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信札
6月29日,,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訪問清華大學并發(fā)表演講。在演講中,,樸瑾惠動情地談到,,父親的遇刺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傷心欲絕時,,樸瑾惠閱讀了大量的中國古典書籍,,而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是幫她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得知樸瑾惠到訪清華大學,,馮友蘭先生的女兒宗璞女士特意向樸槿惠總統(tǒng)贈送了馮友蘭先生的一幅書法作品,。該作品是馮友蘭先生87歲時所寫的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芙蓉樓送辛漸》,詩中的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感動過無數的讀者。這是當代學者的書法作品第一次高調進入國人的眼簾,,并引起巨大的反響,。但它的意義遠不止于此,,人們更需要深思的是,像馮友蘭先生這樣的學者們的書法作品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其藝術和文化價值遠未得到國人的認識與重視,。 了解一下中國藝術史我們可以知道,中國書法藝術從其被人們當成藝術品收藏之日起,,就站在了一個高起點上,。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中國書法藝術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體系與價值判斷體系,,最能代表中國哲學與文化精神,,其價值無可替代。那么,,什么樣的作品才是好的,、值得人們珍藏的書法作品? 好的書法作品已不單單是一張字,,而是書寫者文化修養(yǎng)和風度才情的外化,,所謂“字如其人”。在這樣的作品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到熟練的書寫技巧,,更能看到高度的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品位。書法是充滿文化意味的藝術,,而不是技巧的藝術,,因此書寫者首先要是個文化人,否則技巧再精熟也只能是工藝品,。會認字,、能讀書不算有文化,博覽群書,,對傳統(tǒng)文化有著十分深刻的研究與理解才叫有文化,。 好的書法作品一定格調高雅?!案裾{高雅”四字看似空泛,,卻真實存在,也只有格調高雅的人才能認識它,、感受它,。什么是高雅?首先氣息要靜,,安靜,,靜謐,能使浮躁的心在面對它的時候迅速安靜下來;其次是氣象高華,,面對這樣的作品,,我們的心會被感動,會在那一刻忘掉世俗的煩惱,,心靈得到凈化,;第三是簡淡幽遠,不夸張,,不跋扈,,不扭曲,不丑陋,,淡乎無味而品味悠長,;第四要精致,不粗糙,,不邋遢,,耐琢磨,使人味之不盡,。 好的書法作品一定是集各種審美經驗于一體的,,我們不僅可以體會到靜謐與高雅,還可以體會到雄渾,、遒勁,、恣肆、奔放,、跌宕,、溫潤……總之,,一切美好的審美體驗,,在好的書法作品中都可以體驗得到。 書卷氣是什么,?是一種溫潤的,、舒徐的、淡遠的,、不急不燥的氣息,,這種氣息來自書寫者的內心,也最能洞見書寫者的內心修為與文化修養(yǎng),。它不僅是讀書的積累,,更是人格修為的積累,不讀書的人,,不懂得提高人格修養(yǎng)與提煉的人與此無緣,。 除了所謂正式的書法作品,那些書寫于平日的見其心性自然的信札,、隨筆尤其珍貴,。在那一刻,,他們根本沒有想什么創(chuàng)作問題,有的只是天性自然的流露與熟練的書寫,,享受著過程,,并得到愉快的結果。它是另一種“煙云供養(yǎng)”,,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充滿靈性的偉大之所在,。除了技巧與氣韻,書法作品的其他文化氣息與文化價值也許更加重要,,尤其是當它們出自人格高尚,,并對中國文化有獨特建樹與貢獻的學者之手的時候。僅憑文化貢獻,,他們的書法就足以傳之不朽,。 馮友蘭先生并不以書法見長,但幼年堅實的書寫訓練基礎,,高深的學養(yǎng),,加上數十年如一日自然隨意的書寫,使得其書法含蓄蘊藉,,彬彬儒雅,,親切動人。這樣的氣韻格調,,是現在的絕大多數所謂“書法家”們難以企及的,。而馮友蘭先生只是那個逝去的時代士大夫知識分子文化藝術修養(yǎng)普遍高深的一個縮影。 反觀當下的中國書壇,,稱得上文化人的書法家萬里無一,。文化修養(yǎng)的低下造成了書法品格的普遍低下,丑陋狂怪充斥書壇,。除了所謂技巧的“突破”,,幾乎看不到有價值的書寫,這才是真正的悲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