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寵(1494-1533),,字履仁,后字履吉,,號雅宜山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其先人本吳江章姓,,以父嗣于王氏,遂改姓王,。 王寵資性穎異,,才俊志高,"弱冠即博涉墳籍,,沉精篇翰"1,,通曉詩文群經。初為邑諸生,,后與兄王守(字履約)同舉應天鄉(xiāng)試,,兄中進士,而他卻名落孫山,。繼而貢入太學,,人稱"王貢士"或"王太學"。以后,,自正德庚午至嘉靖辛卯,,凡八次應試,均未中,。乃潛心詩書,,逍遙林下。其間,,嘗北游燕趙之地,。二十年讀書石湖之上,講業(yè)楞伽山中,,與文徵明(比王寵大二十四歲),、唐寅(姻親,王寵子娶唐寅女),、陳淳,、湯珍(字子重),、袁褒兄弟等名士相往從,一時譽滿吳中,。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王寵游南雍,不幸得疾,。即東歸,,養(yǎng)病于虞山白雀寺。兩年后歿,,得壽僅四十歲,。王寵去世后,弟子朱浚明收羅編纂其詩文十卷,,于嘉靖十六年刻成《雅宜山人集》,。此外,王寵還著有《東泉志》四卷,,其散曲作品被收入于《南北宮詞紀》,、《吳騷合編》等書中。 王寵其人,,"風儀玉立,,舉止軒揭"3工詩,宗法李,、杜,,才力雄闊。亦能畫,,偶然興到,,逸筆草草4。尤以書法鳴于世,,精小楷,,善行草,在明代中期書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齊名,世稱"吳中三家",。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曰:"衡山(文徵明)之后,,書法當以雅宜為第一。"另據(jù)《乾隆長洲志》卷二十四"人物三·湯珍"記載:"石湖有五賢祠,,祀徵明,、唐寅、王守、王寵及珍,,吳人至今以為美談,。"可見,王寵的人品與藝品亦深得吳中人士之推崇,??偟恼f來,王寵書法成熟較早,。例如,,從他分別創(chuàng)作于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歲的《為勉之草書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行書<送孫太初卜隱苕溪>》、《楷書<贈別家兄履約>》(后二種均藏于上海博物館)等作品中,,可看到其書風大致形成,,所謂"妙得晉法5",頗具大家風范,,且楷、行,、草三種書體并駕齊驅,,不同凡響。而到了三十四歲,,所書《贈南巖顧君詩軸》(上海博物館藏)更是老健紛披,,進入相當成熟的藝術境地。據(jù)文獻記載,,王寵早年與其兄王守一起在洞庭山從蔡羽(字九逵,,號林屋山人)學書。而蔡羽為著名學者,、書法名家,,其書法個性十分鮮明,明李日華稱其為"行押書遒美有逸韻"(《六研齋筆記》),,今國內大型博物館皆有收藏,。關于王寵書法與蔡羽書法的淵源關系,傅申先生在《海外書跡研究》中說:"在王寵的字形較小的作品中,,圓轉的筆畫和簡略的節(jié)奏表明是受蔡羽的影響,。"此言甚是。除了取法蔡羽之外,,王寵還崇漸廠羲之小楷《樂毅論》,、王獻之《洛神賦》、虞世南小楷《破邪論序》等帖,正如明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所云:"蓋其書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曠,,故神韻超絕,迥出諸人之上,。"不過,,后期的王寵書法,尤其是自署"己丑",、'庚寅',、'辛歹p'、'壬辰',、'癸巳'之作,,女口《送李愿歸盤谷序》、《西苑詩》,、《訪王元肅虞山不值》,、《為石壁行草詩卷》等,則"標高揭己,、銳思變體"1,,出古入今,變化莫測,。字體或大或小,,倜儻灑落,姿態(tài)橫生,。