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解毒類藥具有清熱解毒、消散癰腫及其他較為廣泛的藥理作用,。尤其適用于各種腫瘤的早,、中期,表現(xiàn)為熱毒蘊(yùn)積,,有口干,、便結(jié)、尿黃,、舌紅,、脈數(shù)等癥狀者。 本類藥物較多,,臨床運(yùn)用較廣泛,。根據(jù)不同的藥理作用,其主治癥各有側(cè)重,。如喜樹,、白花蛇舌革等常用于消化系統(tǒng)腫瘤;穿心蓮,、天花粉等常用于滋養(yǎng)葉細(xì)胞腫瘤,;三尖杉、青黛等常用于白血病,。在這些中藥中已分離出有效的抗癌活性成分,,如喜樹堿、天花粉蛋白,、三尖杉酯堿等,。本類藥除具抗腫瘤和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真菌,、細(xì)菌,、原蟲等,。)的作用外,它們中的部分還能廣泛的影響機(jī)體免疫功能的不同方面和環(huán)節(jié),,如白花蛇舌草,、穿心連、苦參等,,對(duì)機(jī)體的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功能有良好的促進(jìn)作用,。 本類藥物臨床使用上常與活血化瘀藥或扶正補(bǔ)虛藥配伍,以增強(qiáng)療效,,減少不良反應(yīng),,擴(kuò)大適用范圍。清熱解毒藥性多寒涼,,且味苦,,對(duì)脾虛體弱者不宜久用。
|
|
|
七葉一枝花(百合科重樓屬植物七葉一枝花的根狀莖,。) |
別 名: |
蚤休(《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重樓金錢、重臺(tái),、草甘遂(《唐本草》),,螯休(《曰華子本草》),紫河車(《圖經(jīng)本草》),,九道箍,、鐵燈盞、七葉一盞燈,、鴛鴦蟲(《分類草藥性》),,重樓一枝箭(《植物名實(shí)用圖考》),中華王孫(《鄂西草藥性》),,獨(dú)腳蓮,、鐵燈臺(tái)、枝花頭(廣西),,獨(dú)立一枝花,、金盤托荔枝、雙臺(tái),、獨(dú)葉一枝花,、金盤托珠、重樓,、紅重樓,、七葉遮花、白河花,、金絲兩重樓(浙江),,七支蓮,、七葉蓮(江西),螺陀三七,、一支箭,、一把傘、雙喜草,、芋頭三七(湖茼),,九道箍、海螺七(四川),。 |
性味功效: |
味苦、辛,,性微寒,,有小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多種惡性腫瘤,如肺癌,、胃癌,、肝癌、賁門癌,、膀胱癌,、腦瘤、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
常與石韋、蒲公英,、黃芩等配伍治療痰熱戀肺,、痰火膠結(jié)的肺癌。
常與參三七,、石見穿,、石打穿、白花蛇舌草等配伍治療瘀毒內(nèi)阻型的消化道腫瘤,。
此外,,本品還適用于治療咳喘、呼吸道感染,、瘰癘,、疔皰癰腫等。 |
用法用量: |
每日10~15g,,水煎服,。 |
注意事項(xiàng): |
本品為苦泄之品,,不可多服。過量往往出現(xiàn)惡心,、嘔吐,、頭痛、痙攣等,。 | |
|
|
了哥王(瑞香科蕘花屬植物嶺南蕘花的根,、果實(shí)、種子,。) |
別 名: |
九信菜(《生草藥性備要》),,南嶺蕘花(《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了哥麻(廣東),,山豆榴(廣西),,山絡(luò)麻(浙江),石谷皮(江西),,山麻皮(廣東),,鋪銀草(福建),紅燈籠(福建),,鐵骨散(廣西),,雀兒麻(廣西),石棉皮,、狗信藥,、消山藥、山埔倉,、桐皮子,、大黃頭樹(《全國中草藥匯編》)。 |
性味功效: |
味辛,、苦,,性寒,有毒,。清熱解毒,,化痰散結(jié),通經(jīng)利水,。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多種腫瘤,,如肺癌、肝癌,、宮頸癌,、淋巴腫瘤及乳腺癌等。對(duì)癌腫引起的胸腹水也有一定作用。
常與蒲公英,、前胡,、石韋、旋復(fù)花等配伍治療邪熱壅肺,、痰火蘊(yùn)結(jié)于肺的肺癌,。
常與夏枯草、天葵子,、黃藥子,、七葉一枝花等配伍應(yīng)用于濕熱凝結(jié)、痰毒留經(jīng)的淋巴腫瘤,。
此外,,本品還適用于瘰癘、風(fēng)濕疼痛,、七葉一枝花等配伍用于濕熱凝結(jié),、痰毒留經(jīng)的淋巴腫瘤。 |
用法用量: |
每日3~9g,;外用適量,。 |
注意事項(xiàng): |
本品所含樹脂有較強(qiáng)的瀉下作用,,所含南蕘素有利尿作用,,所含羥基蕘花素有鎮(zhèn)咳作用,脾虛泄瀉者慎用,。 | |
|
|
三尖杉(三尖杉科三尖杉屬植物三尖杉的種子或葉,。) |
別 名: |
頭形杉(《中國裸子植物志》),藏杉(四川天全),,桃松(成都),,狗尾松(湖北興山),山榧樹(江西,、浙江),,血榧、石榧(浙江),,水油松(云南),。 |
性味功效: |
種子:昧甘、澀,,性平,,驅(qū)蟲、消積,。葉:味苦,、澀,性寒,,抗癌,。 |
臨床應(yīng)用: |
本品葉適用于多種腫瘤,,如淋巴肉瘤、肺癌,、嗜酸淋巴肉芽,。對(duì)胃癌、上頷竇癌,、霍奇金病,、子宮平滑肌肉瘤、食管癌有一定效果,。
本品主要通過提取生物堿,,制成注射劑發(fā)揮抗癌作用,從三尖屬植物中可提取20種左右生物堿,,其中抗腫瘤療效較好的有粗榧醅堿,,其次是高粗榧酯堿,此外還有異粗榧酩堿,、脫氧相榧酯堿,、粗榧?jí)A等(粗榧?jí)A與三尖杉?jí)A同名,其他也是),。 |
用法用量: |
(1)三尖杉酯堿:每天量0.15~0.3mg/kg體重,。(2)高三尖杉酯堿:每天量0.5~0.1mg/kg體重。均加入5%~10%葡萄糖250~5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5~7天為1療程,停1~2周,,可用1~3療程,。(3)三尖杉總堿:0.2~0.3g/d,分2~3次肌注,,用藥5天,,停3天再用。(4)三尖杉?jí)A:0.2~0.4g/d,,加人5%~10%葡萄靜糖脈滴入,,每日1次,4~10g為1療程,。 |
