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數(shù)民族人口近1500萬,5000人以上世居的少數(shù)民族有25個,是中國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的省份之一,。壯族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
據(jù)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云南壯族共有114萬人,,主要分布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昭通、曲靖,、楚雄,、紅河、大理等地州市,。
壯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壯族歷史上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但由于長期和漢族交往,,很多人都能習用漢語,、使用漢文。1955年,,黨和政府曾為壯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一種拼音文字,,目前新的壯文正在云南壯區(qū)推行。
壯族喜愛獵食烹調野味,、昆蟲,,對三七的食療頗有研究,,利用三七花,、葉、根,、須做菜很有特色,。壯族還擅長烤,、炸、燉,、腌,、鹵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壯族有很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節(jié)日,。如每年正月壯族要祭獻“老人廳”,。二月盛行過小年(有的村寨在六月初或十月舉行),每年二月“祭龍”是各支系的共同節(jié)日,。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后祭“田公”和“地母”。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獻土地,。最具有壯族特色的是“趕花街”,節(jié)日期間,,青年男女盛裝打扮,,姑娘們手中提著五彩續(xù)紛的花繡球,在場地中自然形成長長的一排,,男女相互對歌,,在對歌過程中,姑娘若見到自己中意的小伙子,。便將手中的繡球拋給對方,。小伙子接過繡球后,如果對姑娘滿意,,則將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禮品纏在繡球上投報對方,。姑娘們借用繡球來傳遞愛情,繡球中包裹的豆粟,、棉籽,,象征著姑娘心中愛情的種子。
壯族男子,、女子的服飾各具特色,。男裝有右襟與對襟兩種,而女裝為無領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裝大些,。男女衫的扣鈕均銅紐或布紐。男女褲子式樣基本相同,褲腳有緄邊,,俗稱“牛頭褲”,。已婚婦女有緄花邊的肚兜,腰褲左邊懸掛一個穗形筒,,與鎖匙連在一起,,走動時發(fā)出“沙啦吵啦”的響聲。男子禮服慣穿長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稱“長衫配馬褂”,起先是頭戴頂圓帽,,后來改戴禮帽,。
到了現(xiàn)代,壯族的穿著衣式已基本現(xiàn)代化,,但老一輩人,,仍普遍以穿藍、黑兩色為主,。
建筑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tǒng)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后廳為生活區(qū)。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jīng)過“炮火”的洗禮后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沖鋒”進門的準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墻”,,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沖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jīng)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準備,。可以說,,新娘不經(jīng)過兩三次的“沖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里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jīng)過苦戰(zhàn)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后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里。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后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廣西宜山和環(huán)江縣交界的一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至今流行“背字”習俗?!氨匙帧笔菈言捵g音,,實際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條長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帶,,由女方母親用自織自染或買來的深黑色(以此色為最優(yōu))土布縫制而成,。女兒出嫁那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帶“背”回新郎家,,以備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這種習俗,當?shù)貕颜Z稱作“背字”,?!氨匙帧钡娜吮仨毦邆淙齻€條件:生父生母雙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機靈識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上德高望重,、當了爺爺?shù)拈L者。長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兩杯當?shù)孛?,“背字”人很有禮貌地雙手捧杯,,恭敬地給長者回敬兩杯,雙方都要一飲而盡,。接著長者把準備好的帶子從“背字”人的兩肩繞過扎緊,,繼而又互相敬酒,說吉利之語,?!氨匙帧蓖戤叄Q放鞭炮,,歡送迎親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長者鞠躬辭別,,步出大門,,打開雨傘,意為庇護“外孫”離開姥姥家,?;氐侥蟹郊遥抑鳠惴排?,歡迎“背字”人勝利歸來,。少傾便舉行“卸字”儀式,同樣由長輩主持,,互敬酒后,,長者輕輕解下布帶,,交給家母保管。新郎父母還要酬謝“背字”人,。時過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結隊來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熱鬧,。
新娘過河
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qū)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俗,。在桂北山區(qū),本來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橋,。所以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人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齊鳴,,“水手”兩掌按住自己的膝蓋,弓下腰,,背好后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行動上不能有半點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過河時,,“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擔任)在旁邊給新娘打雨傘遮蔭,,在寬約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親隊伍拉成一條線,,熱鬧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傘放得很低,,不讓別人偷看蒙著面紗的新娘,。龍勝的壯族婚姻是要過“三關”闖“十門”的。先談戀愛,,后定親,,才能成親,謂之“三關”,。迎接,、對歌,、出門、穿村過寨,、過河過橋,、入門、唱調,、回門,、回家、入洞房,,謂之“十門”,。“過河”只是“十門”中的第五個“門”,,“十門”過了才能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
