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恐怕沒有哪一個國家在沖鋒槍的設計和制造方面積累的經驗能超過蘇聯/俄羅斯。在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蘇聯僅1941年式什帕金沖鋒槍(也被稱為波波莎沖鋒槍)的生產量就超過了500萬支,,投入戰(zhàn)場后取得的成績也是非同一般的。當時在蘇聯紅軍的裝備體系中不僅每個步兵連中有一個排全部裝備沖鋒槍,,其他軍種部隊的軍士,、駕駛員以及后勤人員也都相應地配發(fā)了沖鋒槍,裝備范圍相當的廣泛,。直到戰(zhàn)后一段時期內,,仍有很多國家以仿制的蘇式沖鋒槍作為本國的主要輕武器裝備,。 二戰(zhàn)結束后,,隨著小口徑突擊步槍特別是短突擊步槍的興起,,沖鋒槍的發(fā)展遇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當時常規(guī)的沖鋒槍與小口徑突擊步槍相比,,質量不輕,、外形尺寸也不小,,射程和威力也十分有限,,而且因為射速高、穩(wěn)定性差還難以操控,,射擊精度也不是很好,。有人對沖鋒槍的戰(zhàn)術地位和存在價值產生了質疑,個別武器專家甚至這樣斷言,,沖鋒槍的發(fā)展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很多國家對沖鋒槍的興趣一度減退,蘇聯也是其中之一,。在列裝了AK系列突擊步槍之后,,不僅在二戰(zhàn)期間曾廣泛裝備的什帕金和蘇達耶夫沖鋒槍遭到了撤裝,而且國內新沖鋒槍的研制與發(fā)展也陷入了停頓局面,。 到了1960~1970年代,,隨著大戰(zhàn)記憶的遠離和中低強度沖突戰(zhàn)爭的不斷發(fā)生,步兵的作戰(zhàn)模式也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顯然,,在新的作戰(zhàn)條件下繼續(xù)使用AK系列步槍不是很合適的,盡管它們是世界上極負盛名的輕武器之一,。這類作戰(zhàn)往往是在環(huán)境復雜,、人員密集的居民地區(qū)展開,而且所有的步槍彈都會產生過度穿透和過度損傷,,并且在居民點的環(huán)境內還存在著大量的障礙物,,步槍彈在較近的距離上碰到障礙物會產生跳彈現象,很有可能會傷及射手本人,。于是俄羅斯軍方重新認識到了沖鋒槍的作戰(zhàn)價值:小口徑突擊步槍只能完成沖鋒槍的一部分戰(zhàn)術用途,,沖鋒槍還不能退出歷史舞臺。 1960年代末期,,俄羅斯炮兵局提出了為特種部隊研制輕型沖鋒槍的計劃,,要求就是具有可折疊的槍托、配用9X18mm馬卡洛夫手槍彈,、并能夠配用消聲器,。伊熱夫斯克兵工廠組織了由德拉戈諾夫領導的設計小組承擔了這項任務。他們研制的PP(ПП)-71輕型沖鋒槍順利地通過了靶場試驗,,主要性能達到了指標要求,。雖然該計劃后來由于馬卡洛夫手槍彈效能不足的緣故,最終被軍方中止了,,但該計劃卻使沖鋒槍的發(fā)展在蘇聯國內再度得到重視,。 近幾年,城市作戰(zhàn)的不斷升溫,,又加上俄羅斯國內恐怖事件接連不斷地發(fā)生,,使軍隊和安全部門越來越迫切地急需一支結構緊湊、火力密集,、殺傷效能較高的武器,,在復雜的城市環(huán)境內執(zhí)行清掃戰(zhàn)嘗解救人質和消滅恐怖分子等作戰(zhàn)任務時供較近距離、短時間交戰(zhàn)使用,。1991年,,內務部與伊熱夫斯克兵工廠簽訂了改進PP-71沖鋒槍的協議。