注意事項(xiàng): |
毒性試驗(yàn)結(jié)果表明,,三尖杉產(chǎn)地不同,總生物堿含量及毒性差別很大,。本品對(duì)造血系統(tǒng)有抑制作用,,屬可恢復(fù)性骨髓抑制。高三尖杉酯堿胃腸道反應(yīng)比較突出。三尖杉醅堿對(duì)體液免疫和以GvH為指標(biāo)的細(xì)胞免疫均有明顯抑制作用,。 | |
|
|
山豆根(豆科槐屬植物越南槐的根及根莖,。) |
別 名: |
廣豆根、柔枝槐,、越南槐,、南豆根(通稱),小黃連,、巖黃連(貴州),。 |
性味功效: |
味苦,性寒,,有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多種腫瘤如咽喉部腫瘤,、惡性葡萄胎、絨毛膜上皮癌,、自血病,、肺癌、膀胱癌,、肝癌,、宮頸癌、胃癌,、膽道腫瘤,、乳腺癌等,。
常與石上柏,、白花蛇舌草、馬勃,、玄參等配伍治療熱邪火毒郁滯的咽喉部腫瘤,。
常與黃芩、石韋,、蒲公英,、七葉一枝花等配伍治療痰熱戀肺、熱毒壅盛型的肺癌,。
此外,,還用于扁桃體炎、牙齦腫痛,、肺熱咳嗽及各種癰癤腫毒等疾病,。 |
用法用量: |
每日6~12g,與他藥配伍煎湯或制成制劑。 |
注意事項(xiàng): |
用量不宜過大,,否則易引起惡心嘔吐,、心悸、胸悶等不良反應(yīng),。 | |
天花粉(葫蘆科栝樓屬栝樓的干燥根,。) |
別 名: |
栝樓根、瓜蔞根,、花粉,。 |
性味功效: |
味甘、苦,、酸,,性涼。生津,,止渴,,降火,潤燥,,排膿消腫,。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多種腫瘤,如絨毛膜上皮癌,、惡性葡萄胎,、肺癌、鼻咽癌等,。
本品制成天花粉注射劑治療惡性葡萄胎,、絨毛膜上皮癌。
常與紫草,、木饅頭,、土茯苓等配伍治療濕聚毒盛的絨毛膜上皮癌、惡性葡萄胎等,。
常與沙參,、麥冬、瓜蔞皮等配伍治療痰熱壅盛,、肺失清肅,、損傷肺陰的肺癌。
此外,,本品還用于熱病傷津口渴,、肺熱咳嗽、消渴及熱毒熾盛,、紅腫熱痛的癰腫瘡瘍等癥,。 |
用法用量: |
每日15~50g,,水煎服,或制成片劑,、注射劑,。注射劑用于腫瘤,每次10mg溶于500ml生理鹽水中靜滴,,開始每分鐘4滴,,無反應(yīng)者可漸加滴速,但以不超過每分鐘40滴為宜,,4~5小時(shí)滴完,。用藥每小時(shí)測血壓1次,隔2~5天用藥1次,,待絨毛膜促性激素低于100國際單位/l后,,再用2~3次以鞏固療效。 |
注意事項(xiàng): |
天花粉蛋白為一大分子物質(zhì),,具有抗原性,,能引起過敏反應(yīng),其精品過敏反應(yīng)較少,。用前需做皮試,,陽性者不用,或脫敏法使用,。有活動(dòng)性心,、肝、腎疾病或嚴(yán)重貧血及精神病患者慎用或忌用,。用藥后需臥床休息兩天,,注意過敏反應(yīng)或其他不良反應(yīng)的可能發(fā)生,用藥數(shù)小時(shí)即可出現(xiàn)發(fā)熱,、頭痛,、咽痛、關(guān)節(jié)酸痛,、頸項(xiàng)不利,、白細(xì)胞上升,;嚴(yán)重者可以全身皮疹,、惡心嘔吐、胸悶氣急,、脈快,、血壓下降等過敏性休克表現(xiàn),應(yīng)立即作抗過敏性休克治療,。靜滴前使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可減輕上述不良反應(yīng),。 |
|
|
鳳尾草(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鳳尾草的全草,。) |
別 名: |
井欄邊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閹雞尾(《中國藥用植物志》),,金雞尾(《四川中藥志》),,五葉靈芝(云南),雞爪蓮(福建),,鳳凰尾,、牛肋巴草(四川),背陰草(江蘇),,烏雞腳(浙江),,五指草(貴州),九把連環(huán)劍(廣西),,雞腳草,、進(jìn)邊鳳尾(《全國中草藥匯編》)。 |
性味功效: |
味甘,、淡,、微苦,性涼,。消腫解毒,,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生肌,。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多種腫瘤,如胃腸道腫瘤,、膀胱腫瘤,、咽喉腫瘤、肺癌及子宮癌等,。
常與自花蛇舌草,、苦參片、生薏苡仁,、半枝蓮等配伍治療熱毒蘊(yùn)結(jié),、濕滯留聚的胃腸道腫瘤。
常與小薊草,、海金沙,、瞿麥、石韋等配伍治療熱毒濕聚,、下注膀胱的膀胱腫瘤,。常與大青葉、板藍(lán)根,、玄參等配伍治療熱毒挾痰濕的咽喉部腫瘤,。
此外,,還適用于菌痢、胃腸炎,、黃疸型肝炎,、肺咯血、尿血,、咽喉腫痛,、癰腫瘡毒、毒蛇咬傷,,并能解農(nóng)藥,、野菇中毒。 |
用法用量: |
每日15~50g,,水煎服,;外用適量。 |
注意事項(xiàng): |
其性寒涼,,脾胃虛寒者忌用,。 | |
|
|
名上柏(卷柏科卷柏屬植物深綠卷柏的全草。) |
別 名: |
深綠柏,,巖青(四川),,金龍草、龍鱗草(《全國中草藥匯編》),,巖扁柏,、過路蜈蚣(《浙江藥用植物志》),梭羅草,、地梭羅(貴州),,山扁柏、水柏校(廣西),。 |
性味功效: |
味甘,,性涼。消腫解毒,,驅(qū)風(fēng)散寒,,止血生肌及抗癌。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多種腫瘤,,如絨毛膜上皮癌,、肺癌、鼻咽癌,、喉癌及消化道癌癥等,。
常與七葉一枝花、三白草,、垂盆草等配伍治療肝郁化火,、熱毒壅盛的肝癌。
常與蒲公英,、黃芩,、七葉一枝花等配伍治療邪熱戀肺、痰熱壅盛的肺癌,。
常與穿心蓮,、玄參、銀花,、紫草根,、半枝蓮等配伍治療郁火上炎、痰火膠結(jié),、熱毒熾盛的喉癌,、絨毛膜上皮癌。
此外,,對(du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肝硬化也有較好療效,。 |
用法用量: |
每日15~50g,,或鮮品25~50g,與其他藥配伍煎服,。治癌片(佛山制藥廠生產(chǎn))為本品提取加工而成,,每片含原生藥銫,每次7片,,每日3次,。 |
