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各家的特征和寫法(虞,、歐,、褚、顏,、柳) 鄧散木
楷書莫盛于唐,,唐代的楷書,是從六朝(南北朝)經(jīng)隋代一直發(fā)展過來的,,所以談書法特征,,應(yīng)先從六朝開始。 六朝書法,,大致可分“造像”,, “碑志”兩大類。 “造像”用筆多方,,“碑志”用筆多圓,,這是它們的兩個總特征,。 造像 流傳下來的六朝造像多至不可勝數(shù),其中最著名的為《龍門二十品》,,二十品中以《始平公造像》為最方正規(guī)矩,,筆法也最顯露,堪為方筆書派的代表,。下面就從始平公造像》里摘出幾個字來說明方筆的特征和寫法,。方筆,起筆收筆都方如刀切,,起筆都不用逆筆,,收筆一筆直下不回鋒,有的與圓筆一樣回鋒,,不過筆帶方勢而已,。 碑志 六朝碑志,數(shù)量上雖不及造像,,但也有幾百種,。碑志書法,有的純用圓筆,,有的方圓間用廠比起造像的專用方筆,,一味拙樸,更為豐富吒如北魏《兗州刺史鄭羲碑》就是純用圓筆的,。因是刻耷石壁上(書法術(shù)語稱摩崖),,所以字形特別寬展,字體特別圓健,,在北碑群里一直被推崇為第一流作品 此外另有方筆圓筆間用的碑志,,如《張黑女墓志》《張猛龍碑》《崔敬邕墓志》《司馬景和妻墓志》等等好多種,各有不同面貌,,只要參考前面所列方筆圓筆寫法,,就可舉一反三,故不另作說明,。 前面介紹了六朝造像碑志的書法特征,,學(xué)者依此方法去臨摹碑帖,大致可不會茫無頭緒,。但歷代書家流派紛多,,各家有各家獨(dú)具的特征,不是單純的方筆圓筆所能概括,,因此,,接下來談?wù)勥m合一般臨帖需要的唐代各家書法所獨(dú)有的特征和寫法。 現(xiàn)在最普遍流行的唐代楷書碑帖,,不外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quán)五家。這里即就此五家書法,,作些比較具體的分析介紹,,以供參考。
虞字的總的特征為“收斂”,、 “含蓄”,,一點不露鋒芒,沒有絲毫火氣,,所以很不容易學(xué),。 歐字
總的說來,歐字給予我們的一般概念是結(jié)體長方,,由于結(jié)體長,,所以就顯得瘦。但歐字的瘦,,不像病夫那樣憔悴,,而是像有武功的人那樣,外表干枯,,內(nèi)里充實,,這一點我們必須注意。還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歐字表面方正,,其實筆法都用圓筆,不是方筆,,因此臨寫歐字,,只要掌握前面介紹的圓筆寫法,就可游刃有余,。至于歐字在點畫方面的特征尤多,,而且富有變化。
唐代書派,,歐陽詢,、顏真卿兩家可以說是書法領(lǐng)域里的兩大主流。這兩家書法的面貌,,風(fēng)格,,各有不同。如歐內(nèi)斂而顏外拓,,歐險勁而顏穩(wěn)重,,此其一。歐字看似比顏字生動,,其實下筆遲重謹(jǐn)澀,;顏字看似比歐字肥重,其實下筆靈活爽利,,此其二,。歐字字與字間排列得疏朗,字形長短大小不一,;顏字字與字間排列得緊湊,,字形差不多一樣方正,此其三,。據(jù)此三點,,足以說明歐顏兩家書派的分歧,。但正如武術(shù)家之有南北派,學(xué)拳的人,,不學(xué)南便學(xué)北一樣,,并不因此分歧而降低了那一家的藝術(shù)價值和主流作用??偟膩碚f,,顏字的特征不多。原因是顏字從褚字里出來,,雖然自成一家,,某些筆畫的形式和寫法,還有若干褚字成分在內(nèi),。
柳公權(quán)的字’,,字形比顏字稍長,筆畫也稍細(xì),??偟奶卣魇墙罟峭饴叮P畫富有彈性,,無論橫,、豎、撇,,捺,,筆勢都向四面伸展,所以覺得局勢開擴(kuò),,如果說顏字是武術(shù)里的內(nèi)家拳,,那么柳字就是外家拳,顏柳兩家的不同點,,就在于此,。但柳字是從顏字里化出來的,雖然姿態(tài)不同,,而筆法絕大部分與顏字一樣,,不過有些筆畫從顏的基礎(chǔ)上加以夸大而已。嚴(yán)格說起來,,柳字應(yīng)隸屬于顏字系統(tǒng),,因此附在這里,不作單獨(dú)介紹,。
