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古城墻,,始于漢恒帝派竇應(yīng)明“伐蠻筑城”,。北宋為“屯兵峙糧、控制蠻獠”,,于“軍署”治所夯土板筑城墻,,總周長約十余里,城門上建有“醮樓”,。元末毀于兵燹,。明洪武四年(1371)朝廷派江陰侯吳良主持修建武岡城,他改土城為石城,,以數(shù)百上千斤乃至成噸重的方形青石砌筑墻體,,“內(nèi)外皆石,上亦石鏝之”,,長774丈,,高二丈,頂闊八尺,。為當(dāng)時世所罕見的純石質(zhì)結(jié)構(gòu)城墻,。
那么,有著2200多年筑城史,、總周長5874米的武岡城墻,,則是中國南方現(xiàn)存歷史較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內(nèi)外皆石)的縣城城墻,。作為全巨石結(jié)構(gòu)的州縣級古城墻,,武岡城墻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唯一”。
“宣風(fēng)雪霽”是古都梁十景之一,。“宣風(fēng)”就是指宣風(fēng)樓,,南宋理宗趙昀為防御使游武岡時,曾手書“宣風(fēng)雪霽”四大字于樓額,。宣風(fēng)樓的初建是宋代,,后多次變遷。民國年間頹毀后,,1993年重建,。站在樓上,但見前屏巍巍云山,,后枕嵯峨同保山,,左有南山護(hù)衛(wèi),右為雪峰簇?fù)?,壯觀異常,。每當(dāng)雪霽,四面雪峰互相輝映,,城中民居屋瓦銀光閃爍,,深綠的資水穿過紅妝素裹的原野,宛然如在畫中,。 宣風(fēng)樓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相傳宋宣和二年,有一個俊雅的讀書人,醉后登上宣風(fēng)樓,,嘆曰:“焦哉山水,,踏五百年后無兵戈,可避亂也,?!比缓笤趬Ρ谏洗髸垢辍帧0础爸垢辍本褪俏鋵摹拔洹弊?。 歷代文人墨客為宣風(fēng)樓吟詠甚多,。 唐代王昌齡的“宣風(fēng)雪霽”是這樣的: 危樓振立朔風(fēng)橫,四面寒光冷雉城,。 升旭欲移丹闕影,,玉山未到翠先迎。 明末清初武岡籍著名詩人潘應(yīng)星的《宣風(fēng)樓重成》寫道: 礱桷雕甍壓楚邱,,金城氣色坐中收,。 云移岫碧留殘雪,風(fēng)蕩汀間舞白鷗,。 帝子豈為書額至,,仙人猶待止戈游,。 登臨莫謾?quán)登佰E,,今日樓成昔日樓。
武岡城墻 “寶慶獅子?xùn)|安塔,,武岡城墻蓋天下”,,此說流傳甚廣。 武岡城墻在宋代開始營建,,宋徽宗的時候,,武岡升格為武岡州。只是當(dāng)時的城墻不是石砌而是土夯的,;全長約9公里,。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江陰侯吳良平定了一場叛亂之后主修武岡內(nèi)城墻,,用方形青石壘筑,,長774丈,高2丈,,頂闊8尺——這可是與別處的城墻的最大區(qū)別——東西南北各建了城門,。那個吳良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不但封了侯,,還是一個建筑學(xué)家,,大家知道的明十三陵就是他主修的。到了明朝,城墻不斷擴(kuò)建和加固,,因為永樂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24年,朱元璋第十八子珉王朱楩遷來武岡,,武岡成了王城,,級別高了嘛。到清代,,城墻又?jǐn)U長加固,,三城北高南低,似巨環(huán)相連,,全長達(dá)1870丈,,也就是12里多長,城垣均為方條形青石砌筑,,上豎箭樓760間,,建城樓13座,大小炮臺54座,。民國期間,,也屢有修補(bǔ)。由于種種原因,,現(xiàn)在只有斷斷續(xù)續(xù)的1400余米了,,幸虧還留下四座城門。四座城門分別叫濟(jì)川門,、迎恩門,、清渠門和慶成門。 古代修城墻可不容易啊,。明崇禎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40年,珉藩王朱企蚌害怕李自成率領(lǐng)的農(nóng)民起義,,征武岡人修城墻,,口糧都要自備,有的人沒辦法,,只好賣妻賣子,,以完成徭役。役夫晝夜不能休息,,死者載道,。崇禎十六年,也就是1643年,,朱企蚌又想筑城墻,,于是激起民變,,一個叫袁有志的,率領(lǐng)一萬多人攻入武岡城,。朱企蚌倉皇逃跑,,跑到旱西門就被殺掉了,腦袋也不知落到哪里去了,。要安葬他,,可又找不到腦袋,怎么辦,?于是就用金子打造了一個,。為了不讓日后的盜墓人找到真墓,天還未亮就出殯,,從武岡城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同時各抬出12口棺材,。所以至今仍沒有人知道真正的金頭王爺葬在哪里呢。 說起朱企蚌,,可真是荒淫無道,,惡貫滿盈的。