注意事項(xiàng): |
本品對(duì)化療、放療敏感的腫瘤均有一定療效,,其中對(duì)體積小的腫瘤療效較好,,與化療、放療同用有協(xié)同作用,。 | |
|
|
石打穿(茜草科耳草屬植物石打穿的全草,。) |
別 名: |
黃毛耳草(《浙江民間草藥》),傷口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落地蜈蚣草,、山蜈蚣、穿地蜈蚣,、攤地蜈蚣(浙江),,耳草(福建),拖地蓮,,青藤仔(廣東),,蜈蚣草,、錦石草、黃老虎(江西),、絮被草,、樸地瓜子(湖南),地蜈蚣(香港),,鋪地地蜈蚣,、過路蜈蚣(通稱)。 |
性味功效: |
味苦,、性平,。清熱解毒,涼血平肝,,利水消腫,,散結(jié)。 |
臨床應(yīng)用: |
常用于治療食管癌,、腮腺癌,、肝癌、胃癌,、賁門癌等,。此外,還用于治療病毒性肝炎,、暑熱瀉痢,、小兒急性腎炎、水腫,、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乳糜尿、跌打腫痛,、毒蛇咬傷,、瘡癤腫痛、血崩等,。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3~10g,。 |
注意事項(xiàng): | |
石見穿(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石見穿的全草。) |
別 名: |
華鼠尾草(《中國植物志》),,紫參(江蘇,、江西),小丹參(江西,、湖南),,石打穿、月下紅(江蘇),半枝蓮(江西),,活血草(四川),,野沙參、烏沙草,、黑面風(fēng),、大發(fā)汗(廣西),。 |
性味功效: |
味苦,、辛,性平,。清熱解毒,,活血,利氣,,止痛,。 |
臨床應(yīng)用: |
可用治各種癌癥。如宮頸癌,,常配鮮六月雪,、鮮墓頭回各30g,鮮香附15g,,煎湯,,每日1劑,分2次服,。
本品還用于食管癌,、胃癌及骨肉瘤或腫瘤骨轉(zhuǎn)移等。
此外,,還常用于治療黃疸型肝炎,、腎炎、白帶,、痛經(jīng),、淋巴結(jié)核、象皮腫,,外用治面神經(jīng)麻痹,、乳腺炎、癤腫,。 |
用法用量: |
內(nèi)用服15~30g,;外用適量。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白花蛇舌草(茜草科耳草屬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 |
別 名: |
珠仔草,、定經(jīng)草(《臺(tái)灣藥草》),蛇舌癀、目目生珠草,、鶴舌草,、節(jié)節(jié)結(jié)蕊草(福建),南地珠,、尖刀草(江西),,蛇蜊草、子竹葉草(廣西),,甲猛草,、散草、竹葉草(廣東),,蛇針草(海南島),,自花十字草(香港),奶沙爾,、鐵沙爾(四川),,牙靈俄(云南傣語),蛇總管,、蛇舌草,、二葉律(通稱)。 |
性味功效: |
味甘,、淡,,性涼。清熱解毒,,活血消腫,,利尿。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多種惡性腫瘤,,尤其是消化系統(tǒng)腫瘤,,如胃癌、食管癌,、直腸癌,、肝癌;還有肺癌及淋巴系統(tǒng)的腫瘤,。
常與石見穿,、石打穿、苦參,、薏苡仁,、地榆等配伍治療熱毒壅盛,痰濕交阻,,胃腸道腫瘤,。
常與茵陳,、山梔、大黃等配伍用肝郁化火,、熱毒內(nèi)蘊(yùn)的肝癌,。
常與夏枯草、浙貝母,、昆布,、牡蠣等配伍治療邪毒內(nèi)蘊(yùn)、痰熱戀肺的肺癌或淋巴肉瘤,。
此外,,本品還適用于闌尾炎、肺膿瘍,、咽喉炎,、泌尿系統(tǒng)感染,、急性腎炎,、濕熱黃疸、痢疾,、癰疽疔皰,、毒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每日量50~200g,,與它藥配伍煎服,;外用適量。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
冬凌草(唇形科香荼菜屬植物冬棱草的全草,。) |
別 名: |
冰凌草,、六月凌(令)、山荏(河南),,碎米椏,、破血丹(四川),山香草(貴州),,野藿香(花)(貴卵,、湖北)。
|
性味功效: |
味苦,、甘,,性微寒。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多種腫瘤,如食管癌,、賁門癌,、肝癌、乳腺癌、直腸癌,、甲狀腺癌等,,有緩解癥狀而延長生命作用。
此外,,本品還用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
用法用量: |
每日15~50g,,煎服,。冬凌草麥注射劑(25mg/支),靜脈滴注每次75~100mg,,每日或隔日1次,,每療程為1~3月,總量1.1~3.125g,。片劑(相當(dāng)生藥4.3g),,每次4~5片,每日3次,。糖漿劑,,每次20ml,每日3次,。 |
注意事項(xiàng): |
本品注射劑注射局部有刺激性,,可發(fā)生靜脈炎,過快滴入可出現(xiàn)口唇麻木,、牙痛,、頭昏、心煩等,。少數(shù)可有惡心,、腹脹等反應(yīng)。 | |
|
|
半枝蓮(唇形科黃芩屬植物半枝蓮的全草,。) |
別 名: |
韓信草,、并頭草、牙刷草(通草),;耳挖草或挖耳草(廣西,、湖南、江西,、廣東,、福建),金挖耳或金耳挖,、望江南(湖南,、江西,、廣東),四方馬蘭(湖南,、廣東),,趕山鞭、瘦黃芩(四川),,耳耙草,、四季春、細(xì)葉紅背草(廣東),,通經(jīng)草,、紫蓮草、四基草,、水黃芩(江蘇),,野夏枯草、方草兒,、半向花,、半面花、偏頭草,、四方草(浙江),,虎咬紅、再生草,、狹葉向天盞、小號(hào)向天盞(福建),,篤辣耙(廣西三江侗語),。 |
性味功效: |
味微苦,性涼,。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水消腫,。 |
臨床應(yīng)用: |
本品適用于多種腫瘤,,如消化道腫瘤、肝癌,、肺癌,、子宮頸癌、惡性葡萄胎,、絨毛膜上皮癌,、乳腺癌等。