根據使用要求,,廠方強化了槍托構件,,改進了全槍的整體方案,制成了“柏樹”(音譯為克德爾)沖鋒槍,,在通過靶場考核之后,,被內務部采用。后來兵工廠又在該槍的基礎上,,進一步研制出配用改進型馬卡洛夫手槍彈的“三角旗”(音譯為克林)沖鋒槍及配用9X19mm槍彈的變型槍,。 就在這個時期,,俄羅斯國內涌現出一大批沖鋒槍,,除“柏樹”和“三角旗”這兩種之外,還有A91式,、“旋風”以及標新立異的PP-90沖鋒槍(可以折疊成一個長方形的盒子),。它們的外形結構各具特色,相配用的彈種也不盡相同,,但基本上走的都是短小輕便的道路,。然而其中有一款沖鋒槍就像是一匹無羈的野牛,并沒有跟潮而上,,卻又以獨特的戰(zhàn)術性能木秀于林,,這就是PP-19野牛沖鋒槍。此槍后來發(fā)展形成了一個系列,。 槍壇佳聞 野牛沖鋒槍的研制工作始于1991年,同樣是伊熱夫斯克兵工廠應內務部提出的需求而研制的,,主設計師是伊孜瑪什公司的兩位工程師AK設計者卡拉尼什柯夫的兒子——維克多·卡拉什尼柯夫和SVD設計者德拉戈諾夫的兒子——阿列克賽·德拉戈諾夫,。1993年,第一款PP-19野牛沖鋒槍研制成功,。 在新式軍用步槍選型的“阿巴甘計劃”告一段落之后(即1994年前后),,俄羅斯軍方就著手組織新型沖鋒槍的選型工作。當時參試的沖鋒槍很多,,在試驗中都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有的沖鋒槍射速太高,,彈藥消耗相當大,,射擊費效比過高,同時也帶來連發(fā)發(fā)射時穩(wěn)定性太差,、難于控制,、射擊精度較差等缺點;有的沖鋒槍則是彈匣容彈量十分有限,,不能適應戰(zhàn)術需求,。試驗的結果是PP-19野牛沖鋒槍脫穎而出,成為軍方關注的重點并被列為試裝備,。 PP-19野牛沖鋒槍采用的是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早期的型號配用9X18mm標準型馬卡洛夫手槍彈(PM)和初速更高的改進型馬卡洛夫手槍彈(PMM),。瞄準裝置由翻轉的覘孔式照門和照搬自AKS-74U步槍上的準星組成,。槍口前端裝有消焰器,其上設有兩個寬闊的矩形缺口,。配用三角形的金屬框架式槍托,,它可以折疊放置在機匣的左側。全槍在外形結構上,,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位于槍管下方的大容量彈筒,,其容彈量多達64發(fā)。64這個數字并不是偶然的,,現在俄羅斯軍隊配發(fā)的手槍彈其標準包裝是每小盒16發(fā),,裝滿這樣一個彈筒正好需要4盒彈藥,而每個戰(zhàn)士還需要另外攜帶一個備用彈筒,,這樣一共就是128發(fā)彈,,正好是俄軍編配體系中沖鋒槍的彈藥基數。該彈筒的外形是圓筒形的,,內部設有螺旋狀的彈藥導引槽(因此這種彈筒又被稱為螺旋彈筒),,槍彈沿導引槽螺旋排列并與彈筒的軸線平行。彈筒內的槍彈在獨立的導引彈簧作用下,,能夠可靠地被導引到進彈口處,。在必要時還可以通過彈筒前端面的旋轉拉柄推彈上膛。與之相似的,、采用螺旋彈筒供彈的還有美國的卡利科沖鋒槍,,但兩者的結構截然不同??ɡ茮_鋒槍的彈筒位于槍身后上方,,質心偏后,而且瞄準基線高。相比之下,,顯然是野牛沖鋒槍的結構更合理一些,,尺寸稍顯粗笨的彈筒位于槍管下方位置更利于減小全槍的高度、減弱射擊時槍口的上跳,,不但使質心位置適當,,而且還可以兼作下護手使用,在持續(xù)射擊時起到了隔熱的作用,。 