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氏的起源 中國李姓人口已超過一億,大約占全國人口的7.94%,,為世界第一大姓,。如果加上少數(shù)民族中的李姓和海外華裔李姓,李姓總人數(shù)達1億兩千余萬,,是當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李氏望族源遠流長,在眾多的李姓家族中,并非都是同根同氏,,總的看來可分為三種情況,,有出自黃帝裔孫皋陶的“理姓”,有出自皋陶裔孫李利貞的十八子李姓,,因為古時候“理 ”“李”同音通用,,后都從李。據(jù)清儒秦嘉謨所輯《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妒酚洝の宓郾炯o》記載皋陶為大理,;《管子法法》記載:皋陶為李(理);《史記·魏世家》記為“李克”,,《韓詩外傳》記為“里克”,。這一支系是李姓的主干;另有其他姓氏,、其他民族的姓氏改為姓李的,;還有歷代皇帝賜姓李的,。所以,,李姓族人尋根問祖時,要搞清楚自己的家史,。 出自黃帝裔孫皋陶的李姓:李姓的血緣祖名叫皋陶,。相傳,黃帝之后顓頊帝高陽氏生大業(yè),,大業(yè)生女華,,女華生皋陶。皋陶生于偃地(今山東曲阜),,曾繼任東夷族的首領,,所以被賜為偃姓?!妒酚浾x》引《世紀》說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賜姓曰偃”,。這就是《左傳》中所說的“天子因生而賜姓”。其長子伯益又被賜為嬴姓,,《帝王世紀》說:“伯翳(益),,為舜王畜多,故賜姓嬴氏?!彼杂终f李姓出自于嬴姓,。帝堯時,皋陶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法官)的職務,。并主持制定了墨,、劓、剩,、宮,、大辟五種刑罰,史稱“五刑”,。皋陶的子孫世襲其職,,歷經(jīng)虞,夏,,商三個朝代,,以官為氏,稱“理”氏,。至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溺于女色,。皋陶的后代有個叫理徵的因執(zhí)法剛正不阿,,直言規(guī)勸紂王被紂王迫害致死,理徵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年幼的兒子理利貞,,避難于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后逃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陽)隱居。因為逃途中曾經(jīng)躲避在李子林內,,并且以李子充饑,,才得以保全性命;又因避免株連后代,,改“理”為“李”,。叫李利貞。李利貞就是木子李的第一人,。從此,,李利貞就像一棵大樹的主干,開始繁衍李姓這個大家族,,李姓的每一個支系就好像大樹的一枝,,李姓成員就好比大樹的小枝。都在不斷的發(fā)出新枝葉,,不斷地發(fā)展壯大,。這支李姓占李姓總人口的90%以上,。以得姓祖李利貞為一世,至今已傳一百余代,,有些分支已傳至120余代,。 有些李姓出自他族改姓:進入魏晉南北朝后,北方連年戰(zhàn)亂,,外族不斷進入中原,,中原百姓中不斷融入了匈奴人和鮮卑族人的基因,融入中原的主要民族有沙陀回紇 契丹 高車 吐蕃 西域各民族等以及猶太人 波斯人 安息人 朝鮮人 等外國人,,北宋西夏國的黨項族 金國的女真族 明清的蒙古族滿洲人吐蕃人等,,這些外族人在長期與漢族人混居中不斷得到漢化改姓,有好多人改為李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漢化政策,改少數(shù)民族中的復姓為漢姓李,,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壯族李姓,、瑤族李姓,、白族李姓、畬族李姓,、猶太人李姓等,。大都是在漫長的民族大融合中改姓李的。 11世紀中葉或后葉,,猶太人到達了中國,。他們來到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進貢西洋布?;实劢邮芰怂麄兊呢暺?,同意他們“留遺汴梁”。于是,,這一支猶太人就在開封定居下來,,并分別取了漢人的姓。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猶太人散居于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寧波,、泉州等地,但人數(shù)最多是住在開封的猶太人,。住在開封的這一支猶太人移民,,以李姓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聶、金,、張,、左、白等 17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他們在開封上市子東南(今南教經(jīng)胡同)購置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無二,,真者正而無邪”之意,,取名為“清真寺”,通稱禮拜寺,,作為開封猶太人宗教活動的中心,。這所寺院,是中國歷史上創(chuàng)建最早,、保存時間最長,、最為著名的中國猶太人的禮拜寺。 回族李姓:七世紀以來,,有些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定居,;十三世紀開始,又有部分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奧拉波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人,、維吾爾人、蒙古人相出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回族分布很廣,,主要與漢族雜居,,以西北地區(qū)及河南、山東,、云南,、安徽、遼寧,、北京等省市分布較多,,如五代前的蜀詞人李珣,他的先祖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后住梓州,,即今四川省的三臺。 