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朱子讀書法:詮釋與詮釋之外

 見性 2014-05-13

朱子讀書法:詮釋與詮釋之外

 

陳立勝

 

“讀書”與“詮釋”是兩個相互有別而又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概念,。就兩者各自的承擔(dān)主體而言,,讀者和釋經(jīng)者是兩種不同的角色,。讀者可以僅止于閱讀而已,,而不必將讀書之所得形諸文字,而釋經(jīng)者則要把閱讀所獲得的“意義”予以文字的表達(dá),。讀者閱讀過程中所牽涉到的“詮釋”因素,,對于讀者本人而言,完全是非課題化的,、不自覺的,,而詮釋者之為詮釋者,理應(yīng)把文本的解讀作為自己的專題,。在學(xué)理上,,閱讀現(xiàn)象學(xué)與文本詮釋學(xué)亦有各自不同的關(guān)注的焦點(diǎn)與領(lǐng)域。但是,,對兩者進(jìn)行截然的分隔亦是行不通的,,畢竟任何經(jīng)典的詮釋首先建立在相應(yīng)的閱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上面閱讀是詮釋過程中的基礎(chǔ)性的要素,,而任何閱讀如果沒有詮釋性的先見的“引導(dǎo)”,,便根本無法進(jìn)行,在這種意義上,,任何閱讀都已經(jīng)是詮釋,。在這里兩者確實(shí)存在著一種“辯證的關(guān)聯(lián)”乃或“循環(huán)”,。本文旨在通過對朱子讀書法的文本考察,,揭示傳統(tǒng)讀書法的獨(dú)特品格,由此或可對弄清時下討論的中國思想中的詮釋傳統(tǒng)之個性有所裨益,。


1,、圣書意識。

       圣書是什么,,對這一問題的認(rèn)識也決定相應(yīng)的對圣書的態(tài)度,,以及閱讀的目的與方法。圣書乃載道之書,在這一點(diǎn)上,,朱子與其它宋明儒的看法是一致的,。

 

圣人千言萬語,只是說個當(dāng)然之理,??秩瞬粫裕止P之于書,。自書契以來,,《二典》、《三謨》,、伊尹,、武王、箕子,、周公,、孔、孟都只是如此,,可謂盡矣,。[1]

…圣人之言,即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即天下之理。[2]

 

言(圣人之言)-心(圣人之心)-理(天理/圣人之意)構(gòu)成了朱子圣書意識之基本結(jié)構(gòu),。此結(jié)構(gòu)亦決定了讀者之閱讀模式:由圣人之言,,通圣人之心,達(dá)圣人之意(天理):

 

讀書以觀圣賢之意,;因圣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3]

 

所以,,最理想的讀者是虛心,、誠意以求與作者(圣人)心心相印的讀者。在此意義上,,讀者在根本上只能是“敬虔的“,、“被動的”、“傾聽性的”,、“接受性”的,。

 

       應(yīng)該指出的是,朱子非常強(qiáng)調(diào)圣書,、圣言與天理之完全對應(yīng)性:

 

圣人言語,,皆天理自然,,本坦易明白在那里。只被人不虛心去看,,只管外面捉摸,。及看不得,便將自己身上一般意思說出,,把做圣人意思,。[4]

若有個高妙底道理而圣人隱之,便是圣人大無狀,!不忠不信,,圣人首先犯著![5]

 

圣人之言既然“坦易明白”,,那么,,每一個虛心的讀者就都可以讀懂,而毋須某個特殊的釋經(jīng)階層做中介,;既然圣人無隱,,那么,,就不存在什么“教外別傳”,、“傳心密法”。

2,、為何讀書

既然書乃載道之書,,讀書當(dāng)然是為了求道。然而,,求道幷不只是純粹識見方面的事情,,在根本上,讀書是為己之學(xué),,切己工夫,,須以身心做根底,在此意義上,,朱子反復(fù)講讀書乃“第二義”,、“第二事”:

 

學(xué)問,就自家身己上切要處理會方是,,那讀書底已是第二義,。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來,。然圣人教人,,須要讀這書時,蓋為自家雖有這道理,,須是經(jīng)歷過,,方得,。圣人說底,是他曾經(jīng)歷過來,。[6]

 

如此,,解經(jīng)、曉義皆不是讀書之最終目的,,如讀書活動僅止于文本之解讀,,而不以身體之、以心驗(yàn)之,,則屬“俗學(xué)”而非“道學(xué)”:

 

今人讀書,,多不就切己上體察,但于紙上看,,文義上說得去便了,。如此,濟(jì)得甚事,!“何必讀書,,然后為學(xué)?”子曰:“是故惡夫佞者,!”古人亦須讀書始得,。但古人讀書,將以求道,。不然,,讀作何用?今人不去這上理會道理,,皆以涉獵該博為能,,所以有道學(xué)、俗學(xué)之別,。[7]

 

道,、俗之別在于閱讀意識與態(tài)度之別:“只管就外邊文字上走”,支離雜擾,,即是俗,;切己體察,即是“道”,。圣人之言不過是一個前引,,真正的讀者是順著這個前引而親自去行、去踐履:

 

大凡為學(xué),,最切要處在吾身心,,其次是做事,此是的實(shí)緊切處,。學(xué)者須是把圣人之言來窮究,,見得身心要如此,,做事要如此。天下自有一個道理在,,若大路然,。圣人之言,便是一個引路底,。[8]

許多道理,,孔子恁地說一番,孟子恁地說一番,,子思恁地說一番,都恁地懸空掛在那里,。自家須自去體認(rèn),,始得。[9]

 

所以真正的讀書不是增加知識,,不是消遣光陰,不是遮眼,,而是切己,、行己,,甚至是要改變氣質(zhì):

 

讀《六經(jīng)》時,,只如未有《六經(jīng)》,,只就自家身上討道理,其理便易曉,。[10]

今讀書緊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處是如何。如用藥治病,,須看這病是如何發(fā),,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藥材,,何者幾兩,,何者幾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11]

