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云夢澤,、彭蠡澤、太湖與江東平原
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存在著N多小型的部落,,不過能夠在歷史長河中占據(jù)一席之一地,由西至東主要蜀,、巴,、楚,、吳越,。就親緣關(guān)系來說,蜀,、巴,、楚這三個位于長江中游的諸侯國之間的相同點還是比較多的。而與之相比,,吳越的氣質(zhì)顯然要異類的多,。與蜀,、巴、楚三國相比,,吳越所在的地理單元是唯一處在長江之南的,。我們當然不能簡單的認為,這就是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地緣氣質(zhì)迥異的主要原因,,但吳越所處的江東平原,能夠憑借長江天險較少的承受北方的壓力,,的確使得它們能夠最大程度的保有自己的特點,。與江東平原相比,四川盆地(巴蜀所在地),、江漢平原(楚核心地區(qū)),,雖然也有山脈河流庇護,但那些位于長江以北,,由北向南注入長江的支流,,卻讓他們與北方族群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或者說承受來自北方的地緣壓力也更大一些,。
27.1云夢澤與彭蠡澤 長江本身并沒有什么機會發(fā)生改道事件,,那么長江那超出黃河的水量就需要另外找個途徑來調(diào)節(jié)它那過剩的水量了。如果從現(xiàn)有的情況來看,,湘江下游的洞庭湖,,與贛江下游的鄱陽湖,無疑是兩個能夠幫助長江調(diào)節(jié)水量天然水庫,,這兩個位列中國四大淡水湖的著名湖泊也極大的影響了湘贛兩省的地理結(jié)構(gòu),。兩個上古名湖——云夢澤、彭蠡澤將要進入我們的視線,。古人喜歡將這些水面寬廣的大湖稱之為“澤”是有道理的,,因為它們的水位并不是恒定的,隨著為湖澤提供水源的江河水量變化,,湖面本身也會季節(jié)性的變化,,在邊緣地區(qū)也就形成了一片片水陸相間的沼澤地。 一般而言,,對于前者的誤會是在于面積上,。由于先秦的文獻中經(jīng)常有“楚王游(獵)于云夢”之類的記載,加之云夢澤在晉之后已經(jīng)消失,,因此“云夢”與“云夢澤”的概念經(jīng)常被混為一談,。這種理解的后果就是云夢澤的面積被大大夸大了。實際上作為楚王狩獵區(qū)的“云夢”是包括云夢澤周邊的山林沼地的,,否則楚王也不用帶人去打獵了,,直接弄幾條船去打漁就行了,。從地理位置的角度來看,云夢澤的主體是在長江以北,,漢江以南,,主要是由漢江和長江交匯的三角地區(qū)匯聚而成的。也就是說現(xiàn)在江漢平原的主體包括武漢的大部分城區(qū),,在大部分的先秦時期是一片湖澤,。對于彭蠡澤而言,經(jīng)常被人搞錯的并不是它的面積,,而是它的位置,。事實上在很多介紹鄱陽湖的資料中,彭蠡澤被當作是鄱陽湖的古稱,。而實際上與云夢澤一樣,,彭蠡澤也是位于長江以北的,換句話說,,它是與現(xiàn)在的鄱陽湖隔江而望的,。
27.2江東范圍 關(guān)于吳越之地,,對于黃河流域的周人來說是一片神秘的土地,,這很大程度是因為長江的阻隔,使得吳越所在的江東地區(qū)能夠較少受到北方地政治及文化影響,。 事實上就結(jié)果而言,,吳越之間的融合度也的確很高,而吳越之地的主要勢力范圍從今天吳語的分布狀況也可以看出,。如果從現(xiàn)有行政規(guī)劃的角度來看,,浙江省的大部,,江蘇省的南部(主要是長江以南部分),,江西省的東北部,,安徽省的東南部都是吳語的主要分布區(qū)。 就漢語的這些獨特分支來說,,除了山西及其周邊省份的部分地區(qū)的“晉語”可以獨立成支以外,,絕大部分的言都分布在長江至南部沿海之間的南方地區(qū)。這與長江以南地區(qū)的地形以丘陵為主有關(guān)(長江中下游丘陵和東南沿海丘陵),,這些海拔并不算高的丘陵之所以能夠分割出一個個方言區(qū),,主要利益于它們的密度,在這樣一個高密度的山地丘陵區(qū),,即使你能夠在上層從政治上將之整合為一個整體,,但要生活在其中的族群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仍然還是一個個半獨立的小社會,,這一點在缺乏信息溝通渠道的古典時期尤甚,。 附:中國主要方言(漢語)分布圖
