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縣八閘
發(fā)文日期:2011-9-29 來源:嶧城區(qū)委宣傳部 據(jù)《嶧縣志》記載,,在明代初期,,嶧縣境內沒有運河。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連降暴雨,,黃河決口,大運河堤壩沖壞二百里,,損失慘重,。當時總理河道的官員舒應龍于微山湖畔韓莊鎮(zhèn)向東開渠,引湖水注入嶧縣境內水容量最大的泇河,。但因泇河的河漕寬窄不等,,深淺各異,不能行船,。公元1599年,,黃河大決口,徐州,、呂梁等地的運河航道淤塞,、干涸,洪水四溢,。都御史劉東星奉命治理,,他在泇河原來的河漕上按統(tǒng)一標準加寬加深,兩年的苦功,,掘通了泇河航道,,達到行舟的水平。當年,,運河主航線有十分之三的船只改從泇河運行,。公元1603年,黃河決口,,沖入昭陽湖,,災情嚴重。都御史李化龍大規(guī)模擴充泇河,,自夏鎮(zhèn)沿彭河至韓莊湖口,;東從臺兒莊至邳州直河口,,通計二百六十里,與運河主航道對接,;從此,,嶧縣泇河才正式加入京杭大運河系列,基本上排除了黃河之險,。在皇帝的支持下,,李化龍又建成了“嶧縣運河八閘”:韓莊閘,德勝閘,、巨梁橋閘,、萬年閘、丁廟閘,、頓莊閘,、侯遷閘、臺兒莊閘,。并在每個閘點開挖了月河,。泇河與南北大運河全線貫通,據(jù)統(tǒng)計,,光算行于泇河的官方糧船就比原來增加七千七百多艘,。 清順治(公元1651年)間,對山東段運河大加浚治,,特別對嶧縣八閘之首的韓莊閘重點建設,。并在韓莊閘兩側修建攔湖石壩,為游人提供了“湖口觀魚”看風景的平臺,。湖口觀魚和青檀秋色,、承水環(huán)煙、仙洞懸云,、劉伶古臺,、許池綠波、君山望海,、仙壇曉翠并列為“嶧縣八景”,。 此時,以嶧縣八閘為閃光點的嶧縣運河段,,在運河全線中是最新潮,、最有朝氣與名氣、最引人注目的河段,。 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路過嶧縣韓莊鎮(zhèn),,他看到重建一新的湖口雙閘的三座閘墩矗立,、兩道閘門大閃,組合式的閘板節(jié)制著大運河的流水量,,氣勢恢宏,,景色迷人。這位對大運河情有獨鐘的文化型的最高統(tǒng)治者,,喜不自禁,,欣然命筆,為嶧縣地方官題詩加勉,。詩曰: 韓莊實泄微湖水,, 籌涸金魚閘建新。 濟運利農(nóng)期兩益,, 每因觸景憶賢臣,。 乾隆御筆為當時治理運河,發(fā)展農(nóng)田水利建設提供了最強大的政治動力,,為大運河文化增添了精彩的一筆,。 嶧縣八閘及其新開的運河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偉大創(chuàng)舉,是廣大人民集體智慧和血汗的結晶,,是因地制宜,、科學實驗的標本,是變水害為水利,、造福八方的民心工程,。 嶧縣段京杭運河是山東段唯一四百年來不斷航的黃金水道。嶧縣八閘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光榮地退出了航運領域的社會舞臺,。而今,古嶧縣運河線上,,取代八閘的是氣吞山河的韓莊節(jié)制閘,、湖口壩與水力發(fā)電廠,叱咤風云的古邵鎮(zhèn)萬年閘港口,、船員培訓基地與橋閘樞紐工程等一條龍的現(xiàn)代化建筑群,,老字號新場面的臺兒莊水旱碼頭、造船廠與氣貫長虹的運河大橋以及縱橫交織的農(nóng)田灌渠網(wǎng)絡,,星羅棋布的各級別提水站等等,。一系列高科技的新生代,烘托著青春煥發(fā)的古運河,,迸發(fā)著時代的張揚力,,營造出大運河文化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