常與白花蛇舌草,、八月札,、石見穿等配伍,,治療熱毒壅盛、積聚滯留的胃腸道腫瘤,。
常與自英,、尋骨風(fēng)、魚腥草,、前胡等配伍,,治療痰熱戀肺、壅遏氣機(jī)的肺癌,。
常與口基黃,、垂盆草、白花蛇舌草,、平地木,、半邊蓮等配伍,治療熱毒壅滯,、腹水腫大的肝膽腫瘤,。
常與穿心蓮、石上柏,、葵樹子,、紫草等配伍,治療伴有濕熱癥狀的惡性葡萄胎及絨毛膜上皮癌,。 |
用法用量: |
每日15~100g,,與它藥配伍制成煎劑或浸膏用。 |
注意事項(xiàng): |
半枝蓮對(duì)肝硬化或肝癌引起的腹水有一定利水作用,,與白花蛇舌草配合,,用量大即會(huì)引起腹瀉。臨床利用這一瀉下特性治療腹水,,往往可獲得暫時(shí)性消退,。 | |
青黛(爵床科馬藍(lán)屬植物馬藍(lán),蓼科蓼屬植物蓼藍(lán),,或十字花科大青屬植物菘藍(lán)的葉或莖,,經(jīng)加工制成的干燥粉末或團(tuán)塊。) |
別 名: |
靛,、靛花,、靛沫、藍(lán)靛,。 |
性味功效: |
味咸,,性寒。清熱毒,,涼血定驚,。 |
臨床應(yīng)用: |
本品適用于多種腫瘤,,如白血病、鼻咽癌,、肺癌,。
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黃連等配伍治療熱毒熾盛的鼻咽癌,。
常與石膏、黃連,、山梔,、銀花、板藍(lán)根等配伍治療火毒上炎,、郁結(jié)成核的咽喉腫瘤或放療,、化療后出現(xiàn)的口腔潰瘍等。
常與魚腥草,、紫菀,、黃芩等配伍治療痰熱、郁火壅滯的肺癌,。
常與豬殃殃,、羊蹄根、紫草,、白花蛇舌草等配伍治療有發(fā)熱,、貧血、出血,、肝脾腫大的白血病,。
用本品提出的靛玉紅治療慢性粒細(xì)胞白血病,經(jīng)17個(gè)省市314例臨床驗(yàn)證,,抗癌效果達(dá)87.3%。
此外,,青黛常用于火熱或血熱證,,如溫病熱盛、斑疹,、吐血,、衄血、咳血,、小兒驚癇,、瘡腫、丹毒,、痄思,、蟲蛇咬傷等,。 |
用法用量: |
青黛內(nèi)服每次2~4g,每日3次,;靛玉紅片:每次60~70mg,,每日3次;治療其他疾病,,每日1~3g,,沖服;外用適量,。 |
注意事項(xiàng): |
服青黛的部分病人,,出現(xiàn)大便次數(shù)增多、腹痛,,少數(shù)病人還有便血,,但減量后便血可自止。靛玉紅比青黛毒性反應(yīng)和不良反應(yīng)小,。 |
|
|
虎杖(蓼科蓼屬植物虎杖的根,、根狀莖或莖、葉入藥,。) |
別 名: |
酸湯桿(西南,、西北、中南),,陰陽蓮(廣東,、廣西),大葉蛇總管(湖北,、廣東,、廣西),花斑竹(河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山大黃(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廣東,、廣西),,斑杖(湖北、云南),,川筋龍,,斑莊,、斑杖根,黃地榆,。 |
性味功效: |
味微苦,,性微涼。清熱利濕,,通便解毒,,散瘀活血。 |
臨床應(yīng)用: |
用于肝,、胰等腫瘤,。此外還用于治療關(guān)節(jié)疼痛、經(jīng)閉,、濕熱黃疸,、慢性支氣管炎、高血脂癥,,外用治燙傷,、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10~15g,;外用適量,。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
敗醬阜(敗醬科敗醬屬植物黃花龍芽的全草及根莖。) |
別 名: |
黃花敗醬(北方各省,、湖南),,野黃花(北方各省、福建),,黃花草,、山白菜、野芹(北方各?。?,女郎花、馬草(吉林),,土龍草,、黃花龍芽(江蘇),苦豬菜(江西),,苦菜(湖南),假苦菜(廣西),,苦芙,、野苦萊、鹿場,、黑多芹(福建),,野青菜,、黃花香、豆渣菜(云南),,箭頭幾(昭乎瑤語),,大吊黃(金秀瑤語)。 |
性味功效: |
味苦辛,,性涼,。清熱解毒,祛瘀排膿,。 |
臨床應(yīng)用: |
常用于治療消化系統(tǒng)腫瘤,,如結(jié)腸癌、直腸癌等,。常與白花蛇舌草,、苦參片、生地榆配伍,。
此外,,還常用治療闌尾炎、痢疾,、腸炎,、肝炎、眼結(jié)膜炎,、產(chǎn)后瘀血腹痛,、癰腫疔瘡。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15~30g,;外用適量,。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
蘆筍(禾木科植物蘆葦?shù)哪勖纭#?/strong> |
別 名: |
灌(《爾雅》),,蘆尖(《要藥分劑》),。 |
性味功效: |
味甘、小苦,,性寒,。清肺止渴,和利通淋,。 |
臨床應(yīng)用: |
近年來用于治療肺癌,、膀胱癌、霍奇金病,、皮膚癌具有良好效果,。
此外,還用于治療熱病口渴、淋病,、小便不利等,。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15~30g,煎服,。 |
注意事項(xiàng): | |
苦參(豆科槐屬植物苦參的根,。) |
別 名: |
野槐(北京、河南,、福建,、湖南、陜西,、甘肅),,山槐、地槐(東北,、內(nèi)蒙古,、湖南),地參(江蘇,、江西),,水槐(江西、山東),,苦骨(江西,、福建),川參(江蘇,、江西,、貴州),好漢枝,,地骨,。 |
性味功效: |
味苦,性寒,。清熱利尿,,燥濕殺蟲。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多種腫瘤,,如結(jié)腸癌,、直腸癌、肝癌,、子宮頸癌,、肺癌、滋養(yǎng)細(xì)胞癌等,。
常與黃連,、紫草,、敗醬根、白花蛇舌草等配伍治療濕熱較甚,、熱毒壅滯的結(jié)腸、直腸癌,。
常與茵陳,、山梔、大黃等配伍治療肝癌濕熱毒盛型,。
常與半枝蓮,、墓頭回、土茯苓,、鴉膽子等配伍治療濕聚毒盛的子宮頸癌,。
此外,還適用于血瘌,、便血,、痔瘡出血、黃疸,、浮腫,、小便不利、疥癩,、濕瘡瘙癢,、赤白帶下。 |
用法用量: |
