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國寺位于高郵城西運河河心島,,為唐代舉直禪師所建。初名光孝禪寺,,唐僖宗時(874—888)在寺內建四面九層磚塔一座,。后因寺內有井而改名醴泉寺,北宋秦觀(少游)有《醴泉寺開堂疏》,。清順治十三年(1656)寺毀于大火,,僧人自修重建后的寺廟,莊嚴幽靜,,綠樹成陰,,寺塔相映。改名鎮(zhèn)國寺,,是清代高郵八大名寺之一,。清嘉慶十五年(1810)大風刮壞寶塔三層,光緒三十二(1906)修建時,,改為七層,。1956年運河拓寬時,鎮(zhèn)國寺被拆除,。七層磚塔(俗稱“西塔”)作為唐代遺物,,被保留了下來,其所在地成了新運河的河中小島,。塔島是行船到高郵的標志,。鎮(zhèn)國寺修復工程于2001年6月28日舉行奠基儀式,規(guī)劃面積21300平方米,,建筑面積7400平方米,,預計投資為2500萬元,主體建筑大雄寶殿以鎮(zhèn)國寺塔的中軸線為主軸線,,主體建筑物朝東南方向,,由南到北依次設露天觀音、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依塔已建成的大雄寶殿,高17米,,面積為400多平方米,,可容納100名香客同時進香拜佛,遠看莊嚴,、雄偉,,近看朦朧、中和,,天王殿與三門殿合為一體,,簡捷明快,供香客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大雄寶殿前面兩側設有五百羅漢堂,后面兩側設有文殊殿和普賢殿,,鐘,、鼓樓等已作三期工程動工興建完工,交相輝映,,錯落有致,。大雄寶殿與鎮(zhèn)國寺塔之間的藏經樓,設計精巧,,結構嚴謹,。普渡橋廊亭相連,別具一格,。露天觀音高10.08米,有83塊蓮花瓣組成,象征高郵83 萬人民,,祈求風調雨順,。放生池周圍綠蔭環(huán)抱,亭榭相連,,給游客以優(yōu)雅的休憩場所,。恢復后的鎮(zhèn)國寺,,不僅是高郵西堤風光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揚州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