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杜牧《清明》詩4大懸疑 清代繪制的杜牧畫像 清代郎遂所編《杏花村志》內(nèi)頁 《杏花村志》一書中的安徽池州“杏花村圖” 每到清明時節(jié),人們大多都會想起那首流傳極廣的《清明》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笨甚r為人知的是,,由這首詩所引出的“清明詩案”至今仍無定論。比如,,“杏花村”在哪兒,?《清明》詩中牧童所指的“杏花村”真的存在么?“杏花村”僅是一種虛構(gòu)的文學(xué)意象還是確有其“村”,?《清明》詩確實出自杜牧之手還是“被署名”,? 真實的“杏花村”到底在哪兒? 杜牧曾任池州刺史但也寫過《并州道中》詩 “并州”乃太原古稱 關(guān)于《清明》詩中所說的“杏花村”的村籍之爭,,如同《天仙配》中的董永是哪里人一樣,,各地爭得面紅耳赤。目前國內(nèi)疑似“杏花村”至少有20個,,著名的有山西汾陽“杏花村”,、湖北黃州“杏花村”、南京城西“杏花村”,、安徽池州“杏花村”,、山東梁山縣“杏花村”、江蘇徐州“杏花村”……其中,,汾陽和池州兩地爭得最厲害,,前幾年還曾為“杏花村”的商標(biāo)打起了官司。 “杏花村”以酒出名,。在所有杏花村中,,汾陽杏花村無疑是名氣最大的。早在南北朝時,,汾陽杏花村佳釀即為北齊的宮廷御酒,。上世紀(jì)80年代當(dāng)?shù)剡€進(jìn)行了發(fā)掘,得出商周時期當(dāng)?shù)匾验_始造酒的結(jié)論,。財大氣粗的山西酒老板還曾請郭沫若,、謝覺哉等多位名家高人前去考察,將“村籍案”坐實,,郭沫若便曾留下了《杏花村里酒如泉》一詩,,肯定《清明》中的“杏花村”就在汾陽。實際上,,名氣最大的汾陽杏花村最不可能是,。 安徽認(rèn)為《清明》詩中所說的“杏花村”,是池州境內(nèi)的杏花村。理由除了當(dāng)?shù)匦踊ù瀹a(chǎn)酒,,有“十里杏花,,十里酒肆”一說外,最有說服力的證據(jù)是杜牧曾任池州刺史,。而杜牧并沒有在汾陽做官的經(jīng)歷,,甚至連山西都未去過,何來到過汾陽杏花村一說,?山西則以杜牧《并州道中》詩來反擊,,認(rèn)為“并州”乃太原古稱,杜牧不僅到過山西,,還曾喝得“醉醺醺”的,。 山西所說畢竟不是直接證據(jù),相比而言池州杏花村似乎靠譜些,。可是,,在安徽勝券在握之際,,湖北加入了杏花村之爭,認(rèn)為《清明》中的“杏花村”是黃州麻城的杏花村,。湖北的理由也有說服力,,杜牧轉(zhuǎn)任池州前,曾于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外放為黃州刺史,。在黃州任上,,杜牧寫了《題木蘭廟》詩,從黃州到木蘭廟所在的木蘭山,,必經(jīng)位于麻城歧亭鎮(zhèn)的杏花村,。歧亭自古出美酒,民諺稱“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 牧童所指“杏花村”真的存在么,? 《四庫全書》認(rèn)為僅是一種文學(xué)虛構(gòu) “蓋從言風(fēng)景之詞” 在晉、皖,、鄂三省爭奪“杏花村”的同時,,江蘇、山東等其他多地學(xué)者站出來,,指證他們所在地的杏花村才是真的杏花村,。以南京為例,當(dāng)?shù)貙W(xué)者即認(rèn)為《清明》詩中的“杏花村”在南京城西鳳凰臺附近,宋初《太平寰宇記》“升州”條上,,有“杏花村在縣西,,相傳為杜牧之沽酒處”的說法。 升州,、江寧都是南京古稱,。杜牧曾長期在離南京不遠(yuǎn)的揚州做官,其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說的就是這段經(jīng)歷。唐大中二年(公元848)九月,,杜牧曾順道到南京喝酒,,并留下了《江南春》、《泊秦淮》兩首詩,。清《新修江寧縣志》上也有杜牧沽酒南京的記載,。但安徽學(xué)者稱,“南京說”查無實據(jù),,現(xiàn)存《太平寰宇記》里無“杜牧之沽酒處”記載,,出處可疑,殊不足信,。 類似爭“村籍”的地方還可以列出不少,,各地都能找出一通理由與杏花村扯上關(guān)系。但是,,到目前為止仍無一處沒有疑問,。這也引出了《清明》詩第二個懸疑:詩中牧童所指的“杏花村”真的存在么? “杏花村”之爭并非今日才有,,至晚在清代,,人們即有“杏花村是虛是實”之疑問,權(quán)威的觀點認(rèn)為,,《清明》中的“杏花村”僅是一種文學(xué)意象,,本為虛構(gòu),并非真的杏花村,。 乾隆皇帝詔令編纂的《四庫全書》中,,收錄了清代貴池人郎遂編撰的《杏花村志》,書前按稱:“‘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蓋從言風(fēng)景之詞,猶如楊柳蘆荻洲耳,,必指一村以實之,,則活句反為滯相矣,。”有學(xué)者專門作了統(tǒng)計,,“杏花村”,、“杏村”詞組,在現(xiàn)存唐宋詩詞中共出現(xiàn)28次,,除南宋方回《上南行十二首》中“此村名杏村,,杏花果安在”所說的“杏村”系實指外,包括“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在內(nèi)都為虛構(gòu),。 