他讓人挖了一口塘,,稱為樂洋塘,,塘里養(yǎng)了無數(shù)螞蝗,把所謂犯了罪的人投入塘中讓螞蝗咬死,。老百姓結(jié)婚,,他要占有初夜權(quán),漂亮一點的姑娘,,他還留在宮中不放出來,,害得老百姓只好在晚上迎親,。武岡一帶晚上迎親的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民俗,就是“火把迎親”,。即迎親不放在白天,,而放在晚上。晚上迎親,,當(dāng)然就要打火把,。這習(xí)俗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武岡城墻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太平天國翼王石達(dá)開兩次派大將攻打武岡城,,都沒有攻下;后來的桂系軍閥沈鴻英惡攻三天三夜,,也無功而返,。1930年冬,,張云逸、鄧小平率紅七軍從廣西打到湖南的新寧,,聽說與新寧交界的武岡縣城物資豐足,,可以補(bǔ)給軍需,且只有幾百民團(tuán)把守,,便決定攻打,。但武岡城墻之堅固超出想象,紅軍攻城器械又不足,,以致數(shù)日攻而不克,。而敵方援兵又至,紅七軍審時度勢,,便放棄攻城,,撤離武岡。 當(dāng)然,,決定戰(zhàn)爭勝敗的還是人,。1949年10月,解放軍決心解放湘西南重鎮(zhèn)武岡,,他們從城西北角那邊架云梯上,,一個一個戰(zhàn)士從云梯上掉下,又有一個一個戰(zhàn)士踏著云梯沖上去,,真正是前仆后繼,,城墻終于被攻破了。
文廟就在古城的穿城河畔,。 文廟門口有一顆千年古樹—銀杏,,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了。它是西晉時陶侃手植的,,陶侃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祖父,,他在武岡當(dāng)縣令時,在這里選定學(xué)宮基址,,又根據(jù)《莊子·漁父》上的“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的意境,,在學(xué)宮內(nèi)手植了兩棵銀杏,為的是增添學(xué)宮威儀督促后學(xué)勤勉,。歷代詩人對雙銀杏多有吟詠,,明末清初的潘應(yīng)星的古詩《雙杏歌》開頭八句是這樣的:
澤宮半頁
雨露紛披歲月深,,
蒼茫古翠蔭群材,
冠蓋威儀肅漢宮,, 可惜,,左邊那棵在1965年被雷擊倒折了,;這一棵也于1969年遭雷磔,現(xiàn)在還留下這一枝,,作為歷史的見證,。 文廟每扇門上鑲了四十顆乳釘,一共是八十顆,。八十個門釘是帝王才能使用的標(biāo)準(zhǔn),,建文廟者讓孔子享用了帝王的尊貴品級。這當(dāng)然與中國歷朝帝王推崇儒家思想有關(guān),。 進(jìn)門是座橋,,俗稱狀元橋。本來應(yīng)該叫泮橋的,。古代,,學(xué)宮前有狀如半月形的水池,稱為泮池,,學(xué)校也稱為泮宮,。泮池上的橋當(dāng)然就叫泮橋了。清代把考中秀才稱為“入泮”,,只有考上秀才才能過泮橋,。可見泮池,、泮橋都是古時學(xué)校形象化的代表,。
文廟牌頭十分雄偉壯觀。 文廟最具文化氣息的是大成殿,。殿是王者所住的地方??鬃右彩峭鯁??是的!漢平帝已封孔子為公爵,,唐玄宗又升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加謚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又謚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武岡大成殿始建于北宋崇寧五年,,也就是公元1105年,元明清歷代多次修葺,,現(xiàn)在的殿是清代道光十五年,,也就是1835年重建的。是按照大型宮殿的規(guī)格與式樣修建的,,既有武岡地方民俗文化的特點,,又寓意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人們對孔圣人的莫大尊崇,。 這大成殿還是重要的革命紀(jì)念地,。1925年毛澤東同志長沙一師的同窗鄧中宇、歐陽棟創(chuàng)辦的中共地下黨“思思特別支部”就設(shè)在這里,,并辦了思思學(xué)校,,開展革命活動,傳播馬列主義,,成為邵陽地區(qū)最早的革命活動地之一,。“思思”這兩個字,包含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兩個人的名字,。
武陵井
武陵井是湖南二十八古井之一,,與洞庭湖君山柳毅井、長沙白沙井齊名,,是古都梁十景之一,,名“武陵春色”。 紅綻夭桃綴小春,,清深甘井艷浮新,。 東風(fēng)閱盡嬌花面,不見漁人更問津,。 相傳這井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武陵桃花源相通,,春天有桃花浮出,因此叫“武陵井”,。還有人說,,這井與峨眉山相通,曾有船槳流出,,船槳上有“峨眉山”的字樣,。原先井水大得多。明朝朱元璋的的后代珉藩王的宮殿就在上面不遠(yuǎn),,王宮吃水用水,,靠的就是這井。據(jù)說珉藩的一些風(fēng)流王子王孫,,喜歡跟著宮娥美女到井邊來洗衣,,那時侯,井邊有啪啪的棒槌聲,,有咯咯的笑聲,,是一片熱鬧而歡樂的天地。
