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精拓封龍山冊頁
年代:民國
描述:<>元氏封龍山之頌惟封龍山者,,北岱之英援,三條之別神,,分體異處,,在于邦內,磥□□□名,。與天同耀,,能蒸云興雨,與三公靈山協(xié)德齊勛,。因舊秩而祭之,,以為三望。漢亡新之際,,失其典祀,。延熹七年,歲次執(zhí)徐,,月紀豕韋,常山相汝南富波蔡侖,,長史甘陵廣川沐乘敬天之伓,虔恭明祀,,上陳德潤,,加于百姓,宜蒙不在圭璧,,七牲法食,,□酒□□。圣朝克明,,靡神不舉,。戊寅詔書,應時聽許,。允敕大吏郎巽等,與義民修繕故祠,。遂采嘉石,造立觀闕。黍稷既馨,,犧牲博碩,。神歆感射,三靈合化,。品物流形,,農實嘉谷。粟至三錢,天應玉燭,。于是紀功刊勒,,以昭令問。其辭曰:天作高山,,實惟封龍,。平地特起,靈亮上通,,嵯峨(山束)峻,,高麗無雙。神耀赫赫,,理物含光,。贊天休命,德合無疆,?;荽税钣颍越椝姆?。國富年豐,,穡民用章,刻石紀銘,,令德不忘,。
□元氏郎□棘李音,史九門張瑋,、靈壽趙穎,,縣令南陽□□,□□韓林□□縱□,,石師□文,,造作張川,絳作王宇,。
公元1847年,在中國為大清道光二十七年,,論干支則為丁未,,屬羊。大清國事日非,,沅陵,、乾州、鳳凰,、永綏四縣苗民數(shù)千人抗租,。鎮(zhèn)竿總兵派兵鎮(zhèn)壓,誘捕抗租首領并解省殺害,此外并無大事可敘,??v然在1840年大清遭到國際打擊,也未能使行政徹底癱瘓,。到任不久有著作《漢石例》的元氏縣知縣劉寶楠得到報告,,在王村發(fā)現(xiàn)了一塊碑石,即下令移往縣城文清書院,。運碑的民工嫌其太重,,截為兩段。此碑即為《封龍山碑》,。碑學行家劉寶楠當即拓印,,有記錄可考的最初拓本兩通,據(jù)《封龍山漢碑群體研究》輯錄張穆云:“丁未冬,,劉君念樓,,初訪得此碑,手拓二紙,,一寄穆,。一以寄梅郎中伯言。伯言將南歸,,用以裹書贈魯川比部,,于是魯川伸熨裝潢之,亦自詫有此碑初拓本矣,。乙酉十月,,張穆題記?!睆埬略凇斗恺埳奖穯柺赖母裟?,就有此記,是為可靠的初拓本記錄,。穆記拓本現(xiàn)存北京故宮博物院,,1931年版《元氏縣志》有碑石和拓片照片。拓片上有一條明顯裂紋,、左上角殘損者是此碑流傳有序的真跡本,。
《封龍山碑》命運多舛,立碑時的社會背景亦為慘淡,?;傅蹌⒅臼枪?46年登基的,當時正在京城侯親,,沒有當皇帝的準備,,卻當了皇帝,,平庸無所為,又寵信宦官,,所以羅貫中說天下大亂“殆始于桓靈二帝”,。他登基的時候,距離三國魏文帝曹丕取而代之,,還有74年,。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社會動蕩,,士族互為抬舉,,造成了一種立碑的風氣,即古書上說的“碑碣云起”,。所謂漢碑,,所謂漢隸,一般指東漢的碑碣,,東漢的碑碣保存了豐富多彩的漢隸面貌,。
作為書法的《封龍山碑》,比起《張遷碑》和我所說的“廟堂三碑”來,,名聲不大,,是為出土晚的緣故。然則,,還是沒有能湮沒他的藝術成就,。清代方朔跋曰:“字體方正古健,有孔廟《乙瑛》之氣魄,,文尤雅飭,,確是東京人手筆?!睏钍鼐础都に仫w清閣平碑記》亦謂其“雄偉勁健,,《魯峻碑》尚不及也。漢隸氣魄之大,,無逾于此,。”從此以后,,說到漢碑,,再難置《封龍山碑》于不顧,贊嘆之聲不絕于耳,,歷代學者著述均放在重要位置。
