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建縣,。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境內(nèi)在新石器中晚期就有人類居住,。唐末時(shí),,縣內(nèi)有十八姓徙入,董姓屬之,。至1990年底,,境內(nèi)董氏約l萬人,按全縣人口數(shù)量排序,,董姓居第十一位,。泰順董氏出自 隴西郡,系豢龍衍派,。據(jù)譜牒記載,,第一世先祖董軒,字志昂,,官太保,,于周威烈王時(shí)(公元前425~402年)肇基隴西,。大致經(jīng)歷隴,、晉、蘇,、粵,、贛、豫,、鄂,、浙等省的輾轉(zhuǎn)后,其中一支于唐代遷入泰順,。關(guān)于董氏進(jìn)泰前的世系和遷徙情況,,因年代久遠(yuǎn),加上“文革”期間大部分舊譜被毀,,而無法詳考,。l990年,,值浙南、閩東董氐聯(lián)合修譜之際,,仕陽鎮(zhèn)董源村的董朝乾先生集浙閩兩地40多村房譜,,綜合整理成手抄32開本《董氏宗譜》,簡(jiǎn)略記載了從第一世祖董軒公至八十一世的世系及遷徙概況,,洲嶺鄉(xiāng)瑞嶺村修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的《董氏譜諜》也在.“源流序”中作了相應(yīng)記載,。盡管兩譜有些內(nèi)容前后存在矛盾,但對(duì)后人尋根問祖和聯(lián)宗起到了重要作用,。據(jù)載,,董軒公遷基隴西后,至西漢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其第十三世孫董可,,遷到山西太原府文水縣西境村,;十七世董昌登(行和十五,字景心,,諱德席),,于東漢和帝三年(即永元三年,公元91年)攜子董會(huì)(字克仁)遷廣東信州府青遠(yuǎn)縣崇村,;傳到二十四世董掌敬(行四八),,于東漢建康元年(144年)同子董通景(行富四),徙廣東惠州府龍川縣河京村,;三十一世董則梁(字均見)同子董國(字廣成,,官兵部侍郎)于魏甘露三年(258年)十月,遷居江西廣信府貴溪縣流平村,;三十八世董政豪(諱五,,官布政使司),于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冬,,遷浙江嘉興府海鹽縣部境村,。其子董堅(jiān)顯(行原一,又名寧,,諱晃),,時(shí)任金華同知,因愛蘭溪(屬浙江省)山水明秀,,遂徙蘭溪定居,。董堅(jiān)顯的長子董均普(字文祥),遷河南彰德府(現(xiàn)河南信陽),,他的長子董信光,,又從彰德遷河中虞鄉(xiāng)(現(xiàn)山西永濟(jì)市虞鄉(xiāng)鎮(zhèn))萬歲里,唐至德間任宰相的董晉就是董信光的兒子,其后裔的一支現(xiàn)居住在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zhèn)被譽(yù)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董堅(jiān)顯的次子董均遠(yuǎn)(字文寶,,為校書郎,系第四十世)有五個(gè)兒子,,其五子董堯機(jī)(行俊十一)官授禮部尚書,,居黃州府黃坡縣(現(xiàn)湖北省黃坡縣)。堯機(jī)公也有子五,,他的次子董舜抱(諱榮,,字德顯),于唐天寶元年 (742年)在溫州(時(shí)稱永嘉郡)任太守,,二年(743年)十月,,他的三子董景(又名瑛廣,為四十三世)開基溫州新河巷,。