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虎丘疏浚劍池,,再次引發(fā)了人們對吳王闔閭墓到底在哪里的探究,。可社會各界見仁見智,眾說紛紜,,讓謎底更為撲朔迷離,。
昨天,,吳文化專家,、蘇州科技學院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葉文憲給本報發(fā)來了一篇文章,以專業(yè)的眼光對闔閭墓址進行了一番考證推斷,。盡管這也只是一家之見,,不能作為定論,但還是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 近日,,虎丘劍池進行清淤,池底那個神秘的洞穴顯露出來,,引起了大家濃厚的興趣:闔閭墓究竟在哪里,?在劍池底下那幾塊大石塊的后面?還是就在劍池底下,? “劍池下”的說法是煞有介事 關于闔閭的葬地,,所有的史書都說在虎丘,看來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究竟在虎丘的什么地方呢,?卻有不同的說法。東漢的《越絕書》說闔閭葬在虎丘,,還用三千把寶劍陪葬,。唐代的《吳地記》說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東巡到江南,他垂涎闔閭陪葬的寶劍,,就命人在虎丘山下發(fā)掘,,結果一無所獲,但是他掘出了一個深坑,,后來就被叫做“劍池”,。但是到了宋代,《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引北宋《太平寰宇記》說,,劍池是孫權為了得到闔閭陪葬的寶劍而派人挖的,,而南宋范成大的《吳郡志》就干脆說:“吳王闔閭墓在虎丘劍池下”,。從這些史書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時代越晚的書對古代的事情講得越清楚,、越煞有介事。 這一現(xiàn)象顯然是反常的,,顧頡剛先生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層累形成的歷史”,。也就是說,這種現(xiàn)象實際上是后人添油加醋造成的,。 葬在虎丘的記載還是可靠的 既然如此,,那么關于闔閭葬在虎丘的記載可靠不可靠呢?我認為還是可靠的,,理由是:虎丘的整個布局符合當時貴族墓葬的形制,。 在虎丘西南方有一座占地2萬平方米、高約8米的土墩,,叫做“金雞墩”,,周圍有一圈呈方形的河道圍繞著,《越絕書》說這是闔閭女兒的墓,。江陰市周莊鎮(zhèn)北面有一座高10米,、直徑約60米的土墩,當?shù)胤Q為“繖墩”,,《太平寰宇記》說“吳王闔閭第八子葬于此”,,周圍也有一圈方形的圍壕,現(xiàn)在里面還有水,,就像護城河一般,。紹興蘭亭發(fā)現(xiàn)的印山大墓據(jù)考證是勾踐父親允常的墓,它坐落在一座高約10米的小山頭上,,周圍有一圈方形的圍壕,,圍壕寬16-29米,有的段落還有水,,有的段落已經(jīng)淤塞成為稻田,,總面積8.5萬平方米?;⑶鹬車矅@著一圈方形的河道,,情況與印山一樣。自然形成的河流不可能呈方形,,所以它們一定都是人工挖成的,,而挖出來的土正好堆筑成墓上的封土。闔閭和允常是同時代人,,當時吳國比越國強大,,因此虎丘的規(guī)模比印山大一些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從虎丘的形制來看,它是闔閭的葬身之地不成問題,。 劍池及洞穴不像闔閭墓墓道 現(xiàn)在的問題在于,,闔閭的墓會不會在劍池北面的洞穴后面?也就是說,,劍池及其后面的洞穴是不是闔閭墓的墓道,? 從平地上向下挖個坑,再從坑底橫掏一個洞作為墓室,,這樣的墓葬叫做豎穴橫洞墓,,或者叫做土洞墓,在北方黃土地帶有這種類型的墓葬,,但是因為自然條件不同,,江南沒有這種墓葬。在石山里掏一個洞作為墓葬叫做崖墓,,河北滿城的中山王墓就是采取這種墓制,,徐州的許多西漢諸侯王墓也都采取這種墓制,當他們的墓被盜空后就留下了一個山洞,,所以徐州一帶許多山名都叫做“×洞山”,。東漢時四川也流行崖墓,但是這些崖墓都是在山腰里掏洞的,。 這樣看來,,在石山上向下挖坑再掏洞,既無先例,,也費時費力,,不合情理。 如果劍池是闔閭墓的墓道,,還有一些不合理之處,,如,凡是墓葬都要選擇高敞干燥之處下葬,,闔閭怎么會把自己的墓選擇在水池底下呢,?另外,說劍池是闔閭墓的墓道,,外面一段還有點像,,但是里邊一段只有一米多寬,連棺材也抬不進去,,作為墓道也實在太簡陋了,。 大墓應在虎丘山頂中央位置下 如果闔閭墓不在劍池之下,那么會在哪里呢,?前些年在滸關大真山發(fā)現(xiàn)的春秋大墓,,墓主可能是某一位吳王,。這座墓坐落在海拔80米的山頂上,外觀為一個高6.5米,、東西長70米,、南北寬32米的大土墩。東渚鎮(zhèn)寶山村春秋王室大墓坐落在陽寶山頂部……根據(jù)這些情況來判斷,,闔閭墓也應該位于虎丘山的頂部,,也就是現(xiàn)在虎丘塔所在的平面上。 那么闔閭墓會不會在虎丘塔底下呢,?我認為不會,因為虎丘塔的位置太偏西,,而且建塔時要打地基,,還要修筑地宮,如果把塔筑在闔閭墓頂,,那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闔閭墓應該在虎丘山頂部中央的位置下面,也就是在現(xiàn)在虎丘塔的東面,。那么在那里有沒有可能發(fā)現(xiàn)闔閭墓呢,?恐怕已經(jīng)很難了。因為中國古代有一個習慣做法叫做“犁庭掃穴”,,也就是每當改朝換代以后,,后朝就要把前朝的宮廷夷為平地,還要掘其祖墳,、破其風水,、斷其龍脈。蘭亭印山大墓,、陽寶山大墓都被洗劫一空,,都說明了這一點。真山大墓頂部有一個長18米,、寬3米的大盜洞直插墓底,,這種盜墓決不是小偷干的勾當,而是明目張膽地大揭頂,、掘祖墳,。所以,吳國滅亡后,,闔閭墓很可能逃脫不了被勾踐發(fā)掘的命運,。如果闔閭墓中真的用三千把劍陪葬,那么很可能被勾踐拿走了,,而不會落到秦始皇手里,。 關于闔閭墓的文獻記載實在太少,,而且其中還有許多真假難辨的閃爍之辭。我的這些分析也只是一種邏輯的推理,,到底有沒有道理,?請大家咀嚼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