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吐納筑基功法
靜功的內(nèi)在法訣
(1)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于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筑基法最為關(guān)鍵的一大原則,。但是人們的思想習(xí)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chuàng)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息、坐忘,、守一,、數(shù)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教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nèi)聽,,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于內(nèi),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nèi)注,專心養(yǎng)靜,;并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奥牎钡囊馑?,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
慢慢似聽非聽的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后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空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是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兩目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后,,即將兩目之光收回,似觀非觀,,止于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nèi),,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煉氣功的人士,,往往就在這里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竅,,就可能出現(xiàn)自已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開始似乎由外而來,,出現(xiàn)之后,,此時以心神稍微照攝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nèi),,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是則最后終于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漸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光是性的表現(xiàn),觀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dāng)初描摹其圓滿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眻A者,是言其沒有不規(guī)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圓滿”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法,,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強,,從波動而至光定,從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于無,;觀光無光,,光觀于無。無息之息,,謂之真炁 ,;無光之光,謂之真性,。由此參悟,,方入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