在福建閩南一帶有一望族李林氏,,是明代時福建泉州晉江的一支林姓人,,為了避禍的緣故改姓為李,有《清源林李宗譜》,,他們與林氏同奉文財神比干為始祖. 苗姓為“孟恩路”,,這是他們實行“子父連名制”的一種特殊寫法。苗族中的李姓,,有些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有的已與李姓的原義無關。例如,,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民起義中有個起義軍將領叫李洪基,但他并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語名字“擬”的訛寫,,而“擬”在苗語中意為水牯牛,“洪基”為“彎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彎角水牯牛”,。據(jù)有關學者考證,,清代官府在登記戶籍冊時,用同音的漢姓代替男性戶主的單舌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漢姓,。苗族中的一些李姓,,就是這樣產生的。 另外,,還有李姓人改從其他姓氏的:如唐昭宗后裔遷江蘇徐州地區(qū)一支,,開基祖李正居的第三代孫有李勞出從石馬固馬家窯馬姓,李迪出從北直劉姓,。據(jù)家譜記載,,李正居是元末帶刀武校尉。有恭,、斌,、謹、讓,、武五子,,第四子讓在反元建明中有功,被封世襲錦衣衛(wèi)千戶,,后有六代七人世襲,。清代的狀元李蟠,太子少保,、兩江總督,、兵部尚書李衛(wèi),民國年間的福建督軍李厚基,,抗日民族英雄李云龍等都是李正居之后,。 出自皇帝賜姓的李氏: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shù)厣贁?shù)民族趙,、張、楊,、李等姓,;據(jù)《路史》及《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郭氏、弘氏,、麻氏,、鮮于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等16氏,因立功被賜國姓李氏,。如李嘉慶蛛鞘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zhàn)功被賜姓李,,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唐德宗時被封為都虞侯,;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衛(wèi)大將軍,,唐高祖李淵入關后,,率眾歸唐,被授宗正卿,,封應國公,,賜姓李。李忠臣薊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時從軍,,憨直不通書,,但努力奮斗,因有戰(zhàn)功,,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賜名忠臣。李國臣河西人,,本姓安,,膂(1u)力過人,積功升任云麾大將軍,,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李茂勛回鶻(即回紇)族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書張仲武的重用,,后因積功較多,被唐宣宗李忱賜姓李名茂勛,;李國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zhí)宜之子,,因隨從康承訓擊敗龐勛起義軍有功,,被賜姓李名國昌。等等,。 姓與氏的統(tǒng)一:先秦時期的“姓”與“氏”,,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時期,,與先民們的圖騰崇拜有關。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為每個氏族都落都與某種動物或植物有血緣關系,,往往以此作為本氏族的名稱,即氏族的徽號,,這就是圖騰,。“圖騰”系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明確指出:“圖騰一詞表示氏族的標志和符號?!庇行﹫D騰,,后來轉化為人的姓。那時的子女只知道母親而不知父親是誰,,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氏族稱號,,也就是說,一個氏族名下的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靶铡弊肿钤绲男误w是由“人”和“生”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為姓,;后來變?yōu)橛伞芭迸c“生”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國早期的許多古姓,如姬,、姒,、媯、姜,、嬴等,,都帶有“女”字。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會,,是姓衍生的分支,,為古代貴族標志宗族系統(tǒng)的稱號,氏大多是因職位,、或封地的地名所得,。也就是說,只有貴族才能稱氏,。姓是決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據(jù)——同姓不能結婚,,氏是用來區(qū)別貴賤的。戰(zhàn)國時期,,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姓與氏已無什么區(qū)別,姓氏成為表明個人及所生家族的符號,。從此以后,,或說姓,或說氏,,或兼說姓氏,,都是一個意思。
