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 詩意的“酒語境”: 詩人對酒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審美,構(gòu)成了詩化的“酒語境”,,也是“詩意”的“酒語境”,。作為一種文化,酒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給了詩人以靈感,,并被賦予“詩化”的審美表達,,進一步“詩作化”,創(chuàng)造了大量酒符號--圍繞著“酒”主題的文化符號體系,。飲酒的實踐包括“造酒”,,“品酒”,“飲酒”,,“祝酒”,,“行酒令”,等等,。古典詩歌的“格律”造成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及長短不等的詩詞,包括絕律,,歌賦,,古風,對聯(lián),,而大量的古代傳說和故事則成“酒典故”,。作為飲者,作為酒的消費文人,對酒當歌,,斗酒賦詩,,都是典雅的飲酒范式。它以儀式化和藝術(shù)地飲酒行為傳承和創(chuàng)造“飲酒范式”,,賦予這種典型一個時代特點和時代風格,,如竹林七賢為代表的“魏晉”風格,如曹雪芹的沽酒作畫寫詩的典故,,和他的文人氣質(zhì),,如李白的“豪飲”和“對月飲酒”;如劉伶的“醉酒”,,都凝固在一個具體的酒境符號中,。 酒文化的符號體系不外乎對飲酒的飲者,酒,,酒的創(chuàng)造者,, 和飲酒的環(huán)境,飲者的體驗和感受進行藝術(shù)的表達和創(chuàng)造,。由于中國文化持續(xù)了幾千年,,使用的文字相當?shù)姆€(wěn)定和統(tǒng)一,因而并不會對這套酒文化的審美符號有什么特別的時代的隔膜,。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借助中國文字,,把這套酒文化的符號打造得“精美絕倫”,。它在“詩境”,“意象”和“語勢”方面都積累了巨大的“遺產(chǎn)”--成語,,套語,,典故,是詩人可以反復使用,,花樣翻新的酒文化符號的“硬通貨”,。 下面就酒文化的符號體系舉例說明: 1:酒語境:一談起飲酒,大多數(shù)人都會有一兩句套語,,口頭禪,,脫口出,來表達一個普遍的感性“共識”,。如“酒逢知己千杯少”就是這樣一個“酒語境”,。凡是在中華文化中略有浸潤的人幾乎都知道這個“套話”,,也都在飲酒的場合中體會過這種“酒逢知己”的“特殊記憶”,。于是原先由“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這樣一副“對聯(lián)式”的詩人的“獨特感嘆”就在無數(shù)“同情者”的“公開支持和借用”下,成了大眾“酒語境”的套語,。這個套語的使用頻率如此高,以至于無數(shù)飲酒人都會在類似的“酒感受場”,,現(xiàn)成地“借用”這一“套語”。由于使用的“爛熟”,,這一“酒語境”的套語也成了“熟語或濫調(diào)”,。其表達的主題雖然準確,但它的“新鮮”感,,則由于“反復頻繁”的使用,,長出了詩“銹”,有令人“生厭”之嫌,。這個套語的兩句“式”,,在人們的口語中也常被簡化為“酒逢知己”而省去了“千杯少”的后三個字,,這是使用者潛意識地把這個“酒語境”進一步濃縮的結(jié)果,。凡是熟諳這一酒語境的人都會自動地把后三個字“千杯少”,聯(lián)想起來,,這樣,,這個七個字的“酒逢知己千杯少”就成了一個“兩段式”的“歇后語”,而變得更簡潔,,更通俗,,更大眾化了。構(gòu)成這個熟語的兩部分,,也就自然成了詩人的“酒語境的兩端”--即“知己”,,“千杯少”這兩個“詩點”。下一句的“話不投機半句多”,,有的時候被“攜進這個酒語境”,,有的時候“拋棄”在這個“酒語境”之外,或有時“暗含”在上句的“酒語境”中,,但不明白地說出了,。于是這個酒語境就在實際的“信息密度”上包括了“話不投機”和“半句多”這兩個“亞語境”。 2:詩人造出了一個“酒語境”,,這個‘套語’會自然而然地把使用這個‘套語’的詩人和受眾“發(fā)射”到這個“酒語境”所“規(guī)劃”出的“審美心理空間”,,并在心理記憶庫里,,調(diào)出“記憶檔案”,激活此‘酒語境’在“詩意審美空間”的記憶,。這個記憶釋放出的不僅是對這一符號所指認的“審美定式”的回憶,,它還會激活對此‘酒語境’的‘感受的感性回憶’,甚至會引發(fā)‘嗅覺’,,‘味覺’,,‘視覺’和‘觸覺’‘音色’,等等的審美記憶,。