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jīng)歷了唐朝那不堪回首的“裸退時代”之后(詳情請見《太上皇不高興》),,太上皇的命運自宋朝開始發(fā)生了深刻而戲劇性的轉折。 宋明清三朝共出了6位太上皇,,與唐朝流行的“逼宮”相比,,這些太上皇的退位以自愿居多,完全缺乏如“玄武門之變”和“馬嵬之變”這樣的宮斗大場面,;除國破家亡的宋徽宗和精神崩潰的宋光宗之外,,這一時代的太上皇退休生活也來得愜意得多,不僅不用看皇帝臉色更別說要過軟禁生活,,而且權力多凌駕于皇帝之上,,在政治生活上往往是典型的“退而不休”。 按說明英宗的太上皇生活并不如意,,也曾形同軟禁,,但他卻在任上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偉大“逆襲”,重新上崗,,為這一時代的太上皇光輝歲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編輯配圖;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連出四個太上皇 中國歷史上太上皇最為密集的年代就發(fā)生于宋朝,。從宋高宗趙構開始,,到宋孝宗趙眘,再到宋光宗趙惇,,連續(xù)三任皇帝都坐了太上皇,,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朝內禪”。如果考慮到宋徽宗趙佶是宋高宗的父親,,說宋朝連續(xù)出了四個太上皇也算靠譜,。 雖說頂著個藝術家的稱號,但宋徽宗的退位絕不是什么淡薄權位,,而是典型的臨陣脫逃,。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在滅遼后大舉南下,,宋徽宗眼見不妙,,便決定南逃東南避禍,他的本意是讓太子趙桓監(jiān)國替他留守開封,,但朝中士大夫們卻不干了,,你皇帝逃可以,留太子做替死鬼也可以,,但必須傳位太子才能走,。一心南逃的宋徽宗見狀也很痛快,,便于當月月底發(fā)過罪己詔之后,傳位欽宗趙桓,。當時才四十三歲的宋徽宗還承諾“裸退”,,絕不做一個干涉朝政的太上皇。 但誰知道,,當太上皇安全跑到東南之后,,保命已不是第一要務,便又產(chǎn)生對權位的貪戀之心,。在徽宗身邊,,聚集了當年身邊的眾多重臣,他便也在東南開始又發(fā)起了“圣旨”,,不許東南各地駐軍開赴開封勤王,,連物資也搞起了“禁運”。很難說,,徽宗當時是不是產(chǎn)生了“劃江而治”,,在東南另立小朝廷的想法。 一開始,,宋欽宗還實在沒有精力去對付太上皇,,忙于應付金兵圍城的燃眉之急。但在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金軍撤離開封以后,,宋欽宗便迫不及待的對太上皇出手了。此時的復雜情況,,用當時著名的太學生陳東的話來說就是“江浙之變,,蕭墻之禍,不可不慮,。”顯然,,對于宋欽宗而言,,攘外是必先安內的。 宋欽宗的對策是,,盡快將太上皇從東南遷回開封,,免得有另立中央的風險。在兒子的壓力之下,,特別是此前飽受“花石綱”之苦的東南對于這位太上皇也民怨極大,,宋徽宗在四月還是被迫回到了開封。 讓太上皇沒想到的是,,他這次一回,,立即就進入了被軟禁狀態(tài),。欽宗聽從了大臣耿南仲“盡屏道君左右內侍”的建議,將徽宗身邊的宦官被清洗一空,,都換上了欽宗的人,,若干年后,甚至連宋高宗都憤憤斷言:耿南仲“離間兩宮,,其罪甚大”,。對此,《宋史·欽宗本紀》倒是玩起了春秋筆法,,隱晦的說了一句“令提舉官日具太上皇帝起居平安以聞”,。 被軟禁之初,太上皇和皇帝尚有書信往來,,寫信時往往語帶諷刺的“自稱老拙,,謂上為陛下”。但在這年十月的太上皇44歲生日宴會上,,雙方的矛盾徹底爆發(fā),。據(jù)《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太上皇“滿飲,,乃復斟一杯以勸上,。而大臣有躡上之足者?!闭f白了就是,,大臣擔心太上皇給皇帝喝的是毒酒,勸告皇帝別喝,,于是,,欽宗“堅辭,不敢飲而退”,,徽宗“號哭入宮”,。 正當宋欽宗將“攘外必先安內”進行的如火如荼之時,金兵在此時兵臨城下,,這對父子的“靖康內訌”以雙雙成為亡國被俘之君而告終,。