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 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瓦氏夫人出生于廣西歸順州壯族土官岑璋之家,,原名岑氏瓦,。岑氏瓦跟隨在父親身邊,朝夕相處,,父親對家事,、州事的管理,對岑氏瓦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她因此諳熟理民之策,。 壯族自古尚武,在尚武精神環(huán)境里長大的岑氏瓦,,從小喜愛武藝,,史載:“她聰敏好學”,瓦掌握了不少兵法韜略,,練就一身過人的武藝,,其中最擅長的是雙刀。明末清初的吳殳曾在他的軍事著作《手臂錄》中的《雙刀歌》這樣贊道:“女將親戰(zhàn)揮雙刀,,成團雪片初圓月”,,足見岑氏瓦刀法純熟、自如,,得心應手,。岑氏瓦為人正直,助寡扶弱,,鄉(xiāng)里人都很愛戴她,。 時光流逝,,不知不覺數(shù)年過去,到了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田州州官岑猛慕名前來求親,。婚后,,少年夫妻恩愛異常,,并生下長男岑邦彥。田州府地處桂西的右江谷地中段,,峽谷平原連綿百里,,盆地開闊,物產(chǎn)豐饒,。州官岑猛在岑氏瓦的輔佐下,,內(nèi)修州政,外結流官,,一派政通人和的氣象,,百姓安居樂業(yè)。 明弘治年間,,朝廷在桂西大規(guī)模實行“改土歸流”,讓土司易地擔任流官,,以免坐大,,但土司多不愿離鄉(xiāng)赴職,一些邊州土司為了抑制朝廷“改土歸流”的政策,,不惜發(fā)動叛亂,,即田州之亂。為了權力之爭,,一時間,,岑氏宗族陷入刀光劍影的血雨腥風中,而勢力日強的田州府岑猛恃強凌弱,,壓迫其他州土,,攻城掠地,擴大地盤,。岑氏瓦看到岑猛的變化,,心中焦慮,不時勸告,,岑猛起初還能略聽一二,,時間一久,便心生厭煩,,又先后娶了妾侍,,生下邦佐、邦輔、邦相三子,。岑氏瓦無奈,,只得獨居衙外別館,教習兒子習文練武,,聊以度日,。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秋,岑猛襲殺龍州,,被泗城土司岑應與養(yǎng)子梁接覷了個空,,田州失陷,岑猛為將功贖罪,,應御史陳金的征調(diào),,率俍兵前往圍剿江西華林盜,所向無敵,,盜平后擢升為指揮同知,,“復知田州府事”。 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為報復泗城府土司對田州的進攻,,岑猛“以異姓亂宗,冒襲州事”為由,,并約南丹,、那地、東蘭諸州同姓土司合兵問罪梁接,,岑猛親率俍兵進攻泗城,,梁接哪里抵擋得住大兵壓境,岑猛連拔六寨,,攻破泗城,,梁接畏懼,逃至明軍寨中,,重賄參將沈希儀,,讓他誣告岑猛造反。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都御史姚鏌率軍8萬進攻田州,,岑猛、岑邦彥被殺,。姚鏌入駐田州,,縱兵掠奪,引起岑氏土官們的反抗,,“田州之亂”更趨復雜和混亂,。次年,,朝廷派左都御史王守仁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前來平叛,當王守仁了解到岑猛因為勢所逼并非反叛時,,他改“興師征剿”為“懷柔之策”,,一面為岑猛平反安撫叛眾,一面奏請朝廷由岑猛長孫岑芝襲田州土司,,岑氏瓦輔政,,岑邦相攝行州事。