布局疏朗舒展,,散而不亂,頗有返璞歸真,、大巧若拙之旨趣,。可以看出,,這一時際的王書已進入了物我兩忘,、心手雙暢的自由境界。明王世貞《弁州山人四部稿·三吳楷法跋》中所謂"晚節(jié)稍稍出己意,, 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麗遒逸,,奕奕動人,,為時所趣,幾奪京兆(祝允明)價",,可以看作是對王寵后期書法風格的總體評價,。 盡管王寵一生短暫,,但仍留下了為數(shù)可觀的藝術珍品,對后世產生了較大影響,。以行書為例,,明代文學家唐順之(荊川先生)、清初八大山人等都有過一段學王雅宜的經歷,,故而在他們的作品中,,讀者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王寵書法那疏秀出塵、婉麗俊逸的藝術趣味,。此外,,上海博物館所藏祝允明書《曹植詩冊》,風格亦酷似王雅宜書,,已故著名書畫鑒定家劉九庵先生甚至持"祝臨王書"說,。至于小楷,后人量臨習以成家或假途王寵上溯晉,、唐者更是不勝枚舉,。 王寵《自書<游包山詩>手卷》,行草書,,砑花箋,,尺寸為382厘米X 29厘米,卷前鈐有"且喜齋書畫印"朱文長方印一枚,。此書作于嘉靖三年甲申(1524年),,時年王寵整三十歲。此時,,他的書法尚處在兼采眾長、變化融通的階段,,用筆尖銳果猛,,線條圓潤遒勁,字體大多欹側且較后期書作為長,。就總體而言,,其書法風格與同書于甲申年的《雜詩卷》、《約齋記》等有異曲同工之妙o《游包山詩》收入《雅宜山人集》卷一,。 作者曾不止一次地將其寫成書法作品,,如《石渠寶笈初編》卷二收入《王寵楷書〈游包山詩〉冊》錄詩二十五首,書于庚辰年(1520年),,且是寫給他的尊師蔡羽的,,但藏處不詳。此外,,楊仁愷著《國寶沉浮錄》第八章"《佚目》書畫總目簡注"之第四節(jié)"明代法書名畫"載有王寵《自書<包山詩>》,,且云:"不見《石渠寶笈》著錄,。真跡,已殘,。先后收回兩段,,仍殘缺。故宮博物院藏,。"但此作似乎從未見發(fā)表,。之外,另有二本內容相近,,亦為《游包山詩》,,一種是小楷書,上海博物館藏,,據(jù)題是王氏為華夏書,,刊于1990年第5期《書法》雜志。另一種為行草書,,吉林省博物館藏,,據(jù)題是作者為華云所書,《書法叢刊》第十二輯發(fā)表,。然以上兩本經多位專家鑒定,,被認定是偽書。即使是這里所介紹的行草手卷,,雖經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鑒定,,且被著錄于《中國古代書畫目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九)等書,,但仍有學者認為"書法水平較低,,亦應是偽書"茲表而出之,供讀者參考,。 ●附原書說明: 王寵資性穎異,,才俊志高,“弱冠即博涉墳籍,,沉精篇翰”,,通曉詩文群經。初為邑諸生,,后與兄王守(字履約)同舉應天鄉(xiāng)試,,兄中進士,而他卻名落孫山,。繼而貢入太學,,人稱“王貢士”或“王太學”。以后,,自正德庚午至嘉靖辛卯,,凡八次應試,,均未中。乃潛心詩書,,逍遙林下,。其間,嘗北游燕趙之地,。二十年讀書石湖之上,,講業(yè)楞伽山中,與文徵明(比王寵大二十四歲),、唐寅(姻親,,王寵子娶唐寅女)、陳淳,、湯珍(字子重),、袁兄弟等名士相往從,一時譽滿吳中,。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王寵游南雍,不幸得疾,。即東歸,,養(yǎng)病于虞山白雀寺。兩年后歿,,得壽僅四十歲,。王寵去世后,弟子朱浚明收羅編纂其詩文十卷,,于嘉靖十六年刻成《雅宜山人集》此外,,王寵還著有《東泉志》四卷,其散曲作品被收入于《南北宮詞紀》,、《吳騷合編》等書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