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福建福州市侯官縣鄉(xiāng)土志文化 |
分類: 方志,、歷史地理學(xué),、地理學(xué) |
侯官縣鄉(xiāng)土志下
【清】朱景星 修
【清】鄭祖庚 纂
●版籍略一(人類)
○人 類
本境他種人絕少,惟有畬族及疍族兩種,。
畬 族
畬之種,,“畬”亦作■〈犭邪〉。不知其何所祖,?或為槃瓠后也,。閔學(xué)瞿《粵述》、陸次云《峒溪纖志》皆載之,。結(jié)廬深山,,聚族而處,有槃,、雷,、藍三姓。按《羅源志》,,隋時畬民有大功,,封王,生三子一女,,長賜姓槃,,名自能;次賜姓藍,,名光輝,;次賜姓雷,名巨祐,,皆封侯。女贅鐘姓,,名志深,,官三品,。槃姓今無聞,只藍,、雷,、鐘三姓,蔓延各處,。自相配偶,,不與平民通婚姻。其男子則短衫徒跣,,其婦人則高髻垂纓,,俗呼犬頭公主。執(zhí)業(yè)甚微,,多縛麻藁為掃帚,,挑往城郭各處販賣。耐勞雜作,,弗事商賈,。禮俗不通,言語不同,,久已化外視之矣,。近數(shù)十年來,漸與土人同化,。雷,、藍二氏,間或僑居省城,,且有捷鄉(xiāng),、會試、登科第者,。然其種界劃然,,族類迥異。大抵與兩粵之傜,,滇,、黔之苗同一血統(tǒng),烏得不區(qū)而別之,?
疍 族
疍之種為蛇,,見陸次云《肖溪纖志》。有謂為色目人者,,蓋附會之詞也,。其人以舟為居,以漁為業(yè),,浮家泛宅,,遂⑴潮往來,,江干海澨,隨處棲泊,。各分港澳,,不相凌躐。間有結(jié)廬岸上者,,蓋亦不業(yè)商賈,,不事工作,習(xí)于卑賤,,不齒平民,。閩人皆呼之為曲蹄,肖其形也,。以其腳多彎曲故也,,俗亦謂之為乞黎云云。視之如奴隸,,賤其品也,。甚而女閭?cè)?,竟多假托其名,,花煙間,,俗呼白面厝,亦謂之曲蹄婆厝,。則其人之終溺下流,,不能自拔,概可知矣,。大抵閩之疍族,,與粵之疍戶種類相同,與浙之墮民,,品流差等,。徐文長《說文》云:“閩,蛇種”,。按諸陸次云《峒溪纖志》,,實專指疍而言。按疍為蛇種,,蓋即無諸國之遺民也,。與全閩衣冠族姓由中州南來者,固風(fēng)馬牛不相涉也,。
?!∽?BR> ⑴原文作“遂潮”,“遂”字誤,,應(yīng)為“逐”,。
●版籍略二(戶口)
○戶 口
乾隆舊額
民數(shù)原額,,人丁二萬六千五百九十二名口,。原額食鹽課者,一萬四千二百九十一口,。大湖縣丞分轄原額,,人丁共三千五百八十二名口,內(nèi)食鹽課一千四百四十四口,。
道光舊額
道光九年,,查照保甲門牌核實土著、流寓,、民戶,、屯戶,共六萬三千四百八十戶,,男婦大小丁口總共三十四萬一千三百五十六名口,。內(nèi)土著民戶成丁男婦共一十七萬七千四百八十九名,幼丁男女共一十二萬六千二百五十一名口,;流寓,、民戶成丁男婦共一萬二千七十三名口,幼丁男女共九千百三十九名口,;土著屯戶成丁男婦共九千五百二十二名口,,幼丁男女共六千八十二名口。
現(xiàn)在實額
城 內(nèi)
煙戶統(tǒng)共一萬一千七百四十八戶,,成丁男婦及未成丁男女統(tǒng)共六萬一千零八十七名口,。
男丁共三萬三千三百二十三名口,
婦女共二萬七千七百六十四名口,。
鄉(xiāng) 墩
煙戶統(tǒng)共五萬二千三百九十九戶,,成丁男婦及未成丁男女統(tǒng)共三十九萬五千一百九十二名口。
男丁共二十二萬二千二百九十五名口,,
婦女共一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六名口,。
轄屬城鄉(xiāng)煙戶,總共六萬四千一百四十七戶,,男女丁總共四十五萬六千二百七十九名口,。
●版籍略三(氏族)
○氏 族
大 姓
林
按鄭樵《通志·氏族略》,林以字為氏,,晉永嘉間,,林祿領(lǐng)晉安郡守,遂家焉。東晉黃門侍郎林穎,,由西河遷閩,。唐諫議大夫林希旦由濟南遷閩。光啟初,,林穆又由固始隨王氏來閩,。宋林文茂官惠州別駕,遷閩,。鈐轄林誠以河南人提刑福建,,家于閩,傳二十余代,。明贛州林聰隱于閩,。國初,福清林存素亦由縣遷省,,傳八九世,。
陳
按《氏族略》,陳以國為氏,。晉陳熙守晉安,,家于閩。陳羽父子即其裔也,。唐陳政以將軍開漳,,居之。孫詠,,官光州,,留居固始,后人又隨王氏入閩,。陳邁令莆田,,居閩。陳巖觀察福州,,居閩,。巖,建州人,,為福州觀察使,,子延誨留居焉。陳黯避黃巢亂,,奔同安,。國初,其后人復(fù)由泉州遷省,,傳十余世,。又宋末,,陳古靈后人由古城遷鳳岡之玉蘭谷,傳二十余世,。
黃
按《氏族略》,,黃以國為氏,晉馬南浮,,固始人黃允隨徙,,輾轉(zhuǎn)入閩,居侯官,。唐黃璞及弟⑴滔,,徙莆田。及元至正末,,黃避亂,仍遷回福州間有分居長樂,、永福者,,多貴顯。
鄭
按《氏族略》,,鄭以國為氏,,三國鄭胄仕吳,守建安,,留居閩,。元、明,,歙縣人鄭潛宦閩,,卜居本境之瓜山。國初,,福清鄭普澄遷省,,傳八九世。連江鄭尊玉至遷省,,傳四五世,。
詹
按《氏族略》,詹以邑為氏,,漢詹疆與吳將賀齊戰(zhàn),,死,族姓留閩居焉,。唐光啟間,,婺源詹必勝從王審知攻福州,陣歿,,子孫家于閩,。同時有詹敦仁者,,亦隨王氏來閩,后隱仙游,。留從效節(jié)度清源,,辟清溪令,因居安溪,。元末徙福州,。傳二十余世。
邱
按《氏族略》,,邱以地為氏,,六朝邱祚隨宋昌國守阮彌之入閩,后領(lǐng)郡,,遂留居,。明時,邱夙永由河南遷長樂,,及國朝邱天鐫又由長樂移福州,。
胡
按《氏族略》,胡以國為氏,,三國固始人胡綜仕吳,,其子孫遷閩東。晉胡方生守晉安,,其族人胡昶亦官于閩,。值義熙之亂,皆留居焉,。
何
按《氏族略》,,何以國為氏,漢建安中何雄拒孫策戰(zhàn)死,,子孫留居閩,。宋隆興初,進士何萬遷閩,,傳三十余世,。
劉
按《氏族略》,劉以邑為氏,,晉劉琨,,魏昌人,按此別一劉琨,,與越石同姓名者,。繼嚴高守晉安,遂家焉,。唐末有固始人劉存隨王氏入閩,,居鳳岡,,劉宅八賢皆裔也。又朱梁時,,劉翱與弟翔,、豳,矢志不仕,,自京兆避居閩,。
張
按《氏族略》,張以字為氏,。漢末有張雅者,,拒吳賀齊戰(zhàn)敗死,子孫留閩,。唐季張睦自固始隨王氏入閩,。宋汴人張若水以軍職入閩,因家福清龍?zhí)?。其后人多徙居省會?BR> 王
按《氏族略》,,王以爵為氏。按王姓多王者后,,有媯姓之王,有姬姓之王,,有子姓之王,,并有外國之王云云。東晉王導(dǎo)從弟彬領(lǐng)建安守,。遂由瑯琊遷閩,。齊王增由中原渡江,入閩居焉,。唐季王潮率其族姓入閩,,今之開閩王,即王潮之嫡派也,。審邽后人別居長樂,。按審知之裔,亦有居長樂者,。宋時王官升歷官提舉干辦,,從長樂徙省后嶼,即審知后也,。明初,,有王朝元者,由長樂遷會城,,傳二十余世,。又國朝康熙間,,有王子韜者,由福清遷本境之鳳岡,,傳八世,。
趙
按《氏族略》,趙以國為氏,。東漢趙昞從東陽來習(xí)為越巫療病,,居霍童,其后人遷省,。宋代宗胄僑閩者多,,有藝祖后,有太宗后,,又有為秦王后者,。藝祖一支,明時多聚居鳳岡之天前墩,,最為繁盛,,今則凌夷衰微矣。居省垣者已傳三十余世,。
李
按《氏族略》,,李以官為氏。按唐后亦有賜姓為李者,。晉興寧間,,李崇守晉安,家于閩,。唐宗子有尚芬者居閩,,天寶亂作,募宗室討賊,,芬子弟多以戰(zhàn)功顯,。宋少師李綱后人,由邵武遷長樂,。至明初,,李鑒復(fù)由長樂遷鳳岡葛嶼,傳十六七世,。又嘉靖末,,福清李啟周避倭亂遷省,傳入九世,。
吳
按《氏族略》,,吳以國為氏。梁吳惠竟守建安,,留居建寧,,后人遷省,。明末,吳應(yīng)福遷閩,。其后廷棟,,國初以軍功授詔安丞,傳八九世,。唐末有吳文卿者,,自固始隨王氏入閩,卜居井關(guān)外西園鄉(xiāng),,傳二十五世,。
郭
按《氏族略》,郭以國為氏,。唐汾陽王子曜封代公,,其裔于咸通中,從王氏入閩,,卜居長樂之郭坑,。后郭詢再遷福清。明萬歷末,,郭志麟又從福清遷會城,,傳八九世。
楊
按《氏族略》,,楊以邑為氏,。晉永安中,楊岱為晉安太守,,留居閩。元季楊一顯,,龜山先生后也,,由東渡村遷省。國朝,,楊文宋由晉江曾坑鄉(xiāng)徙居福州,。按參寥子《闕史》,有濮陽改姓為楊者,,唐濮陽愿,,閩人,吳相濮陽興后也,,至京應(yīng)舉,,有文名。江西觀察使楊敬之為之游楊于公卿間,。會暴卒,,楊歸其骨,,愿子德之,因改姓楊,。
蔡
按《氏族略》,,以國為氏。五代建陽令蔡爐,,見《九儒集》子孫多居會城,。又宋蔡襄后人汝芳由同安遷連江,又由連江遷省城,。世次未詳,。
周
按《氏族略》,周以國為氏,。東晉周閔豈頁從弟,。守建安,子姓有留閩者,。唐末,,周樸,吳興人,,避地居福州,,其后裔亦蕃衍。
范
按《氏族略》,,范以邑為氏,。唐季,范元超節(jié)度使希朝子,,咸通進士,,官御史中丞。避亂,,來居福州,。元范俊樂文正裔孫。以孝廉授州路推官,,家于沙縣水南曾坑,,傳十二世。國初康熙間,,范存素有五子,,昆玉、宣玉,、宋玉三人則遷居省城,,傳七八世。
蔣
按《氏族略》,蔣以國為氏,。唐大中間,,蔣佋為泉州刺史,留居泉,,子姓有分居福州者,。元季,明太祖指揮使蔣貴貴封定西侯領(lǐng)兵入閩,,居焉,,傳十余世。
游
按《氏族略》,,游以字為氏,。鄭穆公子子游之后。明游崇海自長樂遷入本境馮宅,,聚族而居,,傳十五世。國朝乾嘉間,,九世孫邦光復(fù)柝⑵居后曹洲,,傳六世。
高
按《氏族略》,,高以名為氏,。唐元和間,蘇州高良器任長樂縣尉,,遂家焉,。國朝道光間,其裔高彬復(fù)從長樂遷省,,傳三四世,。又本境高宅族姓蕃衍,亦由長樂龍門遷來,,傳十余世,。
馬
按《氏族略》,馬以邑為氏,。明時馬鐸后人,由長樂遷入本境,,傳十余世,。
方
按《氏族略》,方以字為氏,。唐大中大夫方文振始遷閩,。及明末,其后人方尚蓁徙居本境,傳十余世,。
沈
按《氏族略》,,沈以國為氏。明時有由漳州遷來者,,聚居本境之九仙,、觀洲,其世次未詳,。國朝乾隆間,,沈文肅公祖某,由浙遷本境,,傳六七世,,極貴顯。
薛
按《氏族略》,,薛以國為氏,。國朝康熙時,有薛學(xué)韓者由福清遷本境之玉蘭谷,,傳九世,。
曾
按《氏族略》,曾以國為氏,。宋靖康間,,閩縣曾升戍楚州,戰(zhàn)死,,子以蔭,,官江右,留居新凎,。明永樂中,,其后人孟寧又遷回閩,居洪塘,。六世孫熙丙官御史,,又遷入省垣,傳十余世,。
孟
按《氏族略》,,孟以次為氏。明初有曾德者,,德官浙東,,俗呼金牌元帥。自山東金鄉(xiāng)閩遷中⑶,,傳二十余世,。
柯
按《氏族略》,柯以邑為氏。宋熙寧間,,柯述判漳州,,卜居于泉。國朝嘉慶間,,其后人柯和斗始遷省,,傳三世。
薩
按閩中薩氏,,蒙古薩喇布哈即思蘭不花,。后也。元至正間,,其后人薩仲禮官福建行省檢校,,留居閩,傳二十余世,。
?!∽?BR> ⑴原文作“及第滔”,,“第”字誤,,應(yīng)為“弟”。
?、圃淖鳌安鹁印?,“拆”字誤,應(yīng)為“析”,。
?、窃淖鳌白陨綎|金鄉(xiāng)閩遷中”,有誤,,當作“自山東金鄉(xiāng)遷閩中”,。
●版籍略四(宗教)
○宗 教
回 教
堂 所
城 內(nèi) 安泰橋下清真寺。查該教泉州最多,,邵武次之,,廈門又次之。本境只一所,,入教者亦寥若晨星,。
入教人數(shù)
共二十余人。
耶穌教
堂 所
城 內(nèi) 南后街,、度雞里,。
鄉(xiāng) 間 南嶼、都巡,、新宅、上假、洋里,、瓜山,、沙石當、長岸,、轄屬城鄉(xiāng)共十所,。
入教人數(shù)
共七百五十余人。
天主教
堂 所
城 內(nèi) 舊米倉
鄉(xiāng)間,、占阪,、梅嶺 轄屬城鄉(xiāng)共三所。
入教人數(shù)
秘不示人,,無從查考,。
●版籍略五(實業(yè))
○實 業(yè)
聞之管子曰:“非誠賈,不得食于賈,,非誠工,,不得食于工,非誠農(nóng),,不得食于農(nóng),,非信士,不得立于朝,?!狈蚬茏又拗扑拿瘢鴦?wù)求其實,,非以富強之道胚胎于此邪,?自文明進化,宙合更新,,學(xué)校如林,,祛儢持世,而拘拘漢學(xué)者,,不得為信士矣,。若農(nóng)、若商,、若工,,墨守陳法,故步自封,,均退立于失敗之地,,亦勢之所必然也。故士徒談空理,,謂之無士,,農(nóng)徒知力作,,謂之無農(nóng),工不諳巧制,,謂之無工,,商不能闊步五洲,謂之無商,。無士,、無農(nóng),無工,,無商,,欲立國于橢球,以與列強競爭,,豈有幸哉,?吾見其日貧日弱,日危日削而已矣,。故欲國富強,,必先振興實業(yè),欲興實業(yè),,必先制造四民,,欲制造四民,必仿管子崇實之法,。一轉(zhuǎn)移間,,而鹽、嫫可化為嬙,、施,,非僅略改頭面,強傅以零脂剩粉已也,。則甚矣實業(yè)之關(guān)系人國貧富強弱,,固如是其大也。是烏可忽諸,?