二 郡望與堂號 “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qū)劃,,“望”指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范圍內的名門大族,。古稱郡中為眾人所仰望的貴顯家族,。“郡”是由春秋戰(zhàn)國到秦代幾百年間逐漸形成的地方行政區(qū)劃,。秦統(tǒng)一中國后,,分全國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設縣,。漢至隋唐繼承了秦代的郡縣制。隋唐時代,州,、郡的名稱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數(shù)時期稱“州”不稱“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區(qū)劃已經(jīng)作廢,。但“郡望”作為專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門望族的習慣用語,卻保留下來,。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彪]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同源,人數(shù)最多,,聲望最大,。 隴西郡:戰(zhàn)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李曇公系戰(zhàn)國時期趙國柏人侯,秦統(tǒng)一中國后為封為司徒,,死后葬柏人城西,、現(xiàn)河北隆堯境內。李曇生四子,,李崇為其長子,;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李璣乃李曇公四子,李牧乃李曇公之孫),;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渤??ぃ何鳚h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于縣境置鐘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zhèn)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后歷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今湖北安陸,,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云夢、應城,,及孝感,、漢川、漢陽,、黃陂一部,,轄區(qū)涉及今孝感地區(qū)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qū);梓潼郡: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范陽郡:秦朝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梁 郡:梁郡本為梁國,,始建于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范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龍門郡: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改平武郡為龍門郡,,后又再改為西龍門郡。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年),,江油縣所隸之西龍門郡改名為西龍門州,。 從此可以看出,這十三望不可能代表所有的李姓,。如李姓郡望還有:漢中,、代北、雞田,、柳城、高麗等等,。 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什么是堂號,?簡單地說,堂號就是姓氏祠堂的名稱(稱號),。祠堂又稱為家廟,,是族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先神靈,、舉辦宗族事務的公共場所,。歷來,每個姓氏,、每個宗族,,都有自己的堂號。堂號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對于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后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tǒng)的一個民族。文革前,,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給它取一個名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的堂號,,就會知道本族的來源,記起祖先的功德,。在漫長的歲月中,,隨著生命的傳遞、繁衍,,家族就會不斷擴大,。由于社會的變遷,自然災害,,戰(zhàn)爭等因素,,一些家族成員從祖居地遷居外地,另開基業(yè),,形成新的分支,,成為新的宗派。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會建立新的祠堂,,來供奉最親近的祖先。于是,,又會派生出許多新的祠堂來,。因此,象族譜有總譜,、支譜一樣,,祠堂也就有總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所謂大堂祠和小祠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終結,,祠堂在中國大陸不是成了歷史,就是成了文物,。 