五龍不出城 “五龍不出城”是武岡最為經(jīng)典的民間傳說,。 武岡古城內(nèi)的穿城河,,叫渠水,是雪峰山贈給武岡人的禮物,。在穿城河上,,共有五座歷史悠久的古橋。五座橋間隔不遠(yuǎn)地橫臥在一條河上,,且座座有一個“龍”字,,這和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有關(guān)。 五座橋中的第一座叫興龍橋,,因離湖南省著名的28口古井之一的武陵井僅百步之遙,,所以也被稱為武陵橋。橋最初建于什么年代,,已無從考證,,史料上只記載了明末被毀又重建。傳說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被朱元璋封為岷王定居武岡后,,看到他的四哥朱棣搶了侄兒的寶座當(dāng)了皇帝,,滿腹怨氣,發(fā)誓要過一回“皇帝”癮,,于是大興土木,,修建王城,加固城墻,,又引來渠水貼城墻而流,,以讓王城“固若金湯”。并建橋五座,。為實現(xiàn)有朝一日登上皇帝寶座的愿望,,他將這第一座橋取名為“興龍橋”。 第二座叫攀龍橋,,建筑風(fēng)格類似興龍橋,。——或許是天意不讓朱楩有當(dāng)皇帝的邪念,,他來不及為第二座橋命名,,便一命嗚呼了。百姓覺得當(dāng)皇帝是有天命的,,朱岷王是朱元璋的兒子,,是攀龍附鳳來到武岡的,于是就把這第二座橋稱為“攀龍橋”,。 第三座叫驤龍橋,,又稱讓龍橋。北通老南門,,南連資水方向的古城區(qū),,是連通古城南北主要街道的要津。給這座橋取名時,,百姓認(rèn)為朱王是一個花花太歲,,要當(dāng)皇帝,除非皇帝把皇位讓給他,,這樣,,“讓龍橋”的名字就在百姓口中傳了下來。 下游五十米,,原本還有一座橋的,,叫游龍橋??上Ш髞須У袅?。為什么叫游龍橋?百姓認(rèn)為,,朱岷王頂多是條漂游不定的野龍,,不是真龍,就把那第四座橋稱為“野龍橋”,后來人們嫌野字太土太俗,,就將“野”字改成了“游”字,,所以就叫“游龍橋”。 最后一座橋——化龍橋,。傳說是,,朱王一死,當(dāng)皇帝的野心也隨著化為泡影,,人們就把這第五座橋取名“化龍橋”,。這渠水上的五座古橋,化龍橋是最壯觀的一座,。這座橋最初建于何年,,已無從考證,明代隆慶年間武岡知州宋純?nèi)试诼c年間重修,,離現(xiàn)在也有400多年了,。關(guān)于橋的歷史和化龍寺的情況,進(jìn)入寺內(nèi)看讀了《化龍寺簡介》就知道,。橋,、寺合一,在我們國內(nèi)也是少見的,?;埶乱恢币詠硐慊鹜⒌模瑸榱税莘?,一些人可以徹夜不歸,。正道是:
蓮花細(xì)步散香塵,
多少纏綿無限意,,
朱王故事 這武岡城里的歷史典故,,不管是“五龍不出城”還是“火把迎親”等等,,都跟老百姓至今還念叨的“朱王”有關(guān)。公元1391年,,也就是明太祖二十四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周妃生下的第18個兒子朱楩,被封藩到甘肅岷州,,被稱為岷莊王,。四年后,當(dāng)皇帝的父親也擔(dān)心岷莊王勢力強(qiáng)大,,自己江山難保,,就一紙令下免去其原有封號,改封云南為王。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因太子朱標(biāo)早逝,就由太孫朱允炆繼了位,。公元1399年,,也就是惠帝建元元年,,惠帝朱允炆召見各地藩王,,朱楩自然在其中。朱楩生性多疑,,擔(dān)心朱允炆召見為名,,謀害為實,于是抗旨而歸,。朱允炆大為惱火,,一道圣旨下到云南,令其舉家遷往福建漳州,,并脫去其身上蟒袍,,使其一夜間“廢為庶人”,到明成祖朱棣即位才被重新封為岷藩王,,并于永樂二十一年,,也就1423年10月,改封至武岡州,,第二年就在州城建了王府,。歲月更替,江山易改,。朱楩及其后代,,在武岡一住就住了14代,直至明朝覆亡,,一共有272年,。——以后,朱氏家族四散逃離,,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長沙的棠坡,,據(jù)傳,共和國前總理朱镕基就是岷藩王的后裔,。——岷藩在武岡的悠長的歲月里,,岷王朱楩以萬戶侯王邸規(guī)格建造了王府,他的子孫們又多次建藩府,,筑王城,。公元1550年(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岷康王又筑小王城,給武岡留下諸多具有王家氣象的建筑物,,也留下無數(shù)令人感慨耐人尋味的故事,。
明朝岷國諸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