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學生權利,,大學才能更好發(fā)展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進行的一項對3034名大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42.8%的受訪者曾給校長信箱寫過信,,反映問題后,,有43.1%的受訪大學生收到過反饋。40.6%的大學生認為校長信箱等渠道發(fā)揮了一定作用,,但也有57.6%的大學生覺得學校管理者不太重視學生的意見,。在受訪者看來,要促進學生和學校的積極溝通,,最重要的是“校方重視學生呼聲,,認真回復”(68.3%)和“校方鼓勵學生質疑和發(fā)聲”(55.0%)。(《中國青年報》 對于能及時回應學生提出問題的校長信箱,,不少網(wǎng)友“點贊”,,但在筆者看來,這實屬學校的正常工作——不回應學生問題的校長信箱,,不是擺設嗎,?而之所以只要學校進行了回應,就讓學生覺得滿意,,是因為還有超過半數(shù)的校長信箱,,幾乎就是擺設,非但不理睬學生的問題,,甚至還會對提問題的學生進行“教育”,。據(jù)報道,一名重慶大學的學生就直言對校長信箱并不信任,。他聽說有的同學寫信投訴輔導員,,結果在開年級大會時被提醒說“反映事情不要越級,對學院影響不好”,。在他看來,,學校里的很多機構各管一處,“不作為的話就已經(jīng)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了,,如果還有言語威脅,,誰還愿意說話?” 如此看來,,校長信箱是否發(fā)揮作用,,就取決于學校領導對此的態(tài)度了。這表明學生相對于校方,,還處于弱勢,,還難以做到要求校方必須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要改變這種狀況,,借助輿論的力量,,曝光學校校長信箱的使用情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學校必須重視學生意見的教育制度和學校內部管理模式,。 在美國,,大學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無處不體現(xiàn)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這不是校方有高度的自覺性,,而是制度和管理模式使然。首先,,大學招生和學生管理,,實行自由申請入學制度和自由轉學制度,一名學生可自由申請若干所大學,;進入大學之后,,如果對學校的教育、管理不滿,,可申請轉學(轉專業(yè)更是家常便飯),。這種招生、管理制度,,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權,,而學校時刻有被選擇的壓力,不敢怠慢學生,。 我國則不然,,高考實行按計劃集中錄取,每個學生只能被一所大學錄取,,進入大學之后,,不要說很難轉學,就是校內轉專業(yè),,也頗為困難,。由于學生的選擇權有限,,其權利也就得不到學校的重視,。比如,教育部曾在10多年前要求高校建立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的制度,,但直到現(xiàn)在,,這一制度在有的高校尚未落地。另外,,雖然大學接連爆出招生丑聞,、學術丑聞、教育丑聞,,但丑聞與學生的報考選擇似乎無關——國外大學擔心丑聞影響學校的聲譽,,進而影響學校的招生,可我國大學,,尤其是985高校,、211院校,,根本就不愁招生問題。 其次,,大學內部的管理,,采取現(xiàn)代治理結構,具體而言,,就是學校自主辦學,、學術自治、學生自治,。其中,,學生自治,是十分重要的管理機制,,學生會由學生民主選舉產生,,不但組織活動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而且代表學生參與學校辦學的管理,、決策和監(jiān)督。國外大學,,幾乎所有事關學生權益的決策,,都必須有學生代表參加,而且,,學校董事會(理事會)中就有學生代表,。在這種內部治理結構之下,校方聽取學生意見,,根本不需要校長信箱,,或者由校長出面邀請學生共進午餐(這是我國不少高校校長采取的一種“親民”做法),學生的意見可充分,、自由表達,,不尊重學生的意見的校長,很可能遭遇學生的不信任,,要求學校董事會(理事會)罷免校長,。 另外,由于我國大學沒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比如學科,、專業(yè)、課程設置,,有時學生對某些課程設置不滿,,可意見提到校長處,校長無能無力,。在我國高校,,必修課達到80%以上,,而國外實行精英教育的學校,核心必修課只占40%,,選修課達60%以上,。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tǒng)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這抓住了我國教育管理,、學校治理的“要害”,。只有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才能保障辦學權,、教育權、受教育者?,F(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切實落實決定精神,保障學生的權益,,辦好大學教育,,給學生更好的成長空間。 熊丙奇 《 中國青年報 》( 2014年02月13日 02 版) |
|
來自: Z教授的e > 《高校管理與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