堂號不僅僅是用在祠堂,,還多用在族譜,、店鋪、書齋及廳堂,、禮簿等處,;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錢袋、燈籠等家族用品上面大書堂號,,以標明姓氏及族別,。凡尊祖敬宗的族人,都不會忘記本族世代相傳的堂號,。不僅漢族,,許多遷居內陸的其它少數(shù)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紇族的愛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內堂)等少數(shù)民族,內遷后接受了漢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業(yè)績之典故作堂號的,。 從功能上說,堂號的意義主要在于區(qū)別姓氏,、區(qū)分宗派,勸善懲惡,,教育族人,。如果說郡望是高一級別的宗族尋根標志,那么堂號就是比郡望堂低一級的宗族標志,??ね梢宰鳛樘锰枺锰枀s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個姓的堂號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數(shù)個多至數(shù)十個,但堂號往往有數(shù)百甚至上千個之多,??ね谒未院缶烷_始走向統(tǒng)一和固定,但堂號卻隨著宗族的發(fā)展,,一直在不斷的增加,。 李姓的堂號雖然很多,但也不是隨便亂取的,。各個分支的堂號,,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據(jù)取名的依據(jù)和其用意不同,堂號又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類型: 1 以所在地名作堂號:許多宗族喜歡以他們的發(fā)源地來作為自己的堂號,,這些堂號,,使人一看就知道這個家族是從哪里發(fā)源來的。如李姓郡望號有:隴西,、趙郡,、頓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陽,、漢中,、代北、雞田,、柳城等30余個 2 以宗族典故作堂號:這類取堂號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個堂名,,就是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必須是有關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講的他姓人物。往往都極富有教育意義,,能使族人緬懷先祖,,激勵斗志,奮發(fā)圖強,。如“篤誼堂” ",、“五經(jīng)堂”等。 3 以道德倫理作堂號:這種取堂名的方法,,是將一些教育族人勸善懲惡的詞語作為祠堂名稱,。這類堂號在各姓氏中也比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等,。 4 以祖先名號職業(yè)等作為堂號:這種堂號在各姓中也都常見,,但相對要少于前幾種。其方法是將某一祖先的某種有特殊含義的稱號,,作為本族的祠堂,,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自號“青蓮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蓮堂”,,另有“謫仙堂”“太白堂”等,。 近年來,隨著中國政府的開放改革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大陸宗祠被恢復,,族譜被續(xù)修,因此,,堂號再一次被人們抬了出來,。不過,今天的堂號,,已經(jīng)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有的只是給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后人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對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于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對于早日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堂號都必將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三 隴西堂與隴西 隴西:在古代指隴山(六盤山)以西的地方,。又稱隴右(古人以西為右),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地區(qū),。秦穆公稱霸西戎,,將今天甘肅省的天水、甘谷,、武山、岷縣,、隴西,、臨洮等地納入秦國版圖,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區(qū)設隴西郡,,后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晉曾設隴西國。秦漢時隴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肅臨洮),。隴西郡是甘肅最早的行政建制,。值得注意的是,今隴西縣只是古隴西郡的一部分,,并不是隴西李氏的發(fā)源地,。有大量歷史事實證明,,隴西李氏的發(fā)源地在今甘肅省的臨洮。 《辭?!穼耠]西縣是這樣記述的,,隴西縣在甘肅省東部,渭河上游,,漢時在此設置襄武縣,,三國時為魏國隴西郡治所。唐時為渭州治所,,宋置隴西縣,。