…賀孫問:“先生向令敬之看《孟子》,。若讀此書透,,須自變得氣質(zhì)否?”曰:“只是道理明,,自然會變,。今且說讀《孟子》, 讀了只依舊是這個人,便是不曾讀,,便是不曾得他里面意思,;《孟子》自是《孟子》,自家身己自是自家身己,。讀書看道理,也須著些力氣,,看教分明透徹,,方于身上有功。[12]

 

讀書竟然類似于宗教信念的“改宗”(conversion),,讀書之切己工夫如此,!誠如錢穆先生所說,朱子之讀書法,,同時即是一種“涵養(yǎng)”,、一種“踐履”。[13]

3,、讀書心態(tài),。

3·1圣書態(tài)度。

如前所述,,在朱子看來,,最理想的讀者是敬虔的、被動的讀者,,他對于圣書的態(tài)度是順服的,、尊重的態(tài)度。在圣書面前,,讀者必須表現(xiàn)出相應(yīng)與相宜的舉止與姿態(tài):

 

學(xué)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詠,,切己體察,。[14]

 

這種讀書舉止?fàn)可娴缴眢w之姿勢(斂身正坐)、視覺之樣式(緩視),、聲音之情態(tài)(微吟),,以及心之狀況(虛心)等諸種要件,讀書本身成了一種特殊的身心投入之“行為”,,這種行為已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普通意義上的讀書之含義,,而成了一種讀者和作者(圣賢)直接溝通行為:

 

…大抵所讀經(jīng)史,切要反復(fù)精詳,,方能漸見旨趣,。誦之宜舒緩不迫,令字字分明,。更須端莊正坐,,如對圣賢,則心定而義理易究…[15]

 

3·2專心與靜心:

       專心強(qiáng)調(diào)的是投入精神,,朱子對此有“葬身”之喻:

 

讀書者當(dāng)將此身葬在此書中,,行住坐臥,念念在此,,誓以必曉徹為期,。看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恁一心在書上,方謂之善讀書,。[16]

 

又說:

讀書,,須是要身心都入在這一段里面,更不問外面有何事,,方見得一段道理出,。[17]

 

“將身葬在此書中”、“一心在書上”,、“身心都入在這一段里面”都說明讀書要有專心、有完全的投入之精神,,朱子又曾形象地把這種專心精神比喻成“踏翻了船,,通身都在那水中”[18]。然而心易分而難專,,要專心須先“平心”,、“靜心”才行:

 

大抵人要讀書,須是先收拾身心,,令稍安靜,,然后開卷,,方有所益。若只如此馳騖紛擾,,則方寸之間自與道理全不相近,,如何看得文字?今亦不必多言,,但且閉門端坐半月十日,,卻來觀書,自當(dāng)信此言之不妄也,。[19]

 

如此,,讀書行為與收拾身心聯(lián)系在了一起,為了進(jìn)入讀書這一復(fù)雜過程,,有時還必須經(jīng)歷“閉門端坐”這樣一個嚴(yán)格的預(yù)備階段,。

3·3虛心與耐心

       虛心讀書,是朱子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一個主題,。有門人問讀經(jīng)之法,,朱子曰:“亦無法,只是虛心平讀去,?!?/span>[20]“虛心”即是要克服“浮論”、“先入之見”,,克服“六經(jīng)注我”式的主觀隨意性,。在朱子看來,讀書不虛心,,就無法真正領(lǐng)會圣賢話語,,就會認(rèn)己意、私意為圣賢之意:

 

看文字許是虛心,。莫先立己意,,少刻多錯了。[21]

今學(xué)者不會看文章,,多是先立私意,,自主張己說;只借圣人言語做起頭,,便自把己意接說將去,。病痛專在這上,不可不戒,。[22]

看書,,不可將自己見硬參入去。須是除了自己所見,看他冊子上古人意思如何,。[23]

初看時便先斷以己意,,前圣之說皆不可入。此正當(dāng)今學(xué)者之病,,不可不知,。[24]

 

虛心是為了防止“用己意遷就圣賢之言”,只有心“虛”了,,圣賢之話語才能得到“落實(shí)”的空間,,才能讓圣書之“原意”如其所是地展現(xiàn)出來。這頗有點(diǎn)類似于現(xiàn)象學(xué)方法中的“懸擱”,,只有“懸擱”了,,才能“面向?qū)嵤卤旧怼薄2贿^在現(xiàn)象學(xué)懸擱那里,,更多強(qiáng)調(diào)的是“直觀”(視覺)的旨趣,,而在朱子這里,則表現(xiàn)出“傾聽”(聽覺)的取向:

 

              凡看書,,許虛心看,,不要先立說??匆欢斡邢侣淞?,然后又看一段。須如人受詞訟,,聽其說盡,,然后方可決斷。[25]

                   做好將圣人書讀,,見得他意思如當(dāng)面說話相似,。[26]

                   讀書,如問人事一般,。如知彼事,,須問彼人。今卻不問其人,,只以己意料度,,謂必是如此。[27]

 

在這三個讀書的比喻中,,讀者的身份首先是一個傾聽者的角色,,讀書的藝術(shù)乃是傾聽的藝術(shù)?!奥牎焙汀翱础庇兄浅V匾膮^(qū)別,聽者的心態(tài)是期待的、接受的,、投入的,,聽者不可能同視者將目光任意瀏覽周遭的對象那樣,將耳朵任意聽取周遭的聲響,,傾聽總是期待著,,總是沉浸于所聽的對象之中的,而不像視覺那樣游離于所看的對象之外,。[28] 傾聽式的讀書法一方面揭示了讀者在文本面前的“被動性”,,用朱子的術(shù)語是“義理自出”,另一方面也突顯了讀者與文本(以及文本背后的圣賢)之間的親切與親合的關(guān)系,。這與出于一己之趣的東看西看,、走馬觀花的“看書”法有著本質(zhì)的差別。

3·4“退一步”,。

朱子還用“退一步”來進(jìn)一步闡釋“虛心”之讀書法:

 