如果比照吳語的分布區(qū)與長江的位置關(guān)系,我們其實可以對“江東”這個歷史概念作一個方位上的解讀,。 實際上我們剛才所解讀的“江東”算是廣義上的江東,如果從狹義上來看,,江東之地應(yīng)當指的是長江——太湖——杭州灣一線的平原地區(qū),。基于土地的平整度以及肥沃度,這些平原能夠養(yǎng)育更多的人口,,并達到更高的經(jīng)濟水平,,是廣義江東地區(qū)的核心區(qū),也就是我們所在圖上所標注的“江東平原”,。 附:江東平原地理結(jié)構(gòu)圖
27.3江東兩分(環(huán)太湖平原(吳)與寧紹平原(越)) 解讀江東平原,,我們需要重點關(guān)注的是“三水一丘”,。“三水”就是:長江——太湖——錢塘江,;一“丘”就是“浙閩丘陵”,。 由于太湖本身不是由天然的河道擴張而成的,,那么湖水在蓄滿之后必然要尋找出路,,最終流入大海。因此須疏通太湖河道,,由北至南分別是婁江、松江(蘇州河),、東江,,都是在湖水漫流之時,就勢加深加寬了河道,,使之能夠更快速的起到泄洪作用,。古典時代,即將此復(fù)歸于大禹一身,。就吳越相爭所處的春秋中晚期而言,,長江南岸的蘇錫常平原已經(jīng)基本形成,而現(xiàn)在的上海則大部分在海岸線以東尚未成陸,。如果按照現(xiàn)有的地名為這條古海岸線劃定幾個坐標的話,,那么由北至南的張家港(江蘇)——嘉定(上海)——莘莊(上海)——奉賢(上海)大致就處在海陸交接線上。
黃浦江在春秋時期不過是河溝,。由于當時上海的大部分地區(qū)還未成陸,,黃浦江下游河道在春秋之時其實并不存在。至于它的上游河道則是在楚人并吞越國(戰(zhàn)國時期)之后人工疏通入海的,。主導(dǎo)這項工程的是戰(zhàn)國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當時這片吳越故地是被楚王封建給楚國貴族黃歇,因此黃浦江最早是被稱之為“黃歇浦”,。
27.4錢塘江以南丘陵與越人 錢塘江入海道曲折,,故名“之江”,所以“折江”與“浙江”也是錢塘江的別名,。錢塘江的那個入??冢ìF(xiàn)在的地理標簽為“杭州灣”)成為了一條天然的分割線,在它的南面直至浙閩丘陵,,有一條依山臨水的平原帶,。由于這片平原西有紹興,東有寧波,因此被稱作“寧紹”平原,。而西面的紹興就是春秋時越國的國核心所在,,由于紹興后面的山脈叫作“會稽山”,因此在越國建都之時的名稱為“會稽”,。根據(jù)歷史傳說,,會稽山也是當年大禹大會諸侯的所在?! ?/font> 但越人從浙閩丘陵下來,,在會稽附近立國卻是無可置疑的。就越人的原始屬性來說,,與平原湖沼地帶的吳人其實是迥然不同的,。東南沿海的那些丘陵地帶是他們生活的主要范圍。這條從浙江中部向南經(jīng)福建,、廣東,,一直延伸至廣西東部的丘陵地帶,是古越人的興旺之地(整體可稱之為“東南沿海丘陵”,,北部為浙閩丘陵,,南部為兩廣丘陵)?! ?/font> 對于越人來說,,并不愿意只滿足在沿海丘陵中生存。從遷移的角度看,,越人最初是從中南半島沿海岸線向北逐次滲透的,。在杭州灣南部的海水開始消退后,越人在浙閩丘陵的北緣建立新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并以此為據(jù)點繞過杭州灣,,向更為廣闊的太湖平原挺進,首先進入他們視線的就是杭嘉湖平原,。而此時,,松江(蘇州河)以北的吳人,也正在向南滲透,,雙方的地緣博弈再所難免,。