野牛家族 從1993年第一款野牛沖鋒槍問世至今,在漫長的改進工作中,,設計師們還推出包括野牛-2,、野牛-3以及一些配用其他彈種的變型槍在內的一系列沖鋒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野牛家族”,,而且這一家族也算是AK系列步槍的“兄弟”,。之所以這樣說,不僅是因為野牛系列沖鋒槍的主設計師維克多·卡拉什尼柯夫的父親是著名的AK步槍的設計者米哈伊爾·卡拉什尼柯夫,,更是因為野牛沖鋒槍上有60%以上的零件直接借用自AK步槍,,也就是說這些零件可以通用。這樣設計的原因不僅僅是基于武器實用性的考慮,,也是追求該槍與伊熱夫斯克兵工廠正在生產的其他產品最大限度地統(tǒng)一,,以保障在生產過程中對設備的重新調整達到最低限度。這種設計思想為PP-19野牛沖鋒槍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在繼承AK步槍經典結構的同時,,也傳承了AK步槍聞名于世的高可靠性和對各種惡劣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而且每一個熟悉AK步槍的射手,即使是第一次接觸野牛沖鋒槍,,也能夠毫不費力地將它分解、結合,,根本不需要參考任何武器操作教程,,減少了訓練成本。 野牛沖鋒槍的質量和尺寸與當代流行的輕型,、微型沖鋒槍相比而言都要稍大一些,,但這并不意味著該槍技不如人。雖然該槍不易于隱蔽攜行,,但是它的后坐沖量很小,,因而在自動射擊時武器的穩(wěn)定性和可控性都相當的好。 野牛-2沖鋒槍與早期的型號相比,,它的改進首先體現在螺旋彈筒上,。除了在圓筒形的彈筒下方增加了防滑槽使之更適合兼作下護手使用之外,還在彈筒右側開設了4個小孔,其位置分別在4發(fā),、24發(fā),、44發(fā)和64發(fā)處,這些小孔可以供射手觀察余彈量,,并將彈筒材料由鋁合金改為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另一處改變是消焰器的形狀變?yōu)樾±瓤谛螤睢屔砩戏降娜笨谑秸臻T,、準星以及帶有滑動轉輪的表尺都是按照AK-100步槍來設計的,。該槍還可以配裝消聲器。野牛-2沖鋒槍帶空彈筒,、不帶消聲器時質量為2.47kg,,空彈筒質量為370g;槍管內壁鍍鉻,,4條右旋膛線,,導程為240mm。 1996年,,野牛-2沖鋒槍開始被內務部和俄軍特種部隊正式采納。其美中不足的是,,外形尺寸不夠小巧,,難以隱蔽攜行,因此內務部還同時定購了該廠生產的克林-2輕型沖鋒槍,。 克林-2輕型沖鋒槍配用7.62X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TT),,全槍長303mm/571mm(托折/托伸),彈匣容彈量20或30發(fā),,全槍質量1.67kg(含30發(fā)空彈匣),。 野牛-2沖鋒槍還有很多款變型槍,它們采用了相同的自動原理,,都能夠進行單發(fā)或者連發(fā)發(fā)射,,大多具有相似的結構與外形,不同的只是槍管的長度和彈藥的口徑,。其中有的型號可以發(fā)射9X17mm庫爾茲彈,,有的型號為了得到更高的彈頭初速和更好的殺傷效果使用的是威力更大的7.62X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在使用托卡列夫手槍彈時,,由于槍彈較長,,彈筒內只能容納45發(fā)彈。