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悲劇 少時學習《隆中對》,常為諸葛亮足不出戶而三分天下拍案稱奇,。讀《淮陰侯列傳》,,方知孔明的作品很有摹仿、照抄蒯通的嫌疑,,轉而對這位鮮有人知的齊國辯士又充滿了敬仰,。敬仰之余不免感嘆,,感嘆其游說的是慘遭滅族的韓信,而不是那個成就霸業(yè)的劉邦,,終無緣像諸葛先生那樣成為一代名相,。故不禁又對韓信唏噓不已。 韓信是完全可堪與孫,、吳,、管、樂齊名的軍事家,,是秦末群英譜中最具真才實學的人物,。他既能運籌帷幄、坐而論道,,又可馳騁疆場,、戰(zhàn)而必勝。所以,,無論是自詡“萬人敵”的敵方統(tǒng)帥項羽,,還是身為《太公兵法》傳人的同僚張良,都不得不對韓信高看一眼,、避讓一步,。連稱帝之后的劉邦都公開承認:“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漢高祖和淮陰侯曾有這么一番對話,,聽來很有意思,。高祖問:“如我能將(兵)幾何,?”淮陰侯答:“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問:“于君若何?”答:“臣多多而益善耳,。”可見,,淮陰侯的軍事才能確實比同代英雄要高出許多,他自己也為此深深自許,。 客觀評價,,韓信確是大漢立朝的第一功臣,沒有韓信,,可能就沒有香火延續(xù)四百年的劉漢江山,。但就是這樣一個大功臣,最后卻落了個身首異處并夷滅宗族,。更為可悲的是,,至今還背著“陰謀反叛,,被誅”的歷史定論。 我讀《史記》,,對司馬公所記史實,,特別是漢朝故事,有頗多存疑,。為本朝作史,,因作者身置其中,作品的可信程度自然遭疑,,即使標榜“不虛美”,、“不隱惡”、“實錄”的司馬先生,,也不能例外,。從《淮陰侯列傳》的結語看,作者對韓信的謀反事實深信不疑,。但在我看來,,包括韓信在內的一系列所謂功臣謀叛事件,純粹是“欲加之罪”,,是清楚得不能再清楚的冤假錯案,。 但是否能夠給淮陰侯平反,那是史學家的作業(yè),。我們想探討的是,,韓信悲劇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和其自身原因。 正版韓信慘劇的梗概是:高祖率兵離國平亂,,淮陰后乘虛欲反,,呂后當機立斷,結果計斬韓信,。劉邦凱旋,,“見信死,且喜且憐”,。 好一個“且喜且憐”,!“憐”好理解,一代英才有此結局,,可憐固然,!但“喜”從何來?理解了這個“喜”字,,也就找到了韓信的死因,。 原來,時至漢朝立國,,形勢已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工作重點已經(jīng)轉移,。此時,將兵“多多益善”的淮陰侯,,已不再是奠定劉氏基業(yè)的柱國磐石,,反而變成了“大漢”號遠行航道上的暗礁了。對于“暗礁”,,自然是盡快除之而后快,。劉邦清楚的認識到了這一點,這可能就是高祖為什么“聞死則喜”的最能講得通的解釋,,就是劉氏殺功臣之心沖動不已的原動力,,就是導致韓信悲劇的最主要的外部原因。 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是關鍵,。不知淮陰侯臨死之前是否曾經(jīng)自省,?為什么劉邦不殺蕭,、張、曹,,而非誅你韓,、彭、英,?是什么促使皇家甘冒殺功罵名而痛下毒手,? 人老了喜歡回憶往事。按一般推想,,建國后的高祖,,會對發(fā)生在與韓信之間的兩件事,記憶猶新并耿耿于懷:“其一,,當初我兵困滎陽,,朝思暮盼你率兵解圍,但等來的不是救兵,,卻是你送來的《升官申請》,,結果迫不得已讓你火線稱王,。其二,,我兵困固陵,你背信棄義,、故伎重演,,結果又是不得不忍痛割地給你了事。對我尚且如此,,我走了以后留下孤兒寡母,,你還不翻了天,?” 這兩件事肯定是淮陰侯失信于高祖的主要原因,是導致韓信悲劇的禍端所在,。 其實,,韓信本來另有兩條道路可供選擇,哪一條的前景都要比當前好得多,。 第一條道路,,聽計于蒯通,干脆徹底翻臉,,反漢自立,。像管仲那樣“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是時,,天下大勢誠如蒯通所言:“權在韓信,,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 楚漢形同鷸蚌,,韓信儼然漁夫。如果淮陰侯想另起爐灶,,易幟稱雄,,小則三分天下有其一,大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 ,,那時君臨九五至尊的必是韓信而非劉邦,。中國人素信“成者王侯敗者賊”,如從蒯通所言,,韓信肯定是“本紀”的正選,,又何必躋身于“列傳”。 第二條道路,,學習蕭何,,杜絕所有的私念,奉獻全部的忠誠,。不知道為什么淮陰侯一點也不借鑒其舉薦人的經(jīng)驗,。漢三年,蕭何因后勤保障有功,,屢受漢王嘉勉,。蕭何非但沒有在褒獎中沉湎,反而從中發(fā)現(xiàn)了漢王疑慮,,為徹底讓他釋懷,,趕忙把本家所有的適齡青年送上前線。如果韓信能如蕭何一般,,能低著腦袋干事,,夾著尾巴做人,,則必將齊名于姜尚、周公,,雖無望入選《本紀》,,在《世家》序列肯定會留下重重的一章。 再引用蒯通一次:“智誠知之,,決弗敢行,百禍之首,。” 韓信的悲劇就在于,,他本來知道怎么做更好,但就是不敢于或不齒于去這么做,,“知而不行”不如不知,,禍到臨頭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難道不是許多“人才”的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