27.5吳國核心蘇錫常一帶與吳越緩沖地三江平原 吳國的核心區(qū)之所以在蘇錫常地區(qū)(特別是蘇州——無錫一線),很大程度是因為這一地區(qū)的地理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穩(wěn)定了,。而在蘇州以南,,三江(婁江、松江,、東江)本身的狀況并不是十分穩(wěn)定,。在洪水到來之際,,三江所過之處受到洪澇災(zāi)害的概率要大的多。于是這片三角形的區(qū)域也就成為了古蘇錫常平原與太湖南面的“杭嘉湖平原”之間的緩沖區(qū),,或者說是將兩都分割為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地理單元,。由于越人也在向北滲透,因此太湖東南側(cè)的嘉興地區(qū)不可避免的成為了雙方博弈的焦點,。
對于吳國來說,,如果越人呆在浙閩丘陵之中,或者僅滿足于杭州灣海南面寧紹平原,,大抵也不會沖突,。事實上吳王夫差在戰(zhàn)勝越王勾踐之后,所做的地緣上的變動就是讓越國人退回到錢塘江以南,。 27.6楚人東出地緣(與吳相遇)原因 對于吳人,,真正的對手是來自長江中游,江漢平原的楚人,。楚人已經(jīng)成功的跳出江漢平原,,向東、北兩個方向擴張,。在北面,,南洋盆地的漢陽諸姬,已經(jīng)被楚人消滅的差不多了,,即使是沒有滅國的(如隨國),,也可以算是楚人的附庸了。在控制了南陽盆地之后,,楚人已經(jīng)開始穿過方城夏道,,北進中原核心地區(qū),直接參與中原爭霸了,。 既然楚人已經(jīng)決定獨自挑戰(zhàn)整個周王朝,,那么僅憑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地緣潛力,,并不足以支持他們向周王室詢問鼎的大小。因此在越過方城夏道北向擴張的同時,,如何能夠一統(tǒng)長江流域的各諸侯國,,由于向西進攻巴國,進而控制整個四川盆地北上蜀道難,,那么順著長江沿江而上則是另一個選擇,。在后世,四川盆地也正通過長江水路,,與中下游地區(qū)進行溝通交流,。 此外,,如果楚人希望東進的話,,他們的船隊除了可以進入長江,順江而下直指江東以外,,還可以越過大別山與桐柏山之間的信陽通道,,控制淮河的上游。然后借助淮河的水流,,楚人亦可以快速的將軍隊和補給運送到淮河兩岸,,并最終一統(tǒng)江淮平原。
第二十八章 伍子胥過江路線與長江下游分析
伍子胥父兄被楚王誅殺,,一生最大的建樹都是在吳國完成的,。而整個吳國的興衰也與其相關(guān)。 伍子胥過昭關(guān)路線——由于伍子胥最開始選擇的避難國并不是吳國,,而是位于中原的宋,、鄭兩國(中間還去晉國轉(zhuǎn)了一圈),之后才從鄭國南下吳國,。因此伍子胥的入?yún)锹肪€是不可能順著長江而下了,,他需要先穿越淮河,再越過長江方能進入?yún)蔷?。鑒于由新鄭南下到達江東的路線,,所要穿越的基本都是平原地帶,。因此,楚國欲堵截,,只能在淮河或長江渡口處,。 在春秋之時,楚國的東進大業(yè)還未能完成,。在與吳國展開一系列的戰(zhàn)爭之后,,楚人雖然已經(jīng)將防線推進到江東平原的西部,基本上與吳國隔江而望,,但由于吳國的存在,,長江以北地區(qū)還未劃入楚國的勢力范圍?!虼藷o法控制淮河渡口,。 就長江的下游而言,,南京是一個分界線,,長江過了南京之后,開始正式拐向東流,。而在此之前一直到江西九江的江面(也就是鄱陽湖的背面),,可以看作是南北向的,。一直到三國時期,,孫策渡江仍然是選擇從這段江面橫渡長江,進入太湖地區(qū),。在那時,鎮(zhèn)江一線的滿面寬度仍有40里,,并非不能渡江,,只是遠不及南京以上的江面容易過。因此在唐朝以前,,如果希望進入長三角的話,,方向上的選擇90%仍然是由西至東的。既然選擇了東西橫渡長江,,那么江東的概念也就深入人心了,。 伍子胥從漁邱渡的地方渡江的。