士 類
宦,、紳、舉,、貢,、監(jiān)、廩,、增,、附及大小各學(xué)堂學(xué)生,約居人丁七十分之一,。
農(nóng) 類
田,、園,、場、圃,、森林,、畜牧,約居人丁十分之四有奇,。
工 類
各色工匠,船政,,藝徒諸廠,,官工機器公司、手工局所勸工習(xí)藝人等,,以逮官私小工,,出境雇匠,出洋傭工,,約居人丁十分之一有奇,。
商 類
居賈行商,店伙肩販,,約居人丁三十分之一有奇,。
●地形略上之一(區(qū)域甲)
○區(qū) 域甲
本境為福建省會附郭首縣,與閩縣同城,,均受治于福州府,。本境治城右偏,城外之西北悉隸焉,。
經(jīng)線 京師偏東一度,。無零分。
緯線 北極出地二十五度有奇,。
福州府統(tǒng)治十邑,,無自治區(qū)。四至八到已詳《閩縣志》,。
本境四正四隅
東接壤閩縣境 西界永??h境,曰后尾,,曰尖兜,,八十余里。南交閩縣境一里而近,。北界古田縣境一百九十六里,。東南接壤閩縣境,一里有奇,。西南界永??h境,,曰大樟,七十余里,。東北界連江縣境梅洋,,七十余里。西北界閩清縣境一百里有奇,。東西廣一百六十余里,。南北袤三百里。
新定區(qū)劃
本境分二十二區(qū),,縣治居會城之西,,轄西北二城,定為城內(nèi)區(qū),。城外東北曰西園區(qū),。北曰富村區(qū)、大北嶺區(qū)、小北嶺區(qū)。西北曰西湖區(qū),、柑蔗區(qū),、竹崎區(qū)、白沙區(qū)、官源區(qū)、大穆區(qū)、穆源區(qū),。西曰文山區(qū)、洪塘區(qū),、都巡區(qū),、溪源區(qū)。西南曰浦東西區(qū),、鳳岡區(qū),、南嶼區(qū)、仙阪區(qū),。南曰上渡區(qū),。其分縣之在西北與古田、羅源,、閩清接者曰大湖區(qū),。
城內(nèi)區(qū)
縣治曰城內(nèi)區(qū),分五段,。
中 段
總督口有到任橋,、有總督衙。督轅箭道內(nèi)設(shè)督練公所,。
小龍湫
總督后
東 段
宦貴巷本屬閩轄,,以萬壽巷互易焉,。
南 段
南大街有安泰橋,東屬閩縣,。
楊橋巷即登俊里,,有警務(wù)總局。
郎官巷
塔 巷即文興里,。
黃 巷即新美里,,唐黃璞嘗居此、故名,。
安民巷
宮 巷即古仙宮里,、有武圣廟、有宮巷學(xué)堂,。
吉庇巷即魁輔里。
牛育巷河沿即桂枝里,。
南后街上有楊橋,、下有清遠橋、俗呼澳門橋,,又有敬業(yè)學(xué)堂,。
澳門橋下有林文忠公祠、內(nèi)設(shè)鐵道局,,又有警務(wù)分局,。
侯官巷
懷德坊
侯官縣前有本縣衙、本縣學(xué),、及教官衙,、典史衙。
花封別徑
天皇嶺有朱子祠,、內(nèi)設(shè)求是學(xué)堂,。
來里巷即來魁里。有先賢石室,,祀朱子,。祠內(nèi)設(shè)公立第二高等小學(xué)堂。
城邊街有三皇廟,、再上即烏石山麓,。有先賢盧氏祠、閩縣學(xué)堂,、有沈文肅祠,、王文勤祠、致用書院,、今改設(shè)師范簡易科,,有范忠貞祠,,內(nèi)設(shè)全閩師范學(xué)堂,并附立小學(xué)堂一區(qū),。
衣錦坊
文儒坊有文儒學(xué)堂,。
光祿坊有光祿吟臺故址。
豐井營
水流灣
小水流灣
小花巷
雅道巷有閱書報社,。
閩山巷
南三官堂有府立南城學(xué)堂,。
后 巷
金斗橋
春育亭有春育學(xué)堂。
橫頭街
大 營有遜志學(xué)堂,。
二營巷
三營巷
白水井有女師范學(xué)堂,。
李園里
官園里
穿山境
三穿井
倉前河沿有倉前橋、江都橋,、又有二橋亭,。
倉王廟
倉角頭有坊表,有觀我學(xué)堂,。
水玉巷
察院莊
營房里
玉山澗河沿有老佛橋,。
隆普營有道山學(xué)堂。
永祚社
西 段
府西鋪即府前街,。
西門大街有定遠橋,,有萬壽宮。又有西城高等小學(xué)堂,。
舊米倉
后曹河沿有臥湖橋,。
后 曹有共學(xué)書院舊址。
長池頭
城邊曹
小錦巷
西峰里有竟成學(xué)堂,。
余府巷
謝婆巷
官廳后
馬房巷
西牙巷
達明河沿
虎婆宮河沿
元帥廟河沿
孫老營
小排營
麻竹巷
善化坊有府立西城學(xué)堂,。
太平橋
文藻山河沿有雙拋、彩虹,、益山,、潮通玉沙、觀音諸橋,。
富 巷
富橫巷
保定巷有警務(wù)分局,。
棗園里
大鐘寺
海道里
上光頂
西園亭
王厝園里
大營里
驛前橋
小園巷
打線營
金斗橋
車弩境
驛 里
洋尾園
潘安巷
五福巷
北 段
府直街有府衙、府經(jīng)歷司獄衙,、東屬閩縣,。
北大街
下土埕
北珠媽廟
夾道坊
正一行營
涂街里
渡雞口
三山館
北后街有北冶學(xué)堂。
擇日街
府 巷
府東廊
府西廊
糧捕里有皇華使館,,有理事同知舊衙,。
營 尾
元翰巷
桅桿后
湯井門外
西園區(qū)
西園區(qū)位本境之北偏東百八十杪,跨湯、井二門,,南距井樓門,,約九里。東南距湯門約八里半,。大北嶺障其北,,東嶺鵝鼻嶺、大坑嶺峙其東,。三峰聳翠如列屏然,。近鄉(xiāng)之山,南有鳳山,,北有玄壇嶺,,玄壇古廟在焉,為諸鄉(xiāng)會議之所,。廟后有文昌閣,,傍列精舍十余楹,為諸鄉(xiāng)講讀之所,。鄉(xiāng)之前有白蓮浦,,潮汐往來,田園資以灌溉,。浦邊有一古塔,明陳培所所建,。疊石嵯岈,,如戴鍪屹立而聽號令者。土著多陳,、吳二姓,,戶口不多。其上有坑頭鄉(xiāng),,下有中亭鄉(xiāng),,皆本鄉(xiāng)之附庸,合計共二百余戶,。多習(xí)農(nóng)業(yè),,間有習(xí)工商者。乾嘉時,,文風(fēng)最盛,,才人輩出。今此風(fēng)稍衰,,而章甫縫掖,,號稱通儒者,尚不乏人焉。故其俗仍樸茂,,為各鄉(xiāng)所稱,。鄉(xiāng)之四隅。東,,曰:厚山,、居民百三四十戶,有陳,、吳,、鄭三姓,其山麓向南有明陳培所墓,。崎山,。居民百四五十戶,有陳,、王,、朱、翁等姓,。逾山峽而下,,與閩縣之苔井交界。西,,曰:磐石,、岑亭。亦名琴亭,,傍山而居,,前后約百四五十戶。另有墓亭一所,,小鄉(xiāng)亦屬焉,。相傳明陳培所有七墓,一見上,,一在此地,,余未詳。過此,,則為富村區(qū)之領(lǐng)鄉(xiāng)矣,。南下申明亭亦曰思兒亭。父老傳言,,明戚南塘元旦出軍討倭,,路經(jīng)此地,令兵士毋回顧,,違者斬,。其子回顧,,斬之,凱旅至此,,哭之慟,,后人因建亭以志之,名曰思兒,。橋之號“慘惻”,,亦以是得名,未知確否,?越潭鲗橋,,亦曰慘惻橋。有□兜,、程姓,,約三四十戶,業(yè)農(nóng),。紅墻,、雜姓三十余戶,多業(yè)農(nóng)圃,。山頭角,、約八九十戶,多張姓,,業(yè)農(nóng)圃,。營跡、四十余戶,,多林,、萬二姓,業(yè)農(nóng)圃,。營房里、雜姓,,二十八戶,,業(yè)蔬圃,背城而居,。左折入井樓門,。繞城而過,則為河尾,。河尾,、背城而居、雜姓五六十戶,,地出溫泉,,兼擅林木魚池蔬圃之勝,銷夏者多游宴于此。湯邊,、分東,、西二鄉(xiāng),多林姓,,約百三四十戶,,附居有漁戶數(shù)十家。湖勝,、雜姓,,四五十戶。斗門,、分上下二鄉(xiāng),,約七八十戶,多涂姓,。洋下,、分上、下二鄉(xiāng),,雜姓,,約四五十戶,地頗污下,,歲有水患,。鳳山、舊名湖嶼,,約三四十戶,,有吳、倪,、李三姓,。水頭、雜姓,,百二三十戶,。前岐頭等鄉(xiāng)。雜姓,,百余戶,。越境則為閩縣。曰坑頭,、澗田,、二百余戶,有林,、黃,、蔡,、高各姓。埔黨,、黃姓,,四五十戶。泉頭,、分上,、下二鄉(xiāng),約百余戶,,多張,、高姓,業(yè)農(nóng),、樵,。楊阪、約百余戶,、有楊,、李、朱,、徐等姓,。廷坑、雜姓,,三十余戶,。龍坑尾、林姓,,約五六十戶,。其西有崇福寺,舊名象福,,香火頗盛,。錢家谷、三十余戶,,有錢,、林、莫三姓,。郭前,、朱,,錢二姓,,約四五十戶。下井,、林,、潘,、陳約三百余戶。下樓,、三四十戶,,多林、盧姓,。東埔頂,、沈姓,約四五十戶,。下店,、雜姓,四五十戶,,有衢市,,鹽倉在焉。橋頭,、與下店相屬,。嶺下、雜姓,,百余戶,。秀山、有張,、朱,、趙三姓,約百戶余,。溪里,、趙姓、約一百戶,。滿洋,、林姓、十余戶,。湯畬,、多黃姓,約三百余戶,。居民業(yè)農(nóng),、樵,多產(chǎn)茉梨,。篁墩,。趙姓,二十余戶,。至此又與富村區(qū)迤北之戰(zhàn)坂鄉(xiāng)交界,。
北門外
富村區(qū)
富村區(qū)一名浮村,。位本境之正北,距城十里,,鄉(xiāng)分為三,。居其前者,曰前面,。雜姓約六七十戶,;居其后者,曰后面,。張姓約三四十戶,。右,曰:墻頭,。有鄭,、錢、胡三姓,,聚族而居,,約四五十戶。人習(xí)四民之業(yè),。鄭姓最盛,,科甲蟬聯(lián),有綰銅章墨綬,,而拜百里侯者矣,。有執(zhí)經(jīng)登高座,而稱講師者矣,。遠倚有蓮花峰,,有唐王忠懿王之墓。頂銳身圓,,若菡萏然,,為本區(qū)之屏障。鄉(xiāng)之東界西園區(qū)之磐石,、岑亭,,南界西園區(qū)之□兜、紅墻,、山頭角,。西,曰:文斗店,。雜姓,,十余戶。曰:湖前亭。高,、陳兩姓,百三十余戶,。曰:魁爐頭,。鄭、江等姓,,約百余戶,,由此分兩途,左折五里入井樓門,,右折三里入北門,。曰:義井。背五鳳山而居,,有張,、蔡、胡等姓,,約百三十戶,。曰:王墓。鄭姓,,四五十戶,,山場多,田地少,。曰:梅柳,。張、齊二姓,,約百余戶,。曰:龍腰。雜姓,,八九十戶,,田少,惟灌園種蔬以自給,。曰:崎下,、曰:崎上。兩鄉(xiāng)共百余戶,,雜姓居民,,多為墓佃,或兼灌園,,耕作甚少,,上有北壇。曰:橋頭亭,。雜姓,,三十余戶,,業(yè)蔬、圃,、肩販,。至此與西湖區(qū)之窯角交界。北,,曰:廈坊,、前、后,、左,、右,散處百余戶,,方姓業(yè)農(nóng),,農(nóng)暇,多以捆屨為業(yè),。下張,、方、趙兩姓,,約二三十戶,。秀山后、馬嘶橋,、約五六十戶,,多李姓。后塘,、土頭里,。李、吳等姓,,約五六十戶,。又有戰(zhàn)坂。按《榕郡名勝輯要》,,石晉開運三年,,南唐兵與福州將軍李仁達大戰(zhàn)于此,故名,。八墩位蓮花峰之前,,曰:橋下柳,有耶穌教堂兼立師范學(xué)堂在焉,。以格致書院學(xué)生為代表,,近鄉(xiāng)人多游學(xué)其中。曰:石厝里、曰:坂墩,。與石厝里相屬,,約八九十戶,有石,、林兩姓,。曰:許厝里。許姓,,四五十戶。曰:塞兜,。黃,、張兩姓,三四十戶,。曰:斗頂,。黃、郭,、 陳三姓約八九十,。曰:洪厝里。洪姓,,三四十戶,。曰:西邊垅。林,、李,、黃三姓,約六七十戶,。此皆戰(zhàn)坂之聯(lián)鄉(xiāng)也,。又有新店、雜姓,,百余戶,,有市鎮(zhèn)鹽倉、典鋪,,頗繁盛,。官路、李,、連,、林三姓,約三十戶,。古城,、雜姓五六十戶。后坂、劉,、陳等姓,,六七十戶。溪墩,、王姓,,五六十戶。山頭墩,、與溪墩相連,,有藍、楊,、湖等姓三四十戶,。貓頭山、志名升山,,又名飛來山,,下有居民六七十戶,曾,、李等姓,。山場多,田地少,,耕,、樵為業(yè)。赤橋,、多張姓,,約四五十戶,人習(xí)耕,、樵,。龍?zhí)独锏揉l(xiāng)。龍?zhí)独锷偃司?,有水磨二十一枝,,水碓兩枝,近山之水皆入焉,。由此折西北而上,,則入桃枝嶺矣。即小北嶺,。
井北門外
大北嶺區(qū)
大北嶺區(qū)在縣治之北,,距井樓門三十里,距北門三十里有奇,。以梅嶺為中心,,而以東嶺,、鵝鼻嶺之領(lǐng)鄉(xiāng)屬焉。梅嶺土著,,不滿三十戶,,市鎮(zhèn)殷繁,為各鄉(xiāng)湊合之區(qū),。戍其地者有汛弁一員,,掌詰盜止奸,為土人之保障,。區(qū)之東,,曰:恩頂、雜姓,,五十戶,。竹園、吳姓,、二十戶,、二鄉(xiāng)多虎暴,。嶺頭鄉(xiāng),、牛角垅、雜姓,,十余戶,。后坪、多顏姓,,約三十戶,、內(nèi)有大帽山絕高、鵝峰寺在焉,。鄰近均無虎患,。雷厝坪、黃姓百余戶,,里許至中元境內(nèi),,有茶局,設(shè)機器以制花餅,。十余年前頗盛,,后經(jīng)折閱歇業(yè)。洲洋尾,、黃姓百六十戶,。水雞口、民居不過二,、三戶,。隔下,、雜姓,六十余戶,。此鵝鼻嶺之領(lǐng)鄉(xiāng)也,。再出為嶺頭墩、多陳,,黃姓,,約百三四十戶。陳洋,、多連姓,,約百八十戶。捷坂,、雜姓,,約百戶。后房,、黃,、吳兩姓,約百六十戶,。關(guān)田,、雜姓,三十余戶,。分溪橋,、雜姓,十余戶,。牛汶,、百余戶,有張圣君廟,。歲旱土人每禱雨其處,,內(nèi)有鶯哥、獨屏二山,,為名勝地,。以上各鄉(xiāng)無他產(chǎn),惟茶,、柴,、薯、粟而已,。此東嶺之領(lǐng)鄉(xiāng)也,。由牛汶東北,折至梅洋,,是為連江縣界,。西,,曰:湖墩、有廖,、鄭,、湯、陳四姓,,約二百余戶,。大洋、池姓,,七八十戶,。垅頭、張姓,,約二百戶,。山洋坑、林姓,,約百戶,。溪灣、歐陽一姓,,七八十戶,,其地有土寨舊址。院前,。曾姓,,二十余戶,,產(chǎn)茶及柴竹,。由院前上芙蓉峰,與小北嶺區(qū)分界,。南曰:觀音侖,、有二十余戶,由西園遷來,,皆陳,、吳二姓。貢彥嶺,、陳,、林、吳三姓,,約七八十戶,。貓椆、茶山,、兩鄉(xiāng)戶口均不多,?;孪⒓s百余戶,,錢姓者別居一處,,鄉(xiāng)有市鎮(zhèn),有官設(shè)稅館,。陳坑園,、少人居,僅兩三戶,。黃田,、鄭、林,、張,、伍等姓,約二百余戶,。連白,、洋山宅、畬民所居,。井仔,、山寮十余戶,雜姓,。七星坪,、雜姓,數(shù)戶,,采茶為生,。牛汶、別一牛汶,,與東嶺不同,。居民三四十戶,洪,、張二姓,。紅廟、雜姓,,十余戶,?;馃@,、張、陳二姓,,十余戶,。白土,、張,、陳二姓,十余戶,。溪尾,、張、陳二姓,,十余戶,,與白土、火燒闌二鄉(xiāng)分立,,成鼎峙勢,。由此左越虎爬嶺,抵湯畬,,是為西園區(qū)界,。北曰:黃土岡山宅、畬民所居,。后垅,、鄭姓,三四十戶,。羅漢,、邱、湯兩姓,。月洋,、三四十戶,袁姓,,地產(chǎn)圖章石,。峨眉、陳,、林等姓,,百余戶,,地產(chǎn)紙,、竹及茶。中樓,、南邊,、半嶺、以上三鄉(xiāng)皆山宅,,為畬族所居之地,,戶口不詳。板橋,、孔,、周二姓,,四五十戶。降虎,、有戚恭將古寨在焉,,亦有市鎮(zhèn)客寓,再過為洪水橋,,有界牌,,路通湯嶺。礙窯,、有碗窯古跡,,民居約百余戶,分何,、鄭,、池等姓。大山,、何姓,,四五戶。增樓,、連姓八十戶,,本鵝鼻嶺領(lǐng)鄉(xiāng),以地望屬北,,割隸于此,。彌高、張,、李,、蕭、黃等姓,,約百戶,。世有科名,鄉(xiāng)頗不陋,。弓竹山,。張姓,二三十戶,,地產(chǎn)茶,、柴、粳,、秣,。由此走湯嶺,與連江之巖角交界。
北門外
小北嶺區(qū)
小北嶺區(qū)在縣治之北偏西百八十杪,,距北門二十里,,以長箕嶺為中心。長箕嶺一名桃枝,,又名長機,。下連小北嶺,如神龍蜿蜒,,脈絡(luò)相續(xù),,掉頭于其背上,作回顧勢,。踞其上者,,復(fù)有見天嶺,如云母屏風(fēng)障蔽,,后面嵐影天光,,時相映射。土著有汪,、倪,、張三姓,約百余戶,,雞犬相聞,,自成一村落。東有鵝洋,、二三十戶,。西洋、黃姓,,三四十戶,。長灣里、二十余戶,,鄉(xiāng)旁有水碓一枝,。上嶺三里為翠微院,風(fēng)景頗佳,。黃坑,、林姓,約八十戶,。溪下,、李、謝兩姓,,約百余戶。左嶺,、數(shù)十戶,。大橫,、數(shù)十戶,由興化遷來于此,。過東坑,、岳姓,二十余戶,。九峰,、陳姓,八九十戶,,內(nèi)有禪寺一所,。南洋、陳姓,,二三十戶,,自九峰遷此。洋坑,、賴婆里,、山宅、畬族所居,。芹石等鄉(xiāng),。張、瞿,、潘,、林四姓,約二百余戶,。土狹人稠,,頗患貧苦,多以挑米傭工為業(yè),。土產(chǎn)亦有粳,、秫、早谷三種,。由芹石越芙蓉與大北嶺區(qū)之院前交界,。西有長長垅、兩山夾溪,,少人居,,其水直通下樓??聨X,、十余戶,由羅源遷此。文石,、俗呼石石,,林、張兩姓,,約九十余戶,。社坑、鄭,、李二姓,,六七十戶。左拔,、俗呼左白,。河洋。余姓,,百余戶,,此地禁煙甚嚴,鄉(xiāng)中無一人吃洋煙者,。由此南下岡洋,,人⑴大湖分縣界。北,,曰:上萬洋,、高姓,十八戶,。下萬洋,、林姓,十余戶,。吉山,、即鐵坑、陳姓,,二百余戶,,離鄉(xiāng)七里、為石竹山,,與永福石竹山同名,。有銀礦,從前不諳采煉新法,,故既舉復(fù)廢,。官園、施姓十余戶,。坂頭,、劉,、陳兩姓,二百余戶,,以上各鄉(xiāng),、多產(chǎn)粳,、秫及柴,。路口、徐姓,、百余戶,。點洋、施,、吳,、陳、楊等姓,,三百余戶,,鄉(xiāng)俗頑梗,有掠人勒贖,,圖命訛詐種種惡習(xí),。梅坑、山宅,、畬民所居,。湖里、高,、徐二姓,,四百余戶。飛坑鄉(xiāng),、山宅,、畬民所居、約四十五戶,,土瘠人貧,,均為外鄉(xiāng)佃戶。土產(chǎn)粳秫及竹,。日溪,、劉、何,、高,、賴等姓百余戶,列居兩岸,。中隔一溪,,有渡船北通羅源大路,。文洋、周,、陳二姓,,二百余戶。杉洋,、蔣,、林、紀三姓,,約四五十戶,。匾□坑、陳姓二十余戶,。黨洋,、此亦山宅,畬民所居,,多雷,、藍二姓。壽山,、黃,、王、陳三姓,,約百余戶,,產(chǎn)粳、秫并產(chǎn)田石,、水晶,、圖章石等物。南峰,、楊,、潘兩姓,約二三十戶,。內(nèi)有七穿井,,泉極清洌,相傳飲此泉,,人物較聰秀,。東坪、山宅畬民所居,,鄰近有黃巢寨古跡,。古樓土盾、有客寓,,少人居,。梓山,、蕭、黃,、鄭三姓,,約百七八十戶。鄰近有皇帝殿,,洞旁多黃楊木,,產(chǎn)冬筍、粳,、秫,、柴,、竹,。西樓、崔姓二十余戶,。張洋亭,、有客寓,居民約數(shù)十戶,,皆雜姓,。多橋亭。曹姓,,十余戶,,始名側(cè)橋,俗嫌不祥,,改今名,。過此為分膠山,與羅源交界,。東南,,曰:上樓、王,、梁二姓,,約百余戶。中樓,、人居不多,,有水碓一枝。下樓,、王姓,,百余戶、內(nèi)有五縣寨泛地,,并有市鎮(zhèn)二十余間,。光緒三十二年七月間,,溪水驟下,將鋪戶沖沒,,溺死八人,,今只余舊址。蔡嶺,、鄭姓三十四戶,。土產(chǎn)早谷、粳,、秫,、茶、筍及柴,。青石溪,、有石橋,畔有人家,,僅數(shù)戶,,有客寓。聚齊亭,、何姓,,數(shù)十戶,相傳為戚南塘行軍聚齊之地,。嶺頭,、雜姓百余戶,內(nèi)有市鎮(zhèn),。石牌墩,。伍、吳兩姓,,百余戶,,有石牌寺,在其地,。旁有庖犧谷,,黃勉齋先生之墓在焉,朱文公昔年嘗講學(xué)于此,。由此逾嶺為龍?zhí)独?,入富村區(qū)界。西南,,曰:葉洋,、分內(nèi)外二鄉(xiāng),詹,、陳兩姓,,約百余戶,。桃田、六七十戶,。牛洋,、四五十戶。貴洋,、陳,、林兩姓,約七八十戶,,附近有松葊寺,。上侖、陳,、李兩姓,。約百余戶。大坂洋沙溪,。何,、陳二姓,六七十戶,。由此下嶺,直達官源里,,為官源區(qū)界,。
