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勤儉節(jié)約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fā)展,,都離不開勤儉節(jié)約這四個字,。文章從四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向晏子學勤儉,有理有據,,融思想性與深刻的理性思考為一體,,且極具借鑒意義,傾情推薦,! 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兩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崇儉”的思想,,經歷世代滄桑,它凝固于中華民族精神之中,,成為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晏嬰(后人尊稱晏子),就是以清貧節(jié)儉著稱的一代名臣,。 晏子是春秋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在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為相,,輔政長達50余年,,可謂功名卓著。但他始終過著清貧的生活,,穿緇衣,,吃粗糧,駕駑馬,,居陋室,,還多次辭絕君王賜予的城邑、新宅,、車馬和衣裘,。“以節(jié)儉力行重于齊”,??鬃釉f:“晏平仲真善于同別人交往!人們同他相處越久對他就越加尊敬,?!彼抉R遷也不無贊嘆道:“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意思是“如果晏子活到現(xiàn)在,我即便為他執(zhí)鞭駕車,,也感到十分幸福,!”作為“三朝元老”的一國之相,算得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卻時時做到身體力行,處處以節(jié)儉為本,,“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足以看出他“重于齊”的緣由了。晏子這種儉以養(yǎng)德,、儉以立身,、儉以治國的品質非常值得后世學習。 一,、縮衣節(jié)食拒賞戒奢 晏子生活十分儉樸,,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粗布之衣,,一件裘皮大衣,,居然穿了三十年,因此有些官員以此來嘲笑晏子,,但是晏子卻不以為然,。據《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二十六記載:晏子雖貴為相國,吃的是粗糠米,、烤鳥肉,、顆鹽、苔菜而已,。景公聽說后到晏子家吃飯,,看到了晏子的飯食,說:“咳,!先生家里如此貧困,,我卻不知道,這是我的罪過”,。晏子回答說:“因為世上還有吃不飽的,能吃飽粗糠飯,,就是我的第一點滿足,;能吃上烤鳥肉,是我的第二點滿足,;有鹽吃,,是我的第三點滿足。我沒有高于別人的德行,,卻有這些食物,,您的恩賜很豐厚了,我家不貧困,?!庇幸淮危蠓蛄呵饟疥套蛹?,見他家午餐吃的是粗茶淡飯,,肉食很少,,于是就告訴了景公。第二天,,景公便要將都昌封給晏子,,晏子拒而不受,說:“有錢卻不驕傲的,,沒聽說過,。貧窮卻不遺憾的,我就是這樣的,。我貧窮卻不感到遺憾,,是因為把貧窮當做老師。如果封給我土地,,就等于換了我的老師,,老師太輕,封賞太重了,,請允許多辭謝封賞”,。晏子居住的房屋十分簡陋,低溫窄小,,并且靠近市場,,門外人來人去,暄鬧多,。齊景公曾多次為晏子調換房子,,都被晏子謝絕。后來特意為他建造了新居,,勸他搬進去住,。但晏子還是堅持住在破舊的祖屋,而沒有搬進豪華的新居,。晏子一直乘坐破舊馬車,,有一次,他駕著劣馬乘坐破車上朝,。齊景公見了問為什么乘坐這么差的車馬,,晏子回答說能吃飽穿暖,用破車劣馬對我來說已經滿足了,。景公派梁丘據給晏子送去大車和四匹馬,。往返了多次,晏子始終不肯接受,。 據《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十五記載:慶氏逃亡后,,齊國的大臣們瓜分他的封邑,把邶殿一帶三千多家分給晏子,晏子不要,。大夫子尾說:“富有,,是人人都愿意的,為什么偏偏您不要,?”晏子說:“慶氏的封地足夠而滿足了他欲望,,所以逃亡。