在王守仁奏章呈文上報時,,認為岑猛和岑氏瓦是同宗同姓通婚,,有違朝廷“三綱五常”的倫常,,便將岑氏瓦改名“瓦氏”,。 此后,田州府內(nèi)爭奪權力的斗爭愈演愈烈,,家族陷入風雨飄搖之中,,瓦氏從幕后走到了田州的政治舞臺前,她以重振田州為己任,,力挽狂瀾,,獨撐危局,先后粉碎了岑邦相和岑邦輔勾結各路土司奪嫡篡位,,欲侵吞瓦氏祖孫的“官給養(yǎng)田”,,陷田州于禍亂的陰謀,經(jīng)過一番殊死爭戰(zhàn),,瓦氏力克時艱,穩(wěn)定了田州的政局,,贏得了田州幾十年的和平安定,。《百粵風土記》贊曰:“田州臨大江,,地勢平衍,,沃野方數(shù)百里,精兵萬人,,一呼即應,。” 《田陽縣志》又記載:“嘉靖七年,,交趾兵侵犯湖潤邊境,,土官岑璋向其女瓦氏夫人求助?!蓖呤戏蛉说糜?,率領田州兵開赴歸順,,助父抗擊交趾,保家衛(wèi)國,。交趾(越南)以象隊開路,,瓦氏父女指揮鏢手放飛鏢,弩手射毒箭,,專打大象眼睛及前額要害,,很快象隊就亂了陣腳,瓦氏夫人抓住戰(zhàn)機,,揮劍率隊沖殺,,直搗敵兵營寨。 雍正《廣西通志》記載:“瓦氏朝夕語以朝廷恩德,,二十九年,,芝從征海南,沒于王事,。瓦撫曾孫太壽,,太壽夭,復撫太祿,,凡州之利害,,躬為規(guī)劃,內(nèi)外凜然,?!贬ヂ蕚Z兵赴海南平叛,戰(zhàn)死沙場,,留下長子年僅4歲,,小兒尚在襁褓,瓦氏不得已,,又擔負起撫育重孫的重任,。 聽調(diào)江浙 抗倭揚名 明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大舉入侵江浙沿海,。史載:“倭寇連艦數(shù)百,,蔽海而進。一時浙江東西,,大海南北,,濱海數(shù)千里,同時告警,?!薄皪u倭之變,東南之民,,焚劫殆盡”,。倭寇的橫行,,使得人民無處安身,不得不離鄉(xiāng)背井躲避倭寇,。福建巡撫譚綸,、總兵俞大猷、參將戚繼光領導東南沿海軍民浴血奮戰(zhàn),,抗擊倭寇,,危難關頭,明廷詔令兵部尚書張經(jīng)總督各路兵馬前往江浙抗倭,。 張經(jīng)曾總督兩廣軍事,,深知廣西俍兵勇敢善戰(zhàn),他指出:“寇強民弱,,非藉俍兵不可,。”《明實錄·世宗實錄》記載,,朝廷決定征調(diào)田州等地俍兵出征,,“起原貴州總兵白泫及廣西都司指揮鄒繼芳,俱充游擊將軍,,往田州,、歸順、南丹,、東蘭,、那地調(diào)集俍兵5000人,各帥至浙直御倭”,,瓦氏接到征調(diào)詔令,,已近花甲之年,長曾孫繼襲岑芝職,,次曾孫年幼,,皆不能勝任軍職,便請求督府允許她親自帶兵出征,,張經(jīng)素知瓦氏夫人精通武術,有膽略,,便從其所請,,并授予“女官參將總兵軍銜?!?/span> 聽調(diào)隨征,,是明王朝定給土司的義務,瓦氏夫人帶領田州,、歸順,、南丹,、東蘭、那地等地俍兵6853人,,戰(zhàn)馬450匹從田州城出發(fā),,經(jīng)過數(shù)千里的長途跋涉來到浙江嘉興。她見到張經(jīng)時講的第一句話就是:“是行也,,誓不與賊俱生,!”嘉靖三十四年三月初一,張經(jīng)委派瓦氏軍駐防蘇州,,在城外楓橋安營扎寨,,瓦氏夫人嚴格要求部眾,整肅隊伍,,徐宗藩《松寇紀略》載:“瓦氏雖婦人,,軍法甚整,下無侵”,;采九德《倭變事略》中說:“以婦人將兵,,頗有紀律,秋毫無犯,?!?