壯家婦女生勒惹(壯語,即嬰兒)時,,其家婆要親自去尋找“奶媽”,,以替媳婦奶孩子。這是為了讓產(chǎn)后的媳婦能好好休息,,保養(yǎng)身體,。“奶媽”一般由產(chǎn)后五個月的婦人充任,,不要報酬,。能當上“奶媽”非常光榮,有“第二媽媽”之美譽,。孩子長大后,,逢上喜慶佳節(jié),都要帶上禮物到“奶媽”家拜候,。四五歲的孩子如果體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壯語,即第二父親)做孩子的靠山,,確保孩子身體健康,。“卜基”非常盡“職”,,“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請醫(yī)問藥,,多方料理,,讓孩子健康成長起來。孩子長大后,,也象對待“奶媽”那樣對待“卜基”,,盡其孝敬之心,。
踩高蹺進村
廣西龍州縣金龍地區(qū)的壯族村寨里,人們出門或進村都要踩著高蹺行走,。出門到村口,。就把高蹺掛在特定的釘子上,然后下地勞動或去其他地方,。進村時就從釘上拿下高蹺踩著,,到家門口的石階前跳下,再將高蹺掛在門邊,,洗凈手腳,,方踏梯上樓。據(jù)說這是祖先傳下的鞋,,他們地處亞熱帶,,常年多雨,道路泥濘行走不便,,如帶著泥腳進屋,,實在不衛(wèi)生,,就發(fā)明了這種呈“非”字形的“高蹺鞋”,。
社公祭是廣西環(huán)江壯族每年夏歷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壯成長,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壯無病的祭社儀式,。
傳統(tǒng)節(jié)日
歌圩
歌圩盛行于壯族地區(qū),。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樣,但大體上春秋二季為最盛,。春季多于春節(jié)后的一段時間,,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則多于中秋節(jié)后的一段時間,,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還有不定期的歌圩,,這是經(jīng)常的普遍的。定期歌圩一般一年舉行三兩次,,規(guī)模大者上萬人參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進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愛情理想為主題,。其內容一般為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歌圩一般為期一天,也有連續(xù)兩三天的,。參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觀戰(zhàn)”,、欣賞,、品評,有的老年歌手參與活動,,但他們不唱歌,,而是給青年人當參謀。歌圩非常熱鬧,,除青年們對歌外,,還有唱戲的、做買賣的,。各種日用百貨,、綾羅布匹、飲食糕點,、雞鴨魚肉,、蔬菜等,應有盡有,。實際上歌圩也帶有幾分交易會的性質,。
歌會
歌會與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從歌圩派生出來的,。歌會的會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隨時都可以進行,。參加歌會的人數(shù)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會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現(xiàn)壯族人民變革社會,、變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為主題,。其內容大體從開篇歌開始,進而到獻歌,、賽歌,、評歌、和歌,、學歌,、團結歌等。參加歌會的一般是對時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壯族的春節(jié)
壯族的春節(jié)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節(jié)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準備,,家家戶戶搞衛(wèi)生,、縫制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lián),、制做糕點、殺豬,、包粽子,。春節(jié)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春節(jié)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
除夕
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等。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
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著富裕。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過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謂之“招牛魂”(壯語叫“歐魂懷”),,意思是老黃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來,,新的一年開始,,老黃牛又該辛辛苦苦地為主人家效力了?!罢信,;辍遍_始,有的人家敲鑼打鼓,,吹蕭吹笛,,整個村寨洋溢著一片歡天喜地的氣氛。壯家包粽子過年,,但年三十晚絕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制成,,挾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陀螺節(jié)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jié)。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制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yōu)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按颉钡臅r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shù)牡胤?,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鐘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jù)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隴端節(jié)
隴端節(jié),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隴端”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后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tǒng)治者為平息農(nóng)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xiāng)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后,每年農(nóng)歷三月,,客居他鄉(xiāng)的壯族人民返鄉(xiāng)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jié),。隴端節(jié)從農(nóng)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jié)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tǒng)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余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xù)對歌,。
吃立節(jié)
吃立節(jié),,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jié)日?!俺粤ⅰ眽颜Z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jié)的傳統(tǒng)。但在1894年春節(jié)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wèi)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xiāng)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jié),。從此以后逐漸形成吃立節(jié),。節(jié)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婭拜節(jié)
廣西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后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并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jié)日——婭拜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