因此來看,今隴西縣就是漢代的襄武縣,,雖然曾經(jīng)也做過一段時間的隴西郡治,,但并不是史籍記載中李氏扎根的隴西狄道。著名史學家史念海說:“天下李氏出狄道”,。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而取名,。是以地域觀念命名的堂號。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同源,,人數(shù)最多,,聲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趙郡李氏地位高于隴西李氏,。 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chuàng)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兩位重要人物,。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jīng)是權傾朝野的望族。隴西李氏后裔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奉李姓為國姓,。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xù)出了10位宰相。聲望超過了趙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將李置于諸士族姓氏之首,將有功之臣賜姓李,,修隴西堂供奉李氏先祖,,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tǒng)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后世李氏多自稱隴西,有些他姓也附會與李,。
四尋根問祖不要只看班輩 班輩又稱字輩,,是一個宗族指定的世代延續(xù)的取名派語,又稱,、輩份,、輩序、派語,、字派,、班行、排行,、班次派引,、派序、排行歌,、排行詩,、派行詩、派輩字,,鴻排詩,、字輩譜等。字輩派語通常是一些寓意深刻的四言詩,、五言詩或七言詩。它在研究姓族群落聚居,、家族繁衍,、遷徙流轉、辨析世系、倫理道德,、尋根問祖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唐代以前李氏沒有正規(guī)的班輩記載,宋代有個別的支系開始出現(xiàn)了派輩,,清末家譜有輩派的較為普遍,。但仍有大多數(shù)李氏支系不按班輩起名。如唐昭宗后裔江蘇徐州李氏一支,,唐末李仲及其他王子,,與908年二月被朱全忠指使他人殺害后,其妻趙氏帶著未滿周歲的兒子李瑞,,來到河北省真定府,,隱居在娘家,將李瑞的名字改為趙瑞,,趙氏臨終前才告訴李瑞實情,,后來李瑞才改趙姓李。元大德五年,,七公李正居是帶刀武校尉,,帶兵壓徭役,自河北省真定府置真定縣,,遷今江蘇省豐縣李新集居住,,清雍正五年修敘徐州李氏族譜時還沒有統(tǒng)一的班輩。 據(jù)傳,,因自明代輩輩有在京為官的宗親,,族人們怕受牽連,不敢修敘通譜,,有好多分支不敢說自己是徐州李氏,。另傳,從山東臨沂堰上(明清曾名范家崗,、堰上屯,、野蕉坡、李家灣,、小燕村)遷安徽宿州的二支后人,,在清******入進士升官后,帶車馬回老家祭祖,,被堰上的族人以不是本家為由拒之門外,。 李氏自利貞祖得姓至今已兩千余年,世傳百余代,,歷經(jīng)多次朝代更替,。因災荒戰(zhàn)亂等原因,好多宗親流離失所,家譜丟失,。尤其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文革期間,,又把僅有的家譜大都毀掉。有的宗親隱姓改名,,數(shù)代不敢公開自己的祖籍及身份,;再就是自古就有同胞兄弟不用相同班輩起名的先例。好多家譜只記乳名,,一般的族人有乳名,、有字,好多族人還有號,、有筆名,、有職業(yè)號、有別人給呼的外號等,,家譜中不可能記得非常詳細,。即使有宗排的班輩,也只是有宗譜的人或記憶好的人才知道,,多數(shù)平民百姓為生計,,只知道自己上下兩代人的名諱,根本無精力去關心自己的家族史,。因而就好像明初山西大槐樹移民一樣,,有好多傳說越傳越離譜,有的宗支遷移幾個地方,,后代就記不準自己的根祖在哪里了,,字輩也就失傳了。 我?guī)资陮易V進行研究,,尤其是近幾年看到了全國好多宗親的家譜,,實際上清代以前的家譜上大都是記錄的乳名,很少一部分涉及到字,、號的,,大都沒有什么班輩。由于受封建社會的影響,,處于對自己先祖的尊重,,一般情況下宗親們都不叫先祖的名諱,家族里掌管家譜的族長,,除了逢年過節(jié)及修續(xù)家譜外,,一般情況下也不隨意把家譜拿出來看,因而知道家譜內容的人很少,。所以當今尋根問祖,,要對自己的家族歷史綜合考慮,。如家譜中記錄的內容,祖林里的碑文,,家族的名勝古跡,祭祖用的牌位,,家族中歷代口傳的信息,,如遷徙年代,遷徙原因,,先祖的職業(yè),,兄弟排行,近支名人等等,。不要一味的去看什么字輩,。
五 山西大槐樹移民 山西大槐樹位于中國山西省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是明代的一處移民基地,。在中國北方地區(qū),,大量的民間家譜、碑文資料,、地方志中有詳細記載,。如在地方志《溫縣志》、《寶豐縣志》,、《寧陽縣志》,、《丹風縣志》、《商南縣志》,、《山陽縣志》等都明確記載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集中移民的事實,。至今在河北、河南,、山東,、東北等地區(qū)仍流傳著一句民謠:“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根據(jù)《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內,先后共計從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這些移民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陜西,、甘肅等十余省,,500多個縣市。 