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縣石窟寺
中國北魏至宋代佛教石窟寺。位于河南省鞏縣孝義鎮(zhèn)東北九公里的寺灣村東,。創(chuàng)建于北魏, 原名希玄寺,。據唐龍朔二年 (662)《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記載,北魏孝文帝在此創(chuàng)建伽藍,。
明弘治七年(1494)重修碑載:“自后魏宣武帝景明之間,,鑿石為窟,刻佛千萬像,,世無能燭其數者,。”嗣后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唐等各代相繼增鑿龕像,,歷經四百多年?,F存石窟前的木構建筑為清同治年間所修。寺南臨洛水,,背依大力山,。山的上部為厚4.50米的黃土層,下為巖石層,露出地面的部分厚20米。石窟群就開鑿在巖石層上?,F有主要洞窟 5個,,千佛龕 1個,摩崖造像3尊及歷代造像龕328個,??傆嫶笮≡煜?743尊,造像題記及其他銘刻 186則,。造像題記包括北魏3則,、東西魏10則,、北齊29則、北周2則,、唐代85則,、宋代 2則、時代不詳的30則,。鞏縣石窟具有布局嚴整,、內容豐富、雕飾精備,、設計統(tǒng)一等特點,,是中原地區(qū)的一處重要佛教石窟。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鞏縣石窟的主要洞窟是繼洛陽龍門石窟之后開鑿的,,上承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雕造遺風,簡雅洗練,,成為北魏晚期風格的典型,,而且還孕育著北齊、隋代雕刻藝術的萌芽,,在中國古代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各窟被盜嚴重,。第 3,、4、5窟及千佛龕被泥砂淤埋三分之二以上,。1954年清理了各窟內的淤土,,新建了石窟寺保護房。1973年以后,,國家多次撥款對石窟寺進行了全面化學合劑技術粘接,、勾縫、修補,。另外還修建了大型排水溝,,擴建圍墻和其他建筑。1954年起由石窟寺小學負責保護,。1987年建立鞏縣石窟寺文物保管所,。
; |
|
來自: 山鄉(xiāng)武俠 > 《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