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民挖到的大金獸,,現(xiàn)為南京博物院鎮(zhèn)院之寶,。 麟趾金,河南博物院收藏,。 陜西華縣銅錢出土現(xiàn)場,。 陜西省博物館館藏——鎏金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壺。 如今,,老百姓有了閑錢,,多數(shù)會選擇將其存進銀行,古代沒有銀行,,那么古人是怎么儲蓄的,? 由于深受儒家“勤儉持家”思想的影響,我國古人是世界上少有的特別喜歡存錢的人,,他們使用的儲蓄保值途徑比較單一,,一般就是貯藏,但貯藏的辦法又是千奇百怪的,。 1 地下梁上皆藏錢處 窖藏,,是指用壇壇罐罐一類器物,將錢財直接埋藏到地下,,所埋的東西以金銀居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按说責o銀三百兩”這個笑話中的主人公,就是用了這種貯藏方式,。其實,,這種方式,是深受古時那些大款和富豪喜歡的,。在現(xiàn)在考古發(fā)掘中,,經(jīng)常會出土窖藏文物。 1982年正月初七,,江蘇盱眙馬湖店村有一萬姓農(nóng)民,,在挖水渠時也挖到一批寶物。當時生產(chǎn)隊分片挖水渠,,萬姓農(nóng)民分到的一塊地最不好挖,,但就是這塊沒人愿挖的地方,卻挖出了幾十斤重的金器財寶,。最值錢的是一只金獸,,竟然有18斤多,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重一只金獸,。壓在金獸下面的,,則是一只精美的銅壺,,打開壺蓋后看到,里面裝滿寶物,,其中有9塊半金餅,、15塊馬蹄金,。經(jīng)考證,,這批財寶屬于西漢,是時人的窯藏儲蓄,,或許是因為戰(zhàn)亂或家世變故,,他的后人沒有能再取出這批寶物。 除了埋到地下,,中國古人比較常用的貯藏方式還有“壁藏”,、“檐藏”、“梁藏”等,。 所謂壁藏,,就是將墻壁做出夾皮層,將值錢的東西放進去,。古文獻中著名的“孔壁遺文”,,就是在孔子后裔家的墻壁內(nèi)發(fā)現(xiàn)的。當時,,劉徹(漢武帝)當皇帝,,魯恭王擴建宮室,拆了孔家老宅,,意外從墻壁夾層中發(fā)現(xiàn)一批古文經(jīng)傳簡牘,,有《孝經(jīng)》、《尚書》,、《禮記》,、《春秋》、《論語》等,,這些簡牘又稱“孔壁中經(jīng)”,。由此可見,“壁藏”手法在古代是十分流行的,。 檐藏,、梁藏就是將錢物收藏在屋檐下,或是懸吊在房梁上,。這種貯藏寶藏心理也為盜竊者所了解,,入屋盜竊的小偷雅稱“梁上君子”,便與此有關(guān),。梁上既然能藏錢,,自然也是小偷藏身的合適地方,,順手牽羊,盜走財寶,。 對于零星的貯藏,,古代流行的手段竟然與今兒童儲錢用“聚寶盆”是一個原理:用錢罐收藏,聚少成多,,最后滿時或是需要時,,將錢罐打破取出。這種錢罐,,在古代叫“撲滿”,。 2 防盜防到了糞堆下 民國上海名醫(yī)陳存仁,當年陳家析產(chǎn)分家時,,記載窯藏了20缸銀子,,但最初只挖出了8缸。就算是擴大挖掘面積,,向四周挖掘,,也不能找到。后來有經(jīng)驗的長輩提醒,,再往下深挖試試,,果真挖出了埋在下層的12缸銀子。 原來,,這是因為前人在窖藏時,,采取了反盜寶手法,即將藏寶坑挖得很深,,再埋入裝滿財寶的壇,、罐、缸這類器物,,用以迷惑盜賊,。而且,古人很講究放置財物的方法,,通常采取上下分層放置的方式,,先放一層,掩埋后再放一層,,再掩埋再放,,多者達三四層。在各層之間,,往往用石板,、磚塊疊壓,土層之間則用糯米熬成的液汁和石灰,夯實密封,,有時其中還會拌上碎石子,、瓦片之類,以增加盜挖的難度,。即使被盜挖,,盜賊往往也只能發(fā)現(xiàn)上層。更巧的是,,這也符合了古人賺一點錢就貯藏一點,、埋下一層的習(xí)慣。此外,,窖坑一般選在臥房內(nèi),、炕(床)底下,。也有選在院內(nèi),,如在院內(nèi)常會在地面上做出一系列偽裝,如建上茅廁,、豬圈,、便房等。 古人沒有現(xiàn)代這樣的防盜保險箱,,所以在窯藏時,,必須想方設(shè)法不讓盜賊找到。上面這種將藏寶坑挖深且分層的方法,,只是其中之一,,更有“聰明人”想出了將錢財藏到糞堆、茅廁這些骯臟之地的辦法,。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商代青銅重器“后母戊鼎”,,就是被采取窯藏方式處理的,藏匿的地點是吳姓人家的糞坑下面,。 還有一個極端的防盜法子,,傳說有一個發(fā)了大財?shù)臅x商,覺得將財寶埋到地下,、放進墻壁,,寄放錢莊都不放心,于是便把成堆的銀子熔化成液體,,澆灌進家中的地板,。這手法太另類、太出人意料,,盜賊確是找不到了,,但“家賊”難防,其子孫沒錢的時候便會悄悄敲下點銀子,。 3 掘地掘出百兩黃金 古人窖藏財物,,埋藏者又不輕易透露消息,,若干年后,宅第易人,,新主人在翻修或重建時,,往往可以挖出前人的窖藏。