據(jù)記載,父子相見于金營,,先是“號泣久之”,,徽宗之后便斥責欽宗:“汝聽老父之言,不遭今日之禍,?!弊顩]品的是,徽宗竟然上書金軍統(tǒng)帥“撇清”自己的責任,,聲稱自己早就不干預朝政,,之后金國與宋朝的不愉快和自己沒有關系,。 令人唏噓的是,在悲慘的戰(zhàn)俘生涯中,,在失去了皇權的誘惑之后,,這對父子終于重歸于好,像普通父子那樣相依為命,。一次不堪凌辱的徽宗準備懸梁自盡,,為欽宗所救,父子抱頭痛哭,;數(shù)年后當徽宗死后,,金人將徽宗尸首架到石坑上焚燒,燒到半焦爛時,,用水滅火,,將尸體扔到坑中,據(jù)說,,如此可使坑里的水做燈油,。欽宗悲傷至極,也要跳入坑中陪葬,,但被人拉住,,而理由僅僅是——活人跳入坑中后水就不能做燈油用了。 我猜,,當太上皇去世的那一剎那,,他心中最恨的兒子早已不是當年和他斗得你死我活的欽宗,而是那個始終不肯“迎二帝”帶他回家的兒子趙構,。 趙構,,后來也做了太上皇。趙構這個太上皇最為特殊的是,,他傳位的人竟然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原因也挺齷齪,某次趙構在揚州行床笫之歡的的時候,,突然聽到了金兵奔襲的消息,,從此驚嚇得喪失了作為一個男人的資格。 雖說不是傳位兒子,,但趙構退位卻堪稱毫不戀棧,讓后世的史家捧上了天,,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就將這次退位視為千古所未有的和諧,。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高宗禪位于孝宗,,難得的是,,高宗在禪位儀式不僅沒放話說以后仍要“抓大事”,,還自我批評稱“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賴卿等掩覆”,,完全一副卸了擔子如釋重負的模樣,。 趙構退位后,和寒窗十年的中學生上了大學后的放羊沒什么區(qū)別,,完全是享樂主義當頭,。他玩得一點都不比父親徽宗的“花石綱”小,一出手就是大手筆,,將西湖水引入退居的德壽宮內,,主打人造西湖;每月光零花錢四萬貫,,過生日時還讓孝宗奉上重金作為厚禮,;最不像話的是,太上皇還做起了“尋租”和偷稅的生意,,他從孝宗那里要來了“免稅權”,,然后高價向外賣出,最后鬧到連拉糞船也都插上德壽宮的旗幟,,榮登當時最流行的政治笑話之一,。 從這個角度來說,宋孝宗和太上皇的關系簡直是一種“歲幣”關系,,就像宋朝和遼國金國的關系差不多,,你給我錢花,我還你一個平安,。 雖說宋高宗在退休后忙于享受不太干預朝政,,《宋史》也特別稱贊孝宗“能盡宮廷之孝”,但余英時先生在《朱熹的歷史世界》中卻指出這一切只不過是表象,實際緊張與沖突在日常屢見不鮮,,甚至將兩人的關系定義為乾隆與嘉慶的關系,。先不說余先生是否對宋高宗要求過于苛刻,畢竟高宗與孝宗的關系大體上還是維持的不錯的,,但余先生有一點肯定沒說錯,,和戰(zhàn)大計仍決于太上皇?!端某勔婁洝分芯驼f,,孝宗經(jīng)常向高宗力陳他出兵北伐的建議,一次太上皇終于忍無可忍,,明確告訴皇帝:等我百年之后,,你再討論這事吧(“大哥,俟老者百歲后,,爾卻議之”),。自此,,孝宗再也不敢提起北伐這個話題。 在我看來,,高宗與孝宗關于北伐的分歧與其說是“權力之爭”,,更不如說是“政見之爭”,畢竟,,高宗退休后明確要保留的權力也只有“和戰(zhàn)”的決策權,。對于高宗而言,與金的議和政策或許是長時間的習慣,,更可能是他一生功過的關鍵所在,,他不容許繼任者有所質疑甚至改道行之。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在做了創(chuàng)中國歷史之最的二十六年太上皇之后,,宋高宗駕崩,享年八十一歲,。對于宋孝宗來說,,這之后本是他獨立執(zhí)掌整個帝國的難得機遇,但沒想到,,僅過了一年多(淳熙十六年二月),,孝宗便又禪位給兒子宋光宗趙惇,自己也做上了太上皇,。 宋高宗駕崩后,,尚是太子的宋光宗便已蠢蠢欲動,還曾公然發(fā)出過“臣發(fā)已白”的抱怨,,希望父親效法高宗,,早日將皇位傳自己。心愿得償之后,,宋光宗卻失望的發(fā)現(xiàn),,太上皇完全沒有徹底交權頤養(yǎng)天年的想法。孝宗退位之初,,先是為兒子指定了他自己的近臣周必大任左相,,又是要求兒子“一月四朝”,以求借此來間接控制朝中大政,。 