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廟大殿 位于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舊稱太廟,,是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節(jié)大典,、祭祀先人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曾到太廟祭祖135次,,留下許多傳說。有一種傳說稱:太廟享殿已經供奉了清朝9位皇帝牌位,,乾隆為使自己去世后能入祭太廟,,將太廟的享殿從9間擴建為11間,事實真是如此嗎,? 始建于公元1420年的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場所,。太廟位于天安門東側,西側是社稷壇(今中山公園),。這種對稱布局標準地反映了《周禮考工記》關于古代王城“左祖右社”的建筑規(guī)制,。 太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祭祖建筑群,。主要有犧牲所,、神廚、神庫,、井亭,、燎爐、配殿等,。最為重要的是大戟門和三重殿堂,。即享殿,、寢殿,、祧廟。俗稱大殿,、二殿和三殿,。 清朝乾隆皇帝和太廟淵源頗多,他對祭祀祖先非常重視,。據統(tǒng)計,,乾隆在位期間親到或派遣官員到太廟祭祖達135次之多。乾隆在太廟留下了很多足跡,,也留下了許多傳說,。有一種傳說稱,乾隆將太廟大殿從9間擴大為11間,。據說太廟享殿已經供奉了9位皇帝的牌位,,乾隆為了使自己去世后能入祭太廟,將太廟的9間享殿擴建為11間,。乾隆死后,,嘉慶皇帝( 琰)為他舉行了牌位入廟典禮。這個傳說好像證據確鑿,,許多人信以為真,。其實,,這種誤解是對太廟祭祖的規(guī)矩不了解所致。 隔代祖宗牌位轉存石函中 中國古代宗廟祭祖有著悠久的歷史,,到周代形成定制后一直沿用,。太廟就是天子祭祖的場所,諸侯王祭祖的地方只能叫宗廟,,而不能稱太廟,。后人所祭祀的對象是祖先的靈位,為木質加工牌位,。周朝規(guī)定天子九廟,,后來演化為一個廟堂中供奉九位祖先的牌位。若超過九代,,就把隔代的祖宗牌位轉到祧廟的石函中保存,,稱“祧遷制度”。其原理和做法很復雜,,簡言之是把隔了幾代的祖宗牌位遷入遠祖之廟,,保留始祖和近祖的牌位,使寢殿祖先牌位的數量保持恒定,,這就解決了所謂“沒有空余位置”的問題,。被“祧遷”的祖先牌位,在年終大祭或五年的締祭都要請出來,,按順序排列到大殿進行祭祀,,也不會被冷落遺忘。清代康熙皇帝曾經宣稱太廟祖先永不祧遷,,但清朝還沒有遇到祧遷問題就滅亡了,。所以,不可能在乾隆時期遇到“沒有空余房間”的問題,。 太廟大殿不存放祖先牌位 所謂乾隆年間太廟9位神主已經占滿了太廟9間大殿,,沒有預留乾隆位置,所以乾隆要擴建為11間大殿,,以便擺放自己的牌位,,這個說法本身就不準確。因為太廟大殿是舉行祭祖大典的地方,,并不是平日存放祖先牌位的地方,。祖先的牌位平日是供奉在寢殿。 乾隆之前僅5位先皇 假使太廟寢殿遇到了這個問題,,太廟寢殿面闊是9間,。如果說乾隆時期9位先皇的牌位已經占滿了寢殿九間,沒有了乾隆的位置,也是不對的,。算上前四代肇祖,、興祖、顯祖和景祖等遠祖,,再加上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正好九位,,這當是乾隆在太廟沒有位置的傳說的根源所在,。但事實上是,太廟早在明弘治四年(1491年)就興建了供奉遠祖的祧廟,,即俗稱的三殿,。清代完全繼承了明代太廟的規(guī)矩,前四代遠祖應在祧廟供奉,,所以在乾隆的前面只有5位先王,,即使是9間也還有4間空位。 根據“昭穆制度”牌位再多也能擺放 另外,,即使先祖的牌位平日供奉在寢殿,,也不是按照面闊簡單地分為九間,而是采用“夾室制度”,,即分為十五個夾室(亦稱寢宮),。大殿(享殿)平日不供奉祖先的牌位,只是在祭祖大典的時候才把牌位請到享殿,。 上古時代宗廟排列,,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方,,稱穆。昭穆用來區(qū)分父子,。按照“昭穆制度”,,排列在正面和左右兩邊的供桌上進行祭祀,牌位的數量比較多也都能擺放得下。事實上,,乾隆以后還有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6個皇帝,,從努爾哈赤算起共計12個皇帝,,皇帝牌位均進入太廟供奉。如按照“太廟9間乾隆沒地兒放牌位”和“永不祧遷”的說法,,即使是11間也放不開,。 此外,乾隆欽定皇帝二十五寶印璽,,其象征意義是清朝能夠向東周一樣傳承25代,,在他八十六歲時寫的《匣衍記》里闡述了他的用意:“定寶數之時,密用姬周故事,,默禱上蒼,,祈我國家若得仰蒙慈佑,歷二十五代以長”,,“我大清得享二十有五之數”,。二十五源自《周易大衍》“天數二十有五”的典意??梢?,乾隆非常明智,按他老人家的理想,,希望清朝傳承25代,,超過更好。倘若他的理想能夠實現,,列祖列宗眾多,,太廟11間就更是不夠用啦!乾隆“9間改11間”不就是白忙活了嗎,? 享殿主體木架結構無改變 根據古建專家對太廟享殿大木結構的全面測繪和考察得出的結論,,無論構架類型、構建的材質,、用材的等級,,還是彩畫形式,都表現出典型的明代特征,,表明享殿主體的木架結構沒有被改變,。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太廟所采用的金絲楠木大柱,到清代已經開采殆盡,,乾隆時根本沒有原料可供擴建太廟這樣規(guī)模浩大的宮殿建筑了,。 通過上述內容可以看出,乾隆沒有擴建太廟享殿,,只是進行了修繕,。那么,為什么會出現9間改11間的說法呢,?其實很簡單,,這是不同的統(tǒng)計方法造成的誤解,明朝的說法面闊九間,,是忽略了兩旁的兩個小間,,清朝的說法面闊11間,是以柱子為準,,加一根柱子就加一間,,不管間量大小。至此,,清朝乾隆皇帝擴建太廟享殿,,將9間改11間的說法,當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