學(xué)者觀書,,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大概病在執(zhí)著,不肯放下,。正如聽訟:心先有主張乙底意思,,便只尋甲底不是;先有主張甲底意思,,便只尋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說,徐徐觀之,,方能辨其曲直,。橫渠:“濯去舊見,以來新意,?!贝苏f甚當(dāng)。若不濯去舊見,,何處得新意來,。今學(xué)者有二種病,一是主私意,,一是舊有先入之說,,雖欲擺脫,亦被他自來相尋。[29]

 

又:

 

……再問:“所說'尋求義理,,仍須虛心觀之’,,不知如何是虛心?”曰:“須退一步思量,?!贝稳眨謫柾艘徊剿剂恐?。曰“從來不曾如此做工夫,,后亦是難說。今人觀書,,先自立了意后方觀,,盡率古人語言入做自家意思中來。如此,,只是推廣得自家意思,,如何見得古人意思!須得退步者,,不要自做意思,,只虛心將古人語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殺向何處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長進(jìn)處,。且如孟子說《詩》,,要'以意逆志,是為得之’,。逆者,,等待之謂也。如前途等待一人,,未來時且耐心等待,,將來自有來時候。他未來,,其心急切,,又要進(jìn)前尋求,卻不是'以意逆志’,,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率古人言語,,入做自家意中來,,終無進(jìn)益,。”[30]

 

“退一步”既指從私人的先入之見中退出來,,也指從“急迫”,、“急切”的心態(tài)中退出來,,于是,,在朱子這里,“以意逆志”便成了“耐心等待”圣賢原意的方法,。如果說“虛心”重在對先入之見的懸擱,,那么,“耐心”則重在對急迫情緒的懸擱:

 

凡看圣賢言語,,不可迫得太緊,。[31]

讀書,放寬著心,,道理自會出來,。若尤愁迫切,道理終無緣得出來,。[32]

 讀書要須耐煩,,努力翻了巢穴。譬如煎藥,,初煎時,,須猛著火;待滾了,,卻退著,,以慢火養(yǎng)之。讀書亦須如此,。[33]

 

朱子將讀書喻為慢火煎藥,,可見讀書需要一種從容不迫、氣閑神定的心態(tài),,三心二意,、六神不定是讀不好書的。所以心“虛”之外,,尚須“定”:

 

學(xué)者觀書多走作者,,亦恐是根本上功夫未齊整,只是以紛擾雜亂心去看,,不曾以湛然凝定心去看,。不若先涵養(yǎng)本原,且將己熟底義理玩味,,待其浹恰,,然后去看書,,便自知。[34]1

 

有時,,朱子又把湛然凝定心擬為“止水”,、“明鏡”:

 

心不定,故見理不得,。今且要讀書,,須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鏡,。暗鏡如何照物![35]

 

虛心也好,,耐心也好,,實(shí)質(zhì)上都要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一種要求,,朱子曾把這種讀書的方法稱為“以書觀書”,、“以他說看他說”。[36]這種讀書法與六經(jīng)注我式的讀書法迥異其趣,,甚至它也不應(yīng)簡單地被歸為“我注六經(jīng)”法,。在朱子這里,讀書的大忌是“以己觀物”,,“我”在閱讀過程中必須是隱退的,、懸擱的,既不是我注六經(jīng),,更不是六經(jīng)注我,,而是六經(jīng)注六經(jīng),這頗類似于基督神學(xué)中“圣經(jīng)自己解釋自己”的釋經(jīng)路徑,。

對文本的尊重,,在朱子的讀書法中還進(jìn)一步體現(xiàn)為“不添字”、“不強(qiáng)斷”,、“不強(qiáng)解”,、“不強(qiáng)說”的要求:

 

看文字,且依本句,,不要添字,。那里元有縫罅,如合子相似,。自家只去抉開,,不是渾淪底物,硬去鑿,;亦不可先立說,,牽古人意來湊,。[37]

問:“看理多有疑處。如百氏之言,,或疑其非,,又疑其為是,當(dāng)如何斷之,?”曰:“不可強(qiáng)斷,,姑置之可也?!?/span>[38]

經(jīng)書有不可解處,,只得闕。若一向去解,,便有不通而謬處。[39]

 

對文本的尊重實(shí)質(zhì)上也是對文義(義理系統(tǒng)),、對圣書原意的尊重,。朱子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圣賢話語有其本己的“語脈”,,“安頓得各有所在”,,不容人臆測與胡說:

 

今之談經(jīng)者,往往有四者之?。罕颈耙?,而抗之使高;本淺也,,而鑿之使深,;本近也,而推之使遠(yuǎn),;本明也,,而必使至于晦,此今日談經(jīng)之大患也,。[40]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解,,應(yīng)該指出,上面所說的對文本的尊重也好,,對讀者敬虔性,、被動性、虛心,、平心之要求也好,決不意味著讀者只是一個毫無主見的接受機(jī)器:

 

看人文字,,不可隨聲遷就,。我見得是處,,方可信。須沈潛玩繹,,方有見處,。不然,人說沙可做飯,,我也說沙可做飯,,如何可吃![41]

 

強(qiáng)調(diào)虛心,、平心,,只是為了讀者更好地面向義理本身,這一點(diǎn)在《答陸子靜》一書中說得很清楚,,陸曾以 “甲與辨,,方各自是其說,甲則曰愿乙平心也,,乙亦曰愿甲平心也,。平心之說恐難明白”質(zhì)疑朱子,朱子應(yīng)以:

 

所謂平心者,,非直使甲操乙之見,,乙守甲之說也,亦非謂都不論事之是非也,,但欲兩家姑暫置其是己非彼之意,,然后可以據(jù)事論理,而終得是非之實(shí),。[42]

4,、讀書次第

解經(jīng)、讀書既然成了工夫問題,,因而亦有次第可言,,這里次第有兩個含義,一是讀何書之次第,,一是如何讀之次第,。

4·1讀何書之次第:

四書六經(jīng)皆屬圣書,由哪一本讀起,,此即所謂“讀何書之次第”:

 

“今人只為不曾讀書,,祗是讀得粗書。凡讀書,,先讀《語》《孟》,,然后觀史,則如明鑒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讀徹《語》《孟》《中庸》《大學(xué)》便去看史,,胸中無一個權(quán)衡,多為所惑,。又有一般人都不曾讀書,,便言我已悟得道理,如此便是惻隱之心,,如此便是羞惡之心,,如此便是是非之心,渾是一個私意……”[43]

