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孟 嘉熙元年款鏡 仿古行為源自復古思想,復古思想從孔子初啟,??鬃幼苑Q“信而美古”,“好古敏以求之”,。崇古不僅成為儒家思維的重要內(nèi)容,,也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表面上看是崇拜“古之制”,實際上是崇拜“古之敘”,,而最根本的是崇拜“古之人”,,正是中國古人終其畢生的追求,這也是崇古的最終所在,。 中國銅鏡的仿古,,出現(xiàn)于銅鏡發(fā)展的鼎盛期——唐代,北宋時期政府崇古,, 文人好古,,于是構成了收藏、著錄,、研究的風潮,。北宋之后,金,、明,、清,不但銅器仿古,,而且玉器,、瓷器、陶器也開始仿古,,不同材質,、不同用途的器物相互模仿,比如用銅鏡仿鐘鼎禮器,。這些作品名曰仿古,,實在獨樹一格,倒成了后世著名的收藏品,。一大批仿古銅鏡堪稱仿古的頂峰之作,,在仿制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所仿的只是器物的形體,,內(nèi)在的精力氣質卻在仿制中革故鼎新,,造成一種完全不同于前代的氣宇。 推崇先朝的藝術品是所有晚期銅鏡文化的獨特特征,。不過,,它們與近現(xiàn)代的文物復制和高仿卻有著天壤之別。從念頭上看,,古人的目標是復古,,是追覓更古之人的境界,今人的仿古則是通過高仿復造而牟利,。作偽追求最大水平的真切酷肖,,復古則絕不粉飾地加入了本人和當代的好惡,。 唐代銅鏡的鑄造吸收了漢代的傳統(tǒng)工藝,從現(xiàn)在的一些仿漢鏡來看,,唐代仿制的品種不多,,僅是繼承基礎上的仿古。宋金二朝則大不一樣,,開始大量模仿前代銅鏡,,仿古之風,自此熙攘紛叢,。明清時期,,仿古銅鏡在本朝銅鏡中,占有很大比例,。清代更是首開宮廷仿制古銅鏡的先河,。民國時期,古器物已成為鑒藏家及古董商們角逐的目標,,銅鏡的偽造牟利達到了頂峰,。 各時代的銅鏡都具有各自的風格特征,仿古銅鏡也不例外,,它或多或少帶有鑄造年代的特點,,這就是我們辨別依據(jù)。 唐代仿古銅鏡 唐仿漢鏡中最常見的是漢代流行的蟠螭紋鏡,、規(guī)矩禽獸紋鏡和七乳禽獸紋鏡,。漢代銅鏡紋飾基本上是用陽文雙鉤線條組成,輪廓纖細,,但凸起較高,流暢犀利,。線條之間的地子,,光滑平整。唐鏡制作精良,,但唐仿古鏡的紋飾,,線條粗率,流暢程度也略為遜色,,給人溢范的感覺,,底面有不平整感。 有的唐仿漢鏡圖案細部花紋,,添枝加葉,,帶有明顯的唐代風格。如鳳尾飾為孔雀翎狀,;加飾雙峰駱駝紋等,。 另外,唐仿漢鏡與漢鏡相比,重量差異明顯,。漢鏡輕,,唐仿漢鏡重。 宋代仿古銅鏡 宋代崇尚古物,,仿古之風盛行,。“上仿制以崇古,,下便偽造以圖利”,。銅鏡的鑄造者們正是利用人們崇尚古物的心理,仿制了相當數(shù)量的漢唐銅鏡,。 宋代仿制的銅鏡,,數(shù)量和類別都大大超過了唐代。宋仿漢的銅鏡主要有:規(guī)矩紋鏡,、見日之光鏡,、昭明鏡、清白鏡,、人物畫像鏡,。宋仿唐的銅鏡主要有:花鳥鏡、雙鳳鏡,、瑞花鏡,、八卦鏡。 宋代仿古銅鏡的特點可概括如下: ①宋代仿制銅鏡著重模仿紋飾,,銅鏡風格仍是本朝的特點,。漢唐銅鏡由于合金的原因,表面銀白閃亮,。而宋仿古鏡銅質較軟,,表面發(fā)黃、滯暗無光,,這是由于宋鏡含錫量少,。宋鏡質軟也使得鏡子不易破碎,有的出土宋鏡,,受擊扭曲變形都不碎,,就是這個原因。這與脆硬的漢唐銅鏡銅質,,形成鮮明反差,。 ②宋代因銅料匱乏,仿古銅鏡胎質較漢,、唐銅鏡要輕薄許多,。仿古鏡鏡型也與漢唐銅鏡有差異,。宋仿古鏡邊緣為外薄里厚,沒有漢唐鏡渾潤,、規(guī)整,。宋仿古鏡還將漢唐鏡的大鈕改為小鈕,鈕頂趨平,。 ③宋仿古銅鏡往往借助摹本仿照制模,。紋飾線條較粗,而且不夠流暢,。有的宋仿古鏡紋飾是漢唐鏡圖案,,而鏡型卻是宋代的六瓣菱花和六瓣葵花形,彼此互相矛盾,。 金代仿古銅鏡 金代銅禁很嚴,,銅鏡的鑄造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鏡工們因此大量仿制漢,、唐,、宋銅鏡,以充古鏡出售,。