因此,,后人遇到拆遷,、搬家時,往往都會“掘地三尺”,,把家前屋后地下翻一遍,。從古人房產(chǎn)買賣史料上,確實可以找到“掘錢”的記錄,。 沈括的《夢溪筆談·異事》中“無枉費亦無得”條,,便記錄了一則買房遭索“掘錢”的事。當時洛陽很多財主家都有掘地藏金的習(xí)慣,,其后人在賣房時便會想到這一點,,有意向買主索要“掘錢”。在朝廷當大官的張觀買房時,,賣家一而再,、再而三地索要“掘錢”,最后張觀多付錢1000多緡(古代計量單位,,即一千錢),,賣主才交付房子。時人都認為張觀付這筆錢太吃虧,,誰想張觀買下后,,竟然真的挖出一大筆財寶,挖出的一只石匣子里裝有數(shù)百兩黃金,,正好是張觀買房的全部費用,。 又據(jù)說,蘇東坡年輕時,,在金山寺借住讀書,,三餐不繼,窮極無聊下在床底亂挖,,果然挖到一大甕白銀,。但他不貪,封好后又埋回去,。后來他中了進士,,才叫家人掘出來供作修寺廟費用。 4 考古發(fā)現(xiàn)蓄銅最多 與現(xiàn)代不同,雖然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和使用紙幣的國家,,但古代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使用的主要等價交換物,,不是紙幣,也不是金銀,,而是銅錢,。因而,中國古人的儲蓄中占很大比例的,,實是“蓄銅”,。 現(xiàn)代考古中已發(fā)現(xiàn)很多銅錢,有的窯藏銅錢甚至是成噸出土,,由此可見古人儲蓄是多么瘋狂,。1967年冬天,在湖北黃石市西塞石維修長江干堤工程取土?xí)r,,發(fā)現(xiàn)一處錢窖,,最后稱量一下,這批銅錢總重達22萬斤,。銅錢中最早有西漢“半兩”銅錢,,最晚為南宋的“淳祐元寶”,據(jù)此推測是南宋人埋下的,。 1981年10月,在湖南省攸縣,,一易姓農(nóng)民在家旁邊挖泥時,,也挖出一處古代銅錢窖,先后挖出的古銅錢裝了5汽車,,共重3萬多斤,。出土的銅錢分期也很廣,從漢武帝的“五銖”銅錢,,到唐高祖的“開元通寶”,、后周的“顯德”銅錢,到南宋高宗的“建英通寶”,,多達30余種,。最后推測,這批銅錢也應(yīng)是南宋人埋下的,。 由于城市房產(chǎn)大開發(fā),,這樣的考古發(fā)現(xiàn)在近十來年更多。2010年底,,杭州一個工地上發(fā)現(xiàn)的窖藏銅錢4000多斤,,裝錢用的是一只長達1米5的特大皮箱,發(fā)現(xiàn)時已腐爛了,推測是明代人埋下的,。在差不多的時間,,在陜西華縣咸林中學(xué)門前一建筑工地上也發(fā)現(xiàn)一處錢窖,出土了幾萬斤古銅錢,。 除了銅錢外,,考古中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鐵錢。1997年7月在河北滄州挖出了重達近10萬斤鐵錢,;2006年7月,,在山東省東營市新區(qū)一處建筑工地上,發(fā)現(xiàn)了6萬多斤鐵幣,。這些鐵錢都是宋代錢幣,,出土量之大令人吃驚,錢幣的所有者放在今天也堪稱億萬富翁,。(倪方六) 相關(guān)鏈接 何家村唐代窖藏 1970年10月,,在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長安城興化坊內(nèi),發(fā)現(xiàn)唐代窖藏一處,,在兩個高65厘米,、腹徑60厘米的巨甕和一件高30厘米、腹徑25厘米的大銀罐中,,貯藏了金銀器,、玉器、寶石,、金石飾物,、金銀貨幣、銀鋌,、銀餅和藥材等千余件,。其中金銀器物達265件,是 唐代金銀器的一次空前大發(fā)現(xiàn),。 出土文物中被定為中國國寶級文物的有3件,,定為中國國家一級文物的有數(shù)十件。其中包括眾人所熟知的海內(nèi)孤品,,中國政府禁止其出境的獸首瑪瑙杯,,以及國家一級文物鎏金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壺、鴛鴦蓮瓣紋金碗,、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郭沫若在《出土文物二三事》中考證,這批文物“為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6月因安祿山之亂逃奔四川時邠王李守禮后人所窖藏”,。他認為這批窖藏文物是邠王府中的財物,,可能是在“安史之亂”時倉促埋下而后來未能挖出,,所以才保留到現(xiàn)代。而陜西歷史博物館和北京大學(xué)的學(xué)者考證,,何家村窖藏的主人是唐代尚書租庸使劉震,,窖藏埋藏年代應(yīng)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的涇原兵變時,也因兵亂保存到現(xiàn)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