 

讀何書之次第問題,,在普通的讀者那里根本不成一問題,,或者說至少不成什么大的問題。但在儒學(xué)系統(tǒng)內(nèi)部,,卻是一個其重要的問題,,它不僅牽涉入手的門路問題,甚至也關(guān)系到義理系統(tǒng)的詮釋與闡發(fā)問題,、關(guān)系到修行之步驟問題,。圣書因載有圣賢之意、形上之道而得以保證讀者通過閱讀建立起圣傳系統(tǒng)的價值度規(guī),,亦同時明了“道心”(天理)與“人心”(私意)之本質(zhì)區(qū)別。這也是朱子說的“大本”,,有了這個“大本”,,也就具備了圣傳系統(tǒng)的權(quán)衡的標(biāo)準(zhǔn)與鑒別能力,于是讀史乃至讀諸子百家不過是這一標(biāo)準(zhǔn)的進(jìn)一步的運(yùn)用,、驗(yàn)證而已:

 

為學(xué)須是先立大本,。其初甚約,中間一節(jié)甚廣大,,到末梢又約,。孟子曰:“博學(xué)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惫时叵扔^《論》《孟》《大學(xué)》《中庸》,以考圣賢之意,;讀史,,以考存亡治亂之跡;讀諸子百家,,以見其駁雜之病,。其節(jié)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44]

 

需要指出的是,,朱子在讀何書次第上曾有不同的說法,,他還給出過大學(xué)---中庸-----易這一更加詳細(xì)的序列。[45]而今人對之的評價亦因人而殊,。好評者如馬一浮先生云:

 

“朱注字字稱量而出,,深得圣人之用心。故謂治群經(jīng)必先求之四書,,治四書必先求之朱注……”[46]

 

惡評者如牟宗三先生則對之頗多微詞,。[47]

4·2如何讀之次第

不僅讀何書有一個次第的問題,就是讀同一本書,,亦存在一個次第的問題,,這一點(diǎn)朱子也是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的。這里的“次第”有幾層含義,。一是文字閱讀上面的次第:

 

知讀書有漸,,甚善甚善。但亦須且讀一書,,先其近而易知者,,字字考驗(yàn),句句推詳,,上句了然后及下句,,前段了然后及后段,乃能真實(shí)該遍,,無所不通,。使自家意思便與古圣賢意思泯然無間,不見古今彼此之隔,,乃為真讀書耳,。[48]

 

這種由字--段逐漸遞進(jìn)的閱讀方式,亦即朱子所謂的“漸”當(dāng)然充分體現(xiàn)出朱子對文本本身的尊重精神,,但朱子的本意幷非讓讀者執(zhí)守字句主義,,相反字句主義恰恰是朱子極力排斥的:

 

凡讀書,須看上下文意如何,,不可泥著一字,。[49]

讀書,須看他文勢語脈,。[50]

 

尊重文本也不是要溺于文字的食古不化,,而是通過此閱讀方式而達(dá)致“通透”乃至“純熟”:

 

“將大段分作小段,字字句句不可容易放過,,常時暗誦默思,,反復(fù)研究,未上口時須教上口,未通透時須教通透,,已通透后便要純熟,,直得不思索時此意常在心胸之間,驅(qū)散不去,,方是此一段了,。又換一段看令如此。數(shù)段之后,,心安理熟,,覺得工夫省力時,便漸得力也,。[51]

 

而純熟當(dāng)然不只是文字意義上背誦如流,,而是將圣賢之言“爛熟于心”,圣賢之言化為己言,,圣賢之意化為己意: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然熟讀精思既曉得后,,又須疑不止如此,,庶幾有進(jìn)。若以為止如此矣,,則終不復(fù)有進(jìn)也,。[52]

 

       二是由易及難、由近及遠(yuǎn)的次第:

 

蓋所謂道之全體雖高且大,,而其實(shí)未嘗不貫乎日用細(xì)微切近之間。茍悅其高而忽其近,,慕于大而略于細(xì),,則無漸次經(jīng)由之實(shí),而徒有懸想跂望之勞,,亦終不能以自達(dá)矣,。[53]

 

       三是由外及里的次第,這種次第是由于文本的意義的多重性本身要求的:

 

“圣人言語,,一重又一重,,須入深處看。若只見皮膚,,便有差錯,。須深究,方有得?!?/span>[54]

…把文字來平看,,不要得高。第一番,,且平看那一重文意是如何,?第二番,又揭起第一重,,看那第二重是如何,?第三番,又揭起第二重,,看那第三重是如何,?看來看去,二十番三十番,,便自見得道理有穩(wěn)處,。[55]

 

所以,如何讀之次第,,不只是因?yàn)榻邮苷?、解?jīng)者本身之主觀參與過程中的一件物事,而且也是經(jīng)文本身的客觀之要求,,如此,,任何助長與躐等都是應(yīng)該避免的。正因?yàn)槲谋窘Y(jié)構(gòu)以及義理系統(tǒng)有如此種種之次第,,所以讀者讀書就必須具備“耐心”:

 

觀書須寬心平易看,,先見得大綱道理了,然后詳究節(jié)目,。公今如人入大屋,,方在一重門外,里面更有數(shù)重門未入未見,,便要說他房里事,,如何得![56]

為學(xué)讀書,,須是耐煩細(xì)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未見道理時,恰如數(shù)重物色包在里許,,無緣可以便見得,。須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見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見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使粗心大氣不得。[57]

 

需要指出的是,,朱子這里的讀書次第幷不是那種不顧“大局”的局部閱讀法,,因?yàn)樵陂喿x的次第中,朱子還特別指出一種類似局部與整體循環(huán)的閱讀方式:

 

……若看《大學(xué)》,,則當(dāng)且??础洞髮W(xué)》,如都不知有它書相似,,逐字逐句一一推窮,,逐章反復(fù),通看本章血脈,;全篇反復(fù),,通看一篇次第,終而復(fù)始,莫論遍數(shù),,令其通貫浹洽,顛倒?fàn)€熟,,無可得看,,方可別看一書,。[58]