據(jù)《金史·食貨志》載:“(大定)十一月,,上諭宰臣曰:‘國家銅禁久矣,尚聞民私造腰帶及鏡,,詫為舊物,,公然市之,宜加禁約’”,。 金代仿古銅鏡盛鑄于大定年間,,這又與當時銅禁甚嚴,市肆價格過高有關,?!督鹗贰な池浿尽份d,大定初年“鏡,,每斤三百四十文”,,而鑄鏡作坊以四十多枚小錢,,即可鑄出一面直徑12厘米,,厚0.3厘米的銅鏡,幾可獲利五倍,。即使以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規(guī)定“舊有銅器悉送官,,給其值之半”計,若“銷錢鑄鏡,,詫為舊物”,,仍可漁利兩倍以上,。 金仿古銅鏡的類型主要有:仿漢“四乳家常富貴鏡”、“車馬人物鏡”,;仿唐“海獸葡萄鏡”,、“盤龍鏡”;仿宋“花卉鏡”,、“八卦紋鏡”,。 金代仿古銅鏡的特點概括如下: 仿古銅鏡比宋仿鏡要大、厚,。其表面銅色發(fā)黃,,品質比漢唐相差較大。 鈕為金代特有的窄鼻鈕,,鈕頂平,。鏡緣內(nèi)直外坡。紋飾,、銘文模糊,,線條不流暢,顯得板滯,。 仿古鏡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邊緣鏨刻府驗記的文字和押記。 仿古銅鏡,,仿漢鏡多帶銘文,;仿唐鏡,多是海獸葡萄鏡,,鏡身厚重,;仿宋鏡,大多為花鳥紋飾,,鏡身輕薄,,均淺浮雕或平雕。 明代仿古銅鏡 明代銅鏡與宋,、元銅鏡之間,,看不出明顯的承襲關系,但它自身又缺少創(chuàng)新,,主要是模仿漢,、唐銅鏡的型制,并略加以演變,。因此明代銅鏡中仿古鏡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明代仿古鏡注重銘文,除早期有不帶銘文者外,,均帶銘文,。 明代仿漢鏡主要有:昭明鏡,、畫像鏡;仿唐鏡有:海獸葡萄紋鏡,、重輪鏡,。 明代仿古銅鏡的特點為: 明代仿古銅鏡的合金比宋金好,質細,,表面多呈暗白色,,無漢唐銅鏡的那種銀亮光澤。 代仿制的唐鏡多有銘文,;內(nèi)區(qū)大于外區(qū),,而宋代仿制銅鏡則正好相反。 代仿制的唐鏡鏡鈕,,比宋仿要大,;鈕頂多磨平,這是因為鑄造時銅汁從鈕頂流入,,冷卻后需打磨所以平整,。唐以前銅鏡鈕絕無平頂,當時銅汁從鏡邊流入范內(nèi),。這一鑄造方法的變更,,為我們提供了斷代依據(jù)。 ④明代仿漢唐銅鏡,,有的在裝飾上明顯具有本時代的特征,。如明仿昭明鏡的型制,卻去掉紋飾改為素鏡,,再于鈕至邊緣的區(qū)間鑄以銘文,。仿唐重輪鏡往往將中間的弦紋移到鏡子的邊緣,以便于內(nèi)區(qū)鑄以醒目的銘文,。仿唐素圓鏡上也多添鑄銘文,。 清代仿古銅鏡 清代仿古銅鏡比明代還要精細。而且數(shù)量多,,并首次出現(xiàn)了宮廷仿制的銅鏡,。乾隆年間,宮廷內(nèi)務府造辦處,,曾設專人負責仿制,,仿制的銅鏡質量較高。而民間仿制的銅鏡則較粗略,。 清乾隆皇帝十分喜好古物收藏,,編著有《寧壽鑒古》和《西清古鑒》,,其中收錄了宮內(nèi)收藏的古銅鏡,。并在他的授意下,,內(nèi)務府造辦處照本仿制了一批漢唐銅鏡。主要有仿漢“鳥獸規(guī)矩紋鏡”,、“八乳禽獸紋鏡”,;仿隋“十二辰鏡”;仿唐“瑞獸鸞鳥鏡”,、“四神規(guī)矩紋鏡”,、“雙鸞紋鏡”、“盤龍紋鏡”,。 此時,,民間仿制的銅鏡主要有:仿漢“規(guī)矩紋鏡”;仿唐“重輪鏡”,、“海獸葡萄紋鏡”,、盤龍紋鏡”等。 清代仿古銅鏡的特點是: ①清宮仿古銅鏡,,表面銅色為鉛白色,,證明此時銅鏡的合金比例較明代,又有了新的變化,。鏡正面多仍可光亮鑒人,。民間仿制的銅鏡,銅色則為黃白色,。極易區(qū)分,。 ②清仿古銅鏡,特別是宮廷仿古銅鏡,,多照本摹仿古鏡,,大致與原器整體造型相似。但棱角分明,,厚重壓手,。 ③清仿古銅鏡另一特點是:只重形似,而在裝飾上,,常添枝加葉,,或隨意變化。如仿漢銅鏡,,不僅鏡體加厚許多,,而且鏡鈕鑄成很小的鼻鈕。圖案紋飾變形,、走樣,。實際已流于不倫不類。 民國仿古銅鏡 民國時期,,外國人紛紛來華,,大量文物流散國外,。