這個渡口現(xiàn)在隸屬于安徽和縣,,古時候的名字叫作“歷陽”,,他的對面就是著名的長江三磯之首的采石磯,因為是進入江東地區(qū)的重要入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爭之地,。三國時期的孫策就是從歷陽的橫江浦渡江的。(對于古人來說,,長江的水流仍然之急仍然是一個障礙,,因此他們往往選擇在長江的某一條支流的入江口作為渡口。也就是說先在支流上面上船,,然后轉(zhuǎn)向長江,。這與現(xiàn)在長江上的那些能夠接收海輪的港口的功能是一致的。這樣看來,,如果要封鎖渡口的話,,可能要封鎖一段江面,或者在江口這處設(shè)置一道水上封鎖線,,盤查過往的船只,。這種做法當然還是可行的,不過楚人有一個更為簡便的方便,,那就是切斷通往渡口的道路,。) 如果長江西岸是一片平原地帶,要想封鎖道路是非常困難的,。在這一段南北狀的江面兩側(cè)卻存在一些密度不算大的丘陵,,從形態(tài)和走勢上來看,算是安徽,、浙江境內(nèi)的江南,、浙閩丘陵的余脈。長江以西的由于位于江淮之間,,我們可以稱之為“江淮丘陵”,,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中部,;長江以東的則可以稱之為“江東丘陵”,江蘇的鎮(zhèn)江,、南京,,安徽的馬鞍山是這一丘陵地帶的三個重要城市,他們所對應(yīng)的西陵渡(京口),、燕子磯,、采石磯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地標。實際上,,如果是在缺水的西北,,這些稀疏的丘陵本身的防御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不過如果輔以江河湖泊的水力之功,,再加上堅固的城墻,,那么所建成的立體防御系統(tǒng)效力就非比尋常了,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南京城,。 第二十九章 吳楚爭霸的地緣背景 關(guān)于吳都的位置,,傳統(tǒng)的說法就是在現(xiàn)在的蘇州,,而蘇州也一直以吳文化的中心而自居。不過近年來在無錫和常州交界處也發(fā)現(xiàn)了一座春秋大城的遺址,。其實無論結(jié)果如何,,蘇錫常平原作為吳國的核心區(qū)是可以肯定的,。 29.1吳楚(胥溪),、吳越水路溝通 如果從水的角度來看,,吳人的核心在太湖,楚人的核心在長江(中游),,而越人的核心而是錢塘江了,。其中主要即將太湖與長江、錢塘江連接起來了,。由于楚人已經(jīng)逼近了江東,,因此伍子胥首先要須將太湖與長江連通。以便運送物資,。因此在太湖的西北方向,,伍子胥主持挖通了一條運河,直通長江邊上的蕪湖,。昨天我們已經(jīng)說過了,,吳人在伍子胥到來之前曾經(jīng)攻入蕪湖,因此吳人迫切需要將交通線連至蕪湖,,以阻止楚人再北上尋找渡口以登陸,。由于是伍子胥主持修建的,因此這條運河被稱之為“胥溪”,。在修建完胥浦之后,,吳人還需要一條南向的水路通道直逼越人的核心區(qū)。因此由太湖南向入杭州灣運河——胥浦也誕生了,。 吳國及江東地區(qū)無疑繼楚國作為長江中游,,全面拉開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神秘的面紗。而吳國的興盛時間很短,,基本上就是吳王闔閭,、夫差兩代。但其實所造成的地緣影響卻遍及整個江,、淮流域,。 29.2吳楚爭霸的關(guān)鍵——江淮之間與吳楚三條通道 在王室還能夠號令諸侯的時候,部署在南陽盆地的漢陽諸姬們還能夠阻擋住楚人向北方滲透。但當王室勢衰,,諸侯們內(nèi)斗不止之后,,等待漢陽諸姬的命運就只能是被各個擊破了。除了向北,,向東也是楚人的滲透方向,,而在這個方向,楚國的主要對手就是吳國,。如果將處在長江以北的楚國(江漢平原)與處在長江以南的吳國(太湖平原)南北對齊,,拉兩條線的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淮河與長江之間的江淮地區(qū)成為了雙方的緩沖地,,或者說成為了雙方都想爭奪的戰(zhàn)略空間。 胥浦的挖通就是一個例子,這條將太湖與長江連通起來的運河(蕪湖——太湖)似乎向世人表明,,吳人決定在長江中與楚人展開大決戰(zhàn)了,。 “吳楚〈柏舉之戰(zhàn)〉示意圖”
