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獨自生活的孩子回家過年,,父母頒布一項新立的規(guī)矩:必須去拜訪鄰居們,以感謝大家一年來對父母的照顧,。鄰居伯父的女兒娜娜來到我家時,,提起半年前父親下棋時與人口角被打的事,說到一半眼淚就流下來,。想到她當(dāng)時鞭長莫及的急迫和無奈,,連我也不禁感同身受地掉下淚來。 也許每個在外打拼的孩子都身處這種境地:在外面,,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都可以一笑置之,可家人受了一點兒欺負(fù)就心如刀絞,,恨不得插上翅膀去保護家人,。 一位新晉父親在提起兒子時說:當(dāng)我第一次看見他,就覺得那點兒苦和累都不算什么了。能夠為他遮風(fēng)擋雨,,讓他一生平安,,我的價值也就體現(xiàn)了。 在一個講究規(guī)則,、崇尚自我的年代里,,越來越多的人愛亮出“底線”,借以規(guī)范他人的言行,。丈夫以妻子是否會持家,、是否善待父母和孩子為底線,妻子以丈夫有無出軌為底線,,朋友間以互不侵害利益為底線,,員工判斷老板的好壞以是否如期發(fā)工資為底線,老板評價員工以能否按時完成任務(wù)為底線……總之,,我們都是“底線”的制定者,,也都在他人的“底線”上生活。有時候,,我們也都會有意去打破“底線”,,制定出全新的規(guī)則和交往模式。 但無論世界怎么變,,人與人的交往半徑可以很寬泛,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內(nèi)心里,,有一個底線永遠(yuǎn)不會變,,那就是家和家人。 《無間道》那樣的電影中總是有類似的橋段,,棄惡從善,、一心向佛的黑幫老大,在對手面前能受盡羞辱和欺凌,,但當(dāng)家人被綁架時,,立刻會喚起斗志,以惡治惡,。前幾天央視的熱播劇《溫州一家人》,, 一個聚少離多的家庭,幾個為自己的理想天南地北的家人,,他們互相不理解,、甚至不原諒,但當(dāng)一方有難時,,彼此總會伸出援手,。 家,作為中國人流淌在血脈里的主題,幾乎能化身為信仰讓人膜拜,。 在我最叛逆的時期,,就像一只沒有舵手的小船一樣,在海上漂浮,。有一兩次稍不留神就會墮落,。但在那個有點兒禁錮的小城里,會感覺到一雙眼睛總在盯著我,。我對自己說:不能在有母親的城市里做出格兒的事,。后來我離開了那座小城,但那雙眼睛還是在盯著我,,那是我母親的眼睛,,她對家庭的臉面看得比金子還重,她也使我看重自己的名譽,,那是不給家庭抹黑的信念,。 中國人的小康之路,寫滿了平常人的奮斗和坎坷,。他們?yōu)槭裁匆獖^斗,,動機樸素,道理簡單,,就是為了家,,為了他愛的人。即使在離婚率居高不下,、傳統(tǒng)家庭觀受到質(zhì)疑的今天,,家,仍是大多數(shù)人前進的動力和行為的準(zhǔn)繩,。 有時候,,一個心里沒有家的人,會活得浮躁而全無方向,。而一個心里只有家完全沒有自己的人,,亦會走上偏執(zhí)的愛家之路。所以,,家是底線,,卻不可把自我的意識強加于家庭。我們總是會看到,,“我為你好”會適得其反地傷害到對方,,“我為家好”反而使簡單的事復(fù)雜化。 了解家人的需求,,才會為家謀福利,。 真正為家好的人,,都有獨善其身的品格,又在家庭的大義和自我的小利面前,,能重義輕利,。 前者追求的是獨立,后者尊重的是奉獻,。 凡事心中有個家的人,,不容易出錯,倒是凡事第一想到自己的人,,人生不會平坦,。有人為家奮斗一輩子,就想為自己活一活,,可到頭來就會發(fā)現(xiàn),,脫離了家,也就脫離了唯一的歸宿,,精神世界再無皈依,,再大的享樂也只是鏡花水月。 一個把家作為底線,,懂得負(fù)責(zé)的人,,就是人生再多重負(fù),也會看到他堅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動人身影,。 |
|
來自: Z教授的e > 《家庭情感社交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