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仁
我常常想,別人是否也和我一樣,,在認識一個陌生的人或是接觸一種新生事物的時候,,是不是總會有些問題禁不住想問一問。以前我總是不肯提問題,,別人怎么說我就怎么聽,。別人問我是否懂了,我點點頭應付過去就完了,,以至后來做了一些引人發(fā)笑的蠢事,。信佛之前我不肯提問題,其原因大概就是怕別人笑話我的無知吧?,F(xiàn)在我才明白,,原來一時的糊涂并不可怕,而不懂裝懂,,以至癡迷一世才是最可悲的,。就象我現(xiàn)在信佛,我認為這樣做是對的,,而有些人卻認為他譏笑我信佛才是對的,。我覺得信佛是由迷到悟,然而有些人卻以為我是由悟到迷,,甚至以為我的頭腦有些不正常,,用一種半疑惑,、半驚訝的神情問我:“你沒毛病吧?什么事不順心,?誰招你惹你了,?”緊接著便“開導”、“勸慰”一番,,拉我“回頭”,,大有不把我拉回頭,就沒有盡到做朋友,、同事的責任,。但是人往往是固執(zhí)的,自己覺得對的事就義無反顧地去做,,任憑別人怎么勸說也是無濟于事的,。別人勸我“回頭”我不接受,我勸別人信佛,,別人也不聽,。既然如此,那也只能是悟者自悟,,迷者自迷了,。
說心里話,我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現(xiàn)在會信佛的,。不知道到底是好奇心的驅(qū)使,,還是真的與佛門有緣,我終于有機會跨進了廟門,。也許是受到佛陀的感召吧,,我不進廟門則已,一進便對佛——這個對于我來說一直是既神秘而又陌生的事物產(chǎn)生了興趣,。最早聽說“佛”這個字眼兒還是在《西游記》的神話小說里面,。那時,以為如來佛,、觀音菩薩,、孫悟空等等都是作者筆下杜撰出來的人物,也就沒再過多地去想佛是什么,、是從哪里來的,。后來有了煩惱,自己便開始向往小說中提到的西天極樂世界了,。于是就有了一個問題:“世間真的有佛存在嗎,?真的有極樂世界嗎?”雖然不能肯定它的存在,,但還是希望它存在的好,。后來,,我看了師父送給我的一些有關(guān)佛教知識的小冊子,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世間真的有佛存在,,不是子虛烏有、憑空杜撰的神靈,,他的生平事跡在歷史上確有記載,。由此引發(fā)了我學佛的信心,開始了我信佛,、學佛的新生活,。
雖然我現(xiàn)在還不會誦經(jīng)、拜佛,,但已經(jīng)感覺到了佛法的博大圓融及利益之所在,。我不清楚別人信佛之后在行為上和思想上是否有所改變,但就我自己來說,,變化很大,,至少在思想上已經(jīng)有了根本的改變。以前我做錯事后從不以為然,,認為做錯的事,,只要沒人發(fā)現(xiàn),、沒人追究就是萬幸,。信佛之后我才知道,原來人的所作所為是有因果業(yè)報的,,造善業(yè)得善報,,造惡業(yè)遭惡報。善惡業(yè)報,,如影隨形,,任性不得,放縱不得,,絲毫也馬虎不得?,F(xiàn)在想起過去做了錯事之后的那種僥幸心理,真是又好笑又慚愧,。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做錯了事總以為別人不知道,,殊不知第一個受欺騙的就是我自己,。人不但經(jīng)常欺騙自己,更糟糕的是,,有時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不但不知悔過,,反而還要找些理由為自己開脫、辯護,,這也許就是社會上的爭吵謾罵聲日漸增加而不見減少的原因吧,!正是由于人們的自私,自以為是,,缺少忍辱精神,,造成了社會的不安和動蕩,而佛教恰好是以慈悲為本,、忍辱為行的宗教,。他教育我們?nèi)绾未缺绾稳倘?,可以說佛教是最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了,。假如人人都能夠?qū)W佛,都能夠發(fā)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那么我們的社會就一定不會再有爭吵聲和槍炮聲。多一個人信佛,、學佛,,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就多一片祥和、多一分安寧,。有信佛,、學佛人居住的地方,就有祥和,,就有安寧,,就是凈土。
佛經(jīng)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佛,,所以我堅信學佛是對的,是明智的人生抉擇,。絕不象有些人的誤解,,錯誤地把佛教當成一種迷信,認為佛教只是那種燒香拜神,、求得保佑的宗教,。使我不能理解的是,人既然是固執(zhí)的,,經(jīng)常不肯相信別人所說的話,,總要親自看看,大有“眼見為實”的求是精神,,甚至非要試試不可,,那么,,對于佛教又怎么能夠只聽別人的傳聞,而不想親自去了解,、體認他呢,?難道也和我一樣,只是別人怎么講自己就怎么聽嗎,?甚至本來不了解的事物還要再加上一些錯解,,這豈不是也要做出蠢事了嗎?癡迷一生一世,,甚至到生命終結(jié)時還不能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諦,,這難道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嗎?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