如果說宋光宗自己出面和太上皇暗暗爭奪皇權也就罷了,,光宗的皇后李鳳娘也極力攛掇皇帝和自己的公公作對,一次在立太子的問題上,,這位李皇后竟然就干脆自己和太上皇當面吵了起來,,惹得孝宗勃然大怒。 在這場宮斗即將進入高潮之際,剛即位兩年多的宋光宗突然患上了精神病,。據(jù)余英時先生考證,“我現(xiàn)在可以很負責任地指出,,光宗的精神失常主要是孝宗的壓力逼出來的”,,而在這其中,李皇后與太上皇的交惡直接讓光宗陷入了“雙面膠”的窘境,,對于光宗的病也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 得病之后,宋光宗又做了兩年多皇帝,,期間基本上就斷絕了太上皇的來往,,任憑大臣用孝道相逼,他就是不去,,甚至在太上皇于紹熙五年(1194年)年初患重病后依然如是,。這年六月,當傳來太上皇駕崩的消息之后,,宋光宗竟然拒絕服喪,,酒照喝,舞照跳,。這下可惹了眾怒,,要知道,這已是理學的時代,,不孝特別是皇家的不孝簡直是大逆不道的,,當時甚至已有了兵變的征兆,朝野都以為“覆亡禍變,,倏忽目前”,。 在太上皇出殯的前一天,眼見宋光宗已不可能親自出現(xiàn)主持這一意義重大的儀式,,朝中大臣們只得上奏太皇太后吳氏(高宗之妻),,緊急推出了光宗的皇子嘉王趙擴,宣布由他繼承皇位,,從而主持宋孝宗的大喪,。宋寧宗趙擴,也由此成為了歷史上唯一一個因為沒有人主持皇家葬禮,,而即位的皇帝,。 據(jù)說當這位資質平庸的嘉王聽說了即位的消息之后,嚇得繞著殿柱逃避不止,,連說“做不得,,做不得”,后來在太皇太后的“逼迫”之下”,才勉強同意,。太皇太后后之后也主持了一場太上皇(宋光宗)缺席,、新皇帝勉強的內禪儀式。 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宋光宗就這樣成為了太上皇,,在他不犯精神病的清醒時刻,他始終拒絕接受退位的現(xiàn)實,,時而失聲痛哭,。在痛悔與瘋癲的間或之中,太上皇竟然還衣食無憂的活了六年之久,。 正是由宋寧宗開始,,南邁開了走向衰敗的第一步。 國家囚徒的逆襲 如果說宋徽宗是因為擔心被俘而南逃成為了太上皇的話,,明英宗則是因為被俘而被動(非被迫)成為了太上皇,。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七月,三十萬明軍在土木堡之變中土崩瓦解,,明英宗朱祁鎮(zhèn)也成為了瓦剌的俘虜,。被俘之初,瓦剌感覺奇貨可居,,帶著明英宗在邊境招搖撞騙,,試圖以皇帝的名義誘騙邊城投降。 明朝那邊自然也不甘受制于人,,當年九月,,孫太后與于謙等朝廷重臣立郕王朱祁鈺(英宗的弟弟)為帝,年號景泰,,尊英宗為太上皇,。朱祁鈺上臺后的表現(xiàn)也相當不錯,即位次月便在于謙的輔助下打贏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大明王朝也由此轉危為安,。 出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朱祁鈺對于迎太上皇南歸非常不積極,,英宗這個人質很久便完全失去了政治意義,,再加上,在戰(zhàn)俘營中成為太上皇的朱祁鎮(zhèn)據(jù)說很有些交際能力,,竟然和包括也先在內的瓦剌權貴有了相當好的私交,,被俘后的次年(1450年),明英宗竟然被也先放回了北京,,據(jù)說分別時,,兩人還做淚灑惜別狀,。 一回北京,在瓦剌明為戰(zhàn)俘實為貴客的英宗便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囚徒,,連個盛大的歡迎儀式都沒有便被軟禁于東華門外的南宮,。封鎖一切政治生活倒也罷了,明英宗連基本的日常生活都未得不到保證,,由于門窗緊閉,,門鎖灌鉛,吃飯都只能開一個小窗傳遞,,據(jù)說由于餐飲標準不高,英宗的錢皇后還不得不做些針線活來貼補家用,。景泰帝后來竟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為了避免有人與英宗聯(lián)系,派人將南宮的樹木全部伐光,。據(jù)《明史》記載,,在太上皇的生日以及過年之時,百官們都曾聯(lián)名要求朝拜太上皇,,“皆不許”,。 朱祁鈺登基之時,曾承諾將來傳位于英宗之子而不是自己的兒子,。