正是這些“詩意的審美定式”,,構(gòu)成了文化的‘特色’。它造成了一個獨特的審美空間,,它是由‘私人’的審美定式,,“風行”到了大眾,誘惑大眾也“認同”此種“審美范式”,,并造成了一個“風格”,。 3:詩人在使用前人的現(xiàn)成“酒語境”的同時,也就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的時候,,也會自然而然地‘拓寬’詩意審美的空間,在原有的‘詩意格局’中再翻新意,,再尋幽靜,,推陳出新。比如上面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這個“酒語境”的“地貌”或者說是“格局”中就有四端: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這四個端,也可以是四個“柄”,,可以由詩人在類似的審美心態(tài)和“創(chuàng)造空間”里“一逞風流”,。于是,在上述的大語境中,,又可以分出小語境“知己”,;“不投機”的同飲者?!扒П焙汀鞍刖洹钡摹案惺堋?。 4:試析唐代大詩人李白“舉杯邀明月”的李白式“酒語境”: 名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背鲎蕴拼娙死畎椎摹对孪陋氉谩?/div> 月下獨酌.其一 作者:李白 年代:唐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從“酒逢知己”的大眾同飲熟套,到李白的“月下獨酌”,,李白創(chuàng)造了“酒語境”的“全新詩境之一”--“月下獨酌”,。其“詩境”在詩人,月,,酒三者的“互動”中展開,。其詩眼在“獨酌無相親”。他造出了“對影成三人”的“幻境”,,并以“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的“主觀感受”,來表達“獨”和“無相親”的“憂傷”,。在飲酒的同時,,詩人以“行樂及春”的“人生感悟”借月的“不解飲,暫伴,,”借月造成的“影”比喻“幻身,,零亂意緒”,醒境的“交歡”,,醉后“分散”的憂傷,,并一路“獨飲”到“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的最后“審美歸處”,。 李白酒語境的最突出特征是“月下獨酌”,。李白的“明月”是一個“信息密度很濃”的象征符號。他的大量詩作中都把明月“審美符號化”為“友情,,愛情,,純潔,,故鄉(xiāng)”的代表。李白飲酒的最經(jīng)典“語境”是“邀月”,。月和李白的“相互移情”的審美心理,,是李白把月“擬人”化的靈感來源?!靶r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明月的皎潔是“象征”,。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象追求“情人”一樣地熱切地追求月亮?!栋丫茊栐隆芬婚_頭就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這首詩里也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和關(guān)于他的死的傳說都帶有他和月的“愛情”幻想,。據(jù)說他是醉酒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可謂“山月隨人歸”,。后人在酒語境的創(chuàng)造中還沒有誰能創(chuàng)造出比李白的“月下獨酌”更富象征意味的“符號體系”,。在他的這首“月下獨酌”的‘酒語境’的啟發(fā)下,詩人們不斷翻新‘語境’,,偷李白的‘詩意’,,模仿李白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和他的“一折三嘆”的“展卷”詩心。 比如在“花間一壺酒”的“亞語境”中,,在“有花”,,“無花”,“花前”“花下”,,“對落花”,,等等“情境,情景”中“翻跟斗”,。在月影的“舞,,交歡,,零亂,分散”等意境中進一步“推進”,,這些都可以稱之為“用典”的手法,。李白的“月下獨酌”本身也已因其“審美意境的絕美”成了‘酒語境’的‘典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