我的城邑不能滿足欲望,,把邶殿加上,,就滿足欲望了;欲望滿足了,,離逃亡就沒有幾天了,。逃亡在外,一個城邑也不能擁有,。我不要邶殿,,不是討厭富有,是怕失掉富有,。富有,,就像布帛一樣有一定寬度,給它規(guī)定寬度,,使它不能改變,。百姓都想生活富裕,用器便利,,因此就要用品德加以限制,,讓財富不要匱乏,也不要過頭,,這就叫限制私利,,私利過了頭就會招致禍患。我不敢貪多,,就是所說的限制自己,。” “君子無欲則剛”,。晏子不以山珍海味為食,因為他體察百姓冷暖疾苦以清貧為修身養(yǎng)性的老師,;不以高大封邑居住,,因為他深知以廣廈千萬間聚民眾歡顏才是己任;不以豪華車馬出行,,因為他明白奢侈之風只會導致上行下效敗家亡國,;不受邶殿三千賞賜,因為他懷有人心不足溝壑難填是災禍之源的清醒睿智,。正是晏子淡泊物欲,,公私有度,,才成就了其一世英名。 二,、安貧樂施不侵民利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十八記載:一次,,晏子正在家里吃飯,景公派遣的一位使者正好前來,,晏子見他還未吃飯,,便將自己的飯食分給使者吃,結果,,使者沒吃飽,,晏子也沒吃飽。使者見晏子身為齊國的重臣,,竟然連接待賓客的飯食都沒有,,感到很驚訝,便將此事報告給景公,。齊景公聽后也頗感訝異,,十分感慨自責。于是,,景公特地派了官吏,,拿了千金與市租要賜給晏子。然而,,晏子卻再三推辭不肯接收,,并講了他拒絕賞賜的理由:“我將君王的恩賜予以父、母,、妻三族,,又延及交往的志士,救濟了許多百姓,,您的賞賜實在是太厚重了,!臣下家里并不貧窮啊。我聽說,,拿君王豐厚的賞賜,,再厚施給百姓,這好像拿著君王給予的恩惠,,去與君王爭取百姓的愛戴,,并不能使百姓感恩君王,忠臣不會這樣做,,還不如君王自己將此恩惠施于百姓,,可使上下和睦,贏得民望。若是得到君王的厚賜,,卻只是藏起來私用,,看到親友們遭受貧困漠然不顧,仁義的人也是不會這樣做的,。所以您既使再賞賜,,我也會將賞賜全部用于救濟需要的人,仍然是節(jié)儉地生活,。而隱退又賞賜不救濟于人,,身亡后留于他人,就像把君王的財富私藏起來,,更是大逆不道了,,智者不會這樣做。而安過晚年只要有幾尺布,、一盤飯菜就足夠了,。”晏子拒絕景公賞賜很有些藝術和智慧,,卻也不乏其扶危濟困和為國理政的崇高思想境界,。 晏子不僅樂善好施,而且從不以官高權重而侵害民利,,時時處處都十分注意維護百姓的利益,。《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二十二記載:景公幾次想為晏子調整住房,,都沒有辦成,。一次晏子出使到晉國,景公就趁他不在家為他改建了住房,。晏子回來時,,新房已經建了起來。新房比原來的房子大了許多,。但晏子據理向景公諫爭,,最后還是把自己的新房拆除,恢復了原來舊宅的樣子,,按照原有的樣子為鄰居們建了新房,,又把鄰居們都請回來住。 其實,,晏子本身并不貧窮,,但他將君王給予的俸祿救濟了父、母,、妻三族的親人,得到晏子幫助的外親近戚約有五百多家。他也將俸祿幫助那些仁人志士,,救濟齊國百姓,,因此只會過清貧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晏子的眼中心里,,看到的想到的只有國家社稷,只有平民百姓,,自己卻只需解決個人溫飽即可滿足了,。晏子能安于貧困,安于本分,,安于勤儉,,正是他能以貧為師,以濟為樂,,為儉為德,,使得其人格魅力為后世所稱道。 三,、打破陋習革新舊制 公元前556年,,晏嬰的父親、齊國大夫晏弱死去,。當時,,卿大夫的喪禮是非常隆重的,且不說小殮(為死者穿衣),、大殮(再次為死者穿衣并以尸入棺),、代哭(死者家屬輪流哭喪守靈)、遷柩朝祖(將棺柩遷入祖廟停殯)這套繁文縟節(jié),,單就送葬規(guī)模來看就已十分驚人:送葬時,,在前面和左右兩側牽引柩車的人成百上千,為使送葬隊伍順利通過,,出殯前常常需要重新拓寬道路,,甚至不惜拆除一些重要的建筑設施。這種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喪儀,,除能維護貴族的體面外毫無意義,。 為矯正時弊,警醒世人,,年輕的晏嬰頂住世俗的壓力,,勇敢地對傳統(tǒng)喪儀做了改革。按照禮制規(guī)定,,為晏弱送葬時應有遣車(裝載隨葬牲體的送葬車)五輛,,晏嬰卻只安排了一輛,;按規(guī)定靈柩下葬后主持喪禮者還要請參加典禮的賓客們聚會一番,舉行繁瑣的拜賓,、送賓等儀式,,但晏嬰減掉了這套程序,安葬完畢即刻返回家中,,讓送葬的親朋好友自行離去,。