廣闊濕地找最好的草場, 夜里4點起床把牛趕出去吃草, 吃飽了早上7點鐘再幺回來, 讓職工們牽去耕田, 受到全隊職工的好評。當時正是開展學毛選(毛澤東選集), 提倡活學活用, 斗私批修, 一心為公的時代, 我們小青年也有一種朝氣蓬勃的精神, 在飼養(yǎng)牛的工作中, 臟活累活總是自己主動干, 連耕牛在田頭地邊拉的牛糞都用雙手捧到田里去做肥料,。這些小事都被老百姓看在眼里, 記在心上, 在隊里口碑也好?,F在回憶起來, 真是還有一種酸溜溜的甜美。1970年我被抽到國營頭墩總場政工科專案組為冤假錯案落實政策, 搞材料外調,1971年調到東湖分場農科所任農業(yè)技術員,1973年推薦進咸寧地區(qū)農校學習, 畢業(yè)后被組織分配到原綠嶺公社工作,,從此離開了哺育我成長的東湖(斧頭湖)河畔,。后每當回去過春節(jié)或探親父母時, 總是到東湖河畔的草場上去轉一轉, 看到湖灘上遼闊肥嫩的青綠草場, 悠悠自在奔跑的牛群,又使我尋找到了童年時的放牛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