西北門外
西湖區(qū)
西湖區(qū)位本境之西偏北百八十杪,跨西,、北二門,,距城各里許。內(nèi)浮褒忠祠,、開化寺兩片壤,,藻飾丹青,與湖光相掩映,,間有宛在堂在焉,,明侯官人傳汝舟所建,一名小孤山,。為游人集憩之所,。湖中遍種紫菱,雜以蘊菜,。湖上多植坊表,,面湖而立者,有西湖書院一區(qū),,今改為高等小學(xué)堂矣,。繞湖而居者,,有窯角、湖尾,、荷亭,、與湖西第一亭,相連為一境,。馬廠亭,、井邊亭、后縣等鄉(xiāng),,多雜姓,,戶口畸零,有百余戶者,,有數(shù)十戶者,,有不滿十戶者,居多以種蔬肩販為業(yè),。風(fēng)俗樸野,,即求一帶經(jīng)而鋤者,蓋不易覯也,。本區(qū)之東,,界北水關(guān)閘一帶城垣,西為外馬坑,。雜姓,,百余戶。上有厲壇峙焉,。為白龍,、人居甚少,多以墓佃為業(yè),。為寶福,、雜姓五六十戶,多植果木,。鄉(xiāng)有寶福寺,,以是得名。鄰近又有地藏寺,,僧眾均無多,,香火不甚盛。為梅亭,、雜姓百余戶,,山場頗寬,多植果木。為鳳凰池,、雜姓六七十戶,。為內(nèi)福嶼洋、為外福嶼洋,。兩鄉(xiāng)共二十余戶,,有楊、吳,、李,、鄭等姓。由此越張都墓湖,,俗名狀元池,,大逾百畝,每歲畜魚,,獲利甚厚,。抵洪山橋東岸,與洪塘區(qū)交界,。南,,曰:祭酒嶺、雜姓十余戶,。曰:捷報里,、在將軍山下,王姓十余戶,,山上有將軍廟,。曰:坊下。以路旁多坊,,故名,雜姓十余戶,。再過為拍鐵橋,,拍鐵橋折而上有西院,皆廢疾之人所居,。橋畔附居者有十余戶,,均孫姓。右折為柳橋,,雜姓,,十八戶,多業(yè)圃,。左折越西禪寺,,寺為閩中大叢林,僧眾不下百余人,香火極盛,。入浦東區(qū)界,。北,曰:白水塘,、有李,、馬、林等姓,,約四十戶,,多為墓佃,少力田者,。臺后,、銅盤、兩鄉(xiāng)合為一境,、張,、吳、鄭等姓,,約六十戶,,山多田少,民甚瘠苦,。竹柄,、雜姓,二十余戶,。亦多山少田,。溪頭亭、即粗蘆店,、雜姓,,十余戶、皆鄰鄉(xiāng)遷居于此者,。丞相坑,、分內(nèi)外二鄉(xiāng),林,、徐兩姓約百戶,。螺峰、屬下馬鞍,。馬鞍,。與螺峰共一境,約百余戶,。有謝,、蘇、張、李等姓,,田少山多,,林文忠公之墓在焉。逾馬鞍山為鵓鴿壟,,入文山區(qū)界,。
校 注
?、旁淖鳌叭舜蠛挚h界”“人”字誤,,應(yīng)為“入”。
●地形略上之二(區(qū)域乙)
○區(qū) 域乙
西門外
柑蔗區(qū)
柑蔗區(qū)在縣治之西偏北百八十杪,,距西城六十里,,土著三千余戶,程,、洪為大姓,。間有張、鄒,、林,、鄭各姓。有業(yè)儒者,,有力田者,,有牽車、服賈者,。鄉(xiāng)分洲頭,、洲尾、橫嶼,、數(shù)村,,紳設(shè)初等小學(xué)堂一區(qū),而鹽倉亦在焉,。夾洲多植橄欖,、桑蔗,頗稱富庶,。西曰:曇石、黃姓,,四百余戶,,習(xí)四民之業(yè)。白石頭,、多葉姓,,約三百余戶,習(xí)農(nóng)商操舟。嶺頭,、林姓,,七八十戶,習(xí)農(nóng),、商,、蠶織。店頭,,林,、葉兩姓百余戶,習(xí)四民業(yè),,兼習(xí)蠶,、織,又多出洋經(jīng)商,。聯(lián)頭,。程姓,二百余戶,,習(xí)四民業(yè),。近蠶業(yè)頗盛,土人又多出洋,,赴暹羅各處為商,。過江為白龍洲,入竹崎區(qū)界,。西北曰:青岐,,雜姓,八九十戶,,田少,,多種橄欖。與竹崎隔江對峙,。南曰:港邊,、雜姓,百余戶,,力田,,兼習(xí)操舟。橫岐,、楊姓,,二百余戶,力田操舟,,并制船戶竹笠,。檀山,,王姓,四十余戶,,習(xí)操舟,。鼓山洲、雜姓百余,,習(xí)耕種,。厚嶼、又名下嶼,,林姓,,百余戶,農(nóng)商為業(yè),。小橋,。張姓,又有漁戶,,附居者多雜姓,,約共三十余戶,力田,,兼習(xí)操舟,。再下為鹽船岸,入文山區(qū)界,。東南曰:洽浦,、洪姓,三百余戶,,習(xí)四民業(yè),。西山、詹姓,,三十余戶,,習(xí)農(nóng)業(yè)。溪頭港,、陳,、林兩姓,六七十戶,,力田,,兼操舟為業(yè)。徐厝墩,、徐姓,,四百余戶,習(xí)四民業(yè),。中房,、陳姓,七百余戶,,多力田,,有業(yè)儒者。桐口,、雜姓,,三百余戶,多業(yè)商,。溪下亭,。人居不多。與官源區(qū)之官口,,隔溪相對,。按地勢,西湖之西文山,,其南浦東西,,再西,洪塘,、鳳岡,,西北柑蔗,官源,、白沙,、大穆、大湖,。迤南穆源,、竹崎,都巡,,南嶼,、溪源、仙阪,、上渡,,南北方隅,仍不若茲之順,。
竹崎區(qū)
竹崎區(qū)在縣治之西偏北百八十杪,,距西門五十里。其位置扼閩江之西岸,,西岸上下,,各有數(shù)鄉(xiāng)。由西岸右折而入,,上下復(fù)有兩溪,,上曰小穆溪,。溪之南北岸,鄉(xiāng)以十數(shù),。下溪之名不傳,,北岸寥寥三四鄉(xiāng),南岸則一望皆山,,絕無人居矣,。今以竹崎為中心點,而以沿江西岸上下各鄉(xiāng),,及上下溪之南北岸各鄉(xiāng)屬焉,。竹崎背山臨江,居民雜姓,,有邢,、胡、吳,、歌⑴陽等姓,。二百余戶,。市肆駢羅,,森林發(fā)達,多植青果,、桔柚,。其地有分司,,有汛弁,有厘金局,。沿江一帶,,駁船湊泊,亦上游一繁盛之埠頭也,。閩江西岸迤上之鄉(xiāng)四,。曰:唐舉、雜姓,,三四十戶,,習(xí)農(nóng)、商,。金鐘閣,、十余戶,業(yè)耕種,。上崎,、雜姓、二拾余戶,。程灣,。楊,、鄧等姓,拾余戶,。再上為源口,,入穆源區(qū)界。迤下之鄉(xiāng)四,。曰:榕岸、高河,、白龍洲,、荷洋。再下為石門峽,,入都巡區(qū)界,。小穆溪北岸之鄉(xiāng)八。曰:溪口,、亦名下溪口,,以其上有大穆溪也。在本區(qū)則當稱為上溪,,以其下復(fù)有一小溪也,。是處居民皆雜姓,不過十余戶,。蕭厝壑,、蕭姓,八十余戶,,耕種兼撐船為業(yè),。潘頭、雜姓,,二十余戶,。圓厝前、雜姓,,四十余戶,。文山下、四五十戶,,耕種為業(yè),。上塅、三四鄉(xiāng)散處,,總名上塅,,共百余戶。雜姓,,產(chǎn)柴,、炭,、棕、竹,、筍,、板料及米,其上有倪山陳北山先生之墓在焉,。南陽,、雜姓,二百余戶,,產(chǎn)與上同,。外洋。雜姓,,百余戶,,產(chǎn)同上。由此入三十里,,與永福之白云鄉(xiāng)交界,。南岸之鄉(xiāng)四。曰:中樓,、雜姓,,二十余戶。東島,、雜姓,,四十余戶,其后有五谷巖,,山勢高竦,,風(fēng)景頗佳。巖前有廟,,祀徐,、趙、薛,、韓,、玄、伍,、柴七真人,,為遠近鄉(xiāng)人祈夢處。土人迷信甚深,,云仙人示夢極靈驗,,祈者益多,亦風(fēng)氣未開之一證也。廬里,、雜姓,,七八十戶,產(chǎn)與上塅同,。峰連,。鐘姓,二百余戶,,產(chǎn)與上略同,。越境亦屬永福界下溪。北岸之鄉(xiāng)為山洋頂范,、楊等姓,,二百余戶,習(xí)耕種,,地產(chǎn)火柴、火炭,。中埕,、雜姓,二十余戶,,習(xí)耕種,。竹橋、雜姓,,二三十戶,,習(xí)耕種。汶洲,。雜姓,,約百戶,多種雜谷,,鄉(xiāng)有小港,,春夏可泛小舟。由此南下屬洪塘區(qū)界,,已上所列本區(qū)之領(lǐng)鄉(xiāng)也,。
白沙區(qū)
白沙區(qū)在縣治之西偏北百八十杪,距西門六十里,。本區(qū)地勢如匹練雙橫,,可分南北兩大段。⑵之東達角洋,,與大湖交界,,西達葉洋,與青岐屬柑蔗區(qū)。交界,。北段之東抵半領(lǐng),,越境為箬洋,屬大湖界,。西抵馬坑,,越境為大小寨,屬大穆區(qū)界,。而白沙則地當沖要,,南北段各鄉(xiāng)出入之總匯也。白沙土著,,約二百戶,,皆雜姓。人習(xí)四民之業(yè),,市肆駢闐,,貨物充斥,有官設(shè)驛站在焉,。今以白沙為中心點,,而以南北各鄉(xiāng)隸之。南段所屬,,凡十五鄉(xiāng),。曰:葉洋、雜姓,,三十余戶,,民習(xí)耕作??珊?、鄭姓,二十余戶,,習(xí)耕作,。溪頭巷、張,、劉等姓四十余戶,,耕種為業(yè)。厚義,、一作厚惠,,張姓,二十余戶,,習(xí)耕作,。姑物,、邢姓,十余戶,,耕作,。寶鏡、葉姓,,二十余戶,,耕作。里樓,、源格,、兩鄉(xiāng)相連三十余戶,雜姓,,習(xí)耕作,。東溪、雜姓,,二十余戶,,習(xí)耕作。秦洋,、雜姓,,約三十余戶。鋤頭,、高姓三十余戶。澎湖,、雜姓,,二十余戶。等毛,、亦名德毛,。碎米石、與等毛相連,,共三十余戶,,雜姓。角洋,。何姓,,約二十余戶。北段所屬凡十四鄉(xiāng),。曰:云頭嶺,、陳、王,、鄭三姓,,六十余戶,業(yè)耕作。馬坑,、約六七十戶,,多林姓。仙山邊,、南山,,兩鄉(xiāng)相連,共四十余戶,??籽箢^、呂,、吳等姓,,六七十戶井下、雜姓,,三十余戶,。溪坪、雜姓,,十余戶,。漈上、青坑,、半嶺,、三鄉(xiāng)相連,共四十余戶,,多習(xí)耕作,。化云,、雜姓,,四十余戶。下宅江姓,,六七百戶,,人習(xí)耕種。土產(chǎn)有龍眼,、青果,、杉木、筍絲等物,。蘭柄,、五六十戶,多李姓,。黃溪,。雜姓,,三十余戶。
官源區(qū)
官源區(qū)位本境之西偏北二百四十杪,,距西城三十五里,。本區(qū)以龍嶺為中心點。龍嶺已上,,左右分兩大溪,,而龍嶺則溪水會流之處也。左溪發(fā)源于鷂山下,,右溪發(fā)源于溪源里,,二水經(jīng)流屈曲分支而下,至龍嶺,,乃合而趨于懷安,。兩溪之旁,分田畫井而居者,,犬牙相錯,,皆本區(qū)之領(lǐng)鄉(xiāng)也。左溪之北,,直達羅坪,,與大湖分界,南達葛歧畬,,與柑蔗區(qū)之溪下亭交界,。所屬之鄉(xiāng),凡三十,。曰:羅坪,、四五十戶。深垅,、四五十戶。洲洋,、七八戶,。洲滿、嚴姓,,四五十戶,。南浦樓、多田地,,少人居,。瀛洲、丘,、許,、潘,、池等姓,四五百戶,,鄉(xiāng)多山田 ,。山蒲垅、人居甚少,。黃大坑,、王姓,六十余戶,,多以耕種為業(yè),。龍巖、七八戶,。白箬坑,、李姓,四五十戶,。云坑,、藍姓,二十余戶,。下洋,、陳姓,十余戶,,此處分兩路,,一向北,直上三里達云坑,,一向北,,右折過橋亭,達山蒲垅,。有關(guān)防,、土著、有游,、楊二姓,。古土盾、陳,、楊二姓,,五六十戶。大巖下,,蘇姓,,百二十余戶。里店,、陳姓,,六七十戶,。白石洋、陳,、林兩姓,,百余戶。藶里,、劉姓,,十余戶。埔后,、蘇姓七八戶,。埔前、董,、李等姓,。坂尾、與埔前相連,,共二百余戶,,多張、林等姓,。上宅,、雜姓三十余戶。沙溪,、何,、羅等姓,地產(chǎn)竹,。曲馬,、何、江二姓,,五十余戶,,力田為業(yè)。下廷坑,、陳姓,,二十余戶。對面山,、一名東面山,李姓,,十余戶,。下垅、暢姓,,十余戶,。牛頭,、崎亭、少人居,。由此北行里許,,至陳塘橋,過橋半里即達龍嶺,。流洋,、居民約二三十戶,勤于耕作,,田土極肥美,。葛歧畬。人居甚稀,。此循左溪即發(fā)源于鷂山下者,。以北,迤邐南下之屬鄉(xiāng)也,。右溪之南,,達官口與柑蔗區(qū)之徐厝墩交界。官口過溪,,為溪下亭,,亦屬柑蔗區(qū)。北達烏石,,與白沙區(qū)分界,。所屬之鄉(xiāng)凡二十有七。曰:官口,、鄒,、陳、林,、洪等姓,,五六百戶。下村,、由龍嶺過溪里許,,有獅公殿在焉。由此再行里許,,即至下村,。大坪、與下村相連,,鄭,、高兩姓,五十余戶,。西境,、李姓,,二百余戶。東境,、暢,、陳二姓,七八十戶,。新境,、洪姓,百余戶,,新境及西境三鄉(xiāng)多出溪粉,,銷數(shù)甚旺,俗稱官源里粉干,。增灣,、雜姓,六十余戶,。仁山,、姜、劉二姓,。七八十戶,。安邦、林姓,,四五十戶,。黃坑、林,、王二姓,,三十余戶。牛豆,、許姓,,百余戶。侯官厝,、江姓,,二十余戶。溪垅,、六七十戶,。匾坪下、人居不多,。唐田,、院里、謝、黃,、王等姓,共百五十戶,。石龜,、鄭、李二姓,,七十余戶,。廷坑、池,、魏兩姓,,七十余戶。溪尾,、只兩三家,。溪坪、雜姓,,四五十戶,。龍骨、十余戶,。山兜,、十余戶。白大,、阮姓,,三十余戶,此地系從前驛站,,尚有馬槽在焉,。境厝里、僅四五戶,?;⒆小⒉绦樟?,隔里許,,有梁山院,為前朝寺宇古跡,,前因劫奪行旅,,寺為官毀。溪源里,、鄒,、陳二姓,十余戶,由官口遷入,。烏石,。洪、鄒兩姓,,十余戶,。此循右溪即發(fā)源于溪源里者。以南盤旋北上之屬鄉(xiāng)也,。
大穆區(qū)
大穆區(qū)位本境之西偏北百二十杪,,距西城約百里。本區(qū)以溪口鄉(xiāng)為中心點,,而以大穆溪左右岸及閩江東岸之各鄉(xiāng)并隸之,。溪口土著張姓,約百余戶,,多業(yè)農(nóng)商,。鄉(xiāng)之中,繡壤交錯,,市肆星羅,,為各鄉(xiāng)貨物委輸之總匯,頗稱繁盛,。由溪口沿溪行,,直達大坑橋而止。夾大穆溪左右岸而居者共十鄉(xiāng),。達大杭橋則入大湖所轄之丁山界,。由溪口北折循閩江東岸經(jīng)行達謝灣而止。沿岸而居者共七鄉(xiāng),。過謝則入古田所轄之牛頭塘界,。大穆溪左右岸之鄉(xiāng),曰小寨,,曰大寨,,大小寨本處大穆溪之下游,緣為入溪各鄉(xiāng)所必由之總路,,故聊附麗于此,。二鄉(xiāng)共八九十戶,雜姓,,多植果木,。曰大穆溪,雜姓,,二十余戶,,業(yè)農(nóng),、商。曰潘安厝,,林姓,,三四十戶。曰鐵打橋頭,,楊姓四五十戶,。曰院埕,雜姓,,五十余戶。習(xí)耕作,,兼榨茶子為油,,輸出頗旺。曰牛場,,曰程頭店,,兩鄉(xiāng)相連,張姓七八十戶,,物產(chǎn)與院埕相同,。曰龍峰山山有炊飯石,俗傳龍峰寺產(chǎn)米,,炊飯石產(chǎn)酒,。其石不時自鳴,古跡猶在,。山下有民居二三十戶,,物產(chǎn)與上相同。曰大杭橋,。李姓,,百余戶,土人多以榕油為業(yè),,歲出數(shù)千石,。閩江東岸之鄉(xiāng),曰象鼻山,,人居甚稀,。曰下洋,雜姓,,六七十戶,,習(xí)耕作。曰湯院,,陳姓,,五六十戶,,耕種為業(yè)。石人浦至此,,華離隔絕,。中有祥溪口、三官塘,、梅埔,、大箬、乾鵲口,、白芒,、雷坑口、水磨,、湖柄等鄉(xiāng),,則屬閩清縣轄。再上有小箬,、南坑,、過洋等鄉(xiāng),則屬大湖分縣轄,。雖非密邇,,尚有屬縣之關(guān)切。由大升過溪,,曰安仁溪,,劉姓,三百余戶,,是鄉(xiāng)無田土,,居民多種青果,及撐米船為業(yè),。曰羅洋,,僅三數(shù)戶。曰謝灣,,劉姓,,三數(shù)戶。此三鄉(xiāng)者雖孤懸海外,,阻隔殊遠,,亦本區(qū)之領(lǐng)鄉(xiāng)也,。
穆源區(qū)
穆源區(qū)位本境之西偏北百二十杪,,距西門約百里,。本區(qū)以穆源溪南岸之橋頭鄉(xiāng)為中心,,而以南北岸指本溪兩岸。各鄉(xiāng),,及閩江西岸由穆源溪折上,,即閩江西岸,,與大穆區(qū)所屬之東岸相對。之各鄉(xiāng)屬焉,。橋頭鄉(xiāng)雜姓八九十戶,,傍水依山,自成村落,。有市鎮(zhèn)以轉(zhuǎn)輸貨物,。有保甲以維持治安,有鹽館以主持課稅,,有學(xué)堂以培育青年人習(xí)農(nóng)商,,俗頗質(zhì)樸,實本區(qū)數(shù)十鄉(xiāng)之表帥也,。南岸之東達源溪口,,與大穆溪紆斜相對。中有源口,、或名黿溪,土著百余戶,,均吳姓,,田地?zé)o幾,多產(chǎn)橄欖,。金沙,、吳、石等姓二三十戶習(xí)耕作,???、翁,、黃等姓,百八九十戶,,多種烏柏,、李樹。中有市肆,,頗不枯寂,。超墘、鄭姓,,三百余戶,。格里、鄭姓,,四十余戶,。北山,、陳姓,四十余戶,,皆山田,。官路、鄭姓,,七十余戶,。淡蘆、鄭姓,,三四十戶,。大謨、黃,、林兩姓,,百余戶。漢頭,、四五十戶,。過山、雜姓,,三四十戶,,皆山田。院嵐,、陳姓,,四十余戶,皆山田,。園坂,、陳姓二三十戶,皆山田,。嵐口,、吳、鄭等姓,,六七十戶,。橫藶陳姓,二三十戶,。是鄉(xiāng)田野稍平,,多習(xí)耕作。由此行二里許,,即達橋頭,。等鄉(xiāng)。西達黃義坑,,與永福之拱橋交界,。中有新厝坵,、溫姓,五六十戶,,皆山田,。溪源、張姓,,七十余戶,,皆山田,有古寨在焉,。安章,、陳、林等姓,,百余戶,。舉口、雜姓,,二三十戶,。箬洋、張姓,,七八十戶,。南源、即里頭垅,,張姓,,三四十戶,。侖中,、張姓,八九十戶,。黃義坑雜姓,,十余戶等鄉(xiāng)。北岸之東,,由洋后起點由洋后折上行達下崎,,屬閩江西岸西達下寮坪,與閩清交界,。中有過溪,、鄭姓,二三十戶,。鴻尾葉姓,,三百余戶。南洋,、朱姓,,約五十戶,。古洋、雜姓,,約四十戶,,與南洋兩鄉(xiāng),均在下崎山后,。石門山,、古沙里、兩鄉(xiāng)均雜姓,,人居寥寥以農(nóng),,樵為業(yè)。栢溪,、千里洋,、湖邊、榜上,、南坑,、石圳以上各鄉(xiāng),前后相連,,多者不過三數(shù)十戶,,姓氏與石圳等鄉(xiāng),大略相同,。等鄉(xiāng),。閩江西岸由下崎雜姓三四十戶,業(yè)農(nóng),,商,。起點,上達石鄭,、溪口,,與大穆區(qū)之謝灣,隔江相對,。中有埕頭,、陳姓,百余戶,,業(yè)農(nóng)商,,附近有觀音亭在焉。青坑,、黃姓,,四五十戶,習(xí)耕種。西園,、黃姓,,三四十戶,習(xí)耕種,。馬坪黃姓,,七八十戶,多產(chǎn)青果,。等鄉(xiāng),。過此為閩清口,再上又有章洋,、林姓,,二百余戶,習(xí)耕作,。石鄭,、傅姓,三十余戶,。北溪,、江姓,三十余戶,。水井堡,、劉姓,三十余戶,。下埔,、上埔兩鄉(xiāng)皆劉姓,不過三數(shù)戶,。諸鄉(xiāng),,雖隔絕界外,中阻閩清口與馬坪各鄉(xiāng)不相聯(lián)屬,。然既歸本縣之統(tǒng)治,,則亦本區(qū)之領(lǐng)鄉(xiāng)也,。
