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承道家哲學思想的基礎而發(fā)展出的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特色,魯迅先生曾指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其美學思想不僅融匯進中國古典美學的洪流之中,,而且其美學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美學理想和美學追求的特色,反映了中華古典美學的源遠流長,,和與西方美學顯著不同的民族特色,。 從道教美學入手以點見面,不僅可使我們更深刻完整把握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思想,,而且在今天現代人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水平,、重視生活質量的同時,對真,、善,、美的呼喚越發(fā)強烈,人們渴望社會文化一切領域的美,,更向往精神領域美的升華的時候,,對于建立現代新型美學具有理論意義,對于現代人實現美的人生也極具實踐意義,。 道教美學思想的發(fā)展伴隨著道教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它對各家、各時代的美學思想兼收并蓄,,形成了"雜而多端"的風貌,,但是,細分縷析,,不難發(fā)現其中主要的核心內容,。"善"是任何宗教所倡導的"價值標準","至善-至美"的道教倫理美學觀把道德品行作為宗教的審美判斷標準,,而"善"也是任何時代任何國籍的人所應肯定的基本倫理標準,;"生"是道教美學的根本特點,"生-美"觀則體現出與其它宗教相區(qū)別的"以長生久視"為樂的此岸態(tài)度,,此種態(tài)度正是人們所應提倡的熱愛精神生命與肉體生命的和諧統(tǒng)一,,不懈創(chuàng)新,,把握生命的人生態(tài)度。 "真"是道教美學另一個重要特征,,"真與美"是道教美學的理想人格,,也是宗教意義的思想人格,超然物外,,淡泊名利,,消解有為之累返樸歸真的思想人格,,必然獲得精神上的適性逍遙,,此也正為現代人所希冀的美好理想;最后"至道-至美"既是道教哲學,、道教信仰的最高范疇,,也是道教美學的最高范疇,"道"體現了真善美統(tǒng)一的境界,,這是信仰和美學的至高境界,,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是千百年來人們至死不渝追求的目標,,也是人們求索不輟的境界,。 "大道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道教徒自身的修道行為濃濃地的反映出道可修行,,仙可學致的"有為"特點,冥合天真,,與道合德,,人們對于無為大道的追求卻不能無為,必須通過勤奮的修煉方可入道,,至道的至美并不是擺在那兒,,任由人獲得的,恰恰需要人勤苦的追求,,大道有為,,至美要修,這濃濃的"現實性"特點不是道教理論的矛盾,,相反卻是指引人們奮起有為,,把握自身生命,尋求至美人生的不二真諦,。 一,、"善-美"與人生價值 "善"為什么會是一種美?我們在《道德經》第二章中就見到老子把善與美相提并論,"天下皆謂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善與美何以能如此相通,,"美"在中國原始古義里與善并無太大區(qū)別,,東漢許慎在《說 文解字》中解釋:"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美也就具有實用功利的色彩,,用來表示能引起人們感到快適和精神愉快的事物或事物的性質,而善的含義相當于"好",,凡是與人有利的事物包括人的言行皆可說是善,。在后來,美與善都脫離了物質領域而進入精神世界1,。 古人也就極其重視美的社會教化功能,,將美歸之于善,荀子說:"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荀子?樂論》)而"善"的有利性一方面也就體現在善表現的人性美,、心靈美給人精神的愉悅,,人們在善言善行中感受到人際間的和睦美好,體會到自我道德提升的滿足,,這何嘗不是一種美,。道教美學認為修養(yǎng)善性,將人性之善擴充發(fā)展,,人就可以享受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 善不僅帶來精神的愉悅美,同時也可招致生活的美好,,善有善報,,所謂"瑞應善物",善的心靈也就可獲得福祿,。不僅如此,,"承善之家必有余慶",善也可影響子孫后代的幸福,,否則作惡多端必將殃及后代,,招致果報。顯然,善也就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善惡的因果鏈條時時牽引著人們的行為,,道教以此勸化眾生,多行善事,,廣積陰德,,造福子孫。千百年來,,"承負"的報應理論深深的積淀在中國老百姓的民族心理中,,人們以善為價值準則,"善良"成為中國民族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天,,當人們用科學理性打破宗教所謂因果報應的時候,似乎就應該肆無忌憚,,忘記善惡的訓戒?當人以惡換來所謂美好生活的時候,,他是否可逃得過內心道德律令的譴責?當心虛而惴惴不安之時,,何以獲得精神的充實平靜,,享受生活的恬美,這樣的人生又有何美可言?更無需說,,法律的無情,,精神和肉體都遭到無限的痛苦,美好生活付之東流?,F代生活的多樣化和復雜化,,更需要社會的和諧,人的和睦,,只有每個人都以善的價值標準要求自己,,提高道德品格,才可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生活,,呈現出社會整體的和諧美,。 二、"生-美"與人生態(tài)度 "天地之大德曰行"(葛洪:《抱樸子內篇?