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7日,,忻州市文物管理處接到忻州市民張俊赟的報告,,反映忻府區(qū)南呼延村蔬菜大棚建設(shè)工程取土?xí)r出露古墓,隨即派李剛、王剛兩位同志趕赴現(xiàn)場實地查證,。經(jīng)調(diào)查了解,,此工程為清福苑農(nóng)業(yè)合作社新建蔬菜大棚工程,是忻州市重點工程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因下挖土方鏟掉了一個墓葬頂部,,同時還有一座墓葬出露磚頂。忻州市文管處在責(zé)令施工方暫停工作的同時,,及時向市文物局反映情況,,經(jīng)批準并報省文物局核準,于11 月10日開始對兩座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并對壁畫進行了揭取工作,,全部野外考古工作于11月20日完成,現(xiàn)轉(zhuǎn)入室內(nèi)資料修復(fù)整理階段,。因墓葬內(nèi)壁面有金,、元時期文壇領(lǐng)袖元好問的詞作,使這座民間古墓備受社會各界關(guān)注,。
墓葬地理位置:位于忻府區(qū)蘭村鄉(xiāng)南呼延村東北500米處,,東距大運高速公路約50 米。兩墓東西相距1.5米,,從東向西編號為墓1和墓2,。
墓葬形制、葬式,、隨葬品及壁畫:墓1坐北向南,,從南到北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墓道為長方形豎穴土壙,長2.5米,,寬1.2米,;甬道拱券磚砌,內(nèi)高0.83米,,內(nèi)寬0.68 米,,進深0.66米,由豎磚封門,;墓室青磚砌筑,,底平面呈六邊形,邊長1.1米,,直徑2.2米,,單層青磚鋪地,,高出甬道底0.15米,形成一個“凹”字型棺床,。墓六邊壁角仿木構(gòu)磚砌倚柱,,柱頭上施仿木斗拱,上置撩檐枋,,六邊壁面青磚迭收形成穹窿頂,,墓室內(nèi)高約2 米。棺具未見,,人骨5具,,其中4具成年人,兩人一組迭置,,仰身直肢,,頭西向,置于棺床中北部和東部,。1具未成年人,,頭東南向,置于墓室西南部甬道旁,。隨葬品置于墓室東南部和中部,,分別為水波紋綠釉瓷枕1 件,銅發(fā)簪1件,,石質(zhì)鏤空花草飾品1 件,,黑釉瓷盆1 件,白釉大碗1 件,,鐵犁鏵1 件,,白釉小瓷碗1件,醬褐色釉瓷罐1件,,鐵片1件,,監(jiān)柄狀鐵器1件,銅錢92枚(唐錢3枚,,宋錢89枚),。
墓2位于墓1 西側(cè)1.5米,坐北向南,,從南到北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墓道為長方形豎穴土壙,,長3米,寬1.2米,,距地表深3.6米,;甬道為青磚拱券過洞,,豎磚和河卵石封門;墓室為青磚砌筑,,底平面為六邊形,邊長1米,,直徑2米,,單層青磚鋪地,高出甬道底0.15米,,形成一個“凹”字型棺床,。六邊壁面交界處黑彩繪倚柱,上面用青磚做出仿木斗拱,、耍頭,、闌額、普柏枋等建筑構(gòu)件,,六邊壁面上內(nèi)收青磚迭澀成穹窿頂,。未見棺具,人骨3具,,頭東向,,仰身直肢,并置于棺床上,。隨葬品有白釉瓷碗1件,,黑釉瓷罐1件,磚質(zhì)買地券1方,,銅耳釘1枚,,皮囊及銅扣件一組2件。
壁畫墨書:墓1四壁青磚素飾,,墓2除去南壁為甬道封門無彩繪外,,其余壁面及斗拱、拱眼壁,、闌額與普柏枋之間全部施以彩繪,。
西南壁額枋間墨書“樂安堂”,今錄墨書如下(“∕”代表行落,,“□”代表字跡無法確認,,詩文標點為筆者所加,繁體字保持原樣):
忻州秀容縣招集鄉(xiāng)南呼∕延祖居宗祖圖于□∕耶耶孟聚娘□□聶氏∕ 父孟思恭母□□李氏劉氏∕旹大元歲次乙卯戊辰月癸酉日丁巳時創(chuàng)建外宅壹所∕ 孝男孟彥仔妻劉氏孟彥卿孟彥美劉氏孟彥隆張氏姐姐張郎婦∕外宅離家壹里∕墳塋地壹畝半∕蘭里晚學(xué)張善夫拙筆∕十日花開十日紅,,花開不∕見百年人,。無窮名利無∕窮苦,有限光陰有限身,。∕花滿聽,,醉盈鐏,。太平∕簫鼓焱乎民。醉而復(fù)∕醒醒而醉,,只恐來朝古終新,。∕右聲寄元遺山鷓鴣天
西北壁彩繪盆栽牡丹花,額枋間墨書“壽山福?!?,北壁彩繪盆栽牡丹,東北壁彩繪盆栽牡丹,,額枋間墨書“金玉滿堂”,。
東南壁額枋間墨書題“積玉齋”,下墨書,;今古北邙山下路,,∕紅塵老盡雄。∕人生長恨水東∕流東,。幽懷誰∕共語,,遠∕目送歸鴻。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鐘。∕男兒行處事,,未∕要論窮通∕右遺山樂府臨江仙
經(jīng)筆者對照《詞綜》檢校,,應(yīng)為“黃塵老盡英雄。人生長恨水長東,?!?/p>
另外,在5個壁面的拱眼壁之間有黑彩火焰狀紋飾,。