文山區(qū)
文山區(qū)在縣治之西,,距城十里。入城分兩路,,一沿岸行,,繞洪山橋直達西門,約十里,。一走梅亭,、過寶福,轉(zhuǎn)入荷亭,至城約七八里,。本區(qū)合文山里,、林、郭,、原等姓,,四五十戶,山多田少,,土人兼為墓佃,。內(nèi)外浦里、兩鄉(xiāng)相聯(lián),,陳,、金兩姓,約百八九十戶,,多業(yè)耕種,。鹽船岸有鹽倉,小市挑鹽泊船之所,。居民多陳姓,,約七十余戶,業(yè)農(nóng),。由此沿江行半里,,至小橋。居民多張姓,,又有 雜姓漁戶附籍,,共三十余戶業(yè)農(nóng),兼習(xí)操舟,。為附屬鄉(xiāng),,而以黃店為中心點。黃店,,背山高安山,。傍江,洪山江,。土著多郭,、原、林等姓,。市上零星小肆數(shù)間,,官以其地設(shè)制造局焉。區(qū)之東隔貴安山與西湖區(qū)之白龍交界,。南逾高安山,,過張都墓湖,與西湖區(qū)之鳳凰池交界。西為牛遠亭,、謝姓,,五六十戶,以耕作兼墓佃為業(yè),。轉(zhuǎn)官,、雜姓,二十余戶,,耕作兼墓佃為業(yè),。杜塢、吳姓,,二十余戶,,多力田。湖頭,、雜姓,,二十余戶、力田為業(yè),。下嶼,、林姓,二百余戶,,耕作兼種雜果,。程田。雜姓,,二十余戶,,耕種兼為墓佃。由此西北折,,走鵓鴿垅,,與西湖區(qū)之馬鞍交界。北曰大夫嶺,、陳,、羅、李等姓,,約四十戶,。上鳳池、下鳳池,、皆林姓,、約各二三十戶,、耕山田為業(yè),。后壑、林姓,十余戶,,由尚干遷來,。南宰坪、林姓,,十余戶,,住山寮,種薯與松栢為業(yè),。李公山,、宋丞相李忠定公墓在焉。鵓鴿垅,。兩鄉(xiāng)人居甚稀,、均不過數(shù)戶。過此入西湖區(qū)界,。詳見上,。
洪塘區(qū)
洪塘區(qū)在縣治正西,距城十五里,,以狀元街即洪塘街,。為本區(qū)之中心。棟宇云連,,約計千余戶,,多雜姓。工者,、農(nóng)者,、商者、方巾闊袖而業(yè)儒者,,靡所不有,,亦一繁盛之鄉(xiāng)也。土人并能制麻竹篦梳,,貧苦者或撈蜆以自給,。東之領(lǐng)鄉(xiāng)四。曰:洪塘里,、雜姓,,四五十戶,業(yè)農(nóng)圃,。上店,、陳、林兩姓,,四五十,,多種橄欖,,沿山北上五里,有觀音亭峙立江上,,傍無人居,。郭厝里。郭姓,,四十余戶,,以耕種操舟為業(yè)。由此過洪山橋入西湖區(qū)界,。北之領(lǐng)鄉(xiāng)三,。曰:下店、陳,、林二姓,,二三十戶。田地?zé)o多,,遍植橄欖,。高沙、約百余戶,。懷安,、宋、元,、明時縣治舊址,,有高、張,、程等姓,,約五六百戶。與都巡區(qū)之侯官市交界,。西北,,曰:西邊、約二三十戶,,習(xí)農(nóng)圃,。科塢,、郭姓,,四五十戶、業(yè)農(nóng),。橫頭街,、十余戶,業(yè)農(nóng),。瓦埕街,。雜姓,。百余戶,業(yè)農(nóng),、商,。由金山寺過渡,,與都巡區(qū)之浦口交界,。東南,曰:陣阪,,雜姓,,七八十戶,業(yè)耕作,、工,、商。林厝墩,、林姓,,二三十戶。習(xí)工,、商,,耕作。莫厝墩,、莫姓,,三十余戶,多力田,,亦有業(yè)孺者,。柯厝墩,、柯姓三四十戶,,各習(xí)耕賈。東陵州,、李厝墩,。雜姓三十余戶,力田,,兼業(yè)工,,商。至新開垅口,,與鳳岡區(qū)交界,。西南,曰:麥埔,、施姓,,百余戶,,習(xí)耕、商,。瀛洲,、俗呼巖州,雜姓二百余戶,,習(xí)耕,,賈。塘下,、劉姓,,三百余戶,業(yè)農(nóng)圃,,兼種時花,。梅花樓。雜姓,,五十余戶業(yè)農(nóng)商,。由梅花樓過渡,為潘厝衕,,入鳳岡區(qū)界,。
校 注
?、旁淖鳌坝行?、胡、吳,、歌陽等姓”,,“歌陽”乃“歐陽”之誤。
?、茝纳舷挛奈囊饪?,此處疑漏“南段”兩字。
●地形略上之三(區(qū)域丙)
○區(qū) 域丙
西門外
都巡區(qū)
都巡區(qū)位縣治之正西,,距城三十五里,。土著許姓二百余戶,其愿而樸者,,皆力本務(wù),,服先疇。其穎而秀者,,則折節(jié)讀書,,而習(xí)為儒,有系籍圣賢者矣,。鄉(xiāng)之中有西國教堂,,并附設(shè)醫(yī)館一區(qū),。民、教相安,,尚無爭哄,。由其俗之不囂故也。區(qū)之四隅,,西與溪源區(qū)交界,。東隔江與洪塘區(qū)交界。南抵葛岐嶼,,與南嶼區(qū)之蔗洲交界,。中之領(lǐng)鄉(xiāng)十,。曰:橋頭,、有鹽倉,市鎮(zhèn)居民約二百余戶,,多陳姓,。左近有十四門橋,過橋五里,,可達溪源宮,。岐頭、袁岐頭,、兩鄉(xiāng)皆雜姓,、約數(shù)十戶。陳宅,、后山林,、陳二姓,約百余戶,。洋中厝,、青仔垱、董嶼,、陳,、吳二姓,約五百余戶,。郭嶼,、葛岐嶼。約百余戶,,業(yè)糖蔗,。北達石門峽,與竹崎區(qū)之荷洋交界,。中之領(lǐng)鄉(xiāng)十有八,。曰:浦口,、有王、鄭,、林三姓,,林姓最大,皆從尚干遷來,,約五百余戶,。由此過洪塘江,即抵金山寺,。,,余剩、劉,、廖兩姓,,約百余戶。金橋,、王姓,,約百余戶。厚美,、張姓六百余戶,。油線、攀埔,、兩鄉(xiāng)皆雜姓,,約各四五十戶,多業(yè)農(nóng),。上街,、林姓,千余戶,,業(yè)孺⑴及農(nóng),,商。丘廚,、蕭,、許二姓,百余戶,,業(yè)耕織,。過洋,、陳姓,,七十余戶,業(yè)耕作,。石門街、張,、林兩姓,,約二百戶。路腰,、雜姓,,三四十戶,業(yè)農(nóng),。豐埕,、俗呼空埕,雜姓,,三四十戶,,業(yè)耕織。沙墩,、卞,、江兩姓,四五十戶,,皆漁戶陸居者,。沙堤,、俗呼沙岫,、趙姓千余戶,業(yè)耕織及商,。侯官市,、本唐、宋時侯官縣舊址,,有城隍廟古跡存焉,。土著雜姓四百余戶,田地甚少,,多植橄欖,、龍眼。鄉(xiāng)中有山名龍臺山,,山上有塔,,又有斗米山者,在鄉(xiāng)之迤北江中,,由此北行,,過山麓,即達塍岸,。斗米岐,、少人居。蒙稿洲、約二三十戶,。堘岸,。劉、翁二姓,,二十余戶,。鄉(xiāng)后有山名十甘園山,鄉(xiāng)之東面臨江,,江邊有山,,即石門峽。
溪源區(qū)
溪源區(qū)在縣治之正西,,距城約三十里,,本區(qū)以溪源宮內(nèi)祀陳三相公,每天旱,,遠近鄉(xiāng)人禱雨甚驗,。為中心點,而以西南西北及東向之鄉(xiāng)隸焉,。溪源宮地當沖要,,為西南北數(shù)十鄉(xiāng)出入之總匯,而東向各鄉(xiāng)參列其前,,如眾星之拱北辰,。縈回環(huán)護,,其中繡壤交錯,,地曠人稀,與外間頗形隔絕,,不啻桃源之別有世界也,。東向之鄉(xiāng),曰:莊前,、雜姓,,百余戶,業(yè)耕作,。藍柄,、雜姓,百余戶,,業(yè)耕作,。超山、雜姓,,四五十戶,,業(yè)同上,。羅漢洋、十余戶,,雜姓,。鯉尾、雜姓,,三十余戶,,業(yè)農(nóng)。尾垱,。雜姓,,三十余戶,皆漁民登岸者,,業(yè)同上,。由此過十四門橋,屬都巡區(qū)界,。西北上抵橫樓,,與永福交界。下抵陳坑里,,與竹崎區(qū)之山洋頂交界,。由下而上,共十九鄉(xiāng),。曰:陳坑里,、陳姓,六七戶,。上南壩,、兩鄉(xiāng)各五六戶。深巷,、雜姓,十余戶,??上⑷司由跸?。洋中,、七八戶??嘀?、俗呼富竹、人居甚稀,。金鉤環(huán),、李姓,十余戶。葉坂,、葉姓,,八九戶。石壁,、五六戶,。石儂、四五戶,。大水坑,、五六戶??涌?、八九戶。大坵田,、六七戶,,以上各鄉(xiāng)皆雜姓。池宅,、林姓,,十余戶。水企,、四五戶,。螺頭、八九戶,。清飯盤,、五六戶。橫樓,。四五戶,,由此再入永福界。西南上抵陶洋,,與永福交界,,下抵尾寮,與南嶼交界,。尾寮,,地在旗山后,逾山可達南嶼鄉(xiāng),。自上而下共十一鄉(xiāng),。曰:陶洋、陳姓,,二三十戶,。燕秀,、許姓,四十余戶,。炎山,、六七戶。粗蘆坑,、李姓,,八九戶。上峰,、七八戶,。山洋頂、此別一鄉(xiāng),,與屬竹崎區(qū)者同名,,土著范姓,約十余戶,。土溪,、六七戶。南樓頂,、李姓十余戶,。溫洋頂、俗呼遠洋居,,民四五十戶,。溪坪里、八九戶,。尾寮,。六七戶。
西南門外
浦東西區(qū)
浦東西區(qū)在縣治之西偏南二百四十杪,,距西門約七里,,距南門約五里。本區(qū)合浦東西兩鄉(xiāng)為中心點,。兩鄉(xiāng)毗連,,相距僅半里。浦東土著林姓五六十戶,,浦西雜姓有陳、林,、蕭等姓,。約八九十戶。居民有力田者,,有為賣菜傭者,,有執(zhí)技以游食者,。其地則平野多田,河流如帶,,時相灌輸,,土脈肥沃,未可以黑子彈丸而等諸自鄶以下也,。區(qū)之四隅,,東北達吉祥山、太平山,、南禪山,、三山皆不甚高、東向平列,。與閩縣隔界,。中有船廠后、雜姓,,三四十戶,。河上、雜姓,,五六十戶,,地多園、田,、魚池,。南行,有十八洋墩,,為各鄉(xiāng)往來之通道,。墩內(nèi)掩埋枯骨。土人云,,皆系明季之被倭難者,。洋柄、雜姓,,四五十戶,,田地甚少,居民多習(xí)負販工藝,。山仔里,、雜姓,四五十戶,。以近市故,,人多移徙,無恒居,。上浦頭,、雜姓,,二三十戶。洋中亭在吉祥,、太平,、南禪、三山之麓,。路傍有坊,,有前明龔狀元墓。有觀音亭,,折西南行數(shù)十武,,有南禪寺。內(nèi)設(shè)開智高等小學(xué)堂,。左右兩旁有店肆二十余間,,居民甚少,又多遷徙,。等鄉(xiāng),。東南抵三縣洲,過江屬上渡區(qū)界,。中有陳骷髏,、明季被倭難者,暴尸縱橫于此,,故名,。是鄉(xiāng)雜姓,三四十戶,,均習(xí)耕作,。坡尾、雜戶百七八十戶,,土人多耕洲田,。并種糖蔗、油麻,、青豆,、小麥等物。外洲,、雜姓,,約百戶。是處下連白馬橋,,俗呼江下,。上游各府商販,多集于此,。市肆駢闐,,木植櫛比。港內(nèi)小舟絡(luò)繹,,極為繁盛,。幫洲、亦名傍洲,,地頗墳衍,,有民居,有市肆,、舟人過客,,雜處其中。土人或習(xí)操舟,,或習(xí)耕作并植蔗,、麻、豆,、芋為業(yè),。三縣亦洲地,土人習(xí)操舟造船,,或負販為業(yè),,亦多執(zhí)役于各行棧者。等鄉(xiāng),。西北抵西澗,,澗內(nèi)祀瘟神,左折而出,,即西門直街,。再出與西湖區(qū)交界。中有教場坂,、約百戶,,人習(xí)執(zhí)技負販。西營,、雜姓,,五六十戶,以負販并工藝為業(yè),。西洋,、雜姓,三四十戶,。鄉(xiāng)中有田圃,,有魚池。涵頭,、多林姓,,約二三十戶,。荷澤橋、陳,、何,、汪、丘等姓三四十戶,,均習(xí)耕作,。院后、雜姓,,五六十戶業(yè)農(nóng),,并習(xí)工販。西河,、陳,、鄭兩姓,三四十戶,、多習(xí)耕作,。小凰山、多林姓,,約五六十戶,。是鄉(xiāng)田地。頗多,。大凰山,、陳、許等姓四五十戶,。兩山之背西禪寺,,香火頗旺,為閩中大叢林之一,。興化園,、有吳、董,、王,、楊、林等姓,,約四五十戶以田園及魚池等項為業(yè),。斗池、六七十戶,,吳姓居多,,業(yè)同上。小柳、分前后兩鄉(xiāng),,約七八十戶,,皆雜姓。小鳳村,、雜姓,,約二十戶。教場里雜姓二三十戶,,與西澗密邇。等鄉(xiāng),。西南達新道,,與鳳岡區(qū)之和尚洲隔江相對。中有上浦,、毛姓,,七八十戶,皆習(xí)耕織,。后洋,、李、陳等姓,,三四十戶,,業(yè)耕作,并習(xí)造船,。上坂,、楊、曾等姓,,五六十戶,,多習(xí)耕作。下坂,、十余戶,,業(yè)農(nóng)。長汀,、雜姓,,八九十戶,南下有凈土庵,,為前后七八鄉(xiāng)合力共建者,。新道、約三四十戶,,內(nèi)皆洲田,,多種糖蔗、油麻豆等物。等鄉(xiāng),。
鳳岡區(qū)
鳳岡區(qū)在縣治之西偏南二百四十杪,,距西城十里有奇,距南城約二十里,。本區(qū)以鳳岡書院為中心點,,而以亭橋、朱宅兩鄉(xiāng)入焉,。鳳岡書院俗稱文昌祠,,祀朱子遺像,相傳為朱子嘗荔處,。祠前有聯(lián)云:本地風(fēng)光,,曾評荔子,當門山色,,恰對蓮花,。鄉(xiāng)人于其中設(shè)鄉(xiāng)約局,有事則集士紳會議,,蓋亦地方自治局之縮本也,。亭橋陳姓二三十戶,聚族而居,,有祝圣亭遺址在焉,。明景泰中建,今圮,。朱宅位亭橋之左方,,土人亦均姓陳。乾隆間,,由臺嶼遷此,。擊析相聞,其于鳳岡書院,,猶邾之于魯也,。區(qū)之東達和尚洲,與浦東西區(qū)之外洲只一水之隔,。中有彌陀里,、即坊兜,有市肆,,民居約五六十戶,,雜姓。下逕,、陳,、鄭,、吳、王等姓,,約百余戶,。楊宅、楊,、劉等姓,,約三四十。后巷,、林姓,,三四十戶。浦上,、林,、陳兩姓,七八十戶,。半道、林姓,,三四十戶,。港頭、林,、吳兩姓,,四五十戶。太坪尾,、陳,、王等姓,二十余戶,。曾厝灣,、潘、何,、孫等姓,,三四十戶。亭頭秦,、曾等姓,,四五十戶。各鄉(xiāng)屬焉,。由亭頭東南下,,至和尚洲,不過二三里,。西達新洲,,以洪塘江之下流為界,。中有張宅、鄭姓,,十余戶,。鏡浦、皆漁戶陸居者,,僅二三十家,。周宅、陳,、唐,、潘三姓四五十戶。馮宅,、又名鳳澤,,游姓百余戶,有兩等小學(xué)堂一區(qū),。高宅,、高、尤,、陳,、劉各姓,約百余戶,。地產(chǎn)蜆,,每日撈取,鬻之以自給,。庵后,、翁姓,僅數(shù)戶,。厝柄,、張姓,約十余戶,。路頭,、院前、二鄉(xiāng)與上元鄉(xiāng)本為一境,,居民共百余戶,,今準地望,割上元,,隸北隅,。院前左近,有韋陀橋一座,。葛嶼,、李姓,,百余戶。雁濱,、俗稱南邊,,林姓二三十戶。葉宅,、李,、鄭二姓,六七十戶,。等鄉(xiāng),,而以隔水之竹欖黨、柴排樓兩鄉(xiāng)附之,。葉宅與新洲僅隔一水,。南達透浦界上渡區(qū)之灣邊角。即岐角,。中有江邊宅,、林姓,百余戶,。天前,、趙姓,十余戶,。傍出而居。西浦頭劉,、于,、秦各姓,四五十戶,。嶺后,、一名出簡兜。高螺頭,、吳姓,,二十余戶。鳳冠,、為鳳岡之主山,,有高、李,、劉等姓,,約七八十戶。楊桃?guī)X,、吳,、陳兩姓,,約百余戶。山東嶺,、侯,、王等姓,四五十戶,。玉蘭谷,、沈、陳,、石等姓百余戶,,中有初等小學(xué)堂一區(qū)。透浦沿江岸而居,,二百余戶,,有高、謝,、沈,、歐等姓。等鄉(xiāng)屬焉,。由透浦東南,,下為灣邊角。北達潘厝衕與洪塘區(qū)之梅花樓隔水相望,。中有謝宅,、下道、王,、曾,、陳、蔡各姓,,百余戶,。盧濱洲、盧姓,,百余戶,。后曹洲、王,、許,、蔡各姓,百七八十戶,。劉宅,、劉、陳,、李三姓,,約二百余戶,。上元、與路頭院前合為一鄉(xiāng),,已見上注,。大塍、僅兩三戶,。洋中厝,、石邊頭、由石邊頭西北折,,有稅館,,并有元帥廟在焉。再出為官渡,,可達潘厝衕,。桔園洲、人居甚少,,避水患也,。潘厝衕、雜姓,,百余戶,,業(yè)耕種、糖蔗,。申厝浦一姓申,,業(yè)農(nóng)圃、糖蔗,。等鄉(xiāng)屬焉,。
南嶼區(qū)
南嶼區(qū)在縣治之南偏西百八十杪,距南門約五十里,。本區(qū)背負旗山,三百皆江,,西通八達,,占籍皆雜姓,有陳,、林,、劉、葉,、張等姓,。不下二十余戶,為本境之第一巨鄉(xiāng)也,。鄉(xiāng)之中,,市肆約二百余間,,百貨備陳,略稱完備,。鄉(xiāng)左為山境堂,,林姓五百戶,由水西徙居于此,,亦本區(qū)之聯(lián)鄉(xiāng)也,。按南嶼西南有白嶼橋,長八九十丈,,廣丈余,,其上有三港,二為近嶺之水,,一為永福大樟之水,,皆由此橋出,而趨于五通港,,其水名水西,。前明林春澤卜居于此。其后嗣日潮昌盛,,人因謂之為水西林,。鄉(xiāng)右直有上官塘亭,為行人往來之孔道,。風(fēng)景頗佳,,足供游眺。土人分習(xí)四民之業(yè),,而游手以待職事之轉(zhuǎn)移者,,蓋寥寥焉。故其鄉(xiāng)頗稱富庶,。區(qū)之四面,,東有溪坂、謝姓二百余戶,,多耕山田,。黃坵、雜姓約百余戶,,力田并織蓆,,兼畜錨纜為業(yè)。錨纜,,即海洋之釣船也,。浦口、約百余戶。柳浪,、洲地約三百余戶,,有黃、盧,、陳等姓,,土人多植桔樹,并種西瓜,,亦有撐溪船為業(yè)者,。由此過五通港,可達仙坂區(qū)之芹洲,、陳厝,。陸續(xù)份份呼六十份,亦洲地也,。土人多林姓,,約百余戶。以沙洲遷徙靡常,,故耕作者少,,多畜錨纜為業(yè)。等鄉(xiāng),。由陸續(xù)份以東,,渡江為九仙觀洲,屬鳳岡區(qū)界,。西有官塘,、林姓,約百戶,,習(xí)耕作,。由此過白橋,即達耿頭,。耿頭,、俗呼犬頭,約百余戶,。土人有學(xué)習(xí)符咒秘術(shù),,能上刀梯,稱為獅公,,傳名遠近者。后山,、黃姓,,三百余戶,習(xí)耕作,。北嶼,、龍骨,、雜姓二十余戶,近旗山下,,地瘠民貧,。五都里、其中民居,,零星錯落,,有三十六墩。每墩或七八戶,,或十余戶,,皆傍旗山而居。谷處巖棲,,惟以樵采種薯,,自給而已。樓前,、劉姓,,百余戶,習(xí)耕作,。等鄉(xiāng),。由樓前逾旗山屬永福縣界,。北有澳岐,、楊姓,三百余戶,,習(xí)耕作,。紅山黨、楊姓,,二百余戶,,習(xí)耕作。元豐,、大小兩鄉(xiāng),、有強、力,、方,、張等姓,約二百余戶,,多耕山田,。東頭關(guān)、劉姓,七八十戶,,習(xí)耕作,。缸窯、約二百余戶,。是處有垓窯,,能制粗垓缸缽,故名,。馬寶,、謝姓,百余戶,,習(xí)耕作樵菜,。下陳垱、蔗洲李姓,,二百余戶,,以種蔗、制糖為業(yè),。等鄉(xiāng),。由蔗洲再出為葛岐嶼,屬都巡區(qū)界,。南有蘇岐,、馮姓,約百戶,,力田為業(yè),。堯沙俗稱遼沙,有五縣分司駐焉,。土著唐姓千余戶,,習(xí)四民業(yè)。沙洲一帶多植桔,,出產(chǎn)頗旺,。等鄉(xiāng)。與堯沙隔江相對者為芹洲,,屬仙坂區(qū)界,。本區(qū)四正之外,又有西南一隅,,共十三鄉(xiāng),,今準地望以附麗之,曰溪田,、周姓甚多,,余皆雜姓,,約共四百余戶,頗稱饒裕,。下嶼、林,、強二姓百余戶,,習(xí)耕作。嶺兜,、黃姓四百余戶,,習(xí)農(nóng)、商,。玉仕,、陳、張二姓八九十戶,,耕作為業(yè),。黨上、黃姓,,百余戶,。山兜、陳姓,,百余戶,。力田為業(yè)。下浦,、李姓,,二百余戶,男子力耕,,不足以供食,。其婦人多入城傭工,鄉(xiāng)甚貧苦,。窩梨,、雜姓,四百余戶,,業(yè)農(nóng),,樵。薛嶼,、雜姓,,七八十戶,山居力田,。倉下,、林姓,,五六百戶,業(yè)農(nóng),、商,,并有習(xí)儒者,物產(chǎn)亦以橘為大宗,。黃岸,、林、黃兩姓,,四百余戶,,習(xí)耕作。龍湖,、俗呼土牛,,雜姓,約百余戶,,土人多往永福經(jīng)商,,專販炭篾。浦口,。與上之浦口有別,。是鄉(xiāng)多陳姓,約五百余戶,。土人習(xí)耕作,,兼種糖蔗為業(yè),。多樵采榛莽,,鬻之外鄉(xiāng),以備燒制磚瓦之用,。,,與浦口接壤者為后尾,、尖兜,一名千山兜,。亦屬永福界,。
