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然
距今約二千三百年,,中國的一位哲人不僅在理念上,而且在行動上,,全身心撲向大自然,,他就是莊子(公元前369~前286年)。
一天,,莊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儵魚悠悠哉地游出來,,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問:“你不是魚,怎知魚是快樂的?”莊子回說:“你不是我,,怎知我不曉得魚的快樂?”
又有一天,,莊子在濮水釣魚,楚威王派了兩個大夫先去表達他的心意說:“我希望把國內(nèi)的政事委托給你,?!?/FONT> 莊子持著魚竿頭也不回,,答道:“我聽說楚國有只神龜,,已經(jīng)死了三千年了,國王把它盛在竹盒里用布巾包著,,藏在廟堂之上,。請問這只龜,寧可死后留下一把骨頭讓人珍重呢,,還是愿意活著拖著尾巴在泥涂里爬呢?”兩個大夫說:“寧愿活著拖著尾巴在泥涂里爬,。”莊子接口道:“那么你們?nèi)グ?/FONT>,,我還是希望拖著尾巴在泥涂里爬,。”
這兩個故事見于《莊子·秋水》篇,,表達了一種對自然,、生命和自由的珍視和向往的精神,對后世影響深遠,。例如,,據(jù)《世說新語·言語》載:“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簡文就是東晉簡文帝司馬昱,,華林園在長安城西,,他在一次出游華林園時,突然想起了莊子在濠梁欣賞魚樂和濮上釣魚的樂趣,,更覺得周圍的鳥獸禽魚都像朋友一樣與人親近,,于是便講了這番話。
“濠梁濮上” 對莊子來說,,并非只是寓言式的故事,,而是親身的實踐,。楚威王招他出山,遭他拒絕,《史記》就有記錄,,且說是聘他作相,,較《莊子》更詳,當(dāng)是實情,。
像莊子這樣的社會下層人士,,穿則布衣麻屨,居則篷門篳戶,,游則戴天履地,,朝夕與山川林野鳥語花香相處,所思所想自然大異其趣,。
在他看來,,大自然是完美的,人應(yīng)當(dāng)回歸大自然,。 但人由于有太多的名利的約束,,為“物役” (為外物所役使 )所牽累,造成了人生的痛苦,。他因此呼吁,,要絕圣棄智,擺脫“物役”,,將身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時時會沉浸在身處林野懷抱的樂趣中:“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焉!”(《莊子·知北游》) 他并重視精神上的自由,,提出一個人應(yīng)當(dāng)堪破功名利祿、 權(quán)勢尊位的束縛,,而使精神活動臻于優(yōu)游自在,、無掛無礙的境地,他把這稱作逍遙游,。
莊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哲學(xué)家,,據(jù)《莊子》和《史記》記載,他生活窮苦,,靠打草鞋過活,。曾在家鄉(xiāng)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在職不久就歸隱了,。莊子的生平,,經(jīng)歷了平民、出仕、歸隱三個階段,,在最后的階段,,莊子把他的思想化為實際,與大自然打成一片,,做了一個隱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