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于2009年10月,,在復興中醫(yī)網的經方師承班,,通過網絡的平臺跟從經方名家馮世綸教授學習經方,雖進步很大,,但對于疑難雜病的診治還是力不從心,,面對有幾十個癥狀的患者無從下手,故于今年來京侍診馮老,。侍診以來,,受益匪淺,馮老臨證辯證仔細,、快捷,,藥簡而效彰。對待患者和學生的態(tài)度謙和,,很多外地的患者學生慕名而來求醫(yī)求學,。在繁忙的臨床和學術活動的同時,,馮老還不余遺力地傳承經方,,實為經方人的楷模。
案例
王某,,女,,63歲。2011年5月20初診,。
病情:患者自述2年前,,乳腺癌術后化療吹空調,導致上身熱,,下身冷,,胃部自覺冒風,冷風刺激則胃痛,,無胃脹(上身穿的羊毛馬甲,,下身穿的棉褲套的絨褲,胃部裹著羊毛皮肚兜,,腳上穿棉鞋,,當天的溫度是28度左右),足冷(晚上睡覺沒脫過襪子),,口微干,、不苦,,動則汗出多,上半身出汗,,下半身不出汗,,乏力,納差,,夜尿頻3-4次,,大便日一行,有下墜感,,肛管炎,,無頭痛,無惡心,,無關節(jié)疼痛,。舌質暗、苔白,,脈細,。
(患者自述吃了兩年的川附子了,哪個醫(yī)生都開川附子,,患者對附子已經失去信心了,,就對醫(yī)生說:“不要給我吃附子了”。醫(yī)生答:“不開附子,,我就不會治你的病了,。”)
辯六經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外邪里飲)
辯方證屬五苓散加黃芪湯方證
處方:桂枝10克 茯苓15克 澤瀉10克 蒼術15克
豬苓12克 生黃芪15克
七劑
煎服方法:
1,、泡1小時,,煎15分鐘,1劑2煎,。
2,、日二服:上午9~10點,下午3~4點,。
2011年5月30日二診
病情:流鼻涕,,易感,晨起口干,,上半身出汗,,惡風,下半身惡寒明顯改善,胃遇冷風腹瀉,,大便日一行,,肛門墜脹,矢氣多,,夜尿2-3次,,乏力,晚上腿酸脹,,足涼,,舌質暗、苔白,,脈細,。
(患者自述服了三付藥就脫了棉褲、棉鞋,、羊毛肚兜,,晚上睡覺也不用穿襪子了,來診時上身穿的長袖單衣,,下身穿的襯褲,。)
辨六經屬太陽、陽明,、太陰合?。ㄍ庑袄镲嫞?/p>
辨方證屬五苓散加黃芪、生龍牡湯方證
處方:桂枝10克 茯苓15克 澤瀉10克 豬苓12克
蒼術15克 生黃芪15克 生龍牡各15克(同煎)
七劑
煎服方法同上
2011年6月13日三診
病情:背痛惡寒,,下半身惡寒改善,,腨酸脹,足涼,,口微干,,胃惡寒,,遇冷則胃痛腹瀉,,不打嗝,納增,,乏力,,眠差,夜尿1-2次,,矢氣多,,肛門下墜感,舌紫暗,、苔白,,脈細。
辨六經屬太陽、太陰合病兼血虛夾濕
辨方證屬黃芪建中湯合赤小豆當歸散加阿膠湯方證
處方:桂枝10克 白芍18克 當歸10克 生姜15克
生黃芪15克 炙甘草6克 阿膠珠10克 大棗20克
飴糖45克(分沖)
七劑
煎服方法:飴糖用藥汁沖服,,余同上,。
患者正在治療中。
辨六經
一診
1,、上半身汗出多,,惡風、惡寒重為表虛寒,。
2,、口微干,不嘔,,可知不在少陽,。口干還可見于陽明,、瘀血,、停飲和厥陰,陽明口干喜飲,,瘀血證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而且有瘀血的癥狀如瘀斑、其人如狂,、其人發(fā)狂,、固定部位疼痛等,停飲口干則飲而渴不止或水如即吐,,厥陰口干是津液虛和上熱所致,。口干具體屬于那個經,,還要看其它的兼癥,,綜合分析。
3,、胃遇冷痛,、納差、肛門下墜感,、下半身無汗惡寒重,、足涼、夜尿頻,、乏力為里飲所作,。
4、脈細為汗出多,、夜尿頻之應,。
從以上四條綜合分析,,即辨出六經當屬太陽、陽明,、太陰合?。ㄍ庑袄镲嫞?/p>
辨方證
《傷寒論》71條“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從71,、73,、156條可知:微熱、汗出,、渴,、小便不利,這種外邪里飲,,五苓散主之,。此患者惡風重,表虛甚,,是黃芪證,。選方:五苓散加黃芪湯方。
五苓散加黃芪湯方證與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的鑒別
相同點:上熱下寒,、汗出,、口干,、足冷,、納差、小便不利,、脈細
不同點:
1,、前者上熱,、汗出多,是表虛不固和陽明熱蒸,,用桂枝黃芪解表固表,,澤瀉和豬苓利小便兼清上熱;后者上熱,、但頭汗出,,是半表半里熱而且津液虛,所以只有但頭汗出,,用柴胡,、黃芩、生牡蠣清熱,。