南外門
仙阪區(qū)
仙阪亦名蘇阪。區(qū)位縣治之南偏西百二十杪,,距南門約七十里,。土著陳姓三百戶。人習(xí)農(nóng)商之業(yè),,文風(fēng)亦頗盛,。登甲乙兩科者,常不乏人,。時有躋顯秩,,為當世名卿者,,蓋本境文明第一之鄉(xiāng)也。鄉(xiāng)之右過小橋,,有東厝,,街市肆百余間為附近十余鄉(xiāng)交易之所。飲食日用之需,,咸于是取給焉,。今以仙阪為中心點,而以東西南諸鄉(xiāng),,及東北隅之各鄉(xiāng)麗之。東北之領(lǐng)鄉(xiāng)四,,曰方村,,方姓,約二百余戶,,習(xí)農(nóng),、商及造舟為業(yè)。上洲,、林姓,,約二百戶,習(xí)耕作,,土產(chǎn)有梨,、桔及李等物。芹洲,、即洲頭,、黃姓,三百余戶,,力田兼撐溪船為業(yè),。土產(chǎn)以橘為最多。陳厝,。與芹洲毗連,,亦洲地。居民陳姓,,約九百余戶,。習(xí)四民業(yè),土產(chǎn)橘亦頗多,,近江處,,有官設(shè)排塘在焉。與陳厝隔江對峙者為垚沙,,屬南嶼區(qū)界,。東之領(lǐng)鄉(xiāng)八,。曰:塔兜、依山而居,,雜姓約三四十戶,。下半洋、張,、鄭兩姓,,約四十余戶。以力田及種橘為業(yè),。盛漢,、柯姓,二百余戶,,田地甚狹,,土人多習(xí)經(jīng)商。湖劉,、傍山而居,,劉姓,約四百余戶,,業(yè)耕種,。淇源、雜姓,,三四十戶,,土人多習(xí)制瓦。本鄉(xiāng)與盛漢,、湖,、劉均居御袍山下。其前有虎,、豹,、獅、象四小山,,形狀酷似,。由御袍山過峽,又有豬母場山頂,,后有白額虎山,,作趕豬形。過虎山,,屬閩縣界,。大文山、其鄉(xiāng)廬于彌勒腹山下,,俗呼芒山,,約六七百戶,,皆陳姓。田地?zé)o多,,均習(xí)燒瓦,,計有瓦窯十八所。馬騰,、陳,、吳兩姓,約百余戶,。田地?zé)o多,,士人習(xí)貿(mào)易為生。仙岐,。雜姓,,四百余戶,多以燒磚為業(yè),,窯灶計百余所。是鄉(xiāng)傍 山臨江,,田地極狹,,力耕不足于食。故多習(xí)貿(mào)易,。江邊有厘金分局在焉,。與仙岐隔江對峙者為陽岐、屬上渡區(qū)界,。西之領(lǐng)鄉(xiāng)六,。曰:古城、地遠而僻,,土人言語,,鉤舟格磔,與各處不通,。相傳內(nèi)有三十六墩,,以人皆鮮至,莫能詳焉,。其中無他產(chǎn),,惟青梅、楊梅最多,,貨此以自給,。亦有縛制蒙帚,以鬻外鄉(xiāng)者,。直廳,、潘姓,,約百戶,習(xí)田圃,,亦多種橘,。鏡口、居民僅十余戶,。由此出里許,,過小渡,可達訪亭,。訪亭,、陳、王等姓,,約百余戶,。是鄉(xiāng)多種橄欖。渡灣,,約五六十戶,,有王、張,、陳三姓,,鄉(xiāng)內(nèi)亦多瓦窯。保豐,。李,、王、張等姓,,約百戶,,以農(nóng)樵及種薯自給。由保豐再入為觀獵,,屬永??h界。南之領(lǐng)鄉(xiāng)七,。曰:黃溪,,雜姓,百余戶,。上半洋,,潘姓,約四五百戶,。小文山,,雜姓,三四十戶。澤苗,,張姓,,約千余戶,習(xí)農(nóng)商,,鄉(xiāng)多產(chǎn)橘,。幫道,姚張等姓,,約八九十戶,,業(yè)農(nóng)亦多產(chǎn)桔。潘厝邊,、潘姓,,五百余戶。鄉(xiāng)俗尚武,,從前捷武科者頗多,。瓜山。雜姓,,約三百余戶,,傍山而居,習(xí)農(nóng),、商,,亦有種薯以自給者。由瓜山折西南行,,亦與永福之觀獵、大樟交界,。
上渡區(qū)
上渡區(qū)在縣治之南距城十五六里,。本區(qū)以斗門亭為中心點,而東斗,、西斗則區(qū)之左右輔也,。東斗土著約二百戶,多雜姓,。西斗占籍者不滿三十戶,。兩鄉(xiāng)中隔一亭即斗門亭。為天然之界限,。室廬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慶吊交通,,互為賓主,。朋從子姓,笠屐往來,未聞有強凌弱,、眾暴寡之患,。其俗之長厚,蓋有以使之然也,。就本區(qū)之中央起點,,東抵對湖,越境為閩縣界,。中有湖邊,、蛟邊、與湖膠三鄉(xiāng)鼎峙,,各百余戶,,多齊、陳姓,。上湖,、雜姓,百余戶,。陳坑井,、陳姓,四五十戶,。吳厝頂,、吳姓居多,數(shù)約三四百戶,。下湖,、約二百余戶,多張姓,。程埔頭,、張坑、對湖三鄉(xiāng)各四五十戶,,均雜姓,。過對湖則交閩縣界。又以上吳厝頂,、下湖,、張坑、程埔頭,、對湖各鄉(xiāng),,多種蔬菜,兼植茉莉為業(yè),。等鄉(xiāng)屬焉,。西抵陽岐,仙阪區(qū)之仙岐隔江對峙。中有魚塘頭,、臺嶼,、俗呼瓜嶼,多陳姓,,約五六百戶,。灣邊、為行旅待渡處,,旁有市肆,,居民約數(shù)十戶。由此上折至透浦,,交鳳岡區(qū)界,。陽歧由本區(qū)西斗門折南行,過斗門橋,,不及二里,,即達陽岐。是鄉(xiāng)頗繁盛,,居民四百余戶,,分陳、朱,、郭,、周等姓,有文廟,,及稅館在焉,。等鄉(xiāng)屬焉。南達吳嶼,,與閩縣交界,。中有吳厝頭、三四十戶,。齊安,、齊姓,,二百余戶,,多植桔蔗。潘宅,、王姓,,數(shù)十戶。蟠嶼,、林姓約九百余戶,,鄉(xiāng)內(nèi)有一嶼,活水蟠蜒,故名,。土人農(nóng),、商各半,亦多植桔蔗,。仁山尾,、林、李兩姓,,七八十戶,。吳山、林,、趙,、陳三姓,約千余戶,。吳嶼多陳,、林兩姓。其物產(chǎn)同蟠嶼,。由此再出,,則與閩轄之義嶼交界。等鄉(xiāng)屬焉,。北達倉前橋,,逾橋又入閩縣界,中有湖膠,、本與湖邊,、蛟邊兩鄉(xiāng)相屬,割隸于此,。由湖膠東北,,上有白泉山,內(nèi)設(shè)小學(xué)堂一區(qū),,再上則為鰲頭鳳嶺,,嶺后,即程埔頭,,陳坑井等鄉(xiāng),。白鷺嶺、洋甲,、新亭,、三鄉(xiāng)毗連,約二百戶,,雜姓,。上渡,、市肆毗連,路左有望北臺,,巍然高聳,。倉前山其上多洋人占居,洋樓環(huán)列,,其前有市肆,,直達倉前橋,最為繁盛,,有南路之鹽館在焉,。等鄉(xiāng)屬焉。
西門外
大湖區(qū)
今之望縣,,古百里諸侯國也,。縣之下有丞,,為一方之行政官,,而受成于縣令,猶古之附庸也,。大湖轄鄉(xiāng)以百數(shù),,地勢遼逖,為令尹控馭之所不及,,設(shè)丞一員駐其地,,蓋如指臂之相使,而資以佐治也,。今定縣丞駐所為區(qū)之中心點,。本區(qū)位縣治之西偏北百二十杪,距西門約百里有奇,,東北界羅源,,連江,中凡二十鄉(xiāng),,東南接白沙區(qū)之黃溪,、蘭柄,中凡九鄉(xiāng),。其西北西南則分三大段,。西北曰:雪峰段。西南曰:紳帶段,;曰:小箬段,。統(tǒng)帥其屬鄉(xiāng),,以隸于本區(qū),。東北之鄉(xiāng),,曰:墻坪、土著多陳,、王姓,。東姚、姚姓,,約數(shù)十戶,。嶺頭、是鄉(xiāng)有民居,,有市肆,。新嶺尾、居民約數(shù)十戶,。楊柳,、橋東、蒙橋,、是處分三路,,一可通連江,一可通羅源,,一入劉源,。劉源、蘭里,、多山路,。后洋頭、下壑,、清坑,、文山、崗南,、墘村,、上官、上橫,、上房,、池坑、后坊,、象橋,。是處一派皆山路,居民多耕山田,。后溪東南之鄉(xiāng),,曰:后塘、陳姓,,數(shù)十戶,。郎官,、箬洋、此為本區(qū)東南下之大路,,直接白沙區(qū)之仙山,、井下、蘭柄等鄉(xiāng),。馬墘,、居民多翁、陳等姓,。吳山,、洋下、坑頭,、蒲山,、徐坑湖。此為本區(qū)東南下之支路,,直接白沙區(qū)之黃溪,,蘭柄等鄉(xiāng)。雪峰段雪峰為本區(qū)最名勝地,,中有崇圣寺,,前遭回祿,致成焦土,,僅存二檉并古鼎數(shù)口,,石塔古跡而已。旁有獅子巖,,藍長者之墓在焉,。相傳長者昔嘗舍宅為寺。之后,,面有天洋,、天吳、業(yè)山,、滂山,、是鄉(xiāng)土著,皆方姓,,約數(shù)十戶,。等坑,張,、梁,、饒等姓,約數(shù)十戶,。下塘里,、居民多習(xí)耕種,。前洋、嶺下土著多陳姓,。良地、枝柄,、墓頭,、溫洋、廣坪,、坑尾,、曹地、下寮,、以上各鄉(xiāng),,皆業(yè)耕種。大陳坪,、西坑,、黃埔、馬厝等鄉(xiāng),。由此入羅橋,,走白鷺洋頭,是為閩清界,。前面有郭山,、林洋、朱墓,、龜山亭,、長基、是鄉(xiāng)多林姓,。劉洋,、坵坪、由此西北行十里,,達羅橋,,亦可入閩清。九透橋,、此橋左出嶺兜,,直抵雪峰,右通小箬段之紳宅,,下達紳帶,。見村、嶺上,、嶺兜,、仙洋里,、是鄉(xiāng)土著羅、江,、陳,、張四姓,約數(shù)十戶,。由此再入五里,,有龍巖峰,中有龍巖寺,,古佛亭,,更有龍井、龍跡,、仙巖,、石磬、石鼓,、鷹石,、噴玉泉、影星潭,、苦竹巖,、彌勒石、蓮花臺,、筆架石十二景,。后坑、張漈,、浚上等鄉(xiāng),。小箬段再出即閩清縣境。之領(lǐng)鄉(xiāng),,曰:李園,、太平橋、中崇,、上寒亭,、平坡、是鄉(xiāng)多旅館,?;鸸芡ぁ⑸细?、牛洋,、鵝項嶺、嶺頭亭、幼泉,、居民一姓李,。梧溪、居民一姓余,,上有梧峰,,秀削插云。有仙洞,、石門,、石盆、仙腳跡諸景,,又有一寨,,其中可容八百余人,,是處亦與閩清交界,。貓?zhí)鋷X、爛橋庵,、安仁鄉(xiāng),、多王、謝姓,。黑橋,、虎齒溪、東宅,、紳宅,、江姓,數(shù)十戶,?;蝾^、是處有市肆,。茶苑,、平古洋、居民皆林姓,。南山,、錫地。居民皆連姓,。紳帶段陳姓,,數(shù)十戶。之領(lǐng)鄉(xiāng),。前左,,曰:升見、俗呼新店,張姓數(shù)十戶,。上山門,、居民皆池姓。背樓,、居民皆張姓,。五范領(lǐng)、少人居,。較場坪,、土人云,昔有張逆綺稚演操此地,,故名,。三十六坡、藍田,、俗呼南亭,,居民陳、胡姓,,最多,。鄭氏、秦洋,、是鄉(xiāng)一姓瞿,,多業(yè)農(nóng)。上苑,、嚴姓數(shù)十戶,。西宅、左溪,、苑里,、三休。由此可直達縣丞駐所,。右,,曰:水槽亭、伏虎亭,、魚吞嶺,、際兜、林姓數(shù)戶,。九蒲亭,、田墩、文園,、多詹姓,,由此再出,,即大穆溪。又有洋頭,、上元,、后洋、巖頭,、潘漈,、化城亭、居名多多姓,。丁山,、大坪、居民多馬姓,。雙溪,,由此北走上南亭,亦可達雪峰,。則其北向之附屬鄉(xiāng)也,。
校 注
?、旁淖鳌皹I(yè)孺”“孺”字誤,,應(yīng)為“儒”,。
●地形略下之一(山域)
○山 域
城內(nèi)區(qū)
烏石山 在縣治之南,,倚郭,當會垣東南隅,。唐天寶八載,,敕名“閩山”。宋熙寧中,,程師孟又改名為道山,。《三山志》云,,山有三十六奇,。其南麓盤亙于城外者曰豹頭山,則有宿猿洞古跡,。
玉尺山 亦名閩山,。
鐘 山 明馬森鐘丘園。均為阛阓所蔽,。
西園區(qū)
東嶺,、鵝鼻嶺、觀音侖,、貢彥嶺,。
大北嶺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迤邐駢連,如列屏然,。長僅十五里,,均不出西園區(qū)外。
東 嶺 有大坑之水,,南流八九里,,為閩縣之桑溪。
鵝鼻嶺 有粗蘆坑之水,,南流十五里,,經(jīng)西園區(qū)而入于湯門外之官浦。
觀音侖,、貢彥嶺 之水南流十五里,,經(jīng)西園區(qū)而入于井關(guān)外之官浦。
澗田山 在縣治之北十五里,。
崎 山 在縣治之東十里,。
玄壇嶺 在縣治之東北十里。
鳳 山 在縣治之東北九里,,前有官浦,。
富村區(qū)
蓮花峰 在縣治之西北十五里,下有澗水,,向東南流,。
升 山 旁有飛來山,俗呼貓頭山,。在縣治之西北十六里,,旁有澗水東南流。
浮倉山 即富村,。在縣北十里,。
品石巖、臥龍山,、共一山 在縣治西北七里,。
大鵬山、五鳳山 相連,,在縣治西北六里,。
拜郊山 即今北壇。在縣治西北三里,。
大北嶺區(qū)
鶯哥,、獨屏二山 在縣治東北四十余里。其水南流入連江縣界,。
大帽峰 連亙八九里,,在縣治北四十里,。其水南流,下分溪橋入連江界,。
芙 蓉 在縣治正北六十里地,,與桂湖之桃源相近。其水西北流入連江縣界,。
小北嶺區(qū)
壽 山 在縣治北六十余里,,南距九峰十里,東南距芙蓉八九里,。其水東北流入連江縣界,。
九 峰 在縣治北五十余里,北距壽山十里,,東北距芙蓉十余里,。其水山前與山后,均東北流入連江界,。
長箕嶺 在縣治西北四十余里,,距小北嶺頭二十余里,地與上樓相近,,其水東南流入桂湖,。
見天嶺 道里方向與上節(jié)參看。北為點洋鄉(xiāng),,南為長箕嶺鄉(xiāng),。向北之水經(jīng)社坑橋西北入羅源縣界,向南之水合上樓之水,,東南入桂湖,。
文山區(qū)
鳳池山 在縣治西北八九里,,其水西入洪山江,。
銅盤山 在縣治西北五六里,其水東入西湖,。
貴安山 在縣治西三里,,其水東入西湖。
文 山 在縣治西北九里,,其水西入洪山江,。
西湖區(qū)
大夢山 在縣治西三里許,與保福山,,梅亭山,、清泉山、五鳳山,、高安山,、祭酒嶺斷續(xù)相間,,脈絡(luò)牽連。直走洪山橋,,臨江而止,。前后左右相去,各五六里,。
浦東西區(qū)
高峰山 在縣治西南二里許,,又南里許有大凰山,地與西河相近,。
怡 山 即今西禪寺之山阜耳,。在縣治西南五里。
吉祥山,、太平山 地勢駢聯(lián),,在縣治南四里,屬閩轄,。
洪塘區(qū)
洪塘山 居縣治之西十里,,其分支有東岐、云嶺,、程山俯臨江渚者為西山,,東為妙峰山。其稍南者為佛樓山,,為瓦埕山,,皆濱江滸。其峙江中若印浮水面者,,為小金山,。
鳳岡區(qū)
鳳岡山 在縣治西南二十里,東瞻臺江,,西愿金鎖江,,南對臺嶼山。其山分五支,,甚在區(qū)內(nèi),。惟楊桃?guī)X、白鷺嶺二山,,地連鳳嶺,,為其支麓,界入上渡區(qū),。
上渡區(qū)
倉前山 即天寧山,,在縣治南十里。東為閩縣界,,其西脈絡(luò),,牽連蜿蜒甚遠,。有巍然回顧者為鰲頭山,風(fēng)嶺屬焉,。俗稱為鰲頭鳳嶺,。其下為望北臺嶺,西為白泉山,、登平山,、虞塘山,皆此山之支麓也,。
斗門山 即雞籠山,。在縣治南十八里地,近虞塘山,。
柯 嶼 又名臺嶼,、瓜嶼。惟三小阜鼎立田間,,西與風(fēng)冠山相近,,距縣治西南二十余里。
陽崎山 距縣治三十里,,一名龍安山,。
高蓋山 東屬閩縣,西屬侯官,,距縣治十五里,。其山之西南,曰齊安山,。
柑蔗區(qū)
葛岐嶺 俗稱蟛蜞嶺,。在縣治北稍西三十余里。
錢 嶺 俗呼嶺頭,。在縣治北稍西四十余里,。
官園區(qū)
龍 嶺 距縣治北稍西三十余里,地與陳塘橋為近,。其水西南流,。
鷂 山 距縣治北稍西六十里,南距龍嶺二十余里,。其水西南流。
白沙區(qū)
云頭嶺 距縣治西北七十里,,其水西南流入白沙溪,。
大穆區(qū) 大湖區(qū)附
雙髻峰 為小箬溪水源所出,在縣治北稍西一百四十里,,其水西南流,。
鰲峰嶺 居小箬溪之右,,相去四五里,在縣治北,,稍西一百四十余里,,其水入小箬溪。
雪 峰 根蟠四邑,。侯官,、羅源、古田,、閩清,。其一隅南向者,今屬大湖分縣所轄,。在縣治北稍西一百八十余里,,其水西南流。
梅埔山 東負大湖分縣,,西向閩清口,,在縣治北稍西一百十里。其水南入閩江,。按梅埔山與閩清縣交界,,產(chǎn)梨甚佳。
竹崎區(qū)
五谷巖 居小穆溪之右畔,,在縣治西稍北五十五里,。其水東北流入竹崎江。
唐舉山 居小穆溪之左畔,,相去里許,,在縣治西稍北五十六里。
都巡區(qū)
石門山 北近都巡鄉(xiāng),,南接過墻鄉(xiāng),,在縣治西二十余里。
龍溪山 一名西山,,溪源之水出焉,,在縣治西三十余里。
龍臺山 在侯官市山上,,有塔,,在縣治西二十里。
赤塘山 東近晉山,,南接上街鄉(xiāng),,在縣治西二十里。
十甘園山 東北近石門峽,,東南近塍岸,,在縣治西二十余里,。
南嶼區(qū)
旗 山 有五侖,土人稱為五面旗,。在縣治西稍南五十余里,。其南麓有二嶼,俗呼為北嶼,、南嶼,。
峴 山 東北去旗山二三里。其水東流下趨白嶼橋,,名為水西,,在縣治西稍南五十余里。
白鶴山 北去旗山三四里,,在縣治西南六十里,。其水東流。
筆架山 東北距旗山五六里,,在縣治西南六十余里,。其水東北流。
龍湖山 俗呼鄉(xiāng)名為土牛,。與古靈隔江對峙,,永福縣大樟之水經(jīng)其山下,,而東趨大江,。
仙阪區(qū)
陰崎山 位陽崎之西南,大江經(jīng)其右以出,。西峽在縣治之西南三十里,。
芒 山 土人名為大文山。北去陰崎二里許,,在縣治南稍西二十余里,。
御袍山 其下其虎、豹,、獅,、象四山,駢聯(lián)相屬,。前對旗山,,右接大文山,在縣治南稍西二十五里,。
方 山 在御袍山之左,,山峽中南望,略見其邊障,,地與閩縣交界,。在縣治南四十里,。其水東南流入閩縣界,。
瓜 山 三巒直下,,分派如瓜,,在縣治西南五十余里,。其水東北流,。
古靈山 一名大帽山,,一名席帽山,。千峰奇峻,,前有文筆峰,,俗呼奇峰尖。特見峭拔,,在縣治西南六十里,。
●地形略下之二(流域)
○流 域
城內(nèi)區(qū)河道溝道詳《閩縣志》。
西園區(qū)
有二水,,一為鵝鼻嶺,、粗蘆澗之水,行三里許,,經(jīng)埔黨而入西園,,始名為溪,又行四里而入于水頭之官浦,。其浦可通潮汐者,,在井湯門外。