前人說: “楷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注:“草書如走”的“走”字在古代是“奔跑”的意思。)這樣說法雖不一定正確,,但正說明行書就是流動的楷書,。拿唐代諸家來說,他們的行書,,仍表現(xiàn)著原來楷書的面貌,,例如歐陽詢的行書《千字文》,一望而知是歐字,,顏真卿的行書《祭侄稿》,,一望而知是顏字,這就是最現(xiàn)成的例子,。 行書有沒有它的特征呢,?有,楷書是一筆一筆地寫的,,有許多筆畫寫時需逆筆回鋒,。行書則不然,有時兩筆連寫,,有時三筆連寫。也有筆斷意連的,,如《祭侄稿》里的“稱兵犯順”四字,,字與字雖然分列,并不連接,,但上一字的末筆筆勢,,是與下一字的起筆相銜接的。 這些都是行書的總的特征,,由于這,,所以不必要也不可能像楷書那樣每一筆都逆筆回鋒。學(xué)者能懂得這原理,,那么臨歐的盡管臨歐,,臨顏的盡管臨顏,使用時只要寫得流動些,,就是行書,,可不必另起爐灶,專門去練,,這是我的看法,。 有人認(rèn)為楷書在六朝以前,只有小字,,沒有大字,,不便臨摹,所以只好向唐人學(xué)習(xí)。行書則有的是《蘭亭序》,、《懷仁集圣教序》,、 《半截碑》 (亦稱《吳文碑》、《興福寺碑》)等碑帖,,盡可“取法乎上”,,不必仍拘束在唐人的圈子里。這說法我不反對,,不過如學(xué)《蘭亭》,,須從墨跡本《神龍?zhí)m亭》入手,因這本《蘭亭》,,一則是墨跡影印的,,筆畫清楚,可以看到古人的運(yùn)筆方法,;二則它相傳是唐代書家馮承素就王羲之真跡雙鉤填墨的,,雖不是王羲之親筆,但總傳達(dá)了真正的王字面貌,。至于《蘭亭》的許多種石刻,,都是虞,歐,、褚等各家臨本和復(fù)刻本,,多少摻雜著臨寫者自己的面目,已不是純粹的王字,,所以與其學(xué)石刻本,,還不如學(xué)他們的行書來得直截了當(dāng)。至于《圣教序》,, 《半截碑》則都是集字湊成的,,有些字王羲之沒有寫過,就由兩個偏旁字拼湊起來,,雖然還未全失王字面貌,,但有些字的間架已跟王字不同。其最大的缺點是,,由于集字的關(guān)系,,字與字間缺乏有機(jī)聯(lián)系,看去只是一個個字排列著,,行氣并不貫串,,所以臨習(xí)的時候,,必須注意此一字與彼一字的關(guān)系,,不要失去聯(lián)絡(luò)。例如《圣教序》里的“高嶺”二字,, “高”字的末筆筆勢斜向左邊,,與下.字“山”頭中直脫節(jié),臨寫時要使這兩個字筆斷意連方好(其它字依此類推)不過這樣臨寫,,就非初學(xué)所能勝任,,因此我說這兩本帖,還是等楷書練好以后再去臨寫,。 行書不像楷書那樣可以把每個字拆開來一筆一筆地分析,,所以練習(xí)行書,只要掌握前面所說的總的特征即可,,這里就不再專門介紹,、詳加說明了。
隸書 就漢字書體演變歷史來說,,隸書是從篆書里蛻化出來的,。篆書的筆道勻圓均稱,隸書的筆道變?yōu)榉秸街?,其結(jié)體與楷書相仿佛,,可以說是楷書形式的胚胎,所以只要是認(rèn)識楷書的人,,對一般隸書都能認(rèn)識,,不像篆書那樣非對文字學(xué)有相當(dāng)修養(yǎng)的.人才認(rèn)識。 隸書,,前人分為“隸”和“八分”兩種,沒有挑腳的是“隸”,,有挑腳的是“八分”,,其實“隸”跟“八分”,只是部分筆畫寫法上的差異,,不是兩種書體,,并無劃分的必要。此外還有“秦隸”“漢隸”或“古隸”“今隸”之分,,不過是根據(jù)時代先后而假定的不同名稱,。所以這里只統(tǒng)稱為隸書。 隸書不同于楷書的是,,楷書的筆畫分向上下左右四面發(fā)展,,而隸書的筆畫,則像“八”字那樣只向左右兩邊發(fā)展(“八分”之名,,由此而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