與此同時,,為了兼顧海外市場,,廠家還開發(fā)了能夠配用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的變型槍,。此外還有一款配用托卡列夫手槍彈的變型槍——野牛-2-07沖鋒槍。該槍與其他野牛沖鋒槍的外形差別很大,,最明顯的就是采用了弧形彈匣,,容彈量為35發(fā),這樣一來全槍的高度尺寸增加了很多,,武器的寬度也相應地減小了很多,。 野牛-3沖鋒槍與以前的型號相比,,主要的不同是改變了槍托的結構,。它采用的是L型槍托,在攜行時可以折疊放置在機匣上方,,當需要從攜行狀態(tài)轉換為戰(zhàn)斗狀態(tài)時,,只要打開槍托,抵肩板就會自動地彈到與槍托垂直的位置,。這樣的改動更符合人機工程,,而且這種結構的槍托也不會妨礙士兵在必要的時候使用槍托與敵近身肉搏戰(zhàn)。 在不斷的改進中,,設計師小德拉戈諾夫又對瞄準機構進行了一些改進,,研制了一種可以加裝在野牛-2或野牛-3沖鋒槍表尺后方、可以避免虛光的瞄具,,該瞄具將缺口式照門設置在一個較高的架座上,,架座的前方是一個垂直于架座的圓環(huán)。使用這種瞄具更有利于射手進行快速瞄準,。 野牛系列沖鋒槍所有變型槍的機匣左側都設有標準的接口,,可以安裝各種光學瞄具和器材,其中包括夜視儀和戰(zhàn)術燈,。這一點也同樣是參照AK系列步槍設計的,。為了適應特種作戰(zhàn)的實際需求,每一款野牛沖鋒槍都可以加裝消聲器或者其他膛口裝置,。 從表面上看去,,使用野牛沖鋒槍的螺旋彈筒似乎要比普通彈匣復雜得多,實際上,,它的操作相當簡單。只需用左手握住彈筒,,用右手大拇指輕輕壓下位于扳機護圈前部的彈筒卡筍即可取下螺旋彈筒,。再將彈筒前端面的手柄逆時針轉動到抱彈口位置就可以向彈筒內裝填槍彈了。現在伊熱夫斯克兵工廠制造的螺旋彈筒幾乎能夠與目前所有的手槍彈相匹配,。在實戰(zhàn)的情況下,,是沒有時間間隙往彈匣里裝填槍彈的,,為了減小射擊的停頓時間,士兵必須快速更換備用彈匣或者干脆換一支武器,,即使是快速的更換也會造成己方火力的停頓,,給敵人帶來可乘的喘息時機,更不要提往彈匣里一粒粒地裝彈了,。這就體現出了大容彈量彈筒的戰(zhàn)術價值:容彈量大就意味著更換彈筒的次數減少,,火力持續(xù)性也就更好,同時意味著更有利于捕捉取勝戰(zhàn)機,。伯萊塔M12S沖鋒槍配用的彈匣能裝40發(fā)彈,,烏齊系列沖鋒槍配用的彈匣中也有容彈量為50發(fā)的,比利時FNP90沖鋒槍的容彈量高達100發(fā),,所以現在也不會有人會因為伯萊塔92F和格洛克手槍能裝30發(fā)彈而驚奇了,。這些沖鋒槍和手槍都是在國際上非常流行的,它們的大容量彈匣就是其流行的因素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評估野牛沖鋒槍的戰(zhàn)斗能力時大容量彈筒所占據的分量也是很重的,。 來自“雪豹”特種部隊的好評 1999年,,經過了一系列后續(xù)改進的野牛沖鋒槍裝備俄羅斯“雪豹”特種部隊,,并已經伴隨著該特種部隊經歷了北高加索反恐作戰(zhàn)等軍事行動的檢驗,充分顯示了其卓越的戰(zhàn)術性能與實戰(zhàn)需求的結合,。在特種部隊的使用過程中,,PP-19野牛沖鋒槍以其高度的可靠性和對各種惡劣環(huán)境的頑強適應能力贏得了使用方的高度贊譽。野牛沖鋒槍能夠獲得使用者的好評是理所當然的:其結構簡單,,并與AK系列步槍高度統(tǒng)一,,因此它的可靠性很有保證,其獨特的大容量螺旋彈筒更是使其擁有良好的火力持續(xù)性,,合理的布局使其更符合人機工程,;不太高的射速提高了武器的可控制性,改善了武器的精度,;設有接口可供安裝光學瞄具和各種膛口裝置,,能夠適應很多種作戰(zhàn)模式的需求。 