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就是帝王的子孫在宗廟祭祀時給他們的先人立的名號,。 在上古時,,帝王生前死后用的是同一個名字。后來,,人們覺得直接稱呼已死的先帝,、先王的姓名不大方便,祭祀時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朝祭祀時就用每個王生日的天干來稱呼,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兩代的王,,習慣上就是以廟號相稱的,,如夏朝的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謚號”產生于周朝。據(jù)說,,周公做謚法,,每個天子死后,就根據(jù)他生前的行為,,給他一個代號,。譬如周武王,因為他滅商朝有武功,,死后謚他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發(fā),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為發(fā)揚文化,,重視農業(yè)生產,關心內政,就謚他為“文”,,后人不稱他周姬昌,,而稱其為周文王。 這種謚法一直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才跟著清王朝一同被取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