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葉樹科
七葉樹科,,
雙子葉植物,2屬,,25種以上,,廣布于
北溫帶我國只有
七葉樹屬Aesolus1屬。
喬木或灌木,,冬芽通常具粘液,;掌狀復(fù)葉對生,小葉常5-9片,,有鋸齒或有時(shí)全緣,,無托葉;圓錐花序或
總狀花序頂生,;花雜性,,多少兩側(cè)對稱;萼片5,,覆瓦狀排列,,或管狀而分裂,花瓣5或4,,不等大,,有爪,覆瓦狀排列;花盤環(huán)狀或偏在一邊,;雄蕊8-5,,著生花盤內(nèi),花絲分離,;
子房無柄,,3室,或退化至1或2室,,花柱通常長,,柱頭不裂,胚珠每室2顆,,疊生,,或一顆上升而另一顆下垂;蒴果革質(zhì),,平滑或有刺,,3裂或近球形,室背開裂,;種子通常每室1顆,,近球形,種臍寬大,,種皮革質(zhì),。
科號
恩格勒:136
哈欽松:198a
分布量世界:2屬,25種,;
中國:1屬,,8種
引種狀況非引種
所有屬AesculusL.
編輯本段形態(tài)描述
落葉喬木,高可達(dá)20m,。樹皮灰褐色,,片狀剝落。冬芽肥大,。掌狀復(fù)葉對生,,小葉5-7片,倒卵狀長
橢圓形至長橢圓狀倒披針形,,長9-16cm,。圓錐花序,花小,,雜性(花序基部多兩性花),,白色,芳香,。蒴果球形,,直徑3-4cm,密生疣點(diǎn)。種子深褐色,,形如板栗,。花期5月,;果熟期9~10月,。
編輯本段產(chǎn)地及習(xí)性
產(chǎn)于中國,自然分布在海拔700m以下之山地,。喜稍陰,,不耐強(qiáng)光;喜溫暖氣候,,
七葉樹科植物(5張) 也能耐寒,;喜深厚,、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之土壤。深根性,,萌芽力強(qiáng),;生長速度中等偏慢,壽命長,。
七葉樹樹干聳直,,冠大蔭濃,初夏繁花滿樹,,蔚然可觀,,是世界著名的觀賞樹種,四大行道樹之一(國外主要是其同屬種歐洲七葉樹),。
在中國,,七葉樹與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因此很多古剎名寺如
杭州靈隱寺,、
北京臥佛寺,、
大覺寺中都有大樹栽植,。七葉樹種子可食用,,但直接吃味道苦澀,,需用堿水煮后方可食用,味如板栗,。也可提取淀粉。
編輯本段識別要點(diǎn)
落葉喬木或灌木,,掌狀七葉枝條粗,。
總狀圓錐花頂生,兩側(cè)對稱花兩性,。
萼片4 5 覆瓦列,花瓣離生不等形,。
雄蕊長短不一致,,子房上位3 心皮,。
果實(shí)3 裂為蒴果,,種子大型無胚乳,。
七葉樹
七葉樹又名梭欏樹,,葉形優(yōu)美,,樹體高大雄偉,,開花時(shí)碩大的花序豎立于葉簇中,,蔚為奇觀,是世界著名的觀賞樹木,。
形態(tài)特征
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片狀剝落,,小枝粗壯,栗褐色,,光滑無毛,。掌狀復(fù)葉,,小葉常為7枚,倒卵狀長橢圓形,,緣具細(xì)鋸齒,花小,,白色,,或微帶紅暈,,組成直立密集圓錐花序,,蒴果球形或倒卵開,,徑3-4厘米,,黃褐色,,內(nèi)含種子1-2粒,種子形如
板栗,,種臍大,占種子一半以上,?;ㄆ?月,,果期9一10月,。 變種有:
浙江七葉樹var.chekiangensis小葉較薄,,
葉柄無毛,,圓錐花序狹長,。同屬樹種還有紅花七葉樹A.pavia花紅色觀賞價(jià)值極高,。
分布
產(chǎn)中國
黃河流域及東部,,包括
陜西,、
甘肅、
河南,、
江蘇、
浙江等省區(qū),,自然分布于海拔700米以下山地,。
北京也有栽培觀賞。
習(xí)性
七葉樹為亞熱帶北緣及溫帶樹種,,性喜光,,稍耐陰,怕日灼,,喜溫和氣候,,亦能耐寒,喜深厚,、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之土壤,以山谷的酸性土或溪邊石礫土上生長發(fā)育最好,。深根性,,萌芽力不強(qiáng),生長緩慢,,壽命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