勤求》),,"人之所貴者,,生也"(司馬承禎《坐忘論序》);道教崇尚生命,,對生命尊重,,并且希冀"長生久視",通過修煉,,達到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的超越統(tǒng)一,,成就仙業(yè)。其所認為的"生"是一種和諧統(tǒng)一的春天般的"生",。陰陽二氣和諧流動,,達到最完滿的狀態(tài),,就必然實現一種祥和的"生",在這里,,宇宙萬物生機勃勃,,春意盎然,春風吹蕩,,綠草茵茵,,滿目春光。修煉"生"達到的就是這樣一種美不勝收的最高生命境界,,在"生"中,,生命的創(chuàng)造力綿綿長存,用之不竭,,讓人體會到無窮止的美感,,而絕不是爆發(fā)式的狂沖猛刺,無后續(xù)之力,。 道教所追求的"生-美"是精神與肉體統(tǒng)一的"大生",。重視精神超越,追求彼岸世界,,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共同的追求,,然而,重視肉體生命,,希求肉體與精神合一這種祥和的生命之美,,卻是道教的"特產"。道教追求長生不死,,重視肉體的長存,,修煉身體,這是對生命的珍惜和熱愛,,不以現世為累,,而以現世為美。這種濃厚的"此岸性"態(tài)度導向了道教對現世現身為取向的審美價值,,全生即可合道,,此身即為美,不須放棄肉身,,另尋逍遙美境,,生命之美自見(現),客觀事物與主體都以"生"的方式體現著道,,體現著美,,主客合一,陰陽和諧,精神獲得超越,,而肉體同時獲得超越,,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道教"生-美"的美學觀點,,這應是現代人所需建立的現代人生美學承緒的重要內容?,F代人追求的應是鮮活的、生機蓬勃的精神與肉體和諧統(tǒng)一的生命狀態(tài),。不能讓過度發(fā)達的理性頭腦榨干肉體生命鮮紅的血液,,肉體生命也應該充滿朝氣極具活力,人不應該退化為用理念來表示的抽象的僵死的符號,,而是一個無限充實,,具有豐富內容的生命存在。并且,,這種"生"的價值取向應是和諧統(tǒng)一的像春風一樣的"生",,和睦之中顯揚一切,充實一切,。而不是力量如山洪般暴發(fā)的"生",,道教"生-美"說并不贊成肌肉過度發(fā)達,追求短暫強力顯揚的肉體之生,,道教認為這種"生"并不能持久,,這恰恰也是現代人追求肉體生命健康時所應注重的,。 道教認為,,全生之途并非刻意在于注重肉體之生,最重要的恰恰在于精神的自由與逍遙,,《道德經》第七章上講"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超然物外,,淡泊名利,,在精神上得到極大的自由,這便是道教所倡導的非功利而充滿審美情趣的人生態(tài)度,。對于千千萬萬追逐名利場的人們來說,,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何其可貴,以"放下一切"的襟懷品味淡美的平常生活,,息憩一顆疲憊滄桑的心靈,,精神的暢游解脫也就是最有效的養(yǎng)生,是對身體的愛護和對生命的熱愛,。超然的心態(tài)中你將發(fā)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美就在身邊,何需"騎驢覓驢"。 當然,,"超然"并不是懈怠,,"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認為人的生命自己完全可以把握和追求,。道教的"生美"觀中還蘊含著中國人自強不息,,極富生命力的向上追求精神。這是主體生命的擴張,,"即身成仙"的宗教終極生命美需要人為的不懈努力,,學致于勤,充滿生機和鮮活內容的大道不僅無為,,也在于人有為的修煉,。這在很大程度上無疑是一種追求的過程美,因為死,,人才追求長生,,而人不得不追求卻達不到這一終極美,人在永恒追求的宿命中獲得永恒的超越,,"也只有人,,才是為了無限而造就的生命"(帕斯卡爾:《思想錄》)。我們不得不贊嘆人類生命的這一崇高美!人生就應該在追求和努力中,,敞現勃勃的生命力,,實現人生的理想。 三,、"真-美"與人格理想 "真"作為道家哲學的一重要范疇,,其基本的涵義是"真實的本性",如《道德經》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莊子更是把"真"作為其價值取向,,"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南華真經?秋水》),,反對一切違背人的"性命之情"的虛假矯情,,無拘無束的表現人受之于天的真性真情,此所謂"法天貴真",。而莊子同時把其理想人格稱"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南華真經?大宗師》)這就是后來道教稱為神仙的所謂"真人"。 真人是得道的徹悟者,,他謹守道的至真至純本性,,順其自然,"見素抱樸"實現原始的本然狀態(tài),,這就是自然美,,沒有矯飾的質樸美。另外,,真人德合于道,,以豁達超然的態(tài)度對待世事,心無所累,,樂在其中,,精神的自由美自然是常人不可想象的。真人稟承了"道"謙遜寬容的一切品德,,因為體味到了物我同一,,道通為一的宇宙真諦,獲得真知,,舉手投足無不從心所欲又自合大道,,"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南華真經?天地》)。 這樣的大仁是極高的道德境界,,也是德性圓融的至善之美,,真善統(tǒng)一的人格之美。所以說,,真人是道教修煉的終極理想,,也是道教修道人的美學人格理想,這一理想人格不僅僅為修道者所努力依從和追求,,也成為千百年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對象,真人與儒家的"圣人"都為人們所標榜,。"全真派"的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即由儒入道,,希望通過刻苦修身成仙,實現宗教美學理想人格,。 "真人"看起來是飄渺虛無的宗教術語,,但作為一種理想人格卻并非在現實的此岸就無法實現。"即身成仙"標志著在現實生活中即可回歸人獲生命于道時的本真狀態(tài),,獲得逍遙無待的生命之真,。"逍者,,銷也","銷盡有為累"(成玄英《莊子注疏?序引》),,銷盡俗世功名利祿對生命的羈絆,,克服貪欲和虛偽的功利之心,讓主體的生命在超功利的自由境界中盡情發(fā)揮,。其次還需銷盡"過度理性"的束縛,。 現代科學和技術的蓬勃發(fā)展帶來了極繁富的物質產品,為世人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生活,,這不僅使人們一方面淪入無休止的物欲享受之中,,沉淪為自己物欲的奴隸,迷失了本性,;還逐漸產生出一種"理性的傲慢",,認為人類的理性能解決一切問題,情感,、意志,、靈氣等完全被擠在了一邊。人鮮活的生命被抽去了生機,,只剩下一副理性的"外殼",,人被換算成理性的"經濟人"甚至淪落到"機器"的地步。 因此回復本真還需銷盡理性的"傲慢",,讓理性在它自己的界域內活動,,讓人自身的理性、情感,、肉身協(xié)調發(fā)展,,讓人呈現出鮮活的生命之"真"。現代人急切需要在高度發(fā)達的科學中,,在高速運轉的機器下,,找回被異化了的人性之真,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回歸生命的本然,去享受一份生命的真真切切的大美! 真之"善"美,,是理想人格的另一個重要組成內容,,如前所述"忠"、"孝",、"慈",、"愛"等所謂善的倫理品格在道家看來是人本真之性,擴充人的真性情同時就會必然弘揚善的品格,,以真統(tǒng)善成為道家的思路,,真人必然同時是善人,。人們一般所說的渴望人間真情,某種意義上其內容即指以"善",、"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品質,。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不僅僅是獲得真知去改變外部世界,更在于去完善人本具于道的真性真情,,發(fā)揚人性之美!人格由此得以不斷提升,。 四、"道——美"與人生境界 作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一章)的"道"是道教信仰和道教美學的最高范疇,。"道"是"大"、是"美",,而且是最高意義的美,,"妙"字便顯示出其無與倫比的美。"道-美"首先表現在道的朦朧美和不可捉摸的神秘美,,"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南華真經?天地》)道的"深"和"神"無論如何是不能靠一般感官可以把握的,但這種神秘卻給人無限的遐想,,給人美的享受,。 其次,"道-美"卻并非不可感知,,天地萬物之美正是道所化育產生的,,體現了無形的道的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氣象萬千,波瀾壯闊的天地之美一直為人們所探求,,"析萬物之理,,判天地之美"是人們追求的最大快樂,最終達到與天合的至美境界,,"神仙"是"道美"的最直接化身,,它是最高宗教境界,也是最高的審美境界,。是"善-美",、"生-美"、"真-美"的無限融合與統(tǒng)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大道汜兮,其可左右"(《道德經》第三十四章),,道的境界既具有一切與現實相對的超世俗,、超功利色彩,兩者涇渭分明,,又融于萬事萬物的世俗功利之中,,為人的提升指明了一條向上貫通而此岸超越之路。 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分為四境界,。一為"自然境界",,此境界的人"對其所行底事的性質并沒有清楚的了解",常"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2,,這是原始人、嬰兒和愚人所處境界,。二為"功利境界",,代表此境界的人格為"奸雄"和"英雄","奸雄的行事,,損人利己,,英雄的行事,利己不損人,,或且有利于人,。"3三為"道德境界","此境界中底人,,其行為是行義的……對于人之性已有覺解"4,。四是"天地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 了解社會的全之外,,還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時,,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為人者盡量發(fā)展,,始能盡性。"5馮先生此種天地境界可謂一種天人合一境界,,達到真善美的統(tǒng)一,,沒有窮通、生死,、得失的對立,,沒有彼岸、此岸的差別,,什么時候都能以"道法自然"的原則處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現實的功名利祿中保持超然之態(tài),,同時也不失個人對社會的拳拳之心,建功立業(yè),,造福一方,,與民同樂,從而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此種人生境界才可謂真正領悟到道的真諦,,以道為美的人生既隱又顯,既是"一"又是"多"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把人從感性和理性的存在方式帶進了靈性和神性的存在方式,,消解了身心之苦和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人就從必然王國走向了自由王國,,以此統(tǒng)攝下的人生境界才實現"圓融無礙"的大道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