 

這種局部與整體的循環(huán),,不僅僅只限于一本書的閱讀,,亦存在于整個讀書的過程之中:

 

讀書若有所見,,未必便是,,不可便執(zhí)著。且放在一邊,益更讀書,,以來新見,。若執(zhí)著一見,則此心,、便被此見遮蔽了,。譬如一片潔凈田地,若上面才安一物,,便須有遮蔽了處,。圣人七通八達(dá)事事說到極致處。學(xué)者須是多讀書,,使相互發(fā)明,,事事窮到極致處。[59]

 

如此,因局部閱讀而形成的“成見”會由全篇的閱讀的識見所糾偏,,因一書閱讀而形成的成見,,會由眾書的閱讀的識見所糾偏,如此而新見疊出,,幷相互發(fā)明,。

4·3 虛心與切己之關(guān)系

2-4節(jié)我們在朱子的讀書法可以看到兩個關(guān)鍵詞:“虛心”、“切己”,,乍看起來,這里存在一個明顯的沖突:虛心本即是指將“自家身己”擱置起來,,以便以書觀書,;而“切己”則恰恰要突顯出自家身己。其實(shí)虛心所懸擱的“自家身己”與切己突顯的“自家身己”意義完全不同,,前者不過是“私意”,、“一己之見”(偏見、舊見),,所以需要擱置、清除,以便讓圣書之本意(“本文正意”),、圣賢之見展現(xiàn)出來,;而后者則是從行為的角度,強(qiáng)調(diào)讀書與踐履,、身體力行密不可分,,“用藥治病”之喻很能說明這種行為義。朱子本人有一句話可以簡單明了地概括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

 

 讀書須是虛心切己,。虛心,,方能得圣賢意;切己,,則圣賢之言不為虛說,。[60]

 

實(shí)際上,我們通觀朱子讀書法之種種隱喻,,諸如用聽覺(聽圣人之言),、味覺(味圣書之意)這一類非視覺行為,用“服藥”,、“吃飯”[61]這一類身體性活動,,來比擬讀書之方法與態(tài)度,這一切都是要突出讀書需要投入,、需要體行的,,讀書的完整過程早已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狹隘的視覺活動這一環(huán)節(jié),“讀”和“做”是緊密相聯(lián)的,,用朱子的話說:

 

讀書,,且去鉆研求索,。及反復(fù)認(rèn)得時,且蒙頭去做,,久久須有功效,。[62]

 

一言以蔽之,讀書,,是要眼頭過,,口頭傳,心頭運(yùn),,身體行,。顯然,這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讀書”行為,。

5,、存心與讀書的吊詭

余英時先生指出,無論是“六經(jīng)注我”的陸子靜,,抑或是“泛觀博覽”的朱元晦都一樣沒有教人“為讀書而讀書”的意思,,朱陸之間,智識主義與反智識主義的壁壘尚不十分森嚴(yán),。[63]唐君毅先生亦曾有“凡象山所言讀書之道,,朱子皆無不屢屢言及”之?dāng)嗾Z。[64]確實(shí),,在讀書為“第二義”,、在“虛心切己”之方法論方面,朱陸確實(shí)幷無多大的區(qū)別,。陸王一系之“六經(jīng)皆我注腳”,、文辭皆秕糠之觀念,在朱子這里亦有類似登樓撤梯,、得意忘言之精神:

 

經(jīng)之有解,,所以通經(jīng)。既通經(jīng),,自無事于解,,借經(jīng)以通乎理耳。理得,,則無俟乎經(jīng),。[65]

 

如果說在讀書方面有什么朱陸異同,那么,,它也不在于圣書之意識方面,,[66]不在于讀書之心態(tài)方面,[67]不在于讀書的次第方面,[68]甚至亦不在于讀不讀書,、讀不讀注方面,,[69]而是在于“登樓”與“撤梯”、“得意”與“忘言”的次第上面,。如果說倡導(dǎo)發(fā)明本心之陸王一系有無須階梯而一步登堂入室之傾向,,那么朱子學(xué)則突出階梯之必要性、不可或缺性,。換言之,,在登樓、在得意這一目標(biāo)上,,朱陸幷不存在什么異議,。異同在于,朱子堅決主張在未登樓之前,、在未得意之前,梯階與言語(圣言)是不能撤掉,、不能忘掉的:

 

…須思量所以看者何為,。非只是空就言語上理會得多而已也。譬如拭桌子,,只拭中心,,亦不可;但拭四弦,,亦不可,。須是切己用功,使將來自得之于心,,則視言語誠如糟粕,。然今不可便視為糟粕也,但當(dāng)自期向到彼田地爾,。[70]

 

語言固然是糟粕,,但那必須在得意之后。說到底,,朱陸異同的根子在于對“心”的理解上面,。陸王一系重在發(fā)明“道心”之微,而朱子則對“人心”之危頗為警惕:

 

某嘗見人:“大凡心不公底人,,讀書不得,。”今看來,,是如此,。如解說圣經(jīng),一向都不有自家身己,全然虛心,,只把他道理自看其是非,。恁地看文字,猶更自有牽于舊習(xí),,失點(diǎn)檢處,。全然把一己私意去看圣賢之書,如何看得出,![71]

 

這段話充分體現(xiàn)出朱子取其上僅得其中之憂慮,,全然虛心去讀書,尚且有牽于舊習(xí),、失點(diǎn)檢處之虞,,何況全然任一己之私心!朱子對“以心察心”之取向大肆鞭撻:

 