在近幾年俄羅斯內務部和反恐部隊的作戰(zhàn)演練中,,總是能夠看見野牛沖鋒槍樸實,、憨厚的身影。 野牛家族的新丁--俄羅斯勇士沖鋒槍 俄羅斯從1990年代開始涌現出的大批沖鋒槍中,,除了PP—19野牛沖鋒槍外,基本上都是輕小緊湊,。對步兵攜行使用的輕武器而言,,輕小便捷無可厚非,,但是過分的輕小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武器的跳動加劇,、可操持性差,、射擊精度不高等等。因此從1960年代末炮兵局為特種部隊研制輕型沖鋒槍而提出的“布克特”計劃,,到2005年一度搞得火熱卻始終不見定論的“巴克薩聶茨”新軍用沖鋒槍選型,,這幾十年研制出的一大批輕小型沖鋒槍至今也未能得到軍方的認可,只有少量的在內務部和特種部隊中使用,。特別是在2004年選型中奪魁呼聲很高的PP2000沖鋒槍在選型試驗中頻發(fā)射擊故障,,使俄國內專家們對輕小型武器發(fā)出了很大的不滿,從而野牛沖鋒槍更顯示出其“大塊頭”的優(yōu)勢,。 面對KBP的挑戰(zhàn),,伊熱夫斯克機器廠于2005年為野牛家族增添了新丟—勇士沖鋒槍。 勇士沖鋒槍是俄羅斯國內第一支不信賴軍方或政府撥款,,而是由民間捐資研制的輕武器,。這項工作的倡議人是謝爾蓋·伊萬諾維奇·雷森科,他早年曾任內務部“勇士”特種部隊軍官,,退役后組織了“勇士老兵協會”,。 勇士沖鋒槍沿承了野牛的發(fā)展理念,并在設計中充分借鑒了AKS-74U和野?!?的結構設計,,結構簡單,性能可靠,,有效殺傷距離達200米,。 勇士沖鋒槍的彈藥選用西方國家相當流行的9×1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該彈采用鉛心彈頭,,彈道平直,,停止作用非常好,并且不易產生跳彈,;也可發(fā)射2004年剛剛被軍方列為制式的7N21穿甲手槍彈,,該彈能夠有效打擊身穿二級及以下單兵防護服的有生目標;此外,,還可以發(fā)射俄羅斯國內現生產的其他同規(guī)格的彈藥,,如7N31等。 以老牌名槍AK-74U為結構基礎,,大大減化了勇士沖鋒槍的設計工作。槍管和內膛尺寸的修改是必然的,,還有就是將野?!?的自動機和閉鎖機構稍加改進移植過來。此外,,根據人機工程學的要求將原來AK系列的握把加以改進設計,;修改機匣下方的彈匣接口,以安裝30發(fā)的熟料弧形盒式彈匣,;附加彈匣并聯器,,可以將兩個彈匣并聯起來提高更換彈匣的速度;瞄準裝置繼承了AK-74U的翻轉式照門,,將表尺射程調整到50~200米,。其余部件幾乎是原封不動地從AK-74U上搬過來的。這樣簡單的改變,,既縮短了研制時間,,又節(jié)約了廠家更換工裝的費用,使試制費用降到了最低,,并且在將來的使用中,,內務部隊的訓練成本和維修成本也將大大降低。 勇士沖鋒槍樣槍的研制推出,,得到了所有參與樣槍試射的內務部特種部隊官兵的高度評價,。首先,它的射擊精度不次于“老祖宗”波波斯43式沖鋒槍,,波波斯43是蘇俄沖鋒槍的標桿,,在戰(zhàn)后雖遭撤裝,但其精度指標仍是幾十年后的那些新生的“后輩”們難以比擬的,;其次,,結構上與現裝備軍用步槍高度統(tǒng)一,沿襲的不僅是幾十年沉積下來的使用習慣和AK系列的高可靠性,,更主要的是零部件的通用減輕了后勤保障的負擔,。 俄羅斯勇士再出擊--勇士-SN沖鋒槍 勇士—SN與勇士沖鋒槍一樣,,都是俄羅斯民間團體“勇士老兵協會”出資為內務部研制的,,但它們的使用對象的定位卻有很大的不同。