如果將南陽盆地與江漢平原看作是楚國核心控制區(qū)的話,那么這一核心控制區(qū)與東部地區(qū)之間有一系列的山脈丘陵作為地理分割線,。我條分割線由北至南分別是伏牛山脈——桐柏山脈——大別山脈,,以及江南丘陵地帶(包括黃山山脈及其以西的山地丘陵)。而這四處山地之間又為楚國留出了三個戰(zhàn)略通道,。即伏牛山與桐柏山之間的“方城夏道”,;桐柏山與大別山之間的“信陽通道”;大別山與江南丘陵之間的長江,。 然而,,溝通太湖與長江的胥溪,由于在伍子胥入?yún)侵?,吳楚兩國曾?jīng)在長江之上打了一場水戰(zhàn),,楚人取勝,江東的蕪湖口一度陷于楚人之手,。即使吳人憑借地緣優(yōu)勢,,能夠控制住長江下游,但當他們溯江而上行至彭澤之時,,也一定會碰到楚人的強力阻擊的,。因此胥溪的戰(zhàn)略作用,更多的只是方便吳國將兵力和物資投放到江邊,并進而越過長江進入江淮地區(qū),。因此,,彭澤和云夢則并不易得?!敲磳⑼卣狗较蚍旁谂c江東地區(qū)一江之隔的江淮地區(qū)是最為穩(wěn)妥的了,。只有能夠控制住江淮地區(qū)的東部,沿著淮河西進到達信陽通道的戰(zhàn)略才能成為現(xiàn)實,。也就是說,,無論是出于長遠還是現(xiàn)實的需要,江淮地區(qū)都將成為吳人的重點滲透方向,。 相比于方城夏道的“陸”性,,以及長江通道的“水”性,對于吳人來說,,位于中路的信陽通道可以說是二則兼?zhèn)淞?。發(fā)源于桐柏山脈的淮河?xùn)|向奔流入海,然而淮河本身并沒有穿桐柏山而過,,也就是說吳人即使通過水路推進到極限,,也只能到達桐柏山腳下,因此如果吳人想通過淮河西征楚國的話,,在到達信陽通道附近時,,就需要棄舟登岸了。所以這條中路通道的地理特性是水陸并用的“混合”型的,。
29.3楚人對淮河流域擴張 楚人的城邑——在吳人開始強大時,,楚人已經(jīng)占據(jù)了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qū)了,。從現(xiàn)有的行政區(qū)劃來看,河南省的下半部,,那些淮河支流經(jīng)過的地方,,大部分都被楚人所控制住了。而在東面,,楚人則在淮河流域的中部,,由北至南筑起了三座城邑,以作為東進的基地,。這三座被稱之為“夷”,、“六”、“潛”的城邑現(xiàn)在的位置都在安徽省境內(nèi)(渦陽,、六安,、霍山)。
29.4江淮地區(qū)(包括淮河以北的淮河流域)無大國的地緣背景就是無法形成具有封閉性的地緣結(jié)構(gòu)
江南省內(nèi),,四條獨流入海的“瀆”有兩條經(jīng)過這個富庶的省份,。長江、淮河不僅為江南省提供了充盈的淡水,,還使得它80%的土地都為沖積平原,。這些平原大部分為肥沃的耕地, 甚至,,盡管沿海的土地成陸時間不久,,亦可用來曬鹽。 而至于江蘇與安徽的行政中心設(shè)置,,在長江和淮河都可以選擇作為防御的情況下,,能夠扼守長江航道,又有丘陵可以倚靠的南京,、安慶成為了新行政中心,。所謂江蘇省,也就是取了江寧(南京),、蘇州兩字之首而組成的,;而安慶和徽州(黃山)也各貢獻了一個字成就了“安徽”的省名。如果仔細觀察這四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就會發(fā)現(xiàn)長江及長江以南地區(qū)在帝國統(tǒng)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也更能理解為什么要縱向分割江南省了。 對于安徽省來說,,長江和淮河都是可能的選項,。在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首次展開同一級別的競爭之時(春秋戰(zhàn)國),楚國人就曾經(jīng)將他們的都城東遷至淮河南岸(郢都,,今淮南壽縣),。而三國時期的袁術(shù)也曾在此稱帝(壽春)。至于長江沿岸的城市,,安慶在安徽建省之初就成為省會的所在,,其扼守長江中下游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也為歷代皇朝所重視,。