一為貢彥嶺之澗水及近山之水,,行四五里,,至橋頭、下店,,有北嶺及虎爬嶺水行三里許來會,。平行三里許,過磐石之原厝尾,,二里許至思兒亭,,有富村之龍?zhí)独锼善邩蛐惺?,出橫壩來會,。是此水源在富村區(qū)之龍?zhí)独铮谖鲌@區(qū)之思兒亭也,。至是又分東西兩支,,東之一支東行半里,入于斗門之小浦,其西之一支南行里許,,過□兜即樹兜,。而入于湖堘之官浦。在井湯門外,。即淤廢之古東湖舊址,。井湯門外之官浦,受西園,、盤石兩處之山水,,其委分為兩支,一由湯關(guān)閘入城,,為閩縣界,,一由湯門城濠入,為閩縣界之東城濠,。
富村區(qū)
一水源自龍?zhí)独锒缕邩?,行三里許,經(jīng)溪墩,、新店,、文斗店二里許,過湖前,、堘魁,、爐頭出橫壩,約行五里,,而會于西園區(qū)之思兒亭,。
大北嶺區(qū)
重巒疊嶂,溪澗極多,。茲舉其大者言之,,得有二水。
一東嶺鵝鼻嶺以內(nèi),,有諸澗水,,與牛汶諸澗之水群流會合,而出分溪橋,。其委過連江轄之梅洋,,以入于江南洋。
一源出柯嶺長長垅八里許,,經(jīng)上樓,、下樓,東行十余里,,而東入于桂湖,。而桂湖受諸山溪澗之水,,難于一一指名。水勢汪洋,,不通舟楫,。北行十里余。其委由桃源,,俗稱長洋,。經(jīng)湯嶺而出于連江轄之江南洋,。
小北嶺區(qū)
區(qū)內(nèi)高峰峻嶺,、溪、澗難名,。其東北行者有二,,水東行者有一水。
一源自柯嶺長長垅東行八里許,,經(jīng)上樓,、下樓,東行十余里,,又合近山之水,,由過東溪三里許,而會于桂湖,。
一源出文石社坑,,東北行六七里,至湖里,,有北來之官洋水來會,。又曲折五六里,過飛坑橋,,行四五里,,有日溪、小滄溪之水來會,。遇多橋亭,、分膠山,閩謂腳為膠,。入于羅源之歧峰里,。
西湖區(qū)
水分東西二向。其西向者,,凡諸山澗谷之水,,多系細流,不能成溪,,注于洪山江,。其東向者,,近山雨后之水,悉注于西湖,。城內(nèi)北關(guān)閘之水,,亦灌注于西湖。由西湖南出橋頭閘,,繞城為濠,,而出于南門之浮橋者,則屬城外之浦東區(qū),。入于西關(guān)閘者,,則為城內(nèi)之善化坊。
文山區(qū)
無大溪浦,。其山多雨后澗泉,,乍流乍止,未聞以溪名者,。今姑從略,。浦東西區(qū)受西河西湖之委。其一為洪山江之水,,從西河分為西支,。其三支紆曲東流,鄉(xiāng)人悉指為浦,,均橫出于南門外,。一為洗馬橋,一為六柱橋,,一為福德橋,。其一支南行屈曲,約四五里趨白馬橋,,南行里許,,由幫洲、三縣以入于臺江,。其源委均不在本境,。其一為西湖之水,東繞城濠約七八里,,而出南門外之浮橋,,則為閩縣界。
洪塘區(qū)
之水,,當上四府沖流,,其大江即閩江。分兩派,,在東者為洪山江,,俗稱為西港,,在西者為洪塘江,俗稱為南港,。而西南鄉(xiāng)人居于南港以下,,地近五通港者,則又呼洪塘為北港,,大樟溪為南港,,亦易地使然也。區(qū)內(nèi)上半段有一二浦道以通潮汐,,下半段有三四浦道以通潮汐,。居民于浦道侵占甚易,開通亦易,。惟所異者,,區(qū)之上半懷安,橫亙中流,,下多沙石,有自固之勢,,少崩壞之虞,。區(qū)之下半地系沙洲,易于崩裂,。光緒丙寅,、丁丑年,兩經(jīng)水患,,居民遷徙一空,,或村莊化為澤國,或戶口僅留數(shù)家,。嗣經(jīng)新開港道,,以減南港洪流,而桔園洲,、潘厝衕,、申厝浦三鄉(xiāng),遂上棄洪塘,,而下附鳳岡,。雖下向尚有浦道橫隔,弗顧也,。
鳳岡區(qū)
地與洪塘相接,,上隔橫瀧,藉減南港之水,,以達于臺江,。其水勢與水患,,亦與洪塘區(qū)相似。中有分支浦道,,可通潮汐,。東之港口曰半道,曰下徑,,西之港口曰周宅,,曰透浦。其水之東西可通者,,惟周宅與半道而已,。
柑蔗區(qū)
上承四府之水,東經(jīng)柑蔗鄉(xiāng)村,,沖沒洲田兩三千畝,。方今流沙已聚,漸欲成洲矣,。
官源區(qū)
溪之源有二,,上分而下合。其一北出鷂山下,,南流十五里,,有黃大坑之水,自東北十里來會,。又南行七八里,,又得有關(guān)防之水,自東北七八里來會,。又南行十五里,,有沙溪之水,自東北十余里來會,。而下注于龍嶺下,,一為溪源里想即陳塘溪,俗稱稍異耳,。之水,,南行二十里,經(jīng)陳厝里,,白大鄉(xiāng),,有山兜溪坪之水,自西北十余里來會,。又南行十七八里,,有石龜溪瀧,自西北八九里來會,。又東南行十六七里,,而下注于龍嶺下,,遂與東北之水合。出陳塘橋,,南行十余里,,東經(jīng)流洋、西經(jīng)官口,,直趨于桐口屬東,。中房屬西。之間,。地踞懷安之上流,,或名為岊江。
白沙區(qū)
蒙溪之水地近官源里,。西南行十余里,,由葉洋入行崎江。黃溪之水,,西南行經(jīng)林土人讀為蘭,。柄下宅二十余里,由溪頭巷而出于江,,其地名白沙,。其一為大湖區(qū)之遠水,西南行三十里,,而至林柄合流,以入于閩江,。
大穆區(qū) 由大穆上行十五里為祥溪,,而溪源無聞,今從略,。
大湖區(qū)附
大穆溪之源為大湖區(qū),。雪峰之遠水自南亭、雙溪,,而下經(jīng)大坪,,丁山。屬大湖轄,,自溪口入者稱丁山,。大坪自雙溪出者先至大坪,后至丁山,。西南行約三十里,,出大坑橋,而過龍峰,、俗稱靈峰,。程頭店,、鐵打橋頭、潘安厝,,約行二十里,,而至溪口,乃達閩江,。側(cè)對西北穆源溪,。安仁溪在閩江東岸之最上流,上去謝灣十里,。其源自大湖之下洋西南行五十里,,而至安仁溪。
穆源區(qū)
穆源有長溪,。其源自閩清縣界之拱橋出,,南北皆有澗水湊合,春夏可行小舟,。秋冬瀨淺,,則絕無片艇。約行百二十余里,,始達閩江,。
竹崎區(qū)
小穆溪在竹崎江西岸。源自峰連出,,其地與永福交界,,東行十六里,其委始達竹崎江,。
樟溪在閩江西岸,,地與小箬相望,距縣治百四十里,。溪流甚小,,故名不著,俗稱北溪,。
石鄭溪口在閩江西岸,,地與謝灣相對。距縣治百六十里,。其源自水井堡東北,,流十七八里,達于閩江,。
閩清口距縣治百三十里,。其源自閩清縣出,莫測其遠近,地屬閩清界,。
都巡區(qū)
溪源宮之水其源由燕秀嶺中出,,東行三十里,下趨十四門橋,、侯官市,。鄉(xiāng)復(fù)有水,西過沙堤,、沙墩,、豐埕、路腰,,之前約行二十里,,至十四門橋,與溪源宮之水合,。乃西南下,,過鯉尾之前、袁崎頭之后,,約八九里至澳崎,,而會于五通港。
南嶼區(qū)
旗山,、五侖之水,,下注成溪,自繞山麓,,曰錦溪,。東南行五六里,而貫?zāi)蠋Z,、北嶼,,出白嶼橋之間,而下接江水,。地多產(chǎn)蜆,居人呼為蜆江,。東行四五里,,匯為五通港。梅溪之源在旗山后,,屬永福界,。東南行三十里,而會于蜆江,。
浯溪之水,,其源來從永福縣之大樟,東南行二十里至倉下,。其水東北行,,名為浯江,而東趨白嶼橋,,以五通港為歸匯,。
仙阪區(qū)上渡區(qū)附
其江水之源,由永福之大樟,、觀獵出東北岸,,經(jīng)龍湖、黃岸,、倉下,、蘇岐、堯沙,、江口等鄉(xiāng),,約三十里。西南岸經(jīng)保豐,、渡灣,、訪亭、方村,、芹洲,、陳厝約三四十里,而會五通港為潮汐,。
瓜山之水行十余里,,經(jīng)潘厝邊、蘇阪,,即仙阪,。以入澤苗江。
黃溪之水,,東北行六七里,,經(jīng)上半洋、小文山入于澤苗江,。遂分為二,,其東北行五六里者,橫出于蘇岐江,,其東南行十里者,,經(jīng)盛漢、馬騰,、仙岐,,而與五通港會。上渡區(qū)少水,惟臺嶼,、陽嶼,、蟠嶼、浯山,、浯嶼有數(shù)支浦道,,通潮汐、備旱潦而已,。不足以言水也,,故附此。
各區(qū)水道總說
閩江之源,,遠承建,、邵、汀,、延之水,,近受古田、閩清,、永福,、及大湖、水口兩分縣之水,。自水口下只一大派中,,至懷安,分為兩支,。左為洪山江,,至南臺江,出萬壽橋下,,即交閩縣界,。右為洪塘江,逾鳳岡區(qū),,為金鎖江,,旁受永福縣大樟之水,,為陽崎江,,俗呼五通港。東南經(jīng)仙崎為侯官界,,歷義嶼即交閩縣界。
●地形略(道路)
○道 路
城內(nèi)街道
縣治之中,,以街為干路,,巷為支路。若支路之中,復(fù)有支路,,四通八達,,不能悉見正文者,則用旁注以詳之,。至地名仍從俗稱焉,。
總督口為肅政鋪。上接宣政鋪,,即鼓樓前,,屬閩縣轄。迤西之支路四,,東屬閩縣,。曰香巷、總督前,、直達總督后,、其北畔之支路,二,,曰馬房巷,,曰西牙巷,可達府前街,?;⒐?jié)河。沿小龍湫出獅子樓,,直抵南門,,為南街西畔之支路十有一,曰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此謂七巷,、均在安泰橋上。牛育巷河沿,、侯官縣前,、南畔之支路,一可達來里巷,,及鄉(xiāng)約所,。又侯官縣前之北,,有萬壽巷,割屬閩縣,。來里巷,、城邊街、南傍城北,、有兩支路,、一曰鄉(xiāng)約所、一曰上殿,、直上則烏石山麓,。西通南后街。后街之東,,即七巷,。西支路九,曰楊橋頭河沿,、小花巷,、巷尾交楊橋頭河沿。水流灣,、北支路,,一左折即楊橋頭河沿,右折即文藻山河沿,,過小橋直行即虎婆庵河沿,。南支路一曰雅道巷,可通衣錦坊,。小水流灣,、巷尾轉(zhuǎn)灣,即雅道巷,。衣錦坊,、北支路二,一即雅道巷,,一為潘安巷,。河沿中間有柏林坊,無出路,。南支路一曰閩山巷,,通文儒坊,巷西復(fù)有一支路,,曰洗銀營,,通本坊尾。由本坊逕進過驛前橋,,折左循河沿,,過觀音橋北畔,。有富橫巷、保定巷各支路,。折右曰小園巷,曰驛里,。驛里轉(zhuǎn)車弩境,,可達倉前河沿、小園巷,、直出交金斗橋,、亦達倉前河沿。文儒坊,、北支路二,,一即閩山巷,一打線營河沿,,亦通衣錦坊,、驛前,橋兜,。其南支路二,,曰三官堂,曰后巷,,通光祿坊,。本坊直抵金斗橋,過橋即倉前河沿,。豐井營,、無出路。光祿坊,、北支路一,,曰早題巷,通三官堂,。南支路一,,出小弄,通玉山澗,。本坊直入抵后巷,,一折過河,亦交倉前河沿,。已上衣錦,,文儒,光祿,,謂之三坊,。玉山澗河沿,。北支路,一過老佛橋,,通光祿坊,。南支路一,通營房里,,直前又分兩叉,,左交倉前河沿,右接倉角頭,。再下分三義路,,東為侯官巷,侯官縣前,,西為懷德坊,,達山兜尾、大營,,其支路亦多,,南曰花封別徑,左折上烏石山,,右折上第一山,,直上為天皇嶺,由天皇嶺東下,,即上殿,,通于城邊街。隆普營,、永祚社,,白水井,北曰營房里,、水玉巷,、官園里、二營,、三營,、橫頭街。由橫頭街越靈響境,,出倉角頭,,右折倉前河沿,復(fù)有察院莊,、倉王廟,、春育亭各支路。此南區(qū)一帶路徑之大略也,。
西區(qū)之干路自府西鋪即府前街,,東屬閩轄,。起,越定遠橋,,經(jīng)西門大街而終于西門兜,。北支路七,曰舊米倉,,中又有兩支路,,折左可通渡雞口,折右可通后曹河沿,。后曹河沿、東有支路,,一通擇日街及營尾,,西折為后曹。后曹北支路,,一通城邊曹,,南支路二,一通西峰里,,一通余府巷,。小錦巷、西峰里,、余府巷,、謝婆巷、官廳后,。南支路八,,曰馬房巷,西牙巷,,達明河沿,,虎婆庵河沿,孫老營,,小排營,,麻竹巷,善化坊,。北區(qū)之干路自北門南下,,分兩干,一東南折,,曰北大街,,曰下土埕,曰北珠媽廟,,曰夾道坊,,曰正一行宮,,曰涂街里,曰渡雞口,,一西南折,,曰三山館,曰北后街,。其東畔之支路悉屬閩轄,。西有元翰巷,擇日街,,營尾,,桅桿后等。支路則屬本境,,至如北泰山巷者實二干相通之小路,。又有府東廊、在府署之左,。府西廊,、在府署之右、由此繞皇華館而出,,即涂街里,。及府巷、由府署照墻畔而入,,可通渡雞口,。亦皆本區(qū)之支路也。
城外道里
縣治城外有五門,,曰湯門,,曰井樓門,曰北門,,曰西門,,曰南門。而五門交界之處,,湯門外與閩縣接,,井樓門外與連江縣接,北門外與羅源縣接,,西門外與大湖分縣,、水口分縣、閩清縣接,。南門外與永??h接。其大路有五,而五路之中,,尤以井樓門,、西門、南門為沖要,,是官府商賈行旅所必由也,。茲就其道路遠近交接之處為約計其里數(shù),條列如左,。
湯門外道路
出湯門外東北二里許,,至前歧頭,閩縣分轄,,支路迤西半里許為洋下,,閩人讀“原”作“洋”,今姑從俗,。北行里許為水頭合上兩鄉(xiāng),,倚山結(jié)廬。,,山屬閩縣,田屬侯官,,迤西半里為湖塍,。支路。東北行五六里為崎山,,逾山峽東下為閩縣轄苔井鄉(xiāng),。迤西為厚山,地屬西園區(qū),,距湯門十里,。
由水頭北行溪堘,地在西園鄉(xiāng)前,。六七里為澗田,。迤東北一里為埔黨,迤正北二里許為泉頭,。上下兩湖在鵝鼻嶺下,。
由澗田之照北嶺西北三里許為揚坂,迤北為廷坑,,在觀音山下,。西北行里許,為龍坑尾,。象福寺在其西,,地屬西園區(qū),距縣治二十里,此為湯門外之一路,。
東嶺又名大坑嶺,,為閩縣交界處。其往來多由閩縣東門外之上埔鄉(xiāng),。距縣治二十里,,東北行十里為陳洋。與連江交界,。東北行五里為捷坂,。與連江交界。設(shè)有界牌,。迤東十里為關(guān)田,。折北行八里為分溪橋。折西北行十里為牛汶,。東向梅洋,,為連江轄。由捷坂迤西,,有兩徑,。下徑西北行七八里為土貓垅,又西北行四五里為洲洋尾,,為水雞口,,與鵝鼻后之中元境接。上徑西北行三里為后房,,為隔下,,地屬大北嶺區(qū),距縣治六十余里,。此為湯門外東嶺內(nèi)之支路,。鵝鼻嶺左接?xùn)|嶺,右接觀音侖,。其往來或由東門外,,或由湯門外。其上為嶺頭鄉(xiāng),。迤左里許為竹園,,又里許為恩頂。迤右為觀音侖,,又里許為貢產(chǎn)嶺,,與大北嶺內(nèi)之貓椆相接。
由嶺頭北行二三里為后坪,,在后為大帽峰,。有山最高,,鵝峰寺在其地。北行四里為雷厝坪,。又北行里許為中元境,。左鄰洲洋尾并水雞江。又北行十里為增樓,,逾山即為連江界,。距縣治六十余里,此為湯門外鵝鼻嶺內(nèi)之正路,。
井樓門外道路
井樓門外繞城東行半里許為河尾,。迤北行里許為湯邊東西兩鄉(xiāng)。繞城西行半里為營房里,、為營跡,。又半里為紅墻,為山頭角,。折東北行半里為樵兜,。北行里許為思兒亭。折東北行里許為茶園,。沿山北行半里為西園,。中有杭頭、中亭二鄉(xiāng),。迤東南半里為鳳山,。迤東南二里為斗門。
由思兒亭北行半里為岑亭,。中附墓亭一鄉(xiāng)。又北行半里為磐石,。俗呼彭石,,中附四井、原厝尾二鄉(xiāng),。沿溪堘北行二里,,分支路。西北入秀山鄉(xiāng),,后有秀山后一鄉(xiāng),。北行半里為溪里。迤西北行半里為滿洋,。又西北行半里為篁墩,。折北行半里為陽畬。在虎爬嶺下,。
正路又北行里許為橋頭,,為下店。迤東北行百余武為下井。北行半里為東埔園,。又半里為下樓,。又半里為東埔頂,與揚坂接,。
由磐石東北沿山行里許為錢厝谷,。沿山行半里為郭前,西向與下井接,。
由橋頭北行百余武為嶺下,,再上為嶺下塘,在大北嶺下,,地屬西園區(qū),,距縣治二十里。此為井樓門外之大路,。大北嶺左接貢彥嶺,,右接北嶺。上有嶺頭鄉(xiāng),,北行二里為官溪,。折東行二里為茶山。東連貓頭鄉(xiāng),,又東北行里許,,為牛角垅。地與鵝鼻嶺后之后坪接,。
由官溪行半里為梅嶺,。折東行四里為硋窯。北行逾嶺三里為大山,。又北行三里為彌高,。俗呼彌陀。折西北行四五里為弓竹山,。沿嶺西北而下十里為湯嶺,,與連江縣交界。
由梅嶺北入三里許為板橋,。北行五里許為降虎,。又四里許為洪水橋。設(shè)有界牌,,其路直趨湯嶺,,距縣治六十余里。
由宦溪折西行二里許為陳坑園,。迤西支路行三里許為柴里,。逾嶺北行三里為黃田,。此為桂湖十三墩之大路。過一溪至連白洋,。北行三里為黃土岡,。俗讀岡為去聲,山脊也,。循嶺西趨直下二十里為桂湖,。分兩路,其一西行二里許為湖墩,,其一北行二三里為后垅,。北行里許為羅漢。又分兩路,,其一路西行里許為大洋,,西南下四里許為垅頭。折西行五里許為山洋坑,。又三里許為溪灣,。此地有寨,其一由羅漢上嶺十里為月洋,。北三里為峨嵋,。西與南邊之山宅相連。里許至半嶺,,西北行十里為院前,、為芙蓉,此為名山之一,。折北行二里許為中樓,、山宅。凡山宅皆畬民所居,。此處與連江交界,,距縣治七十余里,是為井樓門外大北嶺之大路,。
小北嶺左接大北嶺、右接虎爬嶺,。西北行三里為井囝,。又里許為七星坪。又西北行三里為牛汶,,此別是一牛汶,,與東嶺不同。南折行六七里為紅廟,。折西行三里許為白土,。俗呼土字,,作平聲。其上為火燒闌,,其下為溪尾,,三鄉(xiāng)如鼎峙之勢,均在蓮花峰后,。東南下可達虎爬嶺,,距縣二十余里,是為井樓門外之支路,。
北門外道路兼由井樓門出入,。
北門外折東繞城行半里為龍腰。東行里許折北為魁爐頭,。北行百余武為湖前亭,。又上行里許為文斗店。其前為大路,,上達新店,。折東百余武為富村。其鄉(xiāng)有三,,東向者為前面,,北向者為后面,西向者為墻頭,。北行里許為新店,,亦小北嶺往來之市集也。
由新店東折,,過馬嘶橋,,分兩路,東行百余武為廈坊,,又東連下張,,北行百余武為后塘,北連土頭里,。又北上百余武為戰(zhàn)坂,。八墩中為坂墩,東為許厝里,、為橋下柳,、為石厝里。其上為塞兜,、為斗頂,、為洪厝里、其西為西垅邊,,皆在蓮花峰下,,距縣治十八九里,。
由新店迤西北上百余武為官路,左為古城,,右為后坂,。折西北行四五里為七橋。沿山行里許為龍?zhí)独?。其山谷頗長,,距縣治二十里有奇。
由新店迤西僅半里為溪墩,。又西連山頭墩,,迤西北行三四里為貓頭山。其地在升山下,,距縣治十七八里,。
居北門兜者為橋頭亭,迤北行僅半里為崎上,,為畸下,。又西折北壇,折東北行半里許為梅柳,。其山后為王墓,。迤北行僅半里為義井。此二鄉(xiāng)均在五鳳山下,,距縣治六里,。
小北嶺左對蓮花峰,右接升山,。其上為嶺頭,,約分三路,左右皆支路,,中為官路,。
其一東行三里為前洋。又東行二里為石牌墩,。朱文公曾經(jīng)此地,,黃勉齊之墓在焉,在蓮花峰后,。北行里許至溪下,,折西北行七八里為左嶺。北行三四里為大橫,。北行逾橋二里許為過東坑,。北行三里為九峰,。此為名山之一,。折西四里許為南洋,。其東為洋坑,東北為賴婆里,。此處與大北嶺之桂湖交界,。又北五里許為芹石鄉(xiāng)。東向與芙蓉近,。距縣治六十余里,。