東漢碑碣是為漢隸的代表之作,,而世稱廟堂漢隸,,則以“乙瑛”,、“禮器”、“史晨”相集結,,存于孔廟碑林,。我去過那里,絕大部分保存十分完好,,字跡清晰,。于文化欽拜傳承,不愧為孔子的遺風所致,,讓人崇敬不已,。《封龍山碑》的書法成就,,在眾多的漢碑中,,尤其貴重。平中出奇,,穩(wěn)中有險的生動筆致,,感動了很多行家。筆致圓潤似《石門銘》,,外形方硬過之,;筆畫瘦硬險峻似《禮器碑》,但厚樸遒潤,,兼兩者之美,,又自有韻律。
封龍山是現(xiàn)在鹿泉與元氏的界山,,兩市縣均有封龍山,。封龍山之陽為元氏,這元氏縣,,乃是古郡,、古國,在戰(zhàn)國初元氏屬中山國,,趙滅中山后屬趙國,,趙王始封公子元于此地,元氏由此而得名,。據(jù)《元氏縣志》記載:“漢高祖三年置恒山郡,,(后改常山郡),郡治設于元氏,。后時為郡,,時為國,元氏均為首府,,先后400余年,。至三國魏時,,郡治它移?!边@所謂的它移,,是移到了真定的,即現(xiàn)在的正定縣,。然則,,據(jù)《正定縣志》記載:西晉初,265年以后,,常山郡治所由元氏移真定(即今石家莊市東古城),。兩縣記載銜接不上,只能說大體是魏晉時期,。
既然稱之為恒山郡,,與北岳的恒山相距又非咫尺,何以要如此強拉來相聯(lián)系呢,?這里的古人認為,,我們這兒的山脈就是北岳的精華,封龍山就是座名山,。恒山郡后來改恒山為常山,,乃是避諱皇帝劉恒的名諱,與地貌并無關系,。而古人所謂祭天為“封”,,祭地為“禪”。封龍山就成了漢代常山國,、常山郡的神壇,,祭祀活動在所難免。
元氏自古稱“難治之邦”,,淺山丘陵占一半以上,。封龍山海拔不足千米,山脈勢如伏龍欲飛狀,,有飛龍山的稱謂,。然而,有龍的狀勢,,斷然不能讓它飛走的,,我想,人們還是想留住這條龍,,故而封龍也,。元氏之難治,其在于山川地貌。即以我們現(xiàn)今看到的封龍山,,亦一片蕭然,。山上沒有多少樹木,也沒有發(fā)現(xiàn)可供積累財富的礦藏,。我是寒風瑟瑟中到那里的,還看了封龍山書院舊址,,書院旁有學子的讀書洞,。不免讓人聯(lián)想,這里如此的荒涼,,當初的讀書人是沒有任何誘惑的,,只有一心讀書。據(jù)說,,元氏自古雨水不多,,古人就認為,山神在此,,與天神一起,,一定會恩澤大地——天神造作的高山啊,!惟有封龍山最雄壯——山神威名顯赫而道德高尚,,施恩于當?shù)囟矒崴姆剑瑖腋蛔忝癖娯S康,。雅飭的碑文,,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這北岳之英,一定會“蒸云興雨”,,頌揚山神天神的美德,,是封龍山碑文的主要內容。
《封龍山碑》公元164年建立后,,在歐陽修,、趙明誠那些我國早期的金石學大家那里并沒有著錄,猜想是此碑早已沒入地下,,直至1847年劉寶楠得到它,,其它朝代并沒有此碑的記錄。劉寶楠命移至文清書院后,,又是何時再次消失的呢,?據(jù)《元氏縣志》說“1958年佚”,當?shù)匚墓懿块T口頭說,,大煉鋼鐵時當石灰石砸了,。但是,《封龍山漢碑群體研究》的作者杜香文先生多年走訪,,從當事人那里獲悉,,當時砸毀的是《三公山碑》或者《八都神廟碑》,,并非《封龍山碑》。他不無遺憾地說:尋訪《封龍山碑》的蹤影,,在他有生之年也未必能夠完成,。雖然不是宏愿旦旦,卻也是一個文化人的悲壯,,與豪言壯語相去不遠,。若誠如杜先生所言,此碑尚存只是湮沒,,沒準哪一天真的再次面世,,豈非轟動的大事?果真靈光顯現(xiàn),,該是多么振奮?。∥覀兣瓮?,也不失為一種享受,。神秘的《封龍山碑》,你究竟還在不在世間呢,?縱然在地下,,也給世人透漏一點信息啊,!還是怕再到地面,,受到砸毀的劫難呢?元氏境內,,有確切記載的漢碑共有七通:
