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上海人來源:今晚報 關鍵字:鄉(xiāng)土小說;上海話;語言理論;阿拉;上海人 作者: 2012-09-19 15:02我這個人語音能力很差,,來津四十多年,,至今鬢毛早衰依然鄉(xiāng)音難改;只要一開口,,人家就知道我是個上海老鄉(xiāng),,于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往往都會回我一句“阿拉上海人(讀ning)”,以示對我家鄉(xiāng)的了解,。 今天認定“阿拉上海人”是一句標志性的上海方言,,大概是不錯的。在我這個七十年前開始學話的老上海聽來,,則其實不然,。“阿拉”可以兼作“我”的單數(shù)或復數(shù),,但這原來是寧波話,,后來才風靡上海。上海本地人應該說:“我伲上海人”,。解放初有個歌叫《我們工人有力量》,,用上海話講是“我伲工人(ning)有力量”,那時如說“阿拉工人有力量”,,那就像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口氣了,。至今上海滬劇中只說“我伲”未見“阿拉”,,可為一證,。 我不懂語言理論,但知道語音是相對固化的,,方言可以說是地方語言的活化石,。不過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今在上海,,“阿拉”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我?!保@已是不爭的事實,。 我這里無意也無能考證“我?!焙汀鞍⒗钡降渍l是正宗上海話,只想說明上海話與普通話差別太大,,外地人難以聽懂,,更難學說。對我這個長期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來說,,許多老家的習俗可能會淡忘,,但家鄉(xiāng)話卻已融化在血液中;如果晚上說夢話,,也會是滿口鄉(xiāng)音,。一個人的家鄉(xiāng)認同,,除了親情,,我以為那就是家鄉(xiāng)的語言——方言,。 我高中畢業(yè)以前,只說上海話,。在語文課上站起來朗讀課文,,也頑固地用上海話,老師居然還肯定我讀得很流暢,。高考落榜后安徽勞動局來滬招工,,我去應聘,用上海話與人交流,,人家不懂,,只能請一位上海女同學當翻譯。我“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說幾句南腔北調(diào),對方還能聽懂的,,我就是張不開嘴,。 我這個故事,很能說明推廣普通話的必要性,??墒牵鴰缀螘r,,事情竟然發(fā)展到了另一方面——我孫子輩的上海小囡居然說不好上海話,。 我這里再講第二個故事。大學畢業(yè)初期,,有一次我回華東師大看望留校工作的老同學,,發(fā)現(xiàn)這里青年教師的孩子們,都說一口南腔北調(diào)的普通話,。我同學苦笑著告訴我,,這些教師來自全國各地,大家都用帶地方腔的普通話交流,,孩子們也就無師自通地學會了這種特殊的“普通話”,。他們自嘲為“師大國語”。 “師大國語”培養(yǎng)的孩子,,稍大后融入社會,,說上海話都無問題。這是我們的第二代,,而且只在上海很小的局部?,F(xiàn)在要講第三代的故事了。 我幼時的一位上海老鄰居,,他的孫女當然也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囡,。這孩子曾經(jīng)一度不會說上海話,。開始學話,當然是滬語,;到幼兒園要講普通話,,而且不許說上海話,幼兒園畢業(yè)就不會講上海話了,。到小學高年級以后重新學習上海話,,那時還小,可塑性強,,學得快,,但這是在普通話的基礎上起步學,就跟北方人學習上海話差不多,,半路出家,,童子功欠缺,發(fā)音不太準確了,。祖輩一代聽起來就有點別扭,。 我老鄰居家的故事未必只是一個個案。網(wǎng)上有一篇文章,,說得很有趣——上海幾位老太太相聚,,對當今年輕人說的滬語很是不滿。甲說:哦唷,,現(xiàn)在小人哪能啦 ,,上海閑話講得真難聽,腔調(diào)一眼勿對,。乙緊跟:電視里上海的小囡,,打扮得蠻海派格,一開口,,講三句上海話就要帶出一句國語,。丙更憤憤:阿拉屋里的小姐還要好,廿幾歲了,,還要把“我”講“無”,,把“外婆”叫“阿婆”;伊還有交關口頭禪,,啥個“隔手”,、“挨下來”……小辰光被我打過,打也打不好,,叫人聽了難熬煞(這段話用滬音念更有味),。看來老鄰居家的現(xiàn)象還有一定普遍性。 秦朝統(tǒng)一文字以后,,好像并沒有統(tǒng)一語音,,不知道那時各地的人是怎么口頭交流的。近代以來提倡白話文,,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簡化字方案,,又推行普通話,,不僅文同字,,還可以語同音了。這當然是很大的進步,。近幾年,,有人主張恢復繁體字,甚至有人懷念文言文,,但還沒聽說有反對普及普通話的,。我覺得倒退是沒有出路的。但有一個問題我很糾結(jié),,怎么看待有些地域語言的式微,,比如滬語。 說上海話要消亡,,顯然危言聳聽,,但已有點串味,大概不假,。這是社會發(fā)展的結(jié)果之一,,語言學家有點擔憂,也有點無奈,。在這方面,,我屬于保守派。去年《小說月報》要編一套風味小說集,,第一本是《天津卷》,,囑我寫序。我非津籍,,感到難以勝任,。但我對文學的地域特色和鄉(xiāng)土小說,一直很有興趣,,便勉為其難,,盡力而為了。我第一個觀點,,就是“文學作品的地方特色,,第一個層面就體現(xiàn)于地方語言”。至于方言傳承的串味,對地方戲曲繼承與發(fā)展的影響就難以估量了,。 我這個離鄉(xiāng)背井的上海人,,今天在這里說這些話,正應了一句成語:杞人憂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