其一由嶺頭北行三里,至聚齊亭,。又四里許為青石溪,,過橋登嶺六里為蔡嶺。由山兜轉(zhuǎn)入西北行十里為下樓,。是為羅源,、大湖必由之路。設(shè)有五縣寨汛地,。此處又分兩路,,一由北行二里許,至長彎里登嶺,,三里為翠微院,。有亭,有寺,,北行五里為黃坑,。地與芹石相鄰。折東過石橋十里許至壽山,。為名山之一,,產(chǎn)圖章石。距縣治六十余里,。此大路之支也,。一由黃坑西北行五六里為文洋。折東北行五里為楄□坑,。折東二里為黨洋,。山宅。又東五里為南峰,。折東南五里東坪,,路接磉下,為連江界,,距縣治約八十里,。此大路之支也,一由文洋下嶺有石磴一千八百三十五級,,至飛坑橋,、旁有飛坑鄉(xiāng)山宅,,迤西二里為杉洋。過橋,、折西二里,、為湖里鄉(xiāng)。北行為日溪鄉(xiāng),。有渡船,,北通羅源大路。折東十里至小滄溪,,與連江交界,。由日溪上嶺五里為古樓。折東五里為梓山,。西北行十里為西樓,。折東五里為張洋亭。內(nèi)有客寓,。又東行五里至多橋亭,。初名倒橋,俗嫌不美,,改名多橋,。又東行五里至分膠山,與羅源交界,。直入四里為歧峰,,則屬羅轄。距縣治約百里有奇,。此又大路之分支也,。
由文洋之西北上嶺十里為點洋。與長箕,,只隔見天嶺,。折東五里為梅坑。山宅,。自點洋十里過溪為路口,。折南行三里為上萬洋。又折而東北行二里為下萬洋,。上嶺六里為石竹山,。與永福石竹山同名。北行里許為官洋,。折西行三里為坂頭,。其西皆屬大湖轄,距縣治八十余里。由下樓折西二里為中樓,。又西五里為上樓,。上嶺半里為長箕。一名桃枝,,又名長機。折東二里為鵝洋,。又東五里為西洋,。此又大路之分支。此小北嶺內(nèi)之支路也,。
由上樓西北行十里至長長垅,,兩川夾溪,內(nèi)無人居,。又西北六里為柯嶺,。西為岡洋,屬大湖分縣,。過溪六里為文石,。俗呼“石”字作“蜀”音,西有左拔屬大湖轄,。折西五里為社坑,。迤西三里為河洋。距縣治七十余里,。
其一由嶺頭折西行十里為葉洋,。分為內(nèi)、外兩鄉(xiāng),。折西北行七里為桃田,。北行六七里為半洋。北行四里折東為貴洋,。折西二里過松葊寺,,又西二里為沙溪。此水經(jīng)官源出桐口鄉(xiāng),。又折東北行五里為上侖,。其山脈北與上下樓相接。其地勢南與官源里相連,,距縣治五十余里,。此小北嶺內(nèi)右畔之支路也。
北門外由橋頭亭西北行半里為白水塘,。過北岳境里許為臺后,。其西為銅盤。又西鄰竹柄鄉(xiāng),循山迤北半里許,,是為丞相坑,。迤西里許為粗蘆店。又名溪頭店,。又循山西北,,入半里許為內(nèi)馬鞍。迤西僅半里為雷峰,。距縣治約八九里,。
西門外
出西門后可分三路,一由西湖邊西出文山里,,一由中路直趨洪山橋,,一由城邊過西澗,南行可達南臺,,茲就其序列之,。
由城邊折北百余武為西湖頭,迤邐荷亭,,西北行里許為馬廠亭,。折西百余武為后縣。過橋入西湖,,中有褒忠祠,、開化寺,隔湖相望者為窯角鄉(xiāng),。
由馬廠亭西北行僅半里為井邊亭,。折北半里為湖尾鄉(xiāng)。迤西里許為外馬坑,。迤北半里為白龍,、有厲壇、地藏寺,、寶福寺在焉,。西行半里許為梅亭。迤西里許,,可達黃店,。迤北里許可達文山里,距縣治十里,。
出西門外直行,,迤邐過果子牙,至榕西第一亭,。又至接官亭,,相連大園里,。其北沿山而居者為坑里,為西院,。西行百余武為打鐵橋,。此處有支路,南行者入西禪寺,,西行者經(jīng)柳橋,、福嶼洋,會于洪山橋,。相連有坊下鄉(xiāng),。北峙者為將軍山,其下為捷報里,。西行半里許為鳳凰池,西上祭酒嶺,。匾曰浴鳳亭。又西經(jīng)張都墓湖。俗呼狀元湖,。直行里許為洪山橋街,。地分兩路,赴上游者由船,、由陸皆北行,,赴洪塘過江者,循橋皆西行,,距縣治十里,。
由洪山橋沿江東岸北行二里許,經(jīng)梁厝壑,,里許經(jīng)原厝壑,,半里許至黃店。分兩路,,一由沿江北入二里許為文山里,。又北行二里許,過鹽船岸之后,,折入東北半里許,,為外浦里,北連內(nèi)浦里,。折北行復(fù)轉(zhuǎn)西三里許為大夫嶺,。西北上里許為程田。又北連鵓鴿垅,,北行逾嶺里許為下鳳池,,北鄰上鳳池,。又逾西北嶺半里許為后壑。折西南下半里為南宰坪,。俗呼拉屎坪,。西行二里許為牛遠亭。循山西出半里為轉(zhuǎn)官,。又西出為杜塢,。又西行平原為湖頭。又西南行半里,,經(jīng)桐口而出為下嶼,。以上十三鄉(xiāng)皆山徑螺旋,忽左忽右,。初從鹽船岸江邊西北入,,后從桐口、下嶼西南出鹽船岸,,不過三里,,而山行約二十余里矣。距縣治十八九里,。
下嶼鄉(xiāng)約分兩路,,一沿閩江東岸沙洲上溯,隔山內(nèi)數(shù)鄉(xiāng),,西北亦可達柑蔗,。可達柑蔗,。一由桐口沿溪西北上,,從官源里可達大湖分縣。茲先列官源里之路,,而柑蔗次之,。
下嶼鄉(xiāng)北鄰?fù)┛凇⑸诚愄料?,皆由此出江,。過垾塍,二里至中房,,北行半里為雙廟,,北行里許至溪下亭。北行二里,,至葛岐畬,。西鄰劉洋。里許至牛頭,、崎亭,。西與溪尾鐵嶺,,隔溪對峙。西北行里許,,過陳塘橋,。里許至龍嶺頭。分兩路,,一迤東三里為東面山,,迤東北二里為下垅。又里許為下廷坑,。又折東里許為曲馬,。又東北行四里為小北嶺之沙溪。此數(shù)鄉(xiāng)在龍嶺左,。接一迤西過溪里許為師公殿,。迤西北里許為下村。又西有大坪鄉(xiāng)屬焉,。此數(shù)鄉(xiāng)在龍嶺右,。
由龍嶺而上有東西兩溪,而兩溪又有支流來會,,而居人或遠或近,,均可就溪以計其里數(shù),。越東溪支流里許為上宅,。北行平野半里為浦前。其西相連為坂尾,。又越支流半里為浦后,。北行里許為藶里。北過小溪為白石洋,。東北行半里許為里店,。又里許為大巖下。又里許為古■〈土盾〉,。又三里許為有關(guān)防,。
由白石洋北越小溪為下洋。北行三里為云坑,。折東北行里許為白箬坑,。又行二里許為龍巖。又北行里許為南浦樓,。又四里許為黃大坑,。
由下洋過橋為山蒲垅。分兩徑,,東向者三里為洲滿,。北行四里為羅坪,。北行五六里,上達鷂山下,。西向者北行三里為瀛洲,。又北行六里為洲洋。又四里為深垅,。亦上達鷂山下,,此為東溪水之所自出也。距縣治三十余里,。越西溪而上北行里許為西境,。東峙者為東境,西峙者為新境,。西北行二里許為增灣,。折東北行半里許為仁山。折東行里許為安邦,。又北行二里許為黃坑,。其地近東溪之下洋。
由增灣過溪為牛豆,,折西過澗為侯官厝,。又折回過澗為深垅。
由牛豆北行里許為扁坪,。下折西行里許,,經(jīng)石龜堡古跡,過澗里許為唐田,。其西相連為院里,,折西過二里為石龜。北行二里為廷坑,,直上半里為溪尾,。
由廷坑過東澗八里為溪坪。其上六七里為烏石鄉(xiāng),。北行五里為龍骨,。又五里為山兜。由唐田北過小澗為白大,。是為前朝驛站,。又北行十里為金厝里。折東行里許為虎仔,。北上三里為梁山院,。其東為溪源里,下經(jīng)白大,,是為西溪水之所自出也,。距縣治三十余里,。
由桐口赴柑蔗,中分兩路,,自北至南十余里,,間有一山隔之。山之內(nèi)從桐口沿江上行,,經(jīng)垾堘二里中房,。折北行半里為桐溪。北行二里為溪頭港,。又二里許為徐厝墩,。又里許為官口。循山行五里為西山,。有內(nèi),、外二鄉(xiāng)。循山北行四里為洽浦,。始自山出里許為曇石,。西北沿江行五里許為達柑蔗。
由下嶼在桐口下,,一名厚嶼,。沿東岸沙洲北行,為鼓山洲,。二里為檀山,。里許為橫崎。半里許為港邊,。里許為聯(lián)頭,。半里許為唐頭,。半里許為嶺頭,。一名鐵嶺。又三里許為白石頭,。再上為洽浦,,為曇石。與行內(nèi)山者路合,,即達柑蔗矣,。距縣治四十余里。
柑蔗之上為青崎,。與竹崎對峙,。沿江上行六七里為葉洋。又三里許為小穆港,。與西岸之小穆溪相對,。又沿東岸行三四里為白沙,。自外入內(nèi)有四徑,由下之第一徑先入者為可河,。東南行二里許為溪頭巷,。又里許為厚義。折東行里許為始物,,又二里為寶鏡,。其后有山隔之,不能通他境也,。第二徑由大橋過仙山邊,,折東而下里許為南山。又南下三里為里樓,,東連源格,。東行二里為東溪。又四里為秦洋,。東北行五里為鋤頭,。又里許為澎湖。二里為德毛,,相連為碎米石,。東北行里許為角洋。與大湖之岡洋交界,。距縣治約八十里,。
第三徑由南山東行里許為孔洋頭。又二里為井下,。二里許為溪坪,。三里為漈上,又連及青坑半嶺,,與大湖之箬洋交界,。
第四徑由大橋東行三里為化云。六里為下宅,。五里為林柄,,土人讀。林字作“蘭”音,。又五里為黃溪,,與大湖之靈峰交界。一名龍峰,。距縣治八十里有奇,。
由大橋沿東岸上行里許為云頭嶺。又五里為馬坑。又五里經(jīng)小寨,、大寨,,七里為大穆溪。
大穆溪之外為溪口,。東北行三里為潘安厝,。又三里為鐵打橋頭。隔溪南望者為院埕,。東北沿溪入三里為牛場,、下東連、程頭店,,再入與大湖之靈峰交界,。距縣治百一十里。
由大穆溪沿江東岸北上三里為大穆埕,。又三里為象鼻山,。三里為下洋。五里為湯院,。又五里為石人浦,。其地為祥溪,西望馬埕屬侯官界,。又沿江北上經(jīng)三官塘,、梅埔、乾鵲浦,、白芒,,皆閩清界。出界為雷坑口,,為閩清,、侯官交界之地。北行五里為水磨,。又五里為湖柄,。地興漳洋相望。又十余里經(jīng)小箬,、大箬,、安仁溪,,均屬大湖分縣,。北行五里為羅漢。又五里為謝灣,。過此則為牛頭塘,、大盈瀨,均屬水口分縣界矣,。謝灣距縣治百六十五里,。
過洪山橋而入洪塘,,分上、中,、下三路,。上行者由郭厝里迤北百余武為下店。又百余武為上店,。逾山可至西邊,。沿山北上三里許為觀音亭。又沿山北行三四里折西為懷安,。沿江西下為高沙,。三里為西邊,其南連科塢,。南行里許為橫頭街,,轉(zhuǎn)入洪塘街。從中行者,,由郭厝里西行里許為洪塘里,。又里許為狀元街。即洪塘街,。西過瓦埕街,,西向江中,有金山寺,,又一塔,。從下行者,自郭厝里西南行四里許為陣阪,。又分為東南,、西南兩路。向東南行二里為林厝墩,。又里許為莫厝墩,。又里許為柯厝墩。二里為李厝坡,。隔江東與西門外之西河相對,。隔橫港南與鳳岡之亭頭相對,距縣治陸行十八九里,,用渡則水陸僅十二三里,。其向西南行者,自陣坂行里許為樓下,,三里為麥浦,。西渡可至桔園洲,潘厝衕申厝浦。折而南行里許為梅花樓,。即洲仔,。又折而東北入里許為瀛洲。折而東行里許為塘下,。又東連東陵洲與李厝坡接,,其里數(shù)同上。
由金山寺渡江里許,,西至浦口,,分上下兩路。其上為北,,其下為南,。南行沿江而下二里為后山,里許為董嶼,。其西連郭嶼,,又里許為葛岐嶼。又二里為蔗洲,。其后為馬寶,。南行里許向東者為下陳黨。向西者為東頭關(guān),。又三里許為缸窯,。南行三里為元豐。折東行二里許為澳崎,,有江山黨一鄉(xiāng)屬焉,。與隔港南嶼區(qū)之溪阪相望。左與陸續(xù),、份洲隔港相望,。距縣治三十余里。
北行沿江而上半里許為余剩,。西行一里為金橋,。其后為晉山。沿垾堘北行三里為后美,。北過垾堘二里為侯官市,。距縣治三十里有奇。
由侯官市沿內(nèi)港東岸南下三里為都巡,。東連赤塘山,,南連坵廚。五里為石門街,。四里為過洋,。五里為橋頭街,。即十四門橋,。又沿內(nèi)港東岸南下二里為崎頭,。里許為袁崎頭。與西岸之尾黨,、鯉尾相對,,為鼎立之勢。又里許為陳宅,。三里許為洋中厝,。又二里許為青仔黨,與江窯馬寶相接,,距縣治三十余里,。
由都巡以下平野南行二里許為上街。三里為攀埔,。二里許為油線,。四里許為青洲。地與袁崎頭相近,。距縣治二十余里,。
由侯官市內(nèi)港西岸南下者五里為沙堤。俗呼沙岫,。三里為沙墩,。三里許為豐埕。俗呼空埕,。四里為路腰,。其后有莊前、藍柄二鄉(xiāng),。三里許為超山,。過十四門橋,沿溪折西南下五里為羅漢洋,。沿小溪南行五里為溪埕,。又五六里為尾寮。在旗山下之前麓,。距縣治四十余里,。
自十四門橋西入溪源宮,路分五支,。左之一支在溪源宮旁,,西北行五里為下南壩。又五里許為上南壩,。折西行五六里為陳坑園地,,與竹崎區(qū)之山洋頂接,。距縣治六十余里。
右之二支,,自溪源宮旁之溪坪里,,西南行十余里為溫原頂。西北有南樓頂,,相去四里許,。沿小溪西行八九里為上溪。五十余里為山洋頂,。與竹崎之山洋頂?shù)孛嗤?。又西行八里許為上峰。與永福交界,。距縣治約八十余里,。
自溪源宮行二里許為可河。折北五里為深巷,。又里許為洋中,。沿溪盤嶺而上五里為苦竹。俗呼富竹,。又五六里為金鉤環(huán),。折西稍南十里許為粗蘆坑,屬右為第三支,。西行十余里為炎山,。又八九里為燕秀。又行十里為陶洋,,與永福交界,。距縣治九十里。
自金鉤環(huán),,折西北行五里為葉坂,。西鄰有石壁鄉(xiāng)。屬左為第四支,。西行稍北六里許為石儂,。又二三里為大水坑。又十里為坑口,。又九里為大坵田,,與永福交界。距縣治九十里,。自金鉤環(huán)西行六里為地宅,。折西稍南三里為水企。屬中為第五支,。折北而西行四里許為螺頭,。又十里為清飯盤,。又六里為橫樓,與永福交界,。距縣治九十里有奇,。
自侯官市沿江北上,東望江中有斗米崎,。北行里許過山麓為塍岸,。鄉(xiāng)后有十甘園山,。山邊為蒙稿洲,,半里許過石門峽。里許為荷洋,。三里許為白龍洲,。三里許為高荷。里許為榕岸,,半里為汶洲,。汶洲有溪自西來,沿北岸里許,,竹橋西三里,,中埕十五里。山洋頂與溪源宮之陳坑園接,,距縣治六十余里,。自汶洲北行五里為竹崎。沿江西岸行三里為小穆溪,。外則為下溪口,,內(nèi)分南北岸。北岸為支路,。西岸為正路,。沿溪北岸西入里許為蕭厝里。里許為潘頭,。三里為圓厝前,。又二里為文山。下距縣治六十里,。
沿溪南岸西入三里為中樓,。四里為東島。其鄉(xiāng)有五谷巖,,可以登眺,,五里為羊角山。鄉(xiāng)中有上段,,曠土數(shù)千畝,。又有三四小鄉(xiāng),,散處其地。沿小溪行十里為爐里,。西入二十里為峰連,。沿溪折轉(zhuǎn)北岸稍西十里為南陽。又十余里為外洋,,與永福之白云鄉(xiāng)交界,。距縣治八十余里。由小穆溪沿江西岸北上五里為唐舉,。里許為金鐘閣,。又里許為上崎。里許為程灣,。半里為源口,。即黿溪口,其地為穆源,。距縣治九十五里,。
自源口入溪,分南北兩岸,。南為正路,,北為支路。沿溪南岸西入四里為金沙,。二里為奎石,。二里許為超墘。三里為格里,。折西南行三里為北山,。里許為官路。二里為淡蘆,。五里為大謨,。其后有二鄉(xiāng),南行里許為漢頭,。西南行半里為過山,。七里為院嵐。其后一鄉(xiāng),,西南行五里為圓坂,。二里為橫藶。此處略有平原,。二里為橋頭,,此穆源之市鎮(zhèn)也。二里為新厝坵,。十余里為源溪,。以下皆山行,,七里為安樟。十余里為舉口,。六里為箬洋,。五里許為里頭垅。一名南源,。六里為侖中,。十余里為黃義坑,與永福之拱橋交界,。距縣治一百八十余里,。
沿溪北岸西入四里為洋后。五里為格里,。七里為鴻尾,。其支路折西北四里為南洋,。六里為古洋,。五里為石門山。七里為古沙里,。其后路可達下崎,。距縣治一百二十余里。
自鴻尾越小溪三為里柏溪,。以下十一鄉(xiāng)皆地僻人稀,,樵多農(nóng)少,其里數(shù)不可勝舉,。若千里洋,、湖邊、榜上,、南坑,、石圳,瑣碎畸零,,不成村落,。至若俥竹旗、長山,、新田,、官田、下寮坪等鄉(xiāng),,悉同此類,。與閩清交界。距縣治一百四十余里,。
自源口沿江西岸北行十里為下崎,。十七里為觀音亭,。與東岸湯院相對。五里為埕頭,。與東岸石人浦相對,。五里為青坑。與東岸祥溪對,。五里為西園與東岸三官塘對,。五里為馬坪。與三官塘側(cè)對,。五里為閩清口,。屬閩清界。距縣治一百三十余里,。
自閩清沿江西岸北上十里為北溪,。五里為水井堡。五里為樟洋,,五里為石鄭,。又五里為石鄭溪口,與謝灣對峙,。再入為閩清縣界,。距縣治一百七十里。
自西門往南臺,,其路多歧,,直行斜行,皆可貫通,。須自外及內(nèi),,乃可條舉而不紊。茲先就其濱江一帶言之,,以次漸及其余,。由西門外西南行半里許為西澗。下連較場里,,南行半里為小柳,。小鳳村在其西,此處有支路,。又半里為興化園,。半里許為大凰山。半里為小凰山,。西禪在西鄉(xiāng)之西,。南行半里為西河。半里為后洋。半里為上浦,。半里為新道村,。前一帶皆沙坡,約二三里,,其鄉(xiāng)為坡尾,,迤邐南下里許為幫洲。洲之相連最后處為三縣地,。在臺江中,,距西門外十五里,距南門外十二里,。
由小柳折東行半里為斗池,。東南行里許為涵頭。此處有支路,。南下半里為荷澤橋亭,。荷澤橋鄉(xiāng)在其東。又半里為院后,。里許為上坂,,折東行半里為下坂。南行百余武為凈土庵,。又南半里為陳骷髏,。下與坂尾接,距西門外十里,。由涵頭折東行半里為西洋。向東南斜行十八洋路,,二里為埔西,,其東為浦東。折南行一里為長汀,,下與凈土庵接,。距西門外九里。
由涵頭東北行半里為西營,。又半里為教場坂,。東行半里為洋柄。山仔里,、上浦頭在其東,。折而南下半里為河上。直下十八洋路,。里許為浦東,。西與浦西接。東南行百余武為船廠后。洋中亭在其東,,自南出者多由此路,,約長二里許。南連南禪寺,。折西半里為白馬橋,,與外洲平列。其界可接長汀,,距西門外九里,。
過倉前橋西南行有兩路,西連鳳岡,,南連陽崎,,南之支路可達吳嶼,惟赴陽歧之路,,須經(jīng)鳳岡,,別分一支路為南行之路,乃可達也,。茲將約舉鳳岡,、陽崎、吳嶼,,而次第言之,。
過倉前橋折西行,經(jīng)倉前街,、望北臺里許為上渡,,可入鳳岡之下道,此一路也,。西行半里為新亭,,又半里為洋甲,又半里為白鷺嶺,,相連山頭道,,可入鳳岡之下逕,又一路也,。沿山南折半里許為楊桃?guī)X,,可入鳳岡之鳳冠鄉(xiāng),又一路也,。
由下路入者西行二里為下道,,折北行里許為港頭。大坪尾在其西,。里許為亭頭,。其半里可入和尚洲、沙坡,行里許過渡,,可達臺江之幫洲,,有曾厝灣在其西南。又北行里許為廬濱洲,。半里外有橫港,,與洪塘區(qū)之塘下,東陵洲對望,。西折里許為后曹洲,。又里許為石邊頭。北向有稅館,,并設(shè)官渡,。過內(nèi)港僅半里為潘厝衕,申厝浦兩鄉(xiāng),,在洪塘區(qū),。麥浦、梅花樓新開港道之下陸行,。仍須過渡,。距西門十五里,距南門二十八里,。水行用渡,,東達西河,距西門十里有奇,。南達幫洲,,距南門十五六里。
由山頭道入者,,西北行里許為下徑,。又半里許為楊宅。向西行一里為后巷,。又一里為十字亭。浦上鄉(xiāng)居亭之東北,。西北行二里為亭橋,。朱宅在其東,相去半里,。迤西一里為張宅,。西行半里,有路可通劉宅,,相去一里,。又行一里為馮宅。迤西北行半里為高宅。厝柄在其東,,相去百余武,。折北行半里為庵后。北鄰路頭,,有路東通院前,、上元、韋陀橋三鄉(xiāng),,成鼎立之勢,。迤北行半里為葛嶼上下二鄉(xiāng)。東北與洋中厝接,,西北與南邊接,,其相去各半里。又北一里為葉宅,。東與稅館接,,北與隔港之申厝浦相對。距南門二十七里,。
