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院路邊的我家小區(qū)出發(fā),開車去鷲峰,、陽臺山、鳳凰嶺,,經(jīng)百望山,,沿西山東麓、京密引水渠西側北行,,黑龍?zhí)堵肥潜亟?jīng)之地,。
最近三四年里,這條路我至少走過幾十個來回,。走在這條路上,,我經(jīng)常會冒出如下一些念頭:這一帶應該是有個黑龍?zhí)兜陌桑窟@黑龍?zhí)哆€有嗎,?在哪兒呢,?
去年下半年,我開始留意這一條線路上的歷史遺跡,。從明代劉侗,、于奕正撰寫的《帝京景物略》一書中看到,這一帶明代是有個黑龍?zhí)兜?,而且潭邊還有一座龍王廟,。萬歷初年,神宗朱翊鈞因謁陵路過,,“眷顧山形,,觀其清泉,駐蹕潭上”,,就是說,,因為喜歡這一帶的山勢水景,,曾在這里逗留休憩。萬歷二十六年(1598)陰歷四月,,北京地區(qū)大旱,,他派遣道教正一派傳人張國祥,到這里向龍王祈雨,,“致雨澤如期”,。
從那以后,,每遇干旱,,朝廷都會派人到此祈雨,有求必應,。于是,,先后刻了好幾塊大石碑,記載其事,。每碑一亭,,予以置放,。因此,有多座碧瓦小亭,,分布在廟潭周遭,。
看到這一記載后,,我不免有些心馳神往起來,。
但是,幾次停車向當?shù)厝舜蚵?,得到的答復,,不是“不知道”,便是“沒聽說過有個黑龍?zhí)?,只知道有一條黑龍?zhí)堵贰?。神往漸漸轉化為遺憾,遺憾這一池好水的古景,,只變成古書里的文字,,只在地名上留下印記。
在不久前一篇專門寫這一帶景物的文章中,,我也只能摘引《帝京景物略》中的幾個句子,,“文石輪輪,,弱荇縷縷,空鳥云云”,,對這處景點表示一點兒緬懷之情,。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的這兩句詩,,不愧是千古名句,個中道理,,在我尋找黑龍?zhí)兑皇律显僖淮蔚玫搅蓑炞C:就在我?guī)缀醴艞墝ふ夷铑^的時候,,幾天前的一次網(wǎng)絡瀏覽,在一家旅游網(wǎng)的“海淀區(qū)旅游”專欄里,,看到了“畫眉山”,,看到了“黑龍?zhí)洱埻鯊R”,不禁眼前一亮,,如獲至寶,!
清人吳長元所輯《宸垣識略》中記載,“黑龍?zhí)对诋嬅忌健薄?/p>
除了《帝京景物略》記載的“畫眉山產(chǎn)石墨色浮質(zhì)而膩理,,入金宮曰眉石,,亦曰黛石”,建文帝朱允炆死后葬于這一帶,,等等之外,在上述兩篇文字里,,我還看到了如下幾種有趣的說法,。例如:當?shù)孛耖g流傳著“南有峨眉,北有畫眉”的說法,,高矮大小無比懸殊的兩座山,,因為名字相近,被拉扯到了一起,,可以感覺到當?shù)匕傩盏脑溨C,;有紅學家根據(jù)曹雪芹晚年曾在附近白家疃村居住的歷史,猜測他寫《紅樓夢》,,書中主要人物林黛玉的名字,,靈感就來自畫眉山“墨色浮質(zhì)而膩理”可作畫眉之用的黛石;眉山上原本居住著東海龍王之子黑龍,,有一年黑龍外出回來發(fā)現(xiàn)巢穴被一條白龍占據(jù),,白龍經(jīng)常化身白衣秀士,,為非作歹,,危害百姓,,正義的黑龍經(jīng)過殊死搏斗,摔死了白龍——傳說畫眉山一塊巖石上的一道溝槽就是黑龍摔死白龍時留下的痕跡,。
民間傳說,,小說家言,不必太當真,。但作為一個可供游憩的景點,,有這些傳說故事,給人們增添些許談資樂趣,,并無壞處,。
此外,我還了解到,,四十年前,,黑龍?zhí)度杂腥橛浚迕駛兛梢栽邶埻鯊R紅墻外清澈的水流里汰洗衣裳,。黑龍?zhí)度萁?,是近幾十年地下水被超量抽采的結果。
最重要的是,,我了解到,,這處景點至今猶在,而且知道了它的大概方位,。
昨天,,約了兩位年輕的朋友,跟我一道去實地探尋,。
到了太舟塢,,進村后,問了兩個貌似綠化工人的中年男女,,都不得要領,。我當時靈機一動:好玩的地方,小孩子沒準知道,。于是,,向一個十四五歲模樣的男孩打聽。男孩很熱情,,表示自己不知道的同時,,讓我們等一下,他去問他父親,。兩分鐘之內(nèi),,他父親開車過來,告訴我們具體線路,。
這一下,,很順利地,,找到了畫眉山,找到了龍王廟,,找到了黑龍?zhí)?。原來,它們在一個衛(wèi)生學校的校園里,。
大概是學校放假了,,校園里空無一人,連看門人也不在,。我們?nèi)诉M了校園,,循著長了青苔的山道臺階,拾級而上,,泛綠的水潭,,黃瓦的廟宇建筑,一一呈現(xiàn)眼前,,好一個清幽所在,!
明朝的石碑和碧瓦小亭,一座也沒有看到,,據(jù)說那些石碑都被請進了龍王殿,。在鐵鎖緊閉的龍王殿門外,看到了朝東廟門的南北兩側各有一座碑亭,,簡單瀏覽亭中石碑記載,,得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位聲威煊赫的皇帝,,或御筆題字,,或論功敕封,或派遣大臣來此祈雨,,為民禳災,,都曾跟此地發(fā)生過某種關系。
(圖注:黑龍?zhí)哆€在,,只是衰敗了許多。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盛世勤農(nóng)事,年年祀典陪”,,“歲歲為勤民祭賽,,碑亭林立詔書多”(所引均為明人詩句),。不難想象,,明清時期,,京西這一座小山包上的一潭,一廟,,曾經(jīng)是一個熱鬧無比、香火繁盛的去處,。
因為人們不再相信雨水是由海龍王掌握的,,也因為人們已經(jīng)擁有了不亞于龍王的掘地抽水能力,,這一處京西古跡,,便衰落了,,冷清了,,無人光顧了。
這類消逝中的古跡,,很容易引發(fā)人們懷舊感傷的情緒,。我這一次最想要表達的,卻不是這種情緒,,而是關于知足,、自足奉勸:在多金的人們熱衷于環(huán)游世界、恨不能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時候,,普通百姓也并非無景可逛,,只要肯用心探尋,家的附近,,沒準就有值得一看的歷史古跡,;參考一點兒歷史文獻,加上一點兒想象力,,收獲與樂趣,,不見得比出國旅游小,!
或許,,這也可算是一種深度旅游?
(責任編輯: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