在停殯期間,晏嬰身著粗布喪衣,,腳穿草鞋,,每日以粥代食,夜晚睡在臨時搭成的草棚里,,下鋪粗苫,,頭枕茅草,連晏氏家臣也覺得過于儉苦,。 在祭祀制度方面,,晏嬰也做了大膽的改革。按當時的禮制規(guī)定,,大夫一級貴族祭祖時應當采用以羊和豬為祭品的“少牢”之禮,,而晏嬰卻自降一級,采用了只以豬為祭品的士級祭禮,,而且一反注重牲體肥壯的傳統(tǒng)用牲習慣,,只用病瘦的小豬充當祭品。為此有人譏諷晏子說:“晏平仲可真是節(jié)儉到極點了,,他用來祭禮先人的豚肩(豬腿)連小豆(一種器物)都蓋不過來,,這樣的人簡直沒有器量!” 晏子用自己革弊祛奢的實際行動,,回應了迂腐的封建禮教,,這在當時是需要非凡的勇氣的。但透視出的,,卻是晏子一生篤行的反對奢侈,、勤儉立身的可貴品質。 四,、珍視晚節(jié)以身為范 晏子作為三朝元老,,在當時世襲世祿的制度下,封妻蔭子是十分正常的事,。但漠視榮華富貴的晏子,,并沒有首先考慮自己的妻子兒女,而是時時處處以國家大局為重,,保持了晚節(jié),,留下了風范,。據《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二十八記載:晏子年邁,主動要求辭去官職,,并要求退還封給他的城邑,。齊景公說:“從我們先王定公到現(xiàn)在,為世所用人很多,,齊國大夫還沒有告老時要退還封編者按: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勤儉節(jié)約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fā)展,,都離不開勤儉節(jié)約這四個字,。文章從四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向晏子學勤儉,有理有據,,融思想性與深刻的理性思考為一體,,且極具借鑒意義,傾情推薦,! 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兩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崇儉”的思想,經歷世代滄桑,,它凝固于中華民族精神之中,,成為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晏嬰(后人尊稱晏子),,就是以清貧節(jié)儉著稱的一代名臣,。 邑的,,如今唯獨您要退還,,這就破壞了國家的先例,也違背了我的心意,,這不行,!”晏子回答說:“我聽說古代事奉君王的,衡量自己的德行接受俸祿,,德行好就接受俸祿,,德行差就辭掉俸祿,德高受俸,,是為了顯示君王明智,;德行差辭去俸祿,可以使臣子潔身自好,。我年老無能,,德行又差,卻接受優(yōu)厚的俸祿,,這會掩蓋君王的圣明,,玷污下臣的行為,不能這樣做”,。景公又堅持說:“我們先君桓公,,有管仲為國憂慮操勞。管仲告老時,,桓公賞他三處土地,,恩澤子孫。如今您輔佐我,,給您三處土地,,恩澤子孫難道不行嗎?”晏子卻回答說自己輔佐功德不及管仲,,并自責婉拒,。雖然景公仍然不應允,但晏子改日上朝時,,找機會交回了封邑,,又歸還了一輛車才完事。晏子這種一心為公,,不圖私利的“裸退”做法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值得人們敬重的,。晏子死后并沒有給家里留下什么財產,留給妻子的遺言是:“吾恐死而俗變,,謹視爾家,,毋變爾俗也?!彼顡牡氖撬篮髢€樸勤勞的家風會改變,。他在給兒子留下的遺書上寫道:“布帛不可窮,窮不可飾,;牛馬不可窮,,窮不可服;士不可窮,,窮不可仕,;國不可窮,窮不可竊也,?!币馑际钦f,布匹絲綢不能沒有,,沒有就沒有衣穿,;牛馬不能沒有,沒有就不能耕種,;人不能沒有才學,,沒有就擔當重任,;國家不能貧窮,貧窮就不能追名逐利,?!彼麑ζ拮觾号慕陶d是要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傳統(tǒng)家風,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要靠真才實干去為國家工作擔當,。這也無疑對厲行節(jié)儉風尚的時下也有著積極的啟示意義?!?/p> |
|
來自: christina0891 > 《歷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