傳至四十六世,,董宣和兄董安遷平陽麻園徑口董家燠。約在唐末,,五十二世董良委(諱得成)與兄董良英(諱得委),,從平陽麻園徑口遷泰順?biāo)蜗?現(xiàn)泰順東溪鄉(xiāng)秀溪村)。到了梁開平四年(910年),,五十八世(宋溪第七世)董則元同胞弟則利(董小舜長子,、三子),嫡堂弟董則恭,、董則敏(董小光長子,、三子)及父董小舜、叔董小光遷居吳嶼(今泰順縣洲嶺鄉(xiāng)前埕村),。在吳嶼時(shí),,則敏公第五世孫董祿,共有三個(gè)兒子,,長子董隆,、次子董全、三子董旺,。其中,,三子董旺(六十三世),,又于宋真宗至仁宗年間(998~1063年)遷羅陽交 蛘 口燠底,。其余子孫當(dāng)時(shí)仍居吳嶼和洲嶺的蘇 蛘(兩村相距近)。到了南宋紹興年間(113職-1162年),,吳嶼的董氏已發(fā)展至“璽,、仁亮、綺、宏,、余,、琚、寧,、珞”八房,,成為境內(nèi)董姓主要的聚居地。董氏定居吳嶼期間,,不僅人口數(shù)量有了較快增長,,而且在宋代還出了多位科宦暢達(dá),功成名就之人,。如,,淳化二年(991年)科第,官閩長樂,、贛蘋鄉(xiāng)知縣的董祿,;被賜封為光祿大夫的董興;神宗二年(1069年)科第,,官封臨安府知府的董?。凰文┩⒃囀陉兾魑靼哺A州同知的董萬彤等,。因此可以說,,吳嶼是董氏入泰后古代最為興盛的一個(gè)時(shí)期。族人曾用“崢嶸豪屋出群英,,董姓原來在此興”的詩句贊譽(yù)吳嶼先祖,。后來,董氏相繼離開吳嶼分遷各地,。當(dāng)今,,生活在泰順境內(nèi)的所有董氏以及播居于浙南、閩東南部的多數(shù)董姓和麗水遂昌縣部分董氏均為吳嶼第五世董祿公后裔?,F(xiàn)概述如下: 長子董隆,,有五子。長子董灝后裔至七十一世孫董萬彤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從陜西省西安府華州辭官,,肇基閩福鼎安仁村,,為縉陽支開基始祖;次子董濞舊譜載遷董家山(該支未詳),;三子董潮后裔七十五世孫董文驟(隆公第十二世孫)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自吳嶼徙瑞嶺(今屬泰順縣洲嶺鄉(xiāng)),,為瑞嶺支始祖。另董潮后裔八十五世孫董世宦,,董世倫,、董世表兄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由蘇 烊 (今洲嶺鄉(xiāng))遷居處州府(今浙江麗水)遂昌縣葛坪村立業(yè),;四子董漢后裔七十-七世孫董繼興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遷居董源(原章坑鄉(xiāng),今屬泰順縣仕陽鎮(zhèn)),,為該支始祖,;五子董滿生一子居福建福寧馬營,傳至七十二世孫董達(dá)仁徙居蘆洋后相承六世,,至七十七世孫董孔昭肇基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zhèn)下硯村,,為該支始祖。 次子董全據(jù)老譜載居泰順 烊 望(明隆慶三年(1569年)重修吳嶼三房祖墓碑,,碑有吳嶼分派,,羅陽、蛘 望,、石邦裔孫重立等字跡),。該支世系已失考??煽嫉?nbsp;蛘 望支祖為董旺以下十八世孫董天道,,由羅陽霞陽分遷。 ‘ 三子董旺,,有子三,。于北宋真宗、仁宗年間(998~1063年)從吳嶼遷居羅陽交 蛘 口埃底,。其后裔分徙概況:六十七世孫董敬有五子,,其四子董積之曾孫董丹九, (曾任北京河澗府靜??h知縣)遷溪里(現(xiàn)泰順縣羅陽鎮(zhèn)),。