顯然,,《清明》中的“杏花村”并非真實的村莊,而是一種虛構(gòu)的文學(xué)意象,,因此,,爭論杏花村到底在哪兒毫無意義。 《清明》詩作者杜牧是“被署名”,? 外甥裴延翰所編杜牧文集《樊川文集》 并未收錄《清明》詩 其實,,《清明》詩的最大懸疑,并不在“村籍”上,,而是“杜牧到底是不是詩的作者”,。 不難發(fā)現(xiàn),晉,、皖、鄂,、蘇等省份認(rèn)定“杏花村”村籍屬己的理由,,是基于一個共同的事實,即《清明》一詩的作者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現(xiàn)代《語文》教材上也持此觀點,。但此說法并非準(zhǔn)確無誤。如池州學(xué)者紀(jì)永貴即認(rèn)為,,《清明》不可能是杜牧所作,,系“以訛傳訛”。 《清明》現(xiàn)在可以查到的最早出處見于南宋孝宗時期編撰的類書《錦繡萬花谷》,,該書《后集》“村·杏花村”下錄有《清明》,,小注“出唐詩”。但既未署杜牧名,,也無“清明”題名,。杜牧成為《清明》作者,最早是在《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上,,此詩集舊題編纂者為南宋詩人劉克莊,。該詩選前集“節(jié)候門”下,,收錄了13首清明、寒食詩,,第一首即是《清明》,,并標(biāo)明作者是“杜牧”。 劉克莊是宋末文壇領(lǐng)袖,,他說《清明》的作者是杜牧,,還是比較可信的。但后來學(xué)者考證,,《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是本“盜版書”,,系當(dāng)時福建書商盜用劉克莊之名編成的,和現(xiàn)代書商盜用文化名人的名字出書牟利,,如出一轍,。 可見,杜牧其實是“被署名”,。直接佐證之一是,,最權(quán)威的《全唐詩》中收錄了杜牧好多詩,卻不收錄影響很大的《清明》,?!度圃姟肥乔?a target="_blank">康熙年間彭定等10人敕編,《清明》在宋后已有廣泛影響,,如果是杜牧作品,,不可能不收錄書中,這說明清人已認(rèn)為,,《清明》作者非杜牧,。更有說服力的,是杜牧外甥裴延翰編的杜牧文集《樊川文集》,,該書中也不見收錄此詩,。而再后北宋田概編《樊川別集》以及《樊川外集》中,均無《清明》,。 稍晚的《樊川續(xù)別集》里才出現(xiàn)了《清明》一詩,,而《樊川續(xù)別集》系南宋人抄輯,訛誤多多,,當(dāng)時即為劉克莊,、洪邁等人否定。 因為這些明顯的疑點和漏洞,,“《清明》作者非杜牧”一說已為現(xiàn)代學(xué)者所接受,,1992中華書局版《全唐詩補編》便未收錄《清明》。 《清明》詩的真實作者到底是誰,? 與杜牧同時代詩人許渾薛能溫庭筠 都曾寫過“杏花村” 如果說《清明》作者不是杜牧,,那會是誰,?這應(yīng)該是《清明》隱藏的第四個懸疑。 國學(xué)大師陳寅恪稱,,該《清明》詩來歷不明,,“若究其出處,則殊為可疑”,。近幾十年來,,不斷有學(xué)者作出推斷,流傳較廣的一種觀點認(rèn)為,,《清明》的原作者可能是與杜牧同時代的詩人許渾,。 許渾以寫水、雨之景出名,,后人將之與詩圣杜甫相提并論,,有“許渾千首濕,杜甫一身愁”之說,。為什么說《清明》是許渾的作品,?最直接的理由是許渾曾寫過“杏花村”。其《下第歸蒲城墅居》詩稱,,“薄煙楊柳路,,微雨杏花村。牧豎還呼犢,,鄰翁亦抱孫,。”意境與《清明》接近,,由此得出《清明》可能是許渾去蒲城途中所作,。 檢索《全唐詩》,寫過“杏花村”的唐代詩人并非僅許渾一人,。如薛能《春日北歸舟中有懷》詩中,有“雨干楊柳渡,,山熱杏花村”,;溫庭筠《與友人別》詩中,有“晚風(fēng)楊葉社,,寒食杏花村”,。如果以寫過“杏花村”作為推測之理由,那薛能,、溫庭筠都有可能是《清明》的原作者,,而且溫庭筠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他見到的“杏花村”正好在清明節(jié),。 值得一提的是,,堅持《清明》作者是杜牧的學(xué)者,,從薛、溫二人詩中找到“挺杜”的理由,,反正《清明》是杜牧在受到薛詩和溫詩的影響下寫出來的,。 還有一種推測,認(rèn)為《清明》作者可能是北宋詩人宋祁,。宋祁有詞《錦纏道·春游》:“醉醺醺,,尚尋芳酒。問牧童,,遙指孤村,,道杏花深處,那里人家有,?!钡牵跺\纏道》所描述的意境頗似《清明》,,并不能證明《清明》就是宋祁所作,,況且杜牧《并州道中》詩中也有“醉醺醺”一語。有學(xué)者分析,,《錦纏道》很可能是宋祁受當(dāng)時已流傳的《清明》一詩影響,,才創(chuàng)作出《錦纏道》的。當(dāng)然,,也不排除南宋及后人受宋祁《錦纏道》影響重新創(chuàng)作,,或者說改寫出《清明》詩。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清明》并非出自名家之手,,而是南宋民間詩人所作,最有可能的是通文墨的南宋盜版書商,。 然而,,這些也都僅僅是分析,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誰迄今仍無定論,! 聲明:“一方鉤沉”欄目文章系著名歷史學(xué)者倪方六先生供本報專稿,摘轉(zhuǎn)請務(wù)必與作者本人聯(lián)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