……以心察心,,煩擾益甚,,且又不見事物未至?xí)r用力之要。此熹所以不能亡疑也,。儒者之學(xué),,大要以窮理為先。蓋凡一物有一理,,須先明此,,然后心之所發(fā),輕重短長,,各有準(zhǔn)則……若不于此先致其知,,但見其所以為心者如此,識其所以為心者如此,,泛然而無所準(zhǔn)則,,則其所存所發(fā),亦何自而中于理乎,?且如釋氏擎拳豎拂,、運(yùn)水搬柴之說,豈不見此心,?豈不識此心,?而卒不可以與入堯舜之道者,正為不見天理,,而專認(rèn)此心以為主宰,,故不免流于自私耳。前輩有言,,圣人本天,,釋氏本心,,蓋謂此也。來示又謂心無時不虛,,熹以為心之本體固無時不虛,,然而人欲己私汩沒久矣,安得一旦遽見此境界乎,?故圣人必曰正其心,,而正心必先誠意,誠意必先致知,,其用力次第如此,,然后可以得心之正而復(fù)其本體之虛,亦非一日之力矣,。[72]

 

這也是他和陸象山爭論的焦點(diǎn)所在:

 

前書誨諭之悉,,敢不承教。所謂古之圣賢惟理是視,,言當(dāng)于理,,雖婦人孺子有所不棄,;或乖理致,,雖出古書,不敢盡信,,此論甚當(dāng),非世儒淺見所及也,。但熹竊謂言不難擇而理未易明,。若于理實(shí)有所見,則于人言之是非,,不翅白黑之易辨,,固不待訊其賢否而為去取.不幸而吾之所謂理者或但出于一己之私見,,則恐其所取舍未足以為群言之折衷也,。況理既未明,則于人之言恐亦未免有未盡其意者,,又安可以遽絀古書為不足信,,而直任胸臆之所裁乎?[73]

 

朱子對“不歷階梯為快”之世風(fēng)的批評實(shí)際上亦是針對象山而發(fā)的:

 

大抵近世道學(xué)者失于太高,,讀書講義,,率常以徑易超絕,不歷階梯為快,,而于其間曲折精微正好玩索處,,例皆忽略厭棄,,以為卑近瑣屑,不足留情,。以故雖或多聞博識之士,,其于天下之義理,亦不能無所未盡,。理既未盡,,而胸中不能無疑,乃不復(fù)反求諸近,,顧惑于異端之說,,益推而置諸冥漠不可測知之域,兀然終日,,味無義之語,,以俟其廓然而一悟。殊不知物必格而后明,,倫必察而后盡,。彼既自謂廓然而一悟者,其于此猶懵然也,,則何以悟?yàn)樵眨?/span>[74]

 

所以,,在朱子看來,首要的事情幷不在于急于發(fā)明本心,,因?yàn)闆]有圣書義理系統(tǒng)之參照,,人心往往會認(rèn)私意為公理,認(rèn)一己之是非為天下之是非,。為防止“直任胸臆之所裁”而陷入主觀性之窠臼,,就必須借助于讀書這一活動。人心頗僻,,圣遠(yuǎn)道晦,,讀書便成了管攝身心之不可或缺的手段:

 

人常讀書,庶幾可以管攝此心,,使之常存,。橫渠有言:“書所以維持此心。一時放下,,則一時德性有懈,。其何可廢?!?/span>

某要得人只就書上體認(rèn)義理,。日間常讀書,則此心不走作,;或只去事物中袞,,則此心易得汩沒,。知得如此,便就讀書上體認(rèn)義理,,便可喚轉(zhuǎn)來,。

本心陷溺之久,義理浸灌未透,,且宜讀書窮理,。常不間斷,則物欲之心自不能勝,,而本心之義理自安且固矣,。[75]

 

況且,圣書中尚有“制度名物,、行事本末”之對象,,此必訴諸經(jīng)傳之認(rèn)真解讀方能體認(rèn)。[76]

總之,,讀書實(shí)乃“吾事之不可已者”,。[77]這里確實(shí)存在著一種吊詭式的局面:一方面,人之為學(xué)固是要得之于心,,體之于身,。但不讀書,則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78]而另一方面,,朱子又清楚地認(rèn)識到,不收攝住身心,,就根本無法讀書,,所謂“如果人心不在軀殼里,如何讀得圣人之書,。只是杜撰鑿空說,元與他不相似”是也,,所謂“立志不定,,如何讀書”是也,所謂“讀書有個法,,只是刷刮凈了那心后去看”是也,。[79]況且尚有圣人之前,更有何書可讀之詰難,。簡言之,,只有刮刷凈了心才能讀書,只有讀書才能知道如何刮刷凈了心,。如何化解這一貌似的吊詭呢,?朱子的“應(yīng)答”很精辟:讀書和存心不是兩事,,而是同一過程中之兩面:

 

須是存心與讀書為一事,方得,。[80]

 

       余英時先生將朱陸之異同比擬為基督教神學(xué)傳統(tǒng)之理性與信仰之異同,,但就讀書與收攝身心關(guān)系這一角度看,將之比擬為當(dāng)代后自由主義的神學(xué)家林貝克(Lindbeck)所謂的語言-文化進(jìn)路與心-體驗(yàn)進(jìn)路之異同更貼切一些,。[81]

6.結(jié)論,。

       朱子意義上的讀者既不是獵奇或消遣的現(xiàn)代讀者,也不是解構(gòu)與批評專業(yè)的批評家,,而是求道者,、修行者,是尊道,、尊經(jīng),、尊圣儒家信仰共同體中的一員。讀者不僅沒有宣判“作者死了”,,而且“見得他意思如當(dāng)面說話相似”,;讀者不僅沒有否定文本的“原意”,而且必須“使自家意思”與古圣賢意思“泯然無間”,。

朱子這里論及的讀書活動也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單純閱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它牽涉到閱讀行為之前的心態(tài)調(diào)整(閉門端坐、涵養(yǎng)本原,、平心),、閱讀過程中的身體姿態(tài)(斂身正坐、緩視微吟),、以及閱讀過程之后的體證,、體行(蒙頭去做)。這閱讀過程的“前”,、“中”,、“后”三個環(huán)節(jié)一起才構(gòu)成了朱子所謂的“讀書”活動。如此,,讀書活動不只是理解活動,,亦同時牽涉到“實(shí)踐之志”,是一種“存養(yǎng)之功”,。