其余世孫散居各地。董起道居三魁布袋士丘(今屬泰順縣三魁鎮(zhèn)),;董起策居彭坑 烊 (今屬泰順縣 烊 溪鄉(xiāng)),;董起春、董起岳居泰順雅陽,;董樂國徙閩福鼎巖前,;董育國、董云國遷福建霞浦柏洋坑口溪邊,;董起節(jié)居戩洲(今屬泰順縣三魁鎮(zhèn)),;董饒國居泰順縣龜湖西山;董一捷于明天啟年聞(1621~1627年)遷居蘋峰 烊面(今屬仕陽鎮(zhèn)),;董起錫居江渡(今屬羅陽鎮(zhèn)),;董環(huán)曾孫董榮八于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遷龜峰下樹(今龜湖鎮(zhèn)龜林村),其后裔董先枝遷上宅 烊 (今屬角.湖鎮(zhèn)),;董顯回有四子,,三子董世昌為坪溪(現(xiàn)羅陽鎮(zhèn)南外)支始祖;七十七世孫董佳,,有四子,,分元、亨,、利,、貞四房。元房孫董儀孚居赤坑仔(今屬羅陽鎮(zhèn)),、董紹榜居泰順縣彭溪富 烊,、董全孚居寮下(今屬羅阻鎮(zhèn))、董臣孚居三魁彭家堡,、董嚴(yán)孚居泰順雅陽埠下,、董如世于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遷居白琳(今屬閩福鼎)、董紹使居玉窯岡(今屬閩福鼎),,為該支始祖,;亨房居城南和可溪(今屬 烊溪鄉(xiāng)):利房董應(yīng)恒于康熙年間(1662~1722年)遷居嚴(yán)山(今屬仕陽鎮(zhèn)),為嚴(yán)山董氏肇基始祖,。董紹義居梨坪(今屬滑I嶺鄉(xiāng)),,董格孚、董如孚居武 蛘(今屬三魁鎮(zhèn)),,董一命居上莊(今屬洲嶺鄉(xiāng)),,董一眷居坪溪(現(xiàn)羅陽南外);貞房居城南,,董一師居外華(今屬洲嶺鄉(xiāng)上舟 烊村).,、董一重同子董宗玉啟劉宅(今屬三魁鎮(zhèn)),四子董民則為霞陽(今羅陽鎮(zhèn))吏祖,,支分平陽,、蒼南等地。八十三世孫董子富,、董子聲兄弟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由閩南安遷浙江平陽薛鎮(zhèn),,其孫董應(yīng)壬分遷北港鎮(zhèn)豬肝嶺明山洋及赤溪白垮各支,董榮和居平陽四十.二都明山前和浙江青田(隸屬麗水市)西天坑及浙江瑞安五十都下寮,,董望里居浙江蒼南望里鎮(zhèn)二十五都江南六板橋,,董明如居平陽五十三都張家山并二十都西村,董明世居平陽蒲門荷包田,,董君伯居閩福鼎溪底及大坪七斗岡,,董瓚卿居福鼎歧腰,董明所居福鼎梅溪及平陽二十五都洋心,,董明進(jìn)居平陽五十一都青街,,董近泉居平陽四十二都馬山塤,,董振所居平陽十八都后蟠龍,董應(yīng)所居福鼎梅溪旋徙瑞安梅頭,,董質(zhì)所和兄董振所居平陽二十三都將軍南洋,,董碧山居小嶺頭(今屬地未考),董子煌居閩泉州安溪,,其長子董思泉之子董弼楚由閩安溪迂蒼南觀美鄉(xiāng)風(fēng)鶴村,,次子董友泉、三子董曉泉兄弟從閩安溪遷平陽雙溪,,董代起居平陽山仔頭,,為該支祖。 董德星,、董國鈴,、董國余居泰順聯(lián)云黃山背等地和莒江斜坑(今屬泰順縣百丈鎮(zhèn)),董如英居泰順筱村西岙徐岙),,董崇駿居平陽二十都新洋,,董天澤居福建霞浦縣柏洋董墩,為該支祖,。董天道居 烊 望(今屬仕陽 鎮(zhèn)),,董日焰同子董永泓居龜 烊 (今屬仕陽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