但即位四年之后(景泰四年,,1453年),朱祁鈺便打破了金口玉言,,廢了英宗長子朱見深的太子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但誰料沒幾年這個兒子還死了,。 做了七年國家囚徒之后,,明英宗突然迎來了命運的轉機。雖說朱祁鈺為了防范太上皇可謂是機關算盡,,但誰料景泰八年正月(1457年),,朱祁鈺突發(fā)重病,大將石亨,、大臣徐有貞聯(lián)合太監(jiān)曹吉祥隨即發(fā)動政變,,半夜將英宗從南宮帶出入皇宮正殿,次日上朝時英宗突然出現(xiàn)宣布復位,,群臣在驚駭之中也只得奉旨,,史稱“奪門之變”。 英宗復辟之后,,迅速將病中的景泰帝廢為回當年的封號郕王,,趕到“西內”囚禁了起來,。病怒交加的朱祁鈺在不久后就一命嗚呼,時年僅三十歲,。英宗的回應是,,將弟弟之前給自己造的“壽陵”直接毀掉,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一直到成化十一年,,當年被朱祁鈺廢掉的那個太子朱見深即位之后不念舊惡,為叔叔“平反”,,才重新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之號,。 朱見深當時的理由是,父皇明英宗生前受奸臣挑撥,,之后悔恨不已,,沒來得及為叔叔平反就駕崩了,現(xiàn)在他只是為了酬父皇未完成之愿而已,。 嘉慶:畢竟不是光緒 對于乾隆這位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太上皇,,余英時先生在《朱熹的歷史世界》中給出了一個相當簡明的闡釋:太上皇與皇帝嘉慶的關系,就好比慈禧與光緒的關系,。 余先生的比喻可能過于夸張,,但以皇權而言,乾隆無疑是歷代太上皇中權力最大的,,從執(zhí)政到訓政,,退位和不退位沒有什么差別,嘉慶行使的不過是禮儀上的權力,。不過和光緒相比,,嘉慶是要幸運得多,一是他從未有過通過宮廷政變而親政的想法,,不然結果一定是被廢,;二是他活得畢竟比乾隆要久,太上皇駕崩后他終究當了22年的實權帝王,,不像光緒和慈禧前腳后腳死,,一天乾綱都未獨斷過。 乾隆是個愛面子的帝王,,他在即位之初曾發(fā)下誓言,,最多在位60年,絕不超過皇爺爺康熙的61年,。在1796年的正月初一,,將六十年之期用得非常充分的乾隆宣布傳位十五子嘉慶,在當天的傳位儀式上,,據(jù)說乾隆當時就是不肯將皇帝玉璽交出來,,實在是因為不合禮制,,最后才悻悻地交了出來。 玉璽可以交,,權力是不會交的,。乾隆讓位時就宣布,自己身體康健,,經(jīng)歷充沛,,仍要送新皇帝一程。一開始乾隆還聲稱要發(fā)揚風格,,將養(yǎng)心殿讓與兒子,,因此還專門修了做寧壽宮給自己,誰知后來也就不了了之,,他一直到死都沒從養(yǎng)心殿搬出來,。最扯的是,紫禁城內繼續(xù)使用“乾隆”的年號,,“嘉慶”的年號只對外不對內。 關于乾隆的太上皇生活,,我們實在是太過熟悉無甚可說了,,平日里流傳最廣的就是和珅利用太上皇口齒不清實際上把持了朝政,讓嘉慶懷恨于心,,等乾隆駕崩后,,就有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孟森在《清史講義》中記錄了一則有趣的段子,,說和珅為了討好嘉慶,也經(jīng)常將太上皇的旨意拿去匯報給嘉慶,,誰知嘉慶根本不接招,,自稱“惟皇爺處分,朕何敢與焉”,,于是和珅愈加跋扈,。 雖說乾隆這種退而不休的狀態(tài)貌似盡人皆知,但正如孟森所說,,其實正史中“然無正大之記載”,。這方面最權威的史料來自當時朝鮮使臣的見聞,據(jù)孟森引的《李朝實錄》,,乾隆在接見朝鮮使臣時曾明白的不能再明白的表示:“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歸我辦”。還說什么嘉慶在陪太上皇時,,太上皇笑他就跟著笑,,太上皇高興他就跟著高興,,簡直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在當了三年太上皇之后駕崩。父皇駕崩次日,,嘉慶便對和珅下手,,到了正月初八,更是直接將和珅送入天牢,。 壓抑了那么多年,,嘉慶終于迎來了自己的時代,,盡管這又是一個由盛轉衰的轉折時代。(責任編輯:楊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