一,、祀三公山碑(世稱大三公)
二、三公御語山神碑
三,、封龍山碑
四,、三公山碑(世稱小三公)
五、無極山碑
六,、八都神廟碑
七,、白石神君碑
1、《祀三公山碑》,,亦稱《大三公》,,高150厘米,寬69厘米,,平頂,,無額,無穿,10行196字,,現(xiàn)有187字,。東漢元初四年立石,就是現(xiàn)在名氣很大的那通漢碑,,人稱“非篆非吏,,吏勢作篆,篆吏交融,,汪洋恣肆”,,書者學者推崇備至。
碑文有:“敬惟三公御語山,,三條別神,迥在領西,。吏民禱祀,,興云膚寸,徧雨四維,。以三公德廣,,其靈尤神。卜擇吉土,,治,,東就衡山?!逼鹛昧?,祭拜三公山神,提到三公山,、御語山,。按年代來說,這是元氏第一通漢碑,。
2,、《三公御語山神碑》,高181.5厘米,,寬141.9厘米,。兩面刻文,圭形,,有穿,。后漢本初元年立石。文字漫渙,,不可連讀,。文字筆筆如刀砍斧鑿,金剛怒目,毫無媚態(tài),,有”亂石鋪街之象,。隱約可見“常山”、“三公”等字樣,。(此碑《元氏縣志》稱為《無極山碑》,,誤。)
碑文:“造問索三公御語山三公山在西八十里豫”同樣提到三公山,、御語山,。
3、《封龍山碑》,,205*94cm,,無額,無穿,,隸書,,16行,264字,,后漢延熹七年立?,F(xiàn)在封龍山有新復制此碑立石。
碑文:“惟封龍山者,,北岳之英,。能蒸云興雨,與三公,、靈山協(xié)德齊勛”封龍山和三公山,、靈山的山神聯(lián)合,興云布雨,,“靈亮上通,,高麗無雙,理物含光,,德合無疆,,國富年豐?!?br>4,、《三公山碑》,或稱《小三公》,,高1.91米,,寬1.12米,尖頂,,穿項,,圭形,,24行,728字,。書法淳古靈秀,,有“勁健之氣”。
碑額10字,,中間雙鉤陽文隸書“三公之碑”,,左陰文“封龍君”,右“陰文”靈山君”,。中間字大,,兩邊稍小。碑文有“南號三公,,厥體崇厚,,峻極于天,鼎足而立,,德配五岳,,飏雨時降,年豐歲稔”等字樣,。
5、《無極山碑》,,后漢光和二年立,,篆額。54行,,996字?,F(xiàn)在,只能看到文字中記載的碑文,,儼然公文行書,,上尚書,頓首頓首,。沒有拓片,,沒有影像,宋代以后,,隱沒無聞,。
碑文:“三公山即與龍、靈山,、無極山,,共興云交雨??h界有名山,,其三公,、封龍、靈山皆的法食,,出用王家錢,,小費蒙大福?!薄芭d云祁祁,,雨我公田?!?br>6,、《白石神君碑》,高180cm,寬109cm,16行,,行35字,。此碑保存完好,現(xiàn)封龍山漢碑堂存石,。
碑文有:“縣界六名山,,三公、封龍,、靈山先得法食,。”“巖巖白石,,峻極太清,。災害不起,五谷熟成,?!?
7、《八都神廟碑》,,一塊磨磐而改刻成唐碑的漢碑,。碑文有“八都壇者,都望八山之始壇也,。此地名山封龍之類有八,,因壇立廟,遂為號焉,?!?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