/span> 蘇州知府林懋舉“倚”俍兵為強,率兵與俍兵一道,,投入了抗倭的斗爭中,。《吳江縣志·倭患事略》載:“蘇州知府林懋舉以俍兵至,,兵威大振,,賊退守王江涇,明日,,進至平旺”,,瓦氏進駐蘇州,倭寇進犯,,瓦氏與官兵南北夾擊,,把倭寇合圍在盛墩,直殺得倭寇只有招架之力而無還擊之功,,“斬首級一百余,,戰(zhàn)至楊家橋,又斬首二百余,,遠近稱快,,更盛墩之名為勝墩”。這一勝利打開了抗倭戰(zhàn)場的新局面,。 初露鋒芒的俍兵在蘇州駐守月余,,隨即被派駐金山衛(wèi),,這里南瀕大海,北連松江,,西控浙東,,東扼倭寇巢穴柘林,是當時浙直的戰(zhàn)略要地,,倭寇據(jù)守在川沙洼和柘林,,經(jīng)冬涉春,時常有新的倭寇補充隊伍,,令“地方甚恐”,。四月初九日,倭寇3000余人突然侵犯金山衛(wèi),,總兵俞大猷率兵迎擊,,陷于倭寇重圍,形勢十分危急,,瓦氏夫人聞訊,,率俍兵縱馬奔突沖擊敵陣,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記載:“國朝土官妻瓦氏者,,勇鷙善戰(zhàn),,舞戟如飛,倭奴畏之”,,紛紛抱頭鼠竄,,瓦氏部下“一兵年甫弱冠,獨奮身沖鋒,,連殺七賊,,眾兵乘勢追擊,斬獲數(shù)十,,賊皆潰逃”,,這些振奮人心的描述,把瓦氏夫人的英雄本色呈現(xiàn)在后人的面前,。 倭寇不甘失敗,,五月集結4000余人進犯,總督張經(jīng)分遣參將盧鏜等“督俍,、士兵,,水陸擊之”,這是由張經(jīng)策劃部署的王江涇之戰(zhàn),,取得了抗倭的關鍵性勝利。張經(jīng)部署總兵俞大猷,、參將宗禮統(tǒng)兵三千與俍兵鉤刀手兩千設下埋伏,,讓瓦氏夫人把倭寇從巢穴柘林中引出,,俞大猷和宗禮分兩翼夾擊,俍,、官兵乘勝追殺,,斬首二百五顆,殺得倭寇恨不得找個地方躲起來,。 倭寇一路向西進入浙江嘉興,,俞大猷率瓦氏尾隨追擊,將倭寇趕入預先設計好的大伏擊圈內(nèi),,瓦氏率部回防金山固守打援,,總督張經(jīng)和浙撫胡宗憲追賊至王江涇,倭寇逃竄到石壙灣,,但張經(jīng)預伏的保靖宣慰司土司彭藎臣因為新到,,不諳地形敵情,倭寇這網(wǎng)中之魚拼死相搏,,彭藎臣失利,,此時胡宗憲適時來到,他令人取來毒酒一百多壇,,挑選有膽有識的士兵衣冠齊整,,“駕輕舟為犒師狀,載向賊所,,遇賊棄舟而走”,。猶如困獸的倭寇饑乏難耐,絲毫不懷疑酒中有毒,,一個個開懷暢飲,,中毒而死數(shù)百人。明朝官兵兵分三路,,前鋒佯攻,,左右夾擊強攻,倭寇大敗,,倉皇沿運河北逃至平望,。張經(jīng)“委俞大猷督彭翼南率永順土兵由泖湖間道趨平望以扼賊路,令湯克寬引舟師從中擊之”,,倭寇又被胡宗憲帶領的俍兵,、浙兵、鄉(xiāng)兵攔住,,狼狽逃奔王江涇,,以求固守待援,這時,合圍之勢已經(jīng)形成,,張經(jīng)親臨督戰(zhàn),,龜縮在王江涇的倭寇被斬“一千九百有奇,焚溺者無算”,,當他們逃向金山衛(wèi)的時候,,瓦氏把倭寇殘兵敗將一掃而光。王江涇大捷扭轉了我軍民抗擊倭寇斗爭的形勢,,堅定了廣大軍民戰(zhàn)勝倭寇的信心,。瓦氏夫人率領的俍兵在這場戰(zhàn)爭中擔任引敵以及尾擊、打援和圍殲逃敵的任務,,其獨立作戰(zhàn)的功勞,,不可抹殺。 