每日3~10g,,水煎服,。 |
注意事項(xiàng): |
內(nèi)服外用均可,內(nèi)服劑量不宜過大,,以防損傷胃氣,。 |
|
|
狗舌草(菊科千里光屬植物狗舌草的全草。) |
別 名: |
狗舌頭草,、銅盤一枝香(《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白火丹草、銅交杯,、糯精(《全國中草藥匯編》),。 |
性味功效: |
味苦、微甘,,性寒,。清熱解毒,利尿,,活血消腫,。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自血病,、網(wǎng)織細(xì)胞肉瘤、皮膚癌等腫瘤,。
常與豬殃殃,、葵樹子、紫草根等配伍用于熱毒內(nèi)蘊(yùn)的白血病,。
此外,,還適用于肺癰、癤腫,、腎炎水腫,、尿路感染、跌打損傷,、口腔炎,、小便不利等。 |
用法用量: |
每日10~15g,,水煎服,。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
金銀花(忍冬科忍冬屬植物忍冬的花蕾。) |
別 名: |
銀花,、雙花,、二寶花、茶葉花(山東,、東北),。 |
性味功效: |
味甘、性寒,。清熱解毒,。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鼻咽癌、咽喉部腫瘤及各種中晚期腫瘤患者繼發(fā)感染,,癌性發(fā)熱等,。
常與連翹、石上柏,、葵樹子,、白毛夏枯草等配伍治療熱毒壅盛、痰火互結(jié)的鼻咽癌,。
常與山豆根,、射干、馬勃,、開金鎖等配伍治療火毒熾盛,、郁結(jié)的咽喉部腫瘤。
常與連翹,、石上柏,、蒲公英,、自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等配伍治療各種中晚期腫瘤患者繼發(fā)性感染或癌性發(fā)熱,。
此外,,本品還適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扁桃腺炎,、急性乳腺炎、急性結(jié)膜炎,、大葉性肺炎、肺膿瘍,、細(xì)菌性痢疾,、鉤端螺旋體病、急性闌尾炎,、癰癤膿腫,、丹毒、外傷感染,、子宮頸糜爛等,。 |
用法用量: |
每日10~15g,水煎服,。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
穿心蓮(爵床科穿心蓮屬穿心蓮的全草或葉,。) |
別 名: |
春蓮秋柳(《嶺南采藥錄》),一見喜(《泉州本草》),,欖核蓮,、苦膽草、斬蛇劍,、日行千里,、四方蓮、金香草,、金耳鉤,、印度草(廣東),苦草(福建),。 |
性味功效: |
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臨床應(yīng)用: |
制成片劑和注射劑可適用于惡性葡萄胎、絨毛膜上皮癌等,。
此外本品湯劑,、片劑,、注射劑還可用于各種感染,如急性菌痢,、滴蟲性陰道炎,、腸胃炎、扁桃體炎,、肺炎,、百日咳、毒蛇咬傷等,。 |
用法用量: |
每日10~25g,,水煎服;外用適量。穿心蓮注射液(含氯仿或乙醇提取物1%)50~100ml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直至痊愈,;對(duì)有陰道轉(zhuǎn)移者,,另對(duì)轉(zhuǎn)移灶結(jié)節(jié)基底部注射,每次5~10ml,,1~2日1次,。穿心蓮片(每片含生藥1g)每次5~10片,每日3次,,臨床基本痊愈后連續(xù)1~3月以鞏固療效,。對(duì)非腫瘤疾患用量酌減,注射作肌注,,每次2~4ml,,每日3次。 |
注意事項(xiàng): |
| |
茵陳蒿(菊科蒿屬植物茵陳蒿的全草,。) |
別 名: |
茵陳(《本草經(jīng)集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綿茵陳(《本經(jīng)逢原》),,小白蒿,、香蒿(《陜西中草藥》),青蒿(四川,、浙江,、福建、湖南,、廣西),,阿榮(蒙語),西瓦克(維吾爾語),,阿坤(阿壩藏語),,絨蒿,,猴子毛。 |
性味功效: |
味苦,,性微寒,。清利濕熱,利膽退黃,。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肝癌,、膽囊癌、胰腺癌等,。
常與三白草,、垂盆草、梔子,、大黃等配伍治療濕熱內(nèi)蘊(yùn)的肝癌,。常與虎杖、郁金,、金錢草、山梔等配伍治療濕熱阻滯的膽囊癌,。
常與七葉一枝花,、田基黃、龍膽草,、土茯苓等配伍治療濕熱毒盛的胰腺癌,。
此外,還適用于急性黃疸肝炎,、膽囊炎等,。 |
用法用量: |
每日10~50g,水煎服,。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絞股藍(lán)(葫蘆科絞股藍(lán)屬植物絞股藍(lán)的全草,。) |
別 名: |
七葉膽、公羅鍋底,、落地生(云南),,小苦藥,遍地生根,。 |
性味功效: |
味苦,,性寒。消炎解毒,,止咳祛痰,。 |
臨床應(yīng)用: |
用于抗癌治療,適用于肝癌,、胃癌,、肺癌,、皮膚癌、子宮癌等治療,。
此外,,還用于治療慢性氣管炎、傳染性肝炎,、胃腸炎,。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0.75~1g(散劑)。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
粉防己(防風(fēng)科千金藤屬植物粉防己的根,。) |
別 名: |
石蟾蜍,、倒地拱、漢防己(通稱),,白木香,、金絲呆鱉、金絲呆葫蘆(浙江),,土木香,、九節(jié)葫蘆、金錢吊蛤蟆,、過山香(江西),,獨(dú)腳烏柏(廣東),長根金不換(海南島),,銅錘秤錘(廣西),、山烏龜(廣西、福建),。 |
性味功效: |
味苦,、辛,性寒,。利水消腫,,祛風(fēng)止痛。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多種癌癥,,如膀胱癌,、肺癌、肝癌,、腎胂瘤等,。
常與萆薢、薏苡仁,、黃柏等配伍濕熱治療下注的膀胱腫瘤,。