元至正四年(1344年)兩淮發(fā)生災荒,,百姓大批逃亡,,造成了“百里無幾家,但見風塵起”的局面,。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于激起連綿十余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zhèn)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zhàn)時有發(fā)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百姓十亡七八,。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在山東大部地區(qū)還流傳著燕王掃北的傳說,,造成了地無人種的局面,。在元末戰(zhàn)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tǒng)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于相鄰諸省,山西經(jīng)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qū),。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紛紛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涼情形,中原地區(qū)處處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八),,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六),,“多是無人之地”(顧炎武《日知錄》卷十),累年租稅不入,,”(《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一,,)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tǒng)治,就連朱元璋也深知:“喪亂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于是采納了萄州蘇琦(《明太祖實錄》卷五十),,戶部郎中劉九皋(《明史.食貸志》),,國子監(jiān)宋納等人的奏議,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zhàn)路決策(《明太祖實錄》),,一場大規(guī)模的移民高潮就開始了。 移民時,,洪洞縣實際上成了中轉站,。移民令頒布后,大多數(shù)國民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或逃或躲,,遲遲不動。于是官府使用了騙術,,放風說皇上對洪洞縣的人農民特別開恩,,洪洞縣的人不在移民之列,其他縣凡是符合條件的都要遷移,。于是出現(xiàn)了其他府縣的人民大量轉移到洪洞縣的局面,,后來官府在洪洞縣周圍布下天羅地網(wǎng),,所有的人只準進不準出,大批的移民便很快集結起來,。 當時的洪洞縣城北有個賈家村,,村中有個廣濟寺,寺旁有課大槐樹,,樹上有好多老鶴窩,。政府在這里設局住員,登記移民,,發(fā)個憑證及川資,,編隊遣送各地。吳晗在《朱元璋傳》中寫道:遷令初頒,,民怨即沸,,至于率吁眾蹙,懼之以戒,,脅之以劓刑,。這就是說,移民并非情愿,,是被迫離開家園,。可以想象當時的情形,,移民們在離開家園的時候,,是呼爹叫娘,依依惜別,,人們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后,,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回家無望,,當時的大槐樹和老鶴窩以及凄慘的情景,深深地印在了移民們的心里,,世代流傳,,直到今天。山西大槐樹移民對明朝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根據(jù)《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余》等正史及筆記史料的記載,,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在30個省市,2217個縣市,。其中河南123個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42個縣市,,山東109個縣市,,山西104個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316個縣市,,陜西,、甘肅、寧夏182個縣市,,黑龍江,、吉林、遼寧171個縣市,,浙江、福建,、江西227個縣市,,廣東、廣西,、貴州248個縣市,,四川、內蒙古,、青海274個縣市,,云南、西藏,、新疆210個縣市,,海南、臺灣111個縣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個國家,。 當時山東移民最多的是東昌府,、濟南府、兗州府,、萊州府,、青州府,,涉及現(xiàn)在的滕縣、肥城,、益都,、聊城、兗州,、汶上,、曹縣、濰坊,、鄒平,、武城、嘉祥,、商河,、定陶、沂水,、金鄉(xiāng)等59個縣(市),。 值得注意的是:山西洪洞大槐樹只是一個移民的中轉站,并不是所有移民的祖先都住在那個地方,!另一方面,,好多譜上記錄的是大槐樹上老鶴窩或老鴣窩,這說明當時的大槐樹上確實有老鶴窩或老鴣窩,。有些傳說在喜鵲窩遷來的宗親要注意了,。根據(jù)明崇禎年間江蘇徐州李氏族譜記載,喜鵲窩在今江蘇豐縣境內的華山南部,。那里是唐昭宗后裔,、江蘇徐州李氏的發(fā)源地,江蘇徐州李氏的二世祖五兄弟至今還在那里安息,!明代舉人李向陽,,于崇禎八年在江蘇徐州李氏族譜的《原統(tǒng)兩瑩賦文》中寫道:兩瑩者,李姓之隸于明家于徐 派分族眾之始也 一名程子院 代無稽一名喜鵲窩 五祖......派分族眾之始也......喜鵲窩七畝余......碑額程子院曰李氏祖塋;喜鵲窩曰李氏五祖之祖塋圍樹草焉 祖宗依然,。