       而讀書的次第問題,、讀書的心態(tài)問題更是清楚地表明朱子的讀書活動,在根本意義上是和讀者本身的個體修行,、個體的成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讀書是悟道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階梯,而每一個人的氣質(zhì),、悟性乃至年齡或有差異,,[82]所以在朱子那里,,讀書活動具有強(qiáng)烈的個體性色彩?!八幱鳌本褪且粋€很好的說明,。

       與此相關(guān),朱子讀書法中所強(qiáng)調(diào)的“虛心涵泳”,、“退一步”,、“以意逆志”、“以書觀書”等方法,,亦不僅僅是對一己的先入之見的懸擱,,更是個人主體修行、變化氣質(zhì)的一種方式,。

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朱子讀書法之精髓,,則非“敬”字莫屬:“蓋圣賢之學(xué),徹頭徹尾只是一敬字,?!?/font>[83]“尊經(jīng)”、“貴精熟”,、“虛心涵泳”,、“平心徐看”、“耐心”,、“靜心”,、“專心”、“退一步”云云皆與“敬”字有關(guān),。用今人徐復(fù)觀先生的話說:

 

“敬是一個人的精神的凝斂與集中,。精神的凝斂與集中,可以把因發(fā)酵而漲大了的自我,,回復(fù)到原有的分量,;于是先前由漲大了的自我而來的主觀成見所結(jié)成的薄霧,也自然會隨漲大部分的收縮而煙消云散,,以浮出自己所研究的客觀對象,;使自己清明的智性,直接投射于客觀對象之上,;隨工夫的積累,,而深入到客觀對象之中,;即不言科學(xué)方法,,也常能暗合于科學(xué)方法?!?/span>[84]

 

“敬”字,,既有對文本的尊重,、對圣書作者的虔敬、對一己私見的懸擱,、對圣人之意的期待,、認(rèn)同與敞開,也有讀者自家身己的姿態(tài),、踐履與修行,,“敬”字將讀書與存心、智性與德行統(tǒng)貫為一個過程,,可以說在“敬”字身上,,凝結(jié)著詮釋與詮釋之外的種種因素,這可以說是朱子讀書與釋經(jīng)的一個重要特色,。

這個“敬”字折射出其閱讀共同體乃是一信仰共同體,,在此信仰共同體所隸屬的生活世界中,經(jīng)典乃是神圣的文本(圣經(jīng)),,其神圣性正是讀者(信仰者,、修行者)在其相應(yīng)的信仰生活、閱讀過程中得到接受的,。朱子的讀書法實(shí)際上揭示了儒學(xué)信仰共同體在閱讀其圣經(jīng)過程中所具有的種種性格,,這與時下盛行的“合法成見”、“作者死了”,、否定原意之類的當(dāng)代西方詮釋學(xué)確實(shí)存在著許多捍格不入的地方,。在我看來,后者的真實(shí)情形,,與其說是“作者死了”,,還不如說是作為信仰共同體的讀者死了,“敬”之閱讀氛圍不復(fù)存在了,,信仰成了純粹個人興趣而失去了交互主體性的向度,,經(jīng)典(圣經(jīng))亦相應(yīng)地淪為世俗的文本。合法成見的辯護(hù),、作者死了的斷言,、否定原意的主張均與此信仰-閱讀共同體的解散緊密相關(guān)。

原載李明輝主編:《儒家經(jīng)典詮釋方法》,,臺灣大學(xué)出版中心,,2004年。

      

 

 

 

 

 

 



[1]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187

[2] 同上書(七),頁2913,。

[3] 同上書(一),,頁162

[4] 同上書(一),,頁179,。

[5] 同上書(七),頁2785,。

[6] 同上書(一),,頁161

[7] 同上書(一),,頁181,。

[8] 同上書(七),頁2756,。

[9] 同上書(一),,頁188

[10] 同上,。

[11] 同上書(一),,頁162

[12] 同上書(七),,頁2889,。

[13] 錢穆:《朱子學(xué)提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頁166,。

[14]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頁179,。

[15] 〈與魏應(yīng)仲〉,,《朱熹集》(四)(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頁1805,。

[16]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七),頁2805,。

[17] 同上書(一),,頁177

[18] 同上書(七),,頁2756,。

[19]〈答周深父〉,《朱熹集》(六),,頁3331,。

[20]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頁187

[21] 同上書(一),,頁179

[22] 同上書(七),,頁2811,。

[23] 同上書(一),頁185,。

[24] 同上書(一),, 189

[25] 同上書(一),,頁179,。

[26] 同上書(一),頁162,。

[27] 同上書(一),,頁185

[28] 對“看”與“聽”的現(xiàn)象學(xué)區(qū)分,,可參看Hans JonasThe Phenomenon of Life:Toward a Philosophical Biolog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頁145-149,。

[29]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頁185-186,。

[30] 同上書(一),,頁180

[31] 同上書(一),,頁185

[32] 同上書(一),,頁164

[33] 同上書(七),,頁2778,。

[34] 同上書(一),頁178,。

[35] 同上書(一),,頁177

[36] 同上書(一),,頁181,。

[37] 同上書(一),頁184,。

[38] 同上書(一),,頁186-187

[39] 同上書(一),頁193,。

[40] 同上,。

[41] 同上書,頁185,。

[42]〈答陸子靜〉,,《朱熹集》(三),頁1583,。

[43]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頁195。需要指出的是,,在宋學(xué)中對讀書次第的強(qiáng)調(diào)幷非始于朱子,,伊川已有“入德之門,無如《大學(xué)》,。今之學(xué)者,,賴有此一篇書存。其它莫如《論》,、《孟》”之語(《伊川先生語八上》),。

[44] 同上書(一),頁188,。又同書頁195:今人讀書未多,,義理未至融會處,若便去看史書,,考古今治亂,,理會制度典章,譬如作陂塘以溉田,,須是陂塘中水已滿,,然后決之,則可以流注滋殖田中禾稼,。若是陂塘中水方有一勺之多,,遽決之以溉田,則非徒無益于田,,而一勺之水亦復(fù)無有矣,。讀書既多,義理已融會,,胸中尺度一一分明,,而不看史書,考治亂,,理會制度典章,,則是猶陂塘之水已滿,,而不決以溉田。若是讀書未多,,義理未有融會處,,而汲汲焉以看史為先務(wù),是猶決陂塘一勺之水以溉田也,,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45]〈答黎季忱〉,《朱集》(六),,頁3240