第三十章 吳楚“柏舉之戰(zhàn)”與丹江通道的戰(zhàn)略意義 30.1吳國向江淮擴張 吳國開始越過長江,與楚國在江淮地區(qū)展開爭奪,。這其中最先成為犧牲品的是兩個位于淮河下游的東夷小國——徐國和鐘吾國。
30.2吳人對淮河流域擴張 征服這兩個淮河北岸的國家,意義不僅在于將淮河下游整體納入?yún)菄姆谰€,,更在于吳國有機會從容的在淮河下游做準備,,并找準機會溯江而上,,逼近大別山麓,。楚人所據(jù)有的江漢平原,,在此之前,,還從未被北方諸侯們攻入過,,即使是強大如晉國者,在南陽盆地的楚“方城”面前也只能望城興嘆,,更別說穿越南陽盆地進入江漢平原了,。相比于方城夏道,信陽通道的防御能力要更為強大,,楚人也因此將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北方,。 蔡國自從參與了“三監(jiān)之亂”后,,事實上就已經(jīng)被邊緣化了,。他們的最初的封國在河南省上蔡縣,在楚人有能力無視漢陽諸姬的封鎖突破南陽盆地時,蔡國成為了楚人進入中原的首批犧牲品,。——楚人如果想東擴的話,,橫亙在方城夏道東側(cè)的蔡國,,與信陽通道東側(cè)的息國,都沒有機會獨立生存下去,。
春秋之時尚有滅國不滅祀的傳統(tǒng),。如果從地緣的角度來看,,這種傳統(tǒng)之所以能夠維持下去,,是因為征服國自身的地緣實力喪不足以將被征服國完全消化(比如人口數(shù)量),,而由于諸侯眾多,被征服國也較容易從外部找到支持自己的力量,。因此讓一個實力被削弱的諸侯依附于自己的間接控制方法,,能夠最大程度的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而到了戰(zhàn)國時期,,國家之間的兼并行為愈演愈烈,,那些有足夠地緣實力的大國們,已經(jīng)不需要嚴格遵守此了,。因此包括蔡、息兩國,,以及后來被楚國所滅的,位于淮河中游的陳國都被允許復(fù)國,。然息國則絕祀,。蔡國則因公元前684年引狼入室,,由一個嫡系諸侯變?yōu)榱顺母接箛#ㄖ徊贿^對于曾經(jīng)榮耀過的蔡國來說,,淪為“蠻夷”的小弟實在是一種侮辱,,這種心態(tài)也廣泛存在于那些不得不委身于蠻夷的姬姓諸侯中,。因此一旦有能夠?qū)钩牧α砍霈F(xiàn),,蔡國總是希望能夠借此擺脫楚國的控制,。最先有力量與楚國對抗是晉國,,蔡國遂倒向晉國,。)只不過晉國的地理位置,,使得他們對控制河北平原更有信心,,而處在南陽盆地旁邊的蔡國,,仍然無法擺脫楚國的控制。在晉人進攻南陽盆地未果,,而退回河北之后,蔡國雖被允許復(fù)國(公元前531年),,但地點則必須向南轉(zhuǎn)移,以讓楚人更好的控制,。這個新“蔡國”國立國的地點也就是現(xiàn)在河南省的“新蔡”,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蔡國已經(jīng)遠離了中原核心區(qū),,成為了一個淮河系的國家,。
30.3吳楚沖突(沈蔡沖突,,蔡國倒吳,擁有淮鈉,,協(xié)助突破信陽通道,吳國水陸并進部署——桐柏山西側(cè)的唐國盟友,,協(xié)助突破大洪山一線——受漢江阻隔,誘楚于柏舉決戰(zhàn),,殲滅之。)