六 地名的變遷 地名在修續(xù)家譜,、尋根問祖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家譜中大都記載了自己的祖先何時何原因從何地遷往何地居住,。但在修續(xù)家譜時,,發(fā)現(xiàn)原來家譜上記載的地名查不到了。這給修敘家譜帶來了好大的難度,。據(jù)傳,,今山東臨沂堰西村,元末明初叫范家崗,因范姓人有犯王法者被抄家,,后土地荒蕪,,至今堰西村的土地上還留有范家汪及范家林。堰上李氏開基祖李鶴帶兵來屯田時,,改為堰上屯此(地有涑河自北向南穿過),。后有人稱小燕(堰)村。因遷來的時候土地荒蕪,,茅草遍地,,地勢東高西低,人們稱此地為野蕉坡,。后因住在涑河灣內,,又因族人們懷念自己的先祖,稱自己住在李家灣,。至今堰上還作為一個行政區(qū)劃為堰上管理區(qū),,下轄七個村莊。堰上原指今堰東堰西兩個行政村,,是建國以后才分開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堰東的人去世了,,還到堰西的土地廟里來報道,,也就是民俗中的潑湯。 地名是社會的產物,,它的命名、演變始終都受到社會發(fā)展水平的影響,。因此隨著時代的變遷,,地名也會因各種原因在變換。尤其是現(xiàn)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全國各個城市甚至好多農村都在搞統(tǒng)一規(guī)劃建設,城市的街道被合并了,,好多村莊消失了,,好多古老建筑不存在了,有的河流改道了,,有的山嶺被吃掉了,。所以家譜上記載的祖居地現(xiàn)在找不到了。 因此,,當今的專家學者們把老地名稱之為“活化石”,因為它記載了一個地方演變過程中的痕跡,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劉保全說,地名這種文化現(xiàn)象,包含了人類靈性對地理實體的感悟和寄托,并且經(jīng)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他領域相聯(lián)系。同時,地名又是最脆弱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可以隨時被更改而淡出人們的記憶。中華地名的命名理念和原則也以其鮮明的文化特點和風格在世界地名文化中獨樹一幟,。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安作璋說,它們(地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緊密相連,。如果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老街巷、老建筑消失了,因此而生的特色地名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意義,。當城市的發(fā)展,造成這些歷史建筑的消失,再重修或者硬性保留這些地名,或許就顯得很牽強,。地名是城市的一種符號,沒有了載體,這種符號就是虛的。我們在修續(xù)自己的家譜時,,要看歷史,,要查地名志,要不恥下問,,要綜合分析,,以盡最大可能的找到祖先的原居住地。 現(xiàn)在世界上好多國家和地區(qū),,已經(jīng)對傳統(tǒng)地名進行保護,,并進行研究存檔,荷蘭正在建立地名數(shù)據(jù)庫,,奧地利,、東歐各國對十二世紀以來形成的居民地地名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考察研究,聯(lián)合國第六屆地名標準化會議發(fā)布的九號決議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隨意改變地名將造成繼承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方面的損失”,。 我國已于2005年開始進行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各地專家學者也紛紛呼吁通過立法等有效手段來保護老地名,。以蘇州,、南京為代表的一批城市相繼頒布了地名管理條例,使得老地名的保護有法可依,。 另外,,不同時期修續(xù)的家譜有不同的特點,同一宗族的不同支系因居住的地點不同,,對家譜的命名就不同,,如江蘇徐州李氏因開基祖自元末明前來豐縣李新集村,后遷往各地的好多,,所以各個支房在修續(xù)家譜時所用的譜名就有所不同,,有叫《古豐李氏家譜》的、有叫《彭城李氏家譜》的,、還有的叫《古彭李氏家譜》,、《徐州李氏族譜》等。從豐縣六十六樓出住山東臨沂堰上一支的就說自己是狀元李或徐州李,,從堰上出住安徽宿州的一支新起堂號《謫仙堂》等等,。 綜上所述,,尋根問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慎之又慎,,要多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多搜集一些地方史志記載,多搜集一些宗譜資料,,要對自己的先祖負責,,對自己的族人負責,要開放思想,,要對先人們留下來的家譜資料,、祖林碑文、口傳信息等多方位的考察論證,,盡可能的達到準確無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