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四塔
何曉昱的博客 2012-11-12 09:34:44| 分類: 名勝古跡,、文化遺
沈陽城外四面各有一座喇嘛寺院,,每座寺院又各有一座白塔,這就是有名的沈陽四塔,。沈陽四塔是清太宗皇太極敕建的,。據(jù)說清太宗皇太極聽信喇嘛大師之言,認為建四方白塔可使國家一統(tǒng),。四塔建于崇德五年(1640年),,順治二年完工。據(jù)寺內(nèi)石碑記載:“盛京四面各建莊嚴寶寺,,每寺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薩八尊,,天王四位,,浮圖一座,東為慧燈郎照,, 名曰永光寺,;南為普安眾遮,名曰廣慈寺,;西為虔祝圣壽,,名為延壽寺;北為流通正法,,名曰法輪寺,。”乾隆皇帝曾為四寺題寫匾額,,懸掛在四寺的大殿之上。永光寺為“慈育群靈”,,延壽寺為“金粟祥光”,,廣慈寺為“心宏彼岸”,,法輪寺為“金鏡周園”。四塔寺象征四大金剛威震四方,,護國安民,,保護“國無祲災(zāi)”、“五福齊來”,。
四塔四寺除名稱和供奉的佛像不同之外,,其建筑規(guī)模和造型幾乎完全一致。
沈陽北塔法輪寺 法輪寺,,在地載門外五里,,現(xiàn)位于沈陽于洪區(qū)北塔街27號。1962年1月,,沈陽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3月20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塔法輪寺1643年(崇德八年)動工,,1645年(順治二年)竣工。塔的下面建寺廟一座,,塔和寺廟系同時建成,。屬藏傳喇嘛教,是四塔四寺中保存最完整也是香火最旺盛的一座廟。 四塔的建造形式,,均為藏式喇嘛塔,,是由基座、塔身,、相輪三部分構(gòu)成,。基座為方形束腰須彌座,,有上下框,,在四角和每面中間立有兩根石柱,從而每面構(gòu)成三個壺門,。石柱上都雕有寶相花,、西蕃蓮等紋飾。每面中間壸門置磚雕寶盆和火焰,,左右壺門都有高大凸起的磚雕雄獅,。基座上框之上又起三層磚砌圓壇座,。上面即是寶瓶式塔身,。塔身的南面辟有佛龕內(nèi)供神牌,佛龕周圍嵌琉璃的云珠。塔身之上為十三層相輪,,再上為塔剎,,由銅鑄仰伏寶蓋、日,、月,、寶珠組成。寶蓋之下懸風(fēng)鐸,。整座寶塔設(shè)計完美,,古樸莊重,工藝精湛,,展示了清代高超的建筑藝術(shù)與民族特色,,是中國古代建筑之杰作。
北塔矗立在古樹茂密的寺院中顯得分外壯觀,。從遠處看,,塔身象個大肚圓瓶,又象個寶葫蘆,;而塔剎節(jié)節(jié)升起的十三相輪,,還掛著銅制鈴鐺的金色華蓋;塔上銅鈴迎風(fēng)作響,,金頂向日閃閃放光,。 沈陽西塔延壽寺
-
西塔名為“延壽寺”,位于沈陽市和 平區(qū)西北部,,建于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癸未仲春,,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乙酉仲夏告竣。乾隆皇
帝曾為四寺題寫的匾額“金粟祥光”,,懸掛在大殿之上,。西塔由于過分殘破,于1968年被折除,。在拆除西塔時發(fā)現(xiàn)了地宮,,出土了包括佛像在內(nèi)的一批珍貴文物。1998年,,為恢復(fù)“盛京八景”之一的西塔和延壽寺,,沈陽市建委籌措了3000萬元專項資金,在原址上按照西塔原貌進行復(fù)建,。經(jīng)過三個多月的緊張施工,,于11月13日竣工。復(fù)建后的西塔塔高26.33米,,塔基座占地256平方米,。延壽寺占地總面積4000平方米,,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共占地800多平方米。殿內(nèi)雕梁畫棟,,古樸壯觀。
南塔廣慈寺 南塔廣慈寺位于沈陽市東陵區(qū)南塔街與文翠路交匯處東北角,。1985年3月15日公布為沈陽市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3月20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塔廣慈寺建于清代崇德八年(1643年),。廣慈寺原有大殿五楹,、碑亭二座、天王殿三楹,、鐘鼓樓二 座,、寺南塔一座、山門三楹,。與其他三塔的建造形式一樣,,南塔也是藏式喇嘛塔。
東塔永光寺 位于大東區(qū)東塔街2號,,西臨南運河,。1643年(清崇德八年)動工,1645年(清順治二年)竣工,。東塔建造形式也為藏式喇嘛塔,,占地225平方米。塔高33公尺,,由基座,、塔身、相輪三部分組成,。東塔于1985年修復(fù),,辟為景點。以東塔為中心建成一個長130米,,面積1.6萬平方米的園區(qū),。游園周圍新建了與古塔相協(xié)調(diào)的明清式圍墻和大門。園內(nèi)修復(fù)了兩座碑亭,,鋪裝了仿清磚板路,,栽植了蒼松翠柏,使古塔周圍莊嚴肅穆,、古色古香,,空氣清新,,環(huán)境幽靜,是人們放松心情的好地方,,也是大多數(shù)沈陽人兒時的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