常與葶藶子、蚤休、茯苓等配伍治療氣滯濕阻,,水濕停滯的肺癌,。
常與三白草、垂盆草,、茯苓等配伍治療氣滯濕阻,,水濕停滯的肝癌。
常與片姜黃,、桑枝,、黃芪等配伍治療乳腺癌骨轉(zhuǎn)移引起的肩背疼痛。
此外,,本品還用于風(fēng)濕病,、水腫、關(guān)節(jié)炎,、高血壓病等,。 |
用法用量: |
每日5~10g,水煎服,;外用適量,,搗爛外敷。 |
注意事項(xiàng): |
漢防己甲素靜脈用藥能產(chǎn)生不良反應(yīng),,如靜脈炎,、血紅蛋白癥、血紅蛋白尿和輕度貧血等,。 | |
|
|
射干(鳶尾科射干屬植物射干的根狀莖,。) |
別 名: |
烏扇(《滇南本草》,、陜西、甘肅,、福建,、廣西),,野萱花(《本草綱目》),扁竹(《本草綱目》),,黃花扁蓄(《生草藥性備》),,開喉箭(《分類草藥性》),蝴蝶花(福建,、江西,、湖南),山蒲扇(山西,、甘肅,、陜西、遼寧),,扇子草(山西,、陜西,、甘肅、湖北),,老鴉扇(陜西),,鐵扇擔(dān)(江蘇),黃知母(四川),,交剪草(廣東,、廣西)。 |
性味功效: |
味苦,,性寒,。清熱解毒,利咽消痰,。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咽喉癌,、肺癌等。
此外,,還適用于咽喉疼痛,、痰咳氣喘、腮腺炎,、支氣管炎,、閉經(jīng)、乳腺炎,,外用治水田皮炎等,。 |
用法用量: |
每日3~6g,水煎服,。 |
注意事項(xiàng): |
| |
桔梗(桔??平酃僦参锝酃5母#?/strong> |
別 名: |
道拉基(延邊),、苦菜根(河北),、鈴當(dāng)花(山東)、大藥(江蘇),、包袱花《《全國中草藥匯編》),。 |
性味功效: |
味苦,性平,。宣肺,,散寒,祛痰排膿,。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肺癌,、咽喉部腫瘤等。
常與魚腥草、蒲公英,、瓜蔞皮,、葵樹子等配伍治療痰熱壅盛、痰氣交阻的肺癌,。
常與甘草,、山豆根、牛蒡子,、板藍(lán)根等配伍治療瘀毒內(nèi)阻,、郁火上炎的咽喉部腫瘤。
此外,,還適用于外感咳,、咳痰不爽、咽喉腫痛,、胸痛,、胸悶腹脹、支氣管炎,、肺膿瘍,、胸膜炎等。 |
用法用量: |
每日3~10g,,水煎服,。 |
注意事項(xiàng): |
桔梗的溶血作用相當(dāng)強(qiáng),故只宜口服,,不能作注射劑用,。 | |
|
|
黃芩(唇形科黃芩屬植物黃芩的根。) |
別 名: |
子芩,、條芩,、獨(dú)尾芩、鼠尾芩,、黃芩條、山豆根,、土金茶根,。 |
性味功效: |
味苦,性寒,。清濕熱,,瀉火,解毒,,安胎,。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肝癌、膽囊腫瘤。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肺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腸癌,、睪丸癌、胃癌等,,可延長生存期,,或使腫瘤縮小,甚至消失,。
此外,,還常治療溫病發(fā)熱、肺熱咳嗽,、肺炎,、咯血、黃疸,、肝炎,、痢疾、目赤,、胎動(dòng)不安,、高血壓、癰腫瘡癤等,。 |
用法用量: |
6~10g,,煎服。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
黃連(毛茛科黃連屬植物黃連的根莖,。) |
別 名: |
味連,、川連、雞爪連,。 |
性味功效: |
味苦,、性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多種胂瘤,如肝,、膽腫瘤,,舌癌,唇癌,,食管癌,,胃癌,,膀胱癌等,。
常與茵陳、山梔,、三棱、莪術(shù),、丹皮等配伍治療熱毒壅盛、瘀毒和積的肝膽腫瘤,。
常與生地、木通,、竹葉、赤芍等配伍治療火毒熾盛的舌癌和唇癌等,。
此外,還適用于高熱神昏,、吐血、衄血,、疔瘡腫毒,,濕瘡瘙癢、急性結(jié)膜炎,、口瘡,、細(xì)菌性痢疾、急性腸胄炎,、熱盛心煩,、痞滿、消渴,、燒傷等癥,。 |
用法用量: |
每日1.5~6g,水煎服,;研粉吞服,,每次1~2g,,每日2~3次,。 |
注意事項(xiàng): |
其性苦寒,凡陰虛煩熱或脾胃虛實(shí)而無濕熱實(shí)火者,,均不宜應(yīng)用,。 | |
|
|
黃柏(蕓香科黃柏屬植物黃柏的樹皮。) |
別 名: |
檗木,、黃檗木,、黃波蘿、元桕,。 |
性味功效: |
味苦,,性寒。清熱解毒,,瀉火燥濕,。 |
臨床應(yīng)用: |
用于治療膀胱腫瘤,。此外,還常用于治療急性細(xì)菌性痢疾,、急性腸炎,、急性黃疸型肝炎、口瘡,、風(fēng)濕病,。 |
用法用量: |
3~10g;外用適量,。 |
注意事項(xiàng): |
| |
淡竹葉(禾本科淡竹葉屬植物淡竹葉的全草。) |
別 名: |
碎骨子(《本草綱目》),,迷身草(嶺南科學(xué)雜志),,竹葉麥冬(《中國藥用植物志》、《江西草藥》),,山雞米(《華南主要經(jīng)濟(jì)禾草》),,淡竹米,、山竹葉(《江蘇植物藥材志》),金竹葉(《廣西中獸醫(yī)藥用植物》),,林下竹、野麥冬(《閩東本草》),,草子山麥麥(福建)。 |
性味功效: |
味甘,,性寒,。清熱除煩,,利尿,生津,,止渴。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舌癌,、唇癌,,也適用于腫瘤化療、放療后,。常與燈心草、木通,、赤芍、黃連等配伍治療用脾虛胃熱,、心火上炎的舌癌,、唇癌。
常與天花粉,、麥冬、石斛,、銀花等配伍治療經(jīng)化療,、放療后氣陰兩傷的腫瘤患者。
此外,,還適用于心中煩渴,、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尿少色黃等,。 |
用法用量: |
每日3~15g,,水煎服。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
蛇莓(薔薇科蛇莓屬植物蛇莓以全草入藥。) |
別 名: |
