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工痕
漢代瑪瑙劍璏 山東臨沂市博物館館藏
我在二十三集表達了自己對工痕的一些看法,,得到了許多朋友的支持和點撥,,受益匪淺,,筆者深深地感到本人乃非出椽之筆終能得到大家的基本認可,,實為羞愧和得以一股持之以恒的力量。在此向與我交流探討的朋友表示感謝,!根據(jù)朋友們的提示和交流,在十余天的日子里我又重新把一些想法和問題捋了一遍,,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作一點補充。
玉器的加工痕跡包括了工藝加工工具材料質(zhì)量痕跡和工藝加工運動力度,、方向的運行軌跡特征痕跡兩個方面。它的的定義應該是,;被加工對象局部或全部通過媒介的作用,將力學對加工工具產(chǎn)生的作用力形成不可逆轉(zhuǎn)的物理變化而反映在器物的身上,。形成諸如器形、紋飾,、穿孔、光澤等碾琢,、打磨的特定痕跡表現(xiàn)特征。我們研究古玉的痕跡就必須去探討,、觀察、研究其當時背景下相對應的全部場景,。諸如,相同的碾琢打磨方式,,相同的工藝軌跡方向和施力大小,,相同材料質(zhì)量形成的碾琢打磨特征,,所反映在碾琢痕跡深淺上,,碾琢施力方向上,,表現(xiàn)的角度相同,、材質(zhì)相同,、硬度相同,、處理工藝相同等等痕跡,,使其研究的結(jié)果逐漸接近現(xiàn)場客體的條件與狀況。刑事偵查中有一個“五合樣本”理論,,他從工具痕跡學的角度運用物理、材料力學等相關(guān)科學原理來研究工具形成和變化,、類型與特征,對我們研究和檢驗古玉痕跡的特征極有幫助,。有時間大家不妨可以找些資料看看。
工痕研究的內(nèi)容包括了,;工痕的形成、工痕的特征、工痕的類型三大內(nèi)容,。
工痕的形成有三個條件;同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或不同時代的一種文化傳承認知,,加工工具與制玉者施以的工藝手段行為特征表現(xiàn)。
工痕的特征包括,;加工工具的結(jié)構(gòu)以及加工工具和加工材料的質(zhì)量。制玉工匠的文化,、意識,、手段等等的理解和生疏程度以及被加工材料的質(zhì)量結(jié)構(gòu)等內(nèi)容。
加工類型涵蓋了,;不同時代、不同工具,、不同材料、不同工匠形成的不同類型的古玉器物,。不同的類型(形制、古玉,、紋飾、工藝)都代表了一個特定時代的歷史烙印這和同時代的勞動生產(chǎn)力和文化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
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載:“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zhuǎn),,添沙剖玉,逐忽劃斷,。”明人高濂《遵生八箋》,記載“然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宛轉(zhuǎn)流動,,細如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段續(xù),,儼若游絲白描,毫無滯跡,?!眲⒋笸?/span>在《古玉辨》中認為:“余按古今雕刻一門可分為五大時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是以石制玉時期,,可稱最古,。一變而為周之昆吾刀,,再變而為漢之八刀,又一變而為六朝巧雕,,至清之乾隆精刻為最后,。今人不見昆吾刀,而以菊花鐵所煉之鋼刀刻玉,?!?/span>他認為“玉器時代原無刀工,故指玉斧玉鏟之類存于今者未見其有花紋者,,可見上古未開化以來無刀工之可言也”,。他認為玉器上的圖案文飾均可用刀刻:“昔人云,自晉魏以來不見昆吾刀,,誠然哉,。若就雙鉤碾玉法論之,漢時已取便捷,,失其古趣,至今之用旋車制玉則愈趨愈下矣,。倘若再用機器制作,則俗惡更不堪設(shè)想,,可畏也哉!”