[46]復(fù)編,,《馬一浮新儒學(xué)論著輯要:默然不說聲如雷》(北京:中國廣播大學(xué)出版社,,1995年),頁149,。

[47]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7-52,。

[48]〈答林退思補(bǔ)〉,,《朱熹集》(六),頁3223,。

[49]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頁192

[50] 同上書(一),,頁173,。

[51]〈答黃子耕〉,《朱熹集》(五),,頁2509-2510,。

[52]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頁168,。

[53] 同上,,頁3226

[54]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七),,頁2767,。

[55] 同上書(七),頁2826-2827,。

[56] 同上書(七),,頁2835

[57] 同上書(一),,頁172,。

[58]〈答吳伯豐〉,,《朱熹集》(五),頁2557,。

[59]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頁184

[60] 同上書(一),,頁179,。

[61] 讀書,須是窮究道理徹底,。如人之食,,嚼得爤,方可咽下,,然后有補(bǔ),。見:《朱子語類》(一),頁163,。

[62] 同上書(七),,頁2799

[63]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xué)誠》(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0年),,頁290以下。

[64] 唐君毅:《中國哲學(xué)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90年),,頁264

[65]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頁192,。又:林恭甫問:“《論語》記門人問答之辭,而《堯曰》一篇乃記堯舜湯武許多事,,何也,?”曰:“不消恁地理會文字,只消理會那道理,。譬如吃飯,,碗中盛得飯,自家自去吃,,看那滋味如何 ,,莫要問他從那處來?!秷蛟弧芬黄?,某也嘗見人說來,是夫子嘗誦述前圣之言,,弟子類記于此,。先儒亦只是如此說,。然道理緊要卻不在這里,這只是外面一重,,讀書須去里面理會,。譬如看屋,須看那房屋間架,,莫要只去看那外面墻壁粉飾,。如吃荔枝,須吃那肉,,不吃那皮,。公而今卻是剝了那肉,卻吃那皮核,!讀書須是以自家之心體驗(yàn)圣人之心,。少間體驗(yàn)得熟,自家之心便是圣人之心…同上書(七),,頁2887,。

[66] 陸王都承認(rèn)圣書乃載道之書,。

[67] 陸王都強(qiáng)調(diào)平心,、虛心讀書。

[68] 陸子靜亦有“學(xué)者讀書,,先于易曉處,,沉涵熟復(fù),切己致思,,則他難曉者,,渙然冰釋矣”之觀念,見《陸象山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頁261

[69] 當(dāng)被問及讀六經(jīng)當(dāng)看何人之解注之問題時,,陸子靜有“須先精看古注”云云之答語,,見《陸象山全集》,頁262,。

[70]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頁182-183

[71] 同上書(一),,頁180,。

[72]〈答張欽夫〉,《朱熹集》(三),,頁1288,。在〈答許生〉中,,朱子又云:“夫道之體用盈于天地之間,古先圣人既深得之,,而慮后世之不能以達(dá)此,,于是立言垂教,自本至末,,所以提撕誨飭于后人者無所不備,。學(xué)者正當(dāng)熟讀其書,精求其義,,考之吾心,,以求其實(shí),參之事物,,以驗(yàn)其歸,,則日用間諷誦思存、應(yīng)務(wù)接物無一事之不切于己矣,。來喻乃謂讀書逐于文義,,玩索墮于意見,而非所以為切己之實(shí),,則愚有所不知其說也,。世衰道微,異論蜂起,,近年以來,,乃有假佛釋之似以亂孔孟之實(shí)者。其法首以讀書窮理為大禁,,常欲學(xué)者注其心于茫昧不可知之地……蓋亦有自謂得之者矣,,而察其容貌辭氣之間,修己治人之際,,乃與圣賢之學(xué)有大不相似者……夫讀書不求文義,,玩索都無意見,此正近年釋氏所謂看話頭者…”見《朱熹集》(六),,頁3090,。

[73]〈答陸子靜〉,《朱熹集》(四),,頁1573-1574,。

[74] 〈答汪尚書〉,《朱熹集》(三),,頁1268-1269,。

[75]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頁176,。

[76] 〈學(xué)校貢舉私議〉:“其治經(jīng)必專家法者,,天下之理,,固不外于人之一心。然圣賢之言,,則有淵奧爾雅而不可以臆斷者,。其制度名物、行事本末,,又非今日之見聞所能及也,。故治經(jīng)者必因先儒已成之說而推之。借曰未必盡是,,亦當(dāng)究其所以得失之故,,而后可以反求諸心而正其繆。此漢之諸儒所以專門名家,、各守師說而不敢輕有變焉者也,。但其守之太拘而不能精思明辨以求真是,則為病耳,。然以此之故,,當(dāng)時風(fēng)俗終是淳淳。近年以來,,習(xí)俗茍偷,,學(xué)無宗主,治經(jīng)者不復(fù)讀其經(jīng)之本文與夫先儒之傳注,,但取近時科舉中選之文,,諷誦摹仿,,擇取經(jīng)中可為題目之句,,以意扭捏,妄作主張,,明知不是經(jīng)意,,但取便于行文,不暇恤也,?!薄吨祆浼罚?/span>3637-3638,。

[77]〈答曾景建〉,,《朱熹集》(六),頁3203,。

[78]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頁176

[79] 同上書,,頁177,。

[80] 同上,。

[81] 林貝克著,王志成譯:《教義的本質(zhì)》(香港:道風(fēng)山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頁31-50

[82] 朱子有“為學(xué)老少不同”之說,,見《朱子語類》(一),,頁169

[83] 〈答程正思〉,,《朱熹集》(五),,頁2450

[84] 復(fù)觀:〈研究中國史的方法與態(tài)度問題〉,,《徐復(fù)觀新儒學(xué)論著輯要:中國人文精神之闡揚(yáng)》(北京:中國廣播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頁57-58,。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