地莓,、蠶莓(《本草綱目》),蛇含草,、蛇泡草,、蛇盤草,、哈哈果,、麻蛇果(《滇南本草》),,九龍草(《本草納目拾遺》),,雞冠果、野楊梅(《救荒本草》),,三點(diǎn)紅,、龍吐珠、獅子尾(《生草藥性備要》),,地錦(《植物名實(shí)圖考》),,三匹風(fēng)(《草木便方》),,一點(diǎn)紅(《嶺南采藥錄》),,小草莓,、地楊莓(《陸川本草》),三腳虎(福建),,紅頂果,、蛇蒿、雪丁草,、血疔草(云南),,紅毛七(湖北)、三葉蛇,、三面風(fēng)、紫莓草(江蘇),,蛇龜草(湖南),,落地楊梅(廣西),老地蜢,、金蟬草(貴州),,蛇不見(江西),蛇婆,、龍吐珠(臺(tái)灣),。 |
性味功效: |
味甘、酸,,性寒,,有小毒。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
臨床應(yīng)用: |
臨床用于多種癌腫,如肝經(jīng)郁火旺盛,,熱毒壅滯的乳腺癌,,痰火膠結(jié)的鼻咽癌、甲狀腺腫瘤,、子宮癌,、肺癌、肝癌,。
此外,,還適用于治療蟲蛇咬傷、跌打損傷,、濕疹,、帶狀皰疹、腮腺炎、腸炎,、小兒驚風(fēng),、外感咳嗽、百日咳,。全草可治白喉,、喉痛黃疸等。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12~30g,,外用適量,。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
豬殃殃(茜草科拉拉藤屬植物豬殃殃的全草。) |
別 名: |
鋸鋸藤,、細(xì)葉茜草(《抗癌中草藥介紹》),,小紅絲線(廣西),齒蛇草(福建),,小禾鐮草(湖南),,小鋸子草(湖南、貴州),,拉拉藤,、鋸子草(通稱),活血草(《全國中草藥匯編》),。 |
性味功效: |
味辛,,性微寒。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散瘀止痛,止血,。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多種腫瘤,,如乳腺癌、白血病,、下頷腺癌,、甲狀腺腫瘤、子宮頸癌等,。
常與自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草根,、野菊花,、連翹等配伍治療瘀毒內(nèi)阻、熱毒郁滯的乳腺癌,。
常與丹皮,、百蹄根、山梔、牛黃等配伍治療熱毒壅盛,、迫血妄行的白血病,。
也可用本品50g,水煎后加紅糖適量分3~6次服,,每日1劑,,或用鮮品250g,絞汁加紅糖,,長期服用,。
此外,還適用于急慢性闌尾炎,、菌痢,、瘡癤腫毒、蛇咬傷,、感冒發(fā)熱,、痛經(jīng)、白帶,、崩漏、尿路感染等,。 |
用法用量: |
每日15~100g,,水煎服;外用適量,。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
獼猴桃(獼猴桃科獼猴桃屬植物獼猴桃的根和果實(shí)入藥,。) |
別 名: |
藤梨、木子,、獼猴梨(《開寶本草》),,羊桃(《醫(yī)心方》),陽桃(《日用本草》),,毛葉獼猴桃(《經(jīng)濟(jì)植物手冊(cè)》),,楊桃(《云南中草藥》),毛粟樹,、白毛桃(《云南中草藥選》),,大紅袍(《貴族民間方藥集》),山羊桃(《貴州草藥》),,猴子梨,、大零核(《福建民間草藥》),繩梨,、金梨,、野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狐貍桃(《草藥手冊(cè)》、江西),,野洋桃,、公洋桃(湖南),鬼桃(陜西,、湖南),,毛桃子、毛梨子(四川),。 |
性味功效: |
果:味酸,、甘,性寒,,調(diào)理中氣,,生津潤燥,解熱除煩,,通淋,。根、根皮:味酸,、微甘,,性涼,有小毒,,清熱解毒,,活血水腫,祛風(fēng)利濕,,利尿,。莖中汁:味甘,性寒,,無毒,。 |
臨床應(yīng)用: |
本品根適用于腫瘤,如胃癌,、乳腺癌等,。
與水楊梅根、蛇葡萄根,、并頭草,、白茅根、鳳尾草,、半邊蓮等配伍可以治療胃癌,。
與野葡萄根、八角金盤,、生南星等配伍可以治療乳腺癌,。
此外,,果實(shí)適用于煩熱消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嘔吐、黃疸,、石淋,、痔瘡、燒燙傷,。根適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絲蟲病,、肝炎,、痢疾、淋巴結(jié)核,、癰癤腫毒,、水腫。莖中汁適用于石淋,、胃閉,。葉適用于燙傷、殺蟲,。 |
用法用量: |
每日15~100g,,治癌癥可用至200g,水煎服,。 |
注意事項(xiàng): |
| |
紫阜(紫草科軟紫草屬植物新疆紫草的根,。) |
別 名: |
軟紫草(通稱),、山紫草,、紅石根。 |
性味功效: |
味苦,,性寒,。涼血活血,清熱解毒,,滑腸通便,。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多種腫瘤,如絨毛膜上皮癌,、子宮癌,、肝癌、肺癌,、白血病,。
常與七葉一枝花,、三白草、半枝蓮等配伍用于肝郁化火,、熱毒熾盛的肝癌,。
常與葵樹子、天冬,、七葉一枝花,、苦參等配伍用于血熱毒盛的宮頸癌、絨毛膜上皮癌,。
本品還適用于血熱郁滯,、疹發(fā)不暢或斑疹紫黑,色不紅活,、以及血熱毒盛兼二便秘澀者,。 |
用法用量: |
每日5~10g,水煎服,。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紫菀(菊科紫菀屬植物紫菀的根,。) |
別 名: |
青菀(《吳普本草》),紫倩(《名醫(yī)別錄》),,驢耳朵菜(遼寧),,青牛舌頭花(河北),呼榮一溫都蘇(蒙語),、小辯兒,、夾板菜、紫菀(《全國中草藥匯編》),。 |
性味功效: |
味辛,、苦,性溫,。散寒潤肺,,祛痰止咳。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肺癌和縱隔腫瘤等,。
常與貝母,、麥冬、款冬花等配伍用于治療痰涎壅盛,、肺氣壅滯的肺癌,。
常與昆布、海藻,、牡蠣,、夏枯草等配伍治療痰壅肺絡(luò)、痰氣凝結(jié)的縱隔腫瘤,。