瓦氏率俍兵到江浙抗倭,,在東起上??h,西至嘉興府,、南至金山衛(wèi),、北至姑蘇城的廣闊戰(zhàn)場上,轉戰(zhàn)千里,,經(jīng)歷金山衛(wèi)之戰(zhàn),,王江涇之戰(zhàn)、陸涇壩之戰(zhàn),、柘林之戰(zhàn),、雙溪之戰(zhàn)、昆山之戰(zhàn)等大小惡戰(zhàn)10余場,,屢建奇功,,在江浙沿海有民謠“花瓦家,能殺倭”廣為傳頌(壯族花,、瓦同音),,當?shù)剡€有平倭墩、大捷山等遺跡,。瓦氏英勇善戰(zhàn),、大敗倭寇的事跡被廣為傳揚。 瓦氏夫人戰(zhàn)功卓著還得到了嘉靖皇帝的嘉獎,,《明史》載:“以殺賊多,,詔賞瓦氏及其孫男岑太壽、太祿各銀二十兩,,綻,、絲二表里,,余令軍門獎賞”。 文化交流 澤被后人 瓦氏夫人之所以能在戰(zhàn)場上令倭寇膽戰(zhàn)心驚,,除了俍兵精武強悍,、勇猛無畏外,還得力于《岑氏兵法》的精髓,,這是一部實戰(zhàn)性很強的兵書,書中記有“四不許和六斬”軍律,;還載有“陣略”,,八種陣略稱為“天狼八陣”(岑族有狼圖騰,所以俍兵也稱狼兵),,軍紀嚴明,,講究協(xié)同作戰(zhàn)的俍兵用“鴛鴦陣”對付倭寇,是克敵制勝的法寶,,《岑氏兵法》的“器略”中記載刀,、槍、劍,、戟,、鏢、弩等8種武器均為實用兵器,,并配兵譜,、拳譜和腿法,所以,,瓦氏手下的俍兵個個武藝超群,,威武彪悍。 瓦氏還特別體恤士兵,,常常在行軍打戰(zhàn)的間隙帶領士兵上山狩獵,,以改善大家的生活,至今還有兩首民歌流傳在壯族民間,,反映了瓦氏對士卒的關愛之情:“阿妹送郎去遠征,千叮萬囑要記清,。晚上莫忘把被蓋,日里莫忘扎頭巾”,“阿哥出門去遠征,阿妹在家要放心,。瓦氏叫人把被蓋,日里又叫扎頭巾,。”瓦氏賞罰分明,,“凡隨軍者,,土司均獎賞其親,殉職者均厚恤其家”,。 浙江巡撫胡宗憲對俍兵的戰(zhàn)術和軍紀很是佩服,,為了強己滅倭,,在各地調(diào)集的大軍云集浙直后,“仿兩廣之制……于本處應募民兵中,,擇其最驍勇者,,各照俍兵、土兵法編為隊伍,,結為營陣”,;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在他的《紀效新書》中就有借鑒西南俍兵的器械而研制出的狼筅、藤牌刀,、鏜耙以及使用方法,,戚繼光吸收瓦氏的“鴛鴦陣”才有了日后的所向無敵。 瓦氏把“瓦氏雙刀法”傳到江浙,,作為一名武術家,,瓦氏夫人在抗倭中顯示出的高超武藝,備受當?shù)匚湫g人士的青睞,,他們積極投入瓦氏門下學習其精湛武藝,。吳殳的《雙刀歌》寫道:“天都俠少項元池,刀法女將親授之,?!闭f明當時的“天都俠少”項元池即師從瓦氏夫人。瓦氏不吝將其“雙刀絕技”傳給江浙武術后輩,,也把隨身攜帶的壯族神奇的金瘡藥“三七”留給了江浙人民,。當瓦氏率俍兵回鄉(xiāng)時,為了補充軍餉,,把軍中所剩的部分珍貴的“金瘡藥”出售換取旅資,。 對于瓦氏的頌揚,除了詩歌,、民謠,,明朝文學家徐渭還以瓦氏為藍本,創(chuàng)作了《雌木蘭》這一雜劇,。作為胡宗憲的幕客,,徐渭目睹了瓦氏夫人千里奔赴江浙抗擊倭寇的感人一幕,他用文學作品來歌頌瓦氏夫人高尚的愛國情操,。在民族危難的時刻,,瓦氏夫人的壯舉贏得了后世的歌頌和景仰,她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業(yè)績,,應是我們代代傳承的民族之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