2,、前者下寒是水飲內停、水性寒,、水趨于下,,故下肢惡寒重,用茯苓,、蒼術,、澤瀉、豬苓利水飲,;后者下寒則是胃虛,,津液血液不達四末則足冷,用干姜,、炙甘草健胃生津,。
3、前者口干是水飲內停,,舊水不去,,新水不生,飲不上承,,飲而渴不解兼有陽明熱,,用茯苓、蒼術利飲,,豬苓,、澤瀉清熱利飲;后者口干是津液虛及飲?;療?,在利飲的同時用瓜蔞根、生牡蠣潤燥止渴,,用干姜,、炙甘草健胃生津止渴,。
4、前者小便不利,,飲盛,;后者小便不利,津液虛,。(藥物同上條)
5,、前者納差是胃有寒飲;后者則是胃虛寒,。
6,、脈細同為津液虛。
附:《傷寒論》147條:“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寒熱往來,,心煩,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148條:“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
二診
諸證明顯改善,,辨六經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辯方證仍屬五苓散加黃芪湯方證,,加生龍牡增強清熱、斂汗之力,。
三診
1,、背痛惡寒,在表,。
2,、胃惡寒,遇冷則胃痛腹瀉,,為胃虛寒,。
3、口微干,,腨酸脹,,眠差,,考慮為汗出多,、小便數而致津血虛而致,。
4、夜尿1-2次,,尿頻已經不明顯,,飲已不明顯。
觀上四點,,辨為太陽,、太陰合病兼血虛夾濕
方選黃芪建中湯合赤小豆當歸散加阿膠湯方證,解表固表溫中,,養(yǎng)血利水,。
黃芪建中湯的辯證要點是:里急腹痛,汗出惡風明顯者,。
赤小豆當歸散的辯證要點是:血虛而兼有癰膿或水濕輕者,。馮老臨證常用此方,取其養(yǎng)血利水之功,,合方而治療泌尿系疾病和皮膚病效甚捷,。
外邪里飲病須細辨
外邪里飲證在《傷寒》和《金匱》有很多如:澤瀉湯方證、小青龍湯方證,、苓桂術甘湯方證,、苓桂棗甘湯方證、五苓散方證,、真武湯方證,、防己茯苓湯方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證,、茯苓甘草湯方證等等不勝枚舉。它們的治療是在解表的同時與以利飲 ,臨床須仔細鑒別,,方與證絲絲入扣才能顯效,。經方辨方證,就是要做到細致入微,。最后的落腳點就是方與證合拍,,就像機器的齒輪,齒和齒咬合才能轉起來,。正如胡老所說:方證是辯證的尖端,。同樣都是治療水飲的方子,但適應癥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不能隨便拿起個方子就用,,那是不靈的??梢妼W習《傷寒》要對每個方子都了然于胸,,做到心中有數,這樣臨證才能信手拈來,,應用自如,。
體會
這個患者剛進診室時,我就對她的印象很深,。天氣很熱,,但是患者穿的非常多,我特意看了看到底穿了多少,,下身穿的比我冬天穿的還多,。一看就是陽虛怕冷的狀態(tài),病家未開口,,就想開大劑量的四逆湯回陽救逆,。心里想:這種病太好治了,附子就可以搞定了,。善用附子劑的火神派鼻祖鄭欽安和現代的火神大家李可說過:附子是中藥里最熱的藥,,治療寒性病是首選?;颊叩牟∫蛴质前┌Y術后化療吹空調所致,,寒邪入里年久不愈,驅風散寒這是想當然的不二法門了,??墒邱T老不受后世病因致病理論和臟腑經絡辨證理論所囿,四診后得知患者曾經吃了二年的附子無功,,可見不是附子劑的適應癥,,依據四診辨六經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辨方證為五苓散加黃芪湯方證。其中竟然一克附子也沒放,,我想:這能有效嗎,?三付藥下肚,患者竟然脫下了棉褲,、絨褲,、棉鞋,這足以證明了馮老的辨證準確,選方無誤,,藥量得當,。胡老說:方證是辨證的尖端。馮老常說:要先辨六經,,后辨方證,,方證對應,藥量對應,,服藥方法對應,,才是經方治療疾病的原則,。胡老和馮老明確指出:《傷寒論》來源于《湯液經》,,而非《內經》,以《內經》釋《傷寒》是誤讀,,是誤解仲景之原意,。從這個醫(yī)案中我領悟到了,經方執(zhí)簡馭繁,,即不依據病因病機,、也不根據病名來遣方用藥,亦無須臟腑,、經絡,、五運六氣等《內經》中的中醫(yī)理論,而是依據患者來診時的具體癥狀表現,,析八綱辨六經,,再辨方證,有是證用是方,,宗仲景之意,,大道至簡,臨證應用藥簡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