此外,還適用于風(fēng)寒咳嗽,、痰多氣喘,、慢性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咳嗽等,。 |
用法用量: |
每日6~12g,,水煎服。 |
注意事項(xiàng): |
本品含皂甙,,有強(qiáng)烈溶血作用,,故不宜作注射使用。 | |
|
|
椿皮(苦木科樗樹屬植物臭椿的根皮或干皮,。) |
別 名: |
椿根皮,、樗根皮、鳳眼草(果實(shí)名)(《全國中草藥匯編》),,樗(古名),,臭楮(《食療本草》),臭椿皮(《滇南本革》),,山椿(《本草拾遺》),,大眼桐(《本草綱目》)樗樹、白椿(通稱),。 |
性味功效: |
根皮味苦,、澀,性寒,,燥濕清熱,,止瀉,止血,。果實(shí)味苦,,性涼,清熱利尿,,止痛,,止血。 |
臨床應(yīng)用: |
適用于結(jié)腸癌,、直腸癌,、宮頸癌等,。
常與黃柏,、苦參片、露蜂房,、生地榆,、七葉一枝花等配伍治療熱毒壅滯的結(jié)腸癌、直腸癌,。
常與墓頭回,、紫草根,、木饅頭、土茯苓等配伍治療濕熱蘊(yùn)結(jié),、久遏成毒,、濕毒下注、阻塞胞絡(luò)的宮頸癌,。
此外,,椿根皮還適用于慢性痢疾、腸炎,、便血,、遺精、白帶,、功能性子宮出血,。果實(shí)還適用于胃痛、便血,、尿血,;外用治陰道滴蟲。 |
用法用量: |
每日5~15g,,水煎服,。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
雷公藤(衛(wèi)矛科雷公藤屬植物雷公藤的根。) |
別 名: |
莽草,、水莽子,、水莽兜、黃藤,、大茶葉,、水莽(《植物名實(shí)圖考》),菜蟲藥,、蝗蟲藥,、紅藥、紅紫根,、斷腸草(《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黃藤草(《中國藥用植物志》),水莽藤,、山花色(《中國經(jīng)濟(jì)植物志》),,黃藥(《中國經(jīng)濟(jì)植物志》),水莽草(《湖南農(nóng)村常用中草藥》),,山砒霜(《福建藥物志》),,黃藤木(《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
性味功效: |
味苦,,性涼,,有劇毒,。祛風(fēng),解毒,,殺蟲,。 |
臨床應(yīng)用: |
本品適用于治療鼻咽癌、白血病等,。
此外,,本品還適用于麻風(fēng)反應(yīng)、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肺結(jié)核等,,外用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帶瘡,、燒傷,、皮膚瘙癢等。 |
用法用量: |
制成片劑內(nèi)服,,每日2次,,每次2~5片。 |
注意事項(xiàng): |
雷公藤對(duì)各種動(dòng)物的毒性殊不相同,。對(duì)昆蟲有觸殺效能,,對(duì)人、狗,、豬的胃腸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吸收后對(duì)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損害,并可引起肝,、心的出血與壞死,,要導(dǎo)致死亡;但對(duì)羊,、兔,、貓、魚等卻無毒性,。 | |
蒲公英(菊科蒲公英屬植物蒲公英的全草,。) |
別 名: |
黃花地丁、地?。ā侗静菥V目》),、蒲公丁(《本草綱目》,、《陜西中草藥》),、茅蘿卜(《四川中藥志》),,奶奶草(《寶雞中草藥》),,黃花苗,、勃勃丁(《河南中草藥》),,古古?。ā督K植物藥志》),乳汁草(湖南,、福建,、江西),婆婆?。|北,、河北、山東),,克什芒(青海藏語),。 |
性味功效: |
味苦、甘,,性寒,。清熱解毒,利尿散結(jié),。 |
臨床應(yīng)用: |
本品適用于多種腫瘤,,如乳腺癌、肝癌,、肺癌等,。常與夏枯草、八月札,、浙貝母,、木芙蓉、瓜蔞皮等配伍治療熱盛血滯的乳房腫瘤,。
常與銀柴胡,、半枝蓮、山梔,、炙鱉甲等配伍治療瘀毒內(nèi)阻,、熱毒壅滯的肝癌。
常與石韋,、山海螺,、黃芩、七葉一枝花等配伍治療痰熱戀肺,、邪熱熾盛的肺癌,。
本品還適用于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癘,、疔瘡腫毒,、急性結(jié)膜炎、感冒發(fā)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乳少等,。 |
用法用量: |
干品每日10~25g,鮮品50~100g,。外用適量,,用鮮品洗凈搗爛敷患處。也可制成糖漿和片劑,。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狼毒(瑞香科植物狼毒的根,。) |
別 名: |
熱吉合巴(西藏)。 |
性味功效: |
辛,,銳,。清熱解毒。 |
臨床應(yīng)用: |
肌內(nèi)注射狼毒制劑對(duì)肺癌,、乳腺癌,、腸癌及腦部之膠質(zhì)細(xì)胞瘤有一定的療效。 |
用法用量: |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
慶巴消夏(豆科植物瞌藤的成熟種子,。) |
別 名: |
瞌藤子,、拉哥肖夏。 |
性味功效: |
甘涼,,清熱解毒,。 |
臨床應(yīng)用: |
抗癌、殺蟲,、滅螺,、催吐瀉。 |
用法用量: |
單用,,1~2g,,一日2~3次。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
木瓜(薔薇科植物西藏木瓜,、皺皮木瓜,、毛葉本瓜,。) |
別 名: |
賽亞。 |
性味功效: |
酸,、微甘,,溫。清解培根之熱,。 |
臨床應(yīng)用: |
毛葉木瓜對(duì)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 |
注意事項(xiàn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