由楊桃?guī)X入者,,度橋過赤竹洋,迤西北行四里許為鳳冠,。此處有一水,,縱三里,橫二里余,,首東而尾西,,左三鄉(xiāng),右三鄉(xiāng)皆背山為廬,。循山左麓西行里許為高螺頭,。又一里為嶺后。自鳳冠循山右麓迤西行,,折而北入里許為山東嶺,。迤西循山麓而出,百余武為玉蘭谷,。其鄉(xiāng)相銜為西浦頭,。望南行半里為透浦。南行里許,,為灣邊角,。折而北上里許為天前。西望隔江二里為九仙觀洲,。長僅二里,。又北接江邊宅,,又半里許過橋為周宅。東望隔浦一里為鏡浦,。北行半里與馮宅接,。距南門二十五里。在西有三洲,,浮著江中,。其上為新洲,長僅二里,。東望隔水,,葉宅,葛嶼相去各一里,。其中為竹欖黨,、柴排樓、馬洲三鄉(xiāng),,長僅二里余,,東望庵后、高宅,,相去各半里許,,其上銜新洲尾。其下為九仙觀洲,,長一里有半,。上距馬洲三里,東與天前,,隔水相望,。距南門各二十余里。
由山頭道循山南行僅半里為坊兜,。又山行半里為塘池,。虞塘頭在其后,相去半里,。南行平野,,歷斗門之西鄉(xiāng),過臺嶼之前,,約六里而至灣邊角,。此處為過客問津處?;蛴啥烽T亭行五里許,不入灣邊,,逾山南行三里許,,可至陽岐,。此為土人問渡處。距縣治二十余里有奇,。
欲往吳嶼者,,南登倉前山,望西南行,,經(jīng)洋頭邊,,循鼇頭鳳嶺,約三里許南至白泉庵,。南下半里為上湖,。此處有支路,一西一南,,西行者半里為湖邊,。湖膠在鄉(xiāng)之西北,相去僅半里,。又半里為蛟邊,,循山行半里為斗門鄉(xiāng)。東,、西二鄉(xiāng),。北與臺嶼接。距縣治十五里,。
南行者由上湖行二里許為齊安,。吳厝頭在鄉(xiāng)之首。過高蓋山四里許為潘嶼,。東南行四里許為吳山,。又東行三里為吳嶼。南與閩縣之義嶼交界,。距縣治三十里,。
由倉前山之正南,其山甚長,,東半屬閩縣,,西半屬侯官。逾山為嶺后,,經(jīng)洋樓民居,,曲折行半里為程浦頭,為張坑,,為對湖,。前后相連,東向者皆閩縣界,。由嶺后折西,,經(jīng)鼇頭鳳嶺南麓,,行里許為陳坑井。鄉(xiāng)在山谷中,。循山麓東南一里為吳厝頂,。迤邐過下湖,南行平野一里,,為小山,,歷下田半里為北園。其鄉(xiāng)在高蓋山之北首,。距縣治十五六里,。小山、北園,,閩轄,。
灣邊角與陽崎兩處,遠為興,、泉,、永之通途,近為福清,,永福之水道,。故行客舟人多集于此。俗稱此處為五通港,。以其上承洪江之水,,旁受溪源、蜆江之水,,中納永福大樟之水,,下集瓜山、黃溪之水,。舟楫縱橫,,行人乘便,處處可通也,。茲為就上遞下,,為次第歷數(shù)之。
自灣邊角登舟,,西行里許,,至陸續(xù)份。此洲地也,,沙土崩積不常,,多陸續(xù)得之。東西與九仙觀側(cè)接,,西北與澳崎接,,洲地廣三四里,。再行半里,達柳浪洲,。登岸半里許,為浦口,,西連黃坵,。溪坂在其北,與隔港之澳岐相望,。西南行三里為南嶼,。鄉(xiāng)有山境堂勝跡,其后為后山鄉(xiāng),。逾山半里許,,為犬頭鄉(xiāng)。前有一溪,,沿溪行二里許,,為龍骨。過溪為北嶼,。地近后山,。后為五都里三十六小鄉(xiāng),而以樓前為大,,均旗山之山麓,,與南嶼相去僅五六里。自南嶼沿山,,西行六七里為官塘亭,,折西南行四五里為官塘,隔溪為溪田,。距縣治六十余里,。
自灣邊舟行五道港,三里許登陸為江口,。西行四里為堯沙,。與南嶼隔水相望。折西南行里許為蘇崎,。有水過其前,,自永福來者直行,自澤苗來者橫行,,于此一會,,而橫跨蘇崎之上為浯江,乃下趨,,合嶼橋為蜆江,,仍匯于五通港,。自堯沙西行六七里過渡為玉仕。下嶼在其北,,相去三四里嶺兜在其西北,,相去六七里。再上為后尾,,為千山兜,,屬永福界。距縣治六十余里,。
自蘇崎過渡一里為倉下,。窩梨、下嶼二小鄉(xiāng)在其北,,相去均四五里,。西南一里許為黃岸。迤西一鄉(xiāng)為薛嶼,。又七八里為龍湖,。俗稱土牛,山兜鄉(xiāng)在其旁,。又二里為浦口,,以外為永福界。距縣治七十余里,。
自陽崎用渡與灣邊同,。之西南,舟行六里許為陳厝,。東與隔江之江口,,西與隔江之仙崎相望,均近五通港,。迤邐蟬聯(lián)者先芹洲,,一名洲頭。次方村,,前后八九里,。由方村過渡為鏡江。二里許過小渡為訪亭,。南行半里為渡灣,。四里為保豐。又南行五里為永福之觀獵界,。距縣治八十里,。
自陽崎之南,舟行五里為仙崎。登陸南行半里為馬騰,。折東南行半里為大文山,。俗呼芒山。循山麓南行半里為淇源,。南達盛漢,,折東南循山麓行半里為湖劉。登山盤行,,十里可達方山,,但險僻耳。循山麓折西,,行里許為塔兜。折西南行里許為黃溪,。山在白額虎山下,。
由盛漢西行,僅半里許為下半洋,。里許為小文山,。上半洋在其南半里。西南行過橋半里為澤苗,。俗呼白苗,,陳厝鄉(xiāng)在其內(nèi)。又里許為幫道,。半里許為東厝街,。此為鄰近二十余鄉(xiāng)之市集。過橋西連仙坂俗呼蘇坂,。半里許為潘厝邊,。折南行三里許為瓜山。而以背后之峻嶺為界,。距縣治七十里,。
由潘厝邊迤西里許為直廳。西南與洋亭接,。循山麓西南入五六里,,有一山隔之。其內(nèi)有溪東,、溪西,、庵頭、旗富灣,、墨斗山,、曲尺山等鄉(xiāng),土人統(tǒng)稱為古城。志稱古靈,。三十六墩,。地遠且僻,內(nèi)有數(shù)鄉(xiāng),,其音格磔鉤辀,,與鄰近言語不通。談?wù)吣斊涞?,故人少至焉,。距縣治八十余里。
●物產(chǎn)瑣記上(天然品)
○天然品
動 物五部
毛 屬
大 宗
黃 牛
水 牛水行可數(shù)十里,。
馬
黑 羊其皮能療杖瘡,,其肝能愈目疾。
豬
犬
鼠
田 鼠產(chǎn)田間,,農(nóng)人多張機取之,,剝其皮炙食。
猴
兔其毫可制筆,,值廉而通于用,。
常 產(chǎn)
山 羊生深山,,纖毛短角,,肉瘦無脂。
羱山羊之一種,,其革可制靴,,其血沖酒服,可愈產(chǎn)后傷風(fēng),。
綿 羊北種南來,,現(xiàn)福清各處多有。
野 豬腹大腳長,,牙利如鐮,,常居山穴中。
獅 犬頭尾絕似獅,。
獵 犬性比眾犬較靈,,亦較猛,舌尖多黑,。
豺 犬形似犬,,稍高大,其爪最利,,能抵牛腹,。見虎則緣樹而上避之,。虎伺于下,,因溲溺其腹部,,虎癢不可止,則恕而自爪其肉,,多有爛死者,。
狼褐色,形略似豺,。北門外赤橋,、新店等處均有。
虎
金錢豹色黑,,滿身作黃點,。
狐
九節(jié)貍尾九節(jié)、黑白相間,。其性最靈,,愚民相傳,能作禍祟,。
果子貍狀類貓,果熟,,多夜出竊食,。
玉面貍喙尖、面部毛皆白,。
鹿
麂
麞
玃類猴而色倉⑴,。
猢 鼠尾大色灰、食果實,。
鼠 狼色黃黑類貂,,而尾大,其毫亦可制筆,。
竹 產(chǎn)竹叢中,,能食竹,亦名育蟲,。人或竹刺入肉不可出,,啗此物,其毒立消,。
刺 猬似鼠多刺,,不可向邇。
特 產(chǎn)
駁 馬獨角,,牙長二寸,,蒼黝色,隱斑文,形類狗熊,。
豪 豬毛黑有刺,,尖利如簪,能射人,。夜則走山園中,,以其毛刺捲薯芋而去。又有土豬一種,,豕形熊足,,爪甲長寸余,在山穴不鳴,,縛至人家輙吼,。又有涓豬一種,性好食蜂,。
山 犬色赤黑,,喜食果實。又有一種羊犬,,其狀類羊,。
貉色赤而斑,其狀似貍,。獵者偵其睡而捕之,。
香 貍過處草木皆香,故得名,。
熊似豕,,爪心有白脂,味甚美,。福州諸山素少,,此物惟萬歷間,嘗見于屏山,。
毫 鼠肥而多脂,,可食。
羽 屬
大 宗
雞有一種鳴能應(yīng)潮者謂之水漲雞,,亦曰伺潮雞,。
鵝
雉
白 鷴狀類山雞,色白而有文采,。
鴨分四種,、一全番,一半番,,一菜鴨,,一野鴨,。全番最大,錦毛紅鼻,,以全番雄者與菜鴨雌者交,,生卵煨之,其雛即成半番,。野鴨性最喜水,,亦名水鴨,能終日浮行水面,。福州下江飼此者頗多,。聞每年獲利亦頗厚云。
鸕 鶿鄉(xiāng)人多畜之,,以繩系頸,,使之捕魚。
雁
鴛 鴦
鵁 鶄水鳥,,似鶩,。
鷂似鷹,蒼黑色,。其羽可用夾箭干,。有一種鼻根黃如蠟者,名曰蠟鼻,。
鳶鷹屬,,似鴟。
信 鳥似鵲而小,,能作百禽聲,又名進鳥,。
鵲
鴉
烏似鴉,,色純黑。知反哺,,又名孝鳥,。
鳩有斑鳩,鵓鳩二種,,又青色者日青鳩,。
燕有越燕、胡燕二種,。胸紫身小者為越燕,,胸斑黑身大者為胡燕。
雀色黃者為黃雀,。
花 鷝性靈巧,,卜者系之籠中,,攜至人家,飼以米,,使啄卦以占休咎,。
鷦 鷯俗呼魯鷝。
鴿善認主人之居,,攜以外出,,有故,可使之傳書還家,。
鷓 鴣形似家雞,,炙其肉食之,味絕美,。酒樓菜館,,多以此為珍品。
鶬
鹥水鳥,,俗呼水葫蘆,。
畫 眉白眉、褐質(zhì)善鳴,。其聲青圓悅耳,。
蠟 嘴喙黃。
翡 翠即鷸,,善捕魚,,俗呼魚狗。
鷺 鷥即白鷺,,項有長翰如絲,,見魚則餌而取之。
啄 木喙利如錐,,善啄木食蟲,。
鸜 鵒剪其舌,則能言,。
鶉身有斑點,,雄者尤善斗。
?!‘a(chǎn)
竹 雞白蟻聞聲盡化為水,,或有停柩不葬,柩被蟻蝕者,,多取此物置權(quán)屋下,,以治之。
絨 雞多白色,,性近暖,。病虛者食之,,能壯陽氣。
鷗 鸛似鶴,,鳴以翼,。
鷹曲喙,善搏鳥,,其色灰,。
鶖禿頭。
天 鵝大于雁,,又名野鵝,。
練 雀又名長尾三娘。
白頭翁大于雀,,頭白點,。
信天翁恒集石上,伺魚過則取之,。
郭 公身赤,,頭尾黑。
鶗 鳩俗呼孤雞,,鳴則草衰,。
布 谷鸤鳩也,鳴當耕時,,故名,。
百 舌能作百囀音。
鶪俗呼伯勞,。
鵜 鶘大如蒼鵝,,好食魚,俗名淘沙,。
杜 鵑一名謝豹,。
鸮即鵂鷯,小者曰孤猿,。
□ □產(chǎn)溪中,尾五色,,小于鴨,。
特 產(chǎn)
吐 綬即錦雞,有美毛,,自愛其采,,終日照水,多溺死者,。
鷼 雞一名文鷺,,金頂朱味,,春來夏去,舞飛聲如雷,。
杉 雞恒居杉木頭,,有黃毛,長如垂縷,。
鵠身白,,微紅似鶴。
隼一名鸇,,鷙鳥也,。
山鵲即山鷓,形似鵲,。
鴇似雁,,一名獨豹。
金 暉色如黃金,,能作數(shù)般聲,,又名黃楠鳥。
獨足鳥或呼山魈鳥,。
藍袍鳥青藍色,,來當布谷時。鳴聲嘉嘉,,然此鳥多則年豐,,故又名嘉多鳥。
紅 娘丹喙赤身,,頗似鸚鵡,。
雷 舞色蒼赤,聞雷則舞,。
山 呼蒼色,,身大如鳲,聲清如鶯,。
雪姑兒毛雜黑白,,即鹡鸰。
綵 囊似雞而小,,頂有五色囊,,故名。
呼 潮潮至則鳴,。
鷁色蒼,,似鷺而大,俗呼盧鷁,。
吉 弔略似百舌,。
鱗 屬
大 宗
鯉一種鱗赤者,,或言有毒不可食。
鰣多骨,,春夏之交,,上下江各處皆有,味極肥美,。
青 鯪厚鱗,,不甚大,俗呼青鱗仔,。
魚 舌多肉少骨,,味頗濃厚。
鰱有紅白二種,,有江鰱,、溪鰱、池鰱之別,,又一種名黃鰱,,較短小,而肥腴亦不及,。
草 魚有烏鰡草黃鰡草之別,。福州城外各鄉(xiāng)多穿池畜,鰱,、草二種出產(chǎn)頗旺,。
金 魚畜之盆中,以供游覽,,故又名盆魚,。
鰻分池鰻、溪鰻,、湖鰻,、、浦鰻四種,,通稱淡水,。又有一種名蘆鰻,為下江尚干各鄉(xiāng)之特別產(chǎn),。膏脂極厚,,和酒燉服,能壯筋骨,,補元氣。
鱔
鱱白質(zhì)黑章,,大者不過五六寸,。
玉 魚色白如銀,,故又名銀魚,洪塘江多產(chǎn)此物,。
田 瑟俗呼彈瑟,,產(chǎn)田塍間,無鱗有刺,。
?!‘a(chǎn)
鱸肉白色似鰡,而有黑子,。
鱖口巨鱗細,,或稱水脈。有一種名貍腳,,最美,。
鳊身似板,味極美,。
白 刀其形如刀,,江河皆有。
鲇即鲿,,俗稱池魚,,能登竹。
鯽似鯉,,一名鮒,,色灰。
江 鰶味美多刺,,產(chǎn)洪塘江,。
□似鰻鱺而細,分青,、黃二色,。
白 魚產(chǎn)江中,板身多鯁,,大者六七盡,。
特 產(chǎn)
梅 魚產(chǎn)洪塘江。
鰈 沙形扁,,性溫,,又名鞋底魚。
國公魚味美,,又名方頭魚,,以頭方故也。
魚戔骨柔無鱗,唐李柔呼為銀羹,。
琵 琶身似琵琶,,無鱗。
大姑魚似鯉無鯁,,生湖塘間,。
黃 穡尾淡黃色,身小而薄,。
田 魚耨形似鰍而大,。
棘 鬣似鯽而大,其鬣如棘,。
黑 頰似棘鬣,,而形稍黑。
黃 彡色黃,,赤細鱗,。
過 臘鯽頭,身似鱖,,又鰱夏來春去,,故名。
斗 魚身有花,,又善斗,。又名錢片魚。
白 鰾即金錢鰾,,其形圓薄似錢,,故名。
松 魚氣味如松,。
竹 魚狀如竹筒,。
雪 魚似鯉,白唇,。
石 斑虎旺文,,長數(shù)寸。
介 屬
大 宗
鱟青黑色,,眼在嘴上,,口在腹下。尾尖銳,,能刺人,。其殼如半瓠,可以為瓢,。
蟚 蜞似蟹而小,,閩人多以鹽糟和而醢之,,曰蟚蜞醬。
土 鼈似蚌而色黑,,俗呼土批,,燉食之,極補陰分,。
蜆即蟟、臨江插竹霸,,購種貯其中以養(yǎng)之,。生涯極蕃,謂之蜆埕,。
白 鰕產(chǎn)江浦中,。
池 螺似穌螺而大,色黑產(chǎn)池中,。又一種產(chǎn)田中,,謂之田螺。
泥 螺軟彀有膏,。
?!‘a(chǎn)
黿本境有黿溪,舊產(chǎn)黿,。
龜有陸產(chǎn),、水產(chǎn)二種。
鱉
蟹洲港浦皆有之,,俗呼毛蟹,。西湖所產(chǎn)較大,團臍膏厚,,味極美,。每屆菊花時,閩人多載酒游湖,,購食之,。
蓑 螺形似蓑故名。
對 蝦土人臘之,,兩兩對插,,便于寄遠,故名,。
特 產(chǎn)
醋 鰕去殼淹之,,味極佳,產(chǎn)洪塘江,。
蟲 屬
大 宗
蛙背深綠色,,即蝦蟆,。
黽即水雞,土人以此為殊味,。
蟋 蟀■〈蟲寧〉女,、昭蟟、促織,、寒螀通名蟋蟀,。以名之應(yīng)時而分也。
蜂有一種能釀蜜者為蜜蜂,。人家或作木椆,,高懸以貯之,其中自推大者為王,。螢,、俗呼囊尾星。
蝶
蚱 蜢生稻間,,不害稻,,即阜螽,俗呼蚱蜢,。
蚊
蠅
蟻
蚯 蚓俗呼地龍,。
蝸一種無彀者為蛞蝓。
蚤嚙人跳蟲,。
虱又有一種,,曰壁虱,俗呼木虱,,即臭蟲,。
蚋
常 產(chǎn)
蛇有蝮蛇,、青竹蛇,、花蛇、烏蛇,、蚺蛇諸種,,蝮蛇最毒。蚺蛇膽則可以和藥,。
蠶
蜻 蜓俗呼貓蝴,。
蝙 蝠類鼠有翼,晝伏夜飛,,俗呼枇杷豆莢,。
蜥 蜴
蜈 蚣
蛛
蛣 蜣即蜣螂。
螳 螂
蚊能吮牛馬血,。
螻 蛄頭部胸部,,受箭鏃者擣螻蛄汁,,滴傷處,箭頭自出,。
飛 蛾一名慕光,。
蝎 虎即守宮。
蚑即蛭,,又名水蜞,,水氣所結(jié)。
蟢 子即牡帶蟲喜,,七足者有毒,。八足者能醫(yī)小兒傷風(fēng)。
水 螋似促織,,隱墻壁中,溺水,,人飲,,令生瘡。
金剛鉆即沒子,,細如微塵,,刺人比蛟蚋為尤甚。
家 獵即蟑螂,。
伊 蝛或呼委黍,,濕蟲。
特 產(chǎn)
石 鱗似蛙,,味美,,俗呼各凍。
龍 虱飛水田中,,極似灶蟲,。
夜 燕其飛蹻捷如風(fēng)。龍眼熟時,,緣枝接樹,,瞬息皆為漁獵。
石 背狀如荔核,,生荔支葉下,。
七步緊似壁虎,性最毒,,能咬人立斃,。
杜 塍似晰蜴。
龍親家即蛇醫(yī),。
蔗 蛄即蔗蟲,。
龍眼雞紅首,,五色翅,生龍眼枚中,。
金 龜即金輝,,吃桃、李,、楊梅,。
劉 蜞洲田稻根上生。五色多足,,可食,,味頗佳。
簸箕蟲生墻壁下,,形如鼈,。大徑寸,以刀劃之,,頃刻復(fù)合,。
校 注
?、旁淖鳌皠t恕而自爪其肉”,,“恕”字誤,應(yīng)為“怒”,。
植 物六部
谷 屬
大 宗
稻三種曰秫,,即糯米。曰粳,,即禾亢米,。曰占,即來自占城者,。又分赤,,白二種,早晚兩熟,。
麥有大麥,,有小麥,又有豆一種,,似麥,,而殼稍異者為米麥。
菽即豆總名,。分黃,、白、綠,、黑,、赤諸色,。又有藿豆、褐豆,、豌豆,、豇豆、水豆,、菜豆,、扁豆、金豆,、御豆,、葛豆、刀豆,、蠶豆,、五色豆、皂莢豆,、虎爪豆,、蛾眉豆各種。另有一種土豆,,可榨油者則謂之落花生。
番 薯本來自外番,,故名,。有紅、白二種,,熟食可以充饑,。紅者甘如蜜,尤適口,。土人或以之搗粉,,或以之釀酒,或刨絲曝干,,長不及寸,,號薯米。
?!‘a(chǎn)
粱
稷即穄米,,似黍而粒大者曰膏梁,浙曰蘆穄,。
黍有馬尾黍,、釣勾黍、番黍三種,,番黍則呼玉米,。
粟粱之細者,,即北人所稱小米也。
胡 麻有黑,、白二種,,以其可壓油,故又呼油麻,。
特 屬
晏 棱畬民所種,,俗呼畬稻。
蔬 屬
大 宗
菘類蕪菁,,即白菜,。
芥有青、紫,、白三種,。
油 菜子可壓油。
蕹 菜能解百毒,。
芥 藍色深碧,,又一種洋芥藍,味尤勝,。
菠 薐有竹菠薐,、石菠薐二種。
蔥
韭
蒜又一種曰獨腳蒜,。
芋形長而大,,小者如卵,生于魁之旁,。俗呼芋蛋,,食之尤美。
芹有赤芹,、荻芹兩種,,生池澤中,亦名水芹,。
莧有白莧,、赤莧,、花莧、人莧又一種馬齒莧,性最涼,,血解毒,。
番 莧本外國種,、早午食行血,,晚食則破血。
艾 菜
菌亦名蕈、俗呼為菰,。有香蕈,、木耳、胭脂菰二種,。香蕈味極美,。
瓜有菜瓜、冬瓜,、西瓜,、木瓜、絲瓜,、甜瓜,、南瓜各種。
芋 瓠色淺綠,,長而曲,,味清甘。
匏短頭大腹,,味苦,。
筍
葁
常 產(chǎn)
蓼 蕎即薤,,用糖醋浸成,,味頗適口。
雪里葓淹食,,味佳,。
薯 蕷又名山藥。
落 蘇即茄,,有紫,、黃,、白,、清水各種。
蔊 菜梗柔,,葉細,,味辛辣。
壺俗稱葫蘆,。
胡 荽即香荽,。
倭 菜春、冬二種,。
薺可作菹及羹,,味甘。
薇即野豌豆。
蕨
蒟子可作醬,。
特 產(chǎn)
莙 達莖灰,,淋汁浣衣,白玉色,。
草 屬藥附
青 蒿
蕢江生者皆淡蕢,,可以綑屨織席,兼可為纜,。
菅似茅,、可為索。
燈 心莖圓細直長,,兼可織席,。
蘆
通 草制草花多用之。
龍舌草色青,,有脂,,婦女用以澤發(fā)。
巖 條亦名巖蔞,,其香可避暑邪,。
葛可織薺布。
菸即煙,,可避瘴氣,。
萍俗呼為■〈艸瓢〉。
萱即宜男草,。
茅
葦
荻龍須草即石龍,,芻可以為席。
薏 苡
菅 菁
藤
香 附即莎根,。
土紅花能治勞瘴,。
薄 荷
黃 柏即黃蘗。
澤 瀉
?!?BR> 括 蔞
黃 岑
?!‘a(chǎn)
鵝 郎即兔草,長不滿二尺,,管空多液,。嗜鴉片者煎服之,其癮立斷,。
蕓 草即避煙草,。
瓦 松
鈴兒草
小 青搗其葉,能治瘤瘡,。
蕕即臭草,,可避瘴氣。
茨
薯 榔染皂草。
茭形似蒲帶,。
蓼有一種生水澤者為水蓼,,味辛,可代粬作酒,。
零陵香即蕙,,又名薰草。
芙 蓉色淺碧,,氣芳,,卉屬。
木 蓮即薜荔,。
蒟 蔞治頭痛,。
石 益采子焙乾,搗為丸治蟲毒,。
益母草葉如艾,,花淡紅,一名蓷,。
羅勒草 即蘭草,。
菠色深綠,清明取其汁作粿,。
馬 藍似苦益菜,,能治婦人敗血。又一種葉小者曰槐藍,,圓如蓼者曰蓼藍,。
金燈花即天蒜。
仙人糧即黃精,,根如