前面已經(jīng)解讀過了,,吳國如果希望溯淮河而上進攻江漢平原,,是要進行諸多準備的,。事實上這種穿越整個江淮平原的攻擊行為是非常冒險的,由于淮河流域基本上是一馬平川,,且支流眾多,,因此理論上溯江而上的吳軍淮河中受到南北向攻擊的可能性要遠大于長江(長江中下游由于兩岸山地丘陵的存在,雙方一般只需防備正面之敵),。
已經(jīng)南遷至淮河北的蔡國出兵滅掉了一個叫“沈”的小國。沈國的位置在蔡國的北面(河南平輿縣),,與蔡國一樣都屬于楚國的勢力范圍,。在晉國的授意之下,,親楚的沈國被蔡國所滅,。表面上是蔡、沈兩國的事情,,而實際上他們只是為晉楚兩國打了一場代理戰(zhàn)爭。——因此蔡國旋即被楚軍所伐,。按照常理,蔡國本應(yīng)向晉國求緩,,但此次蔡人轉(zhuǎn)向吳國。而吳國所在等待的也正是這樣一個機會,,在和蔡國達成同盟之后,,吳國人將登陸地點放在了蔡國之南(淮納),。即使蔡國的軍隊由于楚軍的攻擊不能前來接應(yīng),,也可以固守以吸引楚軍在江淮地區(qū)的主力,以讓吳軍可以順利登陸,。 按照武子胥和孫武所制定的計劃,,攻擊行動是水路并進的,陸地上的攻擊主要是掃清淮河南北的楚軍據(jù)點,。這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夷、六,、潛”三城,。保證沿淮河西進的艦隊不受攻擊(包括以后的補給線)。也就是說,,在陸地攻擊開始之時就已經(jīng)西進的水軍,才是吳國的主力,。在兩翼陸軍的護衛(wèi)之下,,吳國的水軍得以到達他們此行的終點——淮納。登陸后的吳軍開始向信陽通道進發(fā),,在這里吳國將要遇到真正的挑戰(zhàn),。
唐國故址是在山西,,被認定為是帝堯之后,。由于故址被封給晉國,因此被周王室南遷,。周王室為其封建的地點就在隨棗走廊之中(今隨州西北)與其他的漢陽諸姬一起封鎖楚人的北上路線,。在楚人坐大之后,唐國也成為了楚國的附庸,。不過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滿足于這種定位的,,蔡國是一個,,唐國也是一個,。因此吳人幸運的在桐柏山——大別山防線的西側(cè)找到了盟友,,而這也讓楚人的信陽防線面臨著前后夾擊的境地,。如果考慮到吳國這次的軍事行動帶有奇襲的性質(zhì),信陽通道的楚軍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被唐軍從背后解決掉的可能性非常大,。 吳軍在蔡、唐兩國的協(xié)助下順利登陸,,并穿越信陽通道,。在越過桐柏——大別山脈后,他們首先應(yīng)該會面對隨棗走廊中那些被歸為“漢陽諸姬”的小國,。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那個以出土“曾侯乙墓”而文明的隨國,。無疑,此次漢陽諸姬保持中立,?! ?/font>
現(xiàn)在對于楚國來說,他們在大洪山——云夢澤一線已經(jīng)無險可守了,,唯一能夠抵擋吳軍的就是漢江防線了,。楚人當時的國都被定在現(xiàn)在的荊州市北,漢水之西,。從防御的角度看,,荊山——漢水——長江為郢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三角形防線。如果吳軍所選擇的路線是溯長江而上的話,,那么漢水西岸和長江北岸都會是可能的突破點,,而吳軍顯然還沒有信心在逆流的情況下在楚國的地盤上打一場水戰(zhàn)。因此對于選擇陸地攻擊的吳軍來說,,如何突破漢水防線就是令人頭疼的問題了,。 在楚軍越過漢江開始反擊時,,他們已經(jīng)不能夠得到地利之便了。而讓他們頗感意外的是,,吳軍并沒有按照原來的路線向信陽通道方向退卻,,而是沿著云夢澤的北沿向大別山方向退卻。最終吳軍止步于大別山西麓的“柏舉”,并列陣以待楚軍,。最終的結(jié)果是吳軍取得了勝利,,并反過來向西追擊潰敗的楚軍。而本欲自夏道迂回而來圍攻的楚軍也繼而被吳軍殲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