此時的古玩肆大大興盛起來,仿古作偽之風也達到了高潮,,作偽作坊遍及全國,。主要的作偽地區(qū)有:陜西西安、北京,、河南開封,、山東濰縣、江蘇蘇州,。 民國仿古多有所本,,加之技術設備也較以前先進,故作偽方法日益精湛,,仿造古器更加逼真,。 民國時期主要仿制戰(zhàn)國和漢、唐銅鏡,。由于當時銅鏡不太受重視,,價格較低。因此它的仿制數(shù)量較別的古物相對要少,。 民國仿古銅鏡制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按照傳世的古銅鏡制造,。 民國時期河南、山西,、安徽,、浙江等地都有銅鏡出土。古董商們按照古銅鏡的形制,、紋飾制造了一些仿古鏡,。古董商在制造仿古鏡時,極力追求新奇,、別致,,因此摻雜了許多主觀臆造的成份,所制銅鏡與真正古鏡有一定的距離,。 ②舊鏡改造,。 殘舊銅鏡改造在民國時期是較多見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殘舊銅鏡價格低廉,,經(jīng)過加工,、修整不易被識破,能以殘破鏡冒充高價的完整古銅鏡,。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收藏有幾件經(jīng)過民國時期改造的漢唐銅鏡,,這些銅鏡的邊緣或深及外區(qū)紋飾部分殘缺、破損,古董商就沿破損處將其截齊,,然后再進行打磨,、作舊,從而成為一個完整的銅鏡,。改造過的銅鏡給人以新穎的感覺,但認真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類銅鏡的造型,、鈕制,、紋飾比例很不協(xié)調(diào)。 ③舊鏡后加款,。 總的來說就是在一些年代明確的古鏡上添加年款,,以加罕見年款為多,民國時期給漢代的銅鏡添加年款最多,,首先將銘文的起始字磨去,,再用溶化的銀液勾勒年款。銀施于銀灰色的鏡背上,,色差很小,。又經(jīng)過作舊處理,很難識別,。 民國仿古銅鏡的特點為: ①民國銅鏡的仿制主要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從古鏡上真接翻模,;另一種則是模仿古鏡進行新鑄。這后一種仿古銅鏡,,一般僅注重模仿古鏡的形,,而裝飾花紋追求獵奇,許多是主觀臆造或從其它器物紋飾移植而來的,。另外,,此時仿制的銅鏡,極力追求裝飾華美,,因此多施以鎏金嵌銀,、繪彩等。 ②民國仿制的銘文鏡,,多數(shù)有紀年,。紀年又常常是古鏡銘文中罕見的年款。 ③民國時期仿古銅鏡與古鏡在材質合金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此時的仿制高手們卻采用偽裝的手法,對鏡表面進行掩蓋,,從而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對銅鏡的表面銅色進行辨別。 古銅鏡表面顏色入骨而不浮,但有地區(qū)的差異,,南方銅鏡色多碧綠或黑色,,俗稱“綠漆骨”、“黑漆古”,。北方銅鏡色多紅色,、綠色,俗稱“紅斑綠銹”,。 民國仿古銅鏡作舊大致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化學藥物浸泡腐蝕而成,,表層顏色光亮明暗不一,給人以自然的假象,。但仔細觀察,,其顏色浮于表層而未入骨,銹色層次也較古鏡要單調(diào),。多仿“黑漆古”,,與古鏡不同的是:黑中略微泛有藍光,則是后加熱所致,。作舊的第二種方法,,是用各種漆調(diào)顏料做成,,做出的顏色深淡和層次的變化不夠復雜自然,,亮澤基本一致,。由于漆做的鏡表顏色,日久會變深或變黑,,較易分辨,。另外,用指甲剝摳也可脫落,,而且有粘,、軟之感。 此上兩種作偽方法,,在用眼識別的基礎上,,可用簡單的方法驗證一下:(1)酒精擦拭,漆皮色一擦即掉,,真者無損,。(2)化學藥物浸泡腐蝕而成的表色,可用氨水或硝酸滴上片刻后水洗,,即刻露出原銅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