勇士沖鋒槍是為滿足巡邏和崗哨警員使用需求研制的,,而勇士—SN則專為特種部隊打造,。該槍名稱中的“SN”意為“特殊使命”。 雖然這兩支槍同是出于AK系列,,但由于戰(zhàn)術任務的不同,,其具體結構也有所不同。盡管勇士—SN與AKS-74U短擊步槍的外觀仍有些相似,,但細看起來,,它已不再像第一代勇士那樣一味地沿承AKS-74U的結構,。 與AKS-74U相比,勇士—SN外觀上最明顯的改變是選用耐沖擊性能較好的強化塑料取代了木制的護木和握把,,并采用注塑成型工藝,,體現了優(yōu)化形狀和角度等改進設計帶來的良好人機工程。 它的槍托基本結構仍未改變,,但是提高了槍托的展開速度,從而提高了快速反應能力,。 它的瞄準裝置一方面增加了原來柱狀準星的中段尺寸,,使之成為一段突出的裙部,像這樣寬大的準星有助于提高緊急情況下概略瞄準射擊的速度,;另一方面將可翻轉的L形表尺變?yōu)閹в腥笨谑秸臻T的表尺板,,將表尺射程調檔為從50~200米四檔。另外在機匣蓋上還增設了標準具接口,,可根據需要選擇安裝光學瞄具,。武器系統(tǒng)預設的標準配置為準直式瞄具,經實踐檢驗,,此類瞄具對瞄準姿勢全無苛求,,有利于快速、準確地捕捉目標,,在近戰(zhàn)使用中頗占優(yōu)勢,。在槍管的下方還預留有安裝戰(zhàn)術燈和激光指示器的接口,可以為作戰(zhàn)及執(zhí)勤任務多樣的內務部特種部隊提供更多的拓展功能,。 勇士—SN的改進是積極有益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現有的結構性能就可以完全滿足內務部特種部隊的使用需要。在部隊射擊試驗中,,已有所改進的槍托依然飽受批評,。AKS-74U也好,勇士—SN也好,,現有的折疊式武器的槍托長度都是按照中等身材設計的,,身高不夠的射手抵肩射擊的姿勢很難舒展,而且在倉促射擊的情況下,,來不及打開槍托時很難操持穩(wěn)定,。而持槍的舒展性和穩(wěn)定性是直接影響到射擊精度的。
另外,,就步槍來說,通常是將拉機柄置于槍機右側,因此源自AK步槍的勇士—SN沖鋒槍也沿承了這種設置,。但實際上,,沖鋒槍的射擊使用方法與步槍有很大的區(qū)別。步槍的長度較長,,質心偏前,,再裝填時的習慣動作是一手握住更靠近質心的下護木,另一手拉動機柄向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拉機柄設置在機匣的右側比較合理,,可是沖鋒槍的質心位置與步槍相反,,更靠后一些,基本上是在握把附近,,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拉機柄設置在機匣的左邊更為合理:射手可以保持操槍射擊姿勢不變即用右手握把,另一手操作拉機柄,。除了動作更為順暢省力以外,,還有利于縮短再裝填時間。此外,,基于使用安全方面的考慮,,參試人員還提出拉機柄在射擊過程中應該是不隨槍機運動而前后運動的,這一點改進起來并不困難,,只要將拉機柄現槍機的固定連接改為單個斜面浮動作用即可,。 勇士—SN的快慢機設置在扳機上方,通常由右手的食指操作,,在操作時則必須松開扳機,。試驗中,內務部官兵提出將其位置改設在機匣左側靠近握把上方的位置,,以便于在保持操槍射擊動作不變而只使用大拇指完成保險的開啟和單,、連發(fā)射擊的轉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