古人在古玉加工的工藝上有著許多的論述,,這些記載或多或少地給我們提供了回歸過去的條件,,致使我們看到了一些古玉加工中可以拼湊的歷史殘卷。那么我們應該從那些地方去還原正確地歷史遺跡呢,?我們應該從那里入手來認識歷史留下的正確痕跡呢,?那就必須排除一切目前認為可以制作形成的痕跡表現(xiàn)(至少不能將其作為鑒賞的主要標的),要服從自然,,認識自然,,回歸自然。
比如說,;古代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玉,,它要靠砣與玉之間的沙來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從天然紗中淘出的,,分紅紗,、黑沙、黃沙,,其中黑沙的硬度最高,。這些沙通過碓搗,、研漿成為了琢磨用的沙,把碓搗制研好的沙,,放到盛水的器皿中攪動后,,沙的顆粒會依據(jù)大小粗細自然分層沉淀,然后通過簡單的細目過沙來獲取不同大小的解玉砂,。這類解玉砂棱角銳利,,大小無規(guī)則可言。而現(xiàn)代解玉砂多為合成有色碳化硅材料,,其顆粒通過球磨和不同規(guī)格目數(shù)細目進行了篩選,,所以其顆粒棱角細碎圓滑,不可能形成具有力度的碾琢細小痕跡,。
比如說,;古玉穿孔在孔壁會留下解玉砂的擦痕,這種旋紋狀摩擦痕跡和雙向?qū)︺@孔留下的錯位,、臺痕和穿透瞬間沖擊造成的棱脊俗稱“沖”(經(jīng)過二次磋磨,,仍依稀可見旋紋的遺存痕跡)。這種旋紋痕跡很少有連續(xù)不斷超過一圈的,而且旋紋的痕跡一般都比較粗糙無章,。而用現(xiàn)代合金剛鉆頭鉆出來的孔壁上旋紋痕跡大多具有細密,、同向、近乎平行弧線的特點,。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來看,,穿是利用皮條兩端來回拉而致使管鉆(呈鉆)轉(zhuǎn)動運動達到穿孔的目的,那么來回的碾磨是不可能產(chǎn)生具有同向,、近乎平行弧線特點擦痕的,,擦痕應該是犬牙交錯的。在孔壁弦紋的垂直分布上,,孔壁起鉆部分應該弦紋稀少,而靠近底部的弧線會較多且清晰,,有時我們發(fā)現(xiàn)起鉆處會出現(xiàn)一些方向呈無序的擦痕,這是由于起始時定位打滑所致。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有些不透孔底部直徑會比孔徑還大,,兩邊孔壁不對稱,,孔壁向外呈外弧度呈()形,這是由于在重力作用下粗顆粒解玉砂沉積在鉆孔底部旋轉(zhuǎn)摩擦所致,,另外就是解玉砂隨水溢出與孔壁摩擦所致,。
比如說,;古玉器大的圓弧面較圓滑,不會出現(xiàn)小的平臺,,在放大鏡下觀察可以看到表面殘留的打磨痕跡不甚平行,,粗細、方向,、深淺不一,。從碾琢痕跡來看。其陰刻線斜坡殘留磨痕的走向一般與線,、坡壁的走向呈垂直狀,。古玉的傳世器凸出部位明顯留有使用過的磨損痕跡,而且這些部分會感到其熟讀和亮度都超過凹下的部分,。我們可以注意到,,由于老工的線條流暢,溝底往往呈現(xiàn)磨砂狀,,無明顯長條形磨擦痕跡,。因為砣具帶動解玉砂接觸玉器表面時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砣輪帶走,,只能留下游離狀的短促磨痕,。當然,在做工不細的工痕中有時可以見到由于砣具走速不均,,壓砣不勻,,而出現(xiàn)的溝底坑洼,溝線有寬有窄等現(xiàn)象,,也有重復下砣之重合線,,這樣的老工是粗工。新工的線條是用合金金剛砂砣具,,在高速磨削下線條的邊沿往往出現(xiàn)崩口,,使線條出現(xiàn)鋸齒形邊沿(但是這種蹦口還有結(jié)合玉質(zhì)來分析,玉質(zhì)疏松往往也會形成蹦口),。新工陰刻線因為砣具的砂粒排列不均勻,,個別砂粒會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運動中其高速的方式會在溝底劃出道道筆直的較長的劃痕,。新工仿老工,,只要看看溝底是否有直挺較長的碾琢痕跡,基本就能識別是老是新,。
又比如說,;我們雖然不能確定被加工材料和加工設(shè)備的被動與主動之間的關(guān)系,但材料和設(shè)備之間的局部互動應該是可以肯定的。古時琢玉,因為設(shè)備速度,、定位的不穩(wěn)定,,加工材料的硬度低,所以他做的每一個線條 都是需要非常用力的,他的落砣,、走砣、起砣的方向和力度就跟現(xiàn)代不一樣,古玉是往返多次才碾琢出一條線的 在這個過程中玉工可以隨時調(diào)整玉的角度來控制線條的方向軌跡,,這樣出來的線條就感覺有流暢和具有一定的力度,。古玉紋飾線條的碾琢是一砣一砣推出來的,轉(zhuǎn)角處常有交叉現(xiàn)象也叫錯砣痕跡.一條線如同我們過了一個溝一樣 形成前坡、溝底,、后坡的自然起伏現(xiàn)象,。
我感到在收藏和鑒賞的路程中,雖然有一個經(jīng)?!按蜓邸钡倪^程,,都遭遇過不盡相同的打擊和煎熬。但這僅僅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坎坷,,不足以讓我們退卻和懊喪,,我們應該在不斷地否定中取得轉(zhuǎn)變觀念所帶來的享受。但當你的鑒賞理念永遠是那么地固執(zhí)時,,那您將永遠享受失敗的過程,。古玉鑒賞是一個陶冶自我的過程,是一個失敗與享受相互交融的大喜大悲的過程,,我們追求的是大喜,,可能你不能追求最好的,但您必須追求真的,。
玉潤墨香工作室原創(chuàng)
圖解
贗品 錐形器
應該是漢代的和田白玉蟬吧,?
和上面的工痕對比一下就有結(jié)果了
應該是戰(zhàn)國的吧?和田青玉俑頭局部
和上圖屬于一對,,這個盤過了
明代童子局部 大刀闊斧工上疊工
可以確定的明代和田青玉童子持荷
曾侯乙墓出土十六節(jié)龍鳳玉掛飾局部
石家河文化玉器 湖北省博物院館藏
明 梁王 青白玉鏤空云龍紋帶局部
谷文卷龍玉佩 湖北省博物院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