墓葬時代:判斷墓葬時代的依據(jù)來源于墓葬本身建筑形制,、葬俗、隨葬品樣式組合及文字紀年,。此二墓形制為穹窿頂影作木構(gòu)磚室墓,,延續(xù)了宋、金以來的流行仿木構(gòu)磚室墓,,且墓壁施彩繪,,但規(guī)模和仿木構(gòu)作樣逐漸趨于末流;葬俗為合葬,、遷葬,,也為北宋、金,、元時期我國北方地區(qū)所通行,;隨葬品中綠釉瓷枕,、白瓷碗、黑釉罐是典型的金,、元時期器物,。以上均可說明墓葬時代為金、元時期,,今只依據(jù)墓葬附屬文字紀年來推斷墓葬準確時代,。
墓2隨葬的買地券,朱文書寫,,紀年只寫“大元”國號,未見年號,,且紀年干支部分漫漶不清,,不足采用。墓2西南壁面墨書有“旹大元歲次乙(或己)卯戊辰月癸酉日丁巳時創(chuàng)建外宅壹所”,,雖然缺帝王年號,,但卻有年月的干支紀年,是判定墓葬準確時代最終說服力的證據(jù),。東南壁面元遺山《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寫作時間是墓葬上限年代的止點?,F(xiàn)分述如下:
第一條:“大元”國號,通行說法為1271年開始稱呼,。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國古代史》下冊16頁“忽必烈于一二六四年建都燕京,,改年號為至元……又依照中原的傳統(tǒng),采用《易經(jīng)》“大哉乾元”的說法,,于一二七一年改國號為大元,。”作者按此說采用《元史》七:“至元八年十一月乙亥詔:建國號曰大元,?!比缫陨厦嬲肺墨I推論,則墓2時代上限似乎不能早于1271年,。
第二條:《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為元好問所做,。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今忻府區(qū)韓巖村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卒于蒙古憲宗七年(1257),,此“臨江仙”一詞被許多研究者認為作于金宣宗興定元年(1217年),則墓2的上限年代必然不能早于1217年,。
第三條:“乙(己)卯戊辰月”為年干支和月干支,。查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在金、元兩代,,乙卯年,、戊辰月在一起的年份只有1255年,符合第二條的時間條件,,而與第一條相悖,。在尊重地下出土原物的原則下,墓2 的準確時代為1255年,。時乙卯年為南宋寶祐三年,,元憲宗五年,戊辰月為二月,。
墓葬內(nèi)容價值:
1,、關(guān)于正史中“大元“稱謂。如果上述墓葬年代推理無誤的話,,則“大元”這一帶有元朝國號意味的稱謂在1255年時的我國北方(至少在忻州地域)社會中即使不公開稱呼,,也在用做紀年時使用。將正史中的“大元”稱謂提前了16年,。
2,、關(guān)于元好問《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一詞寫入墓室。此首詞作普遍認為是金宣宗興定元年(1217)元好問28歲時所寫,,因貞祐四年(1216)元好問避蒙古兵亂,,自秀容客居河南嵩山,興定元年(1217)寫了大量詩詞,。此首詞作,,意境高古,借埋盡東漢,、魏晉,、北朝人物的洛陽北郊“北邙山”凸顯時事蒼涼凄愴,借李煜《相見歡》“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平寫懷才不遇之幽怨,,借嵇康“目送歸鴻,手揮五弦”抒發(fā)豪情,。此首詞作墨書于墓室,,其意義不管是生者向逝者寄托哀思,亦或是逝者生平寫照,,甚而或逝者特別鐘愛此詞,,都寓意非常。除此之外,更應(yīng)有當(dāng)時秀容縣家鄉(xiāng)人對元好問的人品及作品喜愛,。元憲宗四年(1254)元好問六十五歲曾回到忻州,,六月上五臺山,七月回到太原(據(jù)清代翁方綱《元遺山先生年譜》,。
3,、關(guān)于“右聲寄元遺山鷓鴣天”一詞。此首詞墨書于墓2西南壁,,蘭里(應(yīng)為今蘭村)晚學(xué)張善夫拙筆,,詞作未收入元好問《中州集》,《四庫全書》遍搜無果,。作者既言“聲寄”,,即使不是寫給元好問親自過目以托相慰,也定然是有感于元好問《臨江仙》一詞之寫盡世事蒼涼,,作而自勉,。則詞作應(yīng)寫于元遺山在世時,即1255年建作墓葬之前,。此舉反映出忻州本鄉(xiāng)土文人雅士與元好問的友誼和詩文交往。
4,、關(guān)于“忻州秀容縣招集鄉(xiāng)南呼延村”地名,。元代郝經(jīng)《遺山先生墓銘》“先生諱好問,字裕之,,太原秀容人,。”按《金史》和《元史》地理志“忻州,,金,、元時期隸太原府,治秀容縣,,轄定襄縣,。”明代萬歷版《忻州志》中未見又“招集鄉(xiāng)”,,而“南呼延村”名稱隸屬于南集賢鄉(xiāng),,沿用于今,現(xiàn)屬蘭村鄉(xiāng),。(作者系忻州市文管處副處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