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書院歷史悠久,已有百年歷史,,清朝晚期建造在廣州,,建筑裝飾典雅,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是廣州市的重點旅游景點,。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詞)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詞),座落在廣州市中山七路,,建于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合資興建的合族大宗詞。總面積為一萬五千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筑呈四方形,,面積六千四百平方米,是一組“闊五間,、深三進”,,由大小十九座建筑組成的院落式的藝術建筑群。建筑組合之間庭院相隔,、廊虎穿插,。整座建筑規(guī)模宏大,廳堂軒昂,,庭院幽雅,,既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的傳統(tǒng)風槽,又具有我國南方建筑的鮮明特色,。
陳氏書院被譽為“嶺南建筑藝術的一顆明珠”,,以其巧奪天工的藝術裝飾著稱。它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大成,,在內外建籟:構件上巧妙地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鐵鑄和繪畫等裝飾藝術,技藝精湛,,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傳神,。
陳氏書院建筑軒偉華麗,,上飾石灣文如碧(人名)陶塑,南海布鏡泉(人名)泥塑,。門外石獅子和墻上一套套人物(公仔),,栩栩如生。兩扇大門的門紐銅獅頭,,據云每只重一百斤,。頭門和門內屏風,是柚木雕的兩面通花,,不分前后,,高與檐齊。門前陳氏書院橫額,,亦經很多名家手筆,,復經眾議選定,。此外各種灰塑、鐵鑄,、木雕,、石刻、磚雕多姿多采,,琳瑯滿目,,堪稱集廣東民間建筑裝飾的大成,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建筑物,。歷來每年不少中外人士,,旅游參觀,攝影留念,。
游客攝影留念
中外游客參觀拍攝 正中聚賢堂是祠的主體,,建筑最為雄偉。頂上大型石灣琉璃瓦脊,,長二十
聚賢堂 陳氏書院中的木雕,。數量最多,規(guī)模亦大,,內容豐富,。首進頭門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壽”、“踐士會盟”等取材于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木雕,。其中為突出的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大宴銅雀臺一組,,描繪曹操坐在銅雀臺上觀看校場各員大將比武的場面,突出刻劃了徐晃與許褚在比武后為了錦袍而爭奪難解難分的情景,。
木雕 石雕 陳氏書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門,、欄桿、墻裙,、柱礎和臺階等地方,。聚賢堂前的月臺石雕欄桿,是書院石雕裝飾工藝的典型,,它融洽了圓雕,、高浮雕、減地浮雕,、鏤雕和陰刻等多種技法,,以各種花鳥、果品為題材,,用連續(xù)纏枝圖案的表現形式進行雕飾,。又把雙面鐵鑄通花欄板嵌入欄桿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欄桿在色調深沉的鐵鑄欄板映托下,,對比鮮明,,主題突出,極富裝飾效果,。 在其他的石雕裝飾中,,如月梁、隔架,、雀替,、墻裙、檐廊欄桿及臺階垂帶,,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還有大門前的一對石獅(基座已失),,石匠運用圓潤簡練的線條雕琢成形體活潑、神態(tài)祥和,、笑臉相迎的瑞獸,,這是廣東地區(qū)石獅造型的代表。
大門前的一對石獅 廣東磚雕從用材到技法都與北方或江南地區(qū)都有一定差別,。雕制前先由藝人逐塊挑選,。然后依據整幅圖層次的多少,將青磚按層排列,,依次逐出所屬部分的紋樣,,最后逐層逐塊嵌砌在墻上,形成多層次的畫面,。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圓雕,、高浮雕、減地浮雕,、鏤空結合運用,,其中尤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線條規(guī)整而又流中暢自如,,纖細如絲,,故又被稱為“掛線磚雕”。
陳氏書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墻垂脊,、廊門屋頂、廂房和庭院連廊及東西齋的屋脊上,,總長 1800余米,,灰塑的題材與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鳥,、亭臺樓閣、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陳氏書院的陶塑五彩繽紛,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書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 11條。首進5條和聚賢堂脊飾分別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聚賢堂脊飾 于1976年被臺風刮倒,于1981 年重塑)和十九年(1893年)燒制,,中,、后進的4條脊飾于光緒十八年(1892年)燒制,后進大廳的脊飾則完成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11條脊飾中以聚賢堂的規(guī)模最大,,其總長27米,高2.9米,,連灰塑基座總高達4.26米,。全脊共塑224個人物,題材包括八仙賀壽,、加官進爵,、虬髯客與李靖等,整條脊飾恰似一個巨大的舞臺,。其他脊飾的題材主要是龍鳳,、花鳥、瑞獸,、山水以及歷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陳氏書院聚賢堂前后石欄桿中嵌有鑄鐵欄板,即佛山鐵畫,。其正面 6幅為麒麟玉書鳳凰圖,,臺階兩邊是雙龍戲珠,還有三陽開泰,、年年有余等,。這些鐵鑄由 佛山 生鐵鑄造,打制或鑄造而成,,工藝精湛,,構圖精美
此外陳氏書院內還有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有的裝飾美術形式 ——壁畫和楹聯。書院東西廂房繪有多幅壁畫,,壁畫的主要題材有滕王閣圖,、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書院的楹聯主要表達對祖先功績的頌揚和緬懷,光大先祖文風宏業(yè)的理想和愿望,。楹聯多為楷書,,自成一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