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給瞿秋白寫過兩句話“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魯迅不是個自做多情的人,想來瞿秋白原有這個意思,。像魯迅這樣交游廣闊,,瞿秋白這樣的社會活動家,都有一向寂寞之慨,,可見內(nèi)心的孤獨感在人群中多么普遍,。 常言道: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我們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都市里,,陷入紛紛繁繁的事物中,疲于永無止境的交際應(yīng)酬,,但心里總覺空空然無依傍,。于是有人提倡表達、理解,、溝通,,還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能與人言無二三,。我想,這大概因為:人不但是“有思想的動物”,,同時也是“每個腦袋都打著不同主意的動物”,,所以心靈之聲難遇知音——人們之間經(jīng)歷不同、需求各異,;思想方法,、接受能力千差萬別,因此自成一體,,各行其事,。 誠然,孤獨不是絕對的,。但是,,與我們處處合拍之人終生難覓,應(yīng)該是大家的共識,。這就是我們平常只能:同這個朋友談文學(xué),,同另一位論音樂,張三是談家常的伙伴,李四才是橋牌搭檔等等,。結(jié)果是,,節(jié)日慶典請朋友聚會要分若干場——人數(shù)太多還在其次,按照脾氣,,愛好分類安排才能盡歡,。 孤獨是人之常,偏偏有人生方設(shè)法要擺脫它,,因為他們對人生有一個誤解,,以為人心應(yīng)該是交融的、共鳴的,。于是,,對人生充滿信心者就制造“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的場面,;意興闌珊者則隱居起來,,以自我放逐表示對知己難求的抗議。其實,,這些做法都是枉費心力,。 人若學(xué)會善用孤獨,就能免去許多煩惱,。沈達夫的《風(fēng)人夢憶》中有這樣一句話:“在群眾中,,你生活在當前的時代;在孤獨中,,你生活在所有的時代,。”被動地應(yīng)付喧鬧和俗務(wù),,當然不如優(yōu)游于科學(xué)文化和藝術(shù)的史跡,。對于憤而避世苦修者,安東尼的《沉思錄》里有一段勸慰的話不可不讀:“與其想往山林,,不如退隱內(nèi)心……一個人的心靈,,如果思想寧靜,心境和諧,,便是世界上最幽靜的地方,。因此,應(yīng)該常常利用這個隱秘的地方,,在這里,,把你的品德刷新一番。為此,,你要預(yù)備一些短小精確的概念,,使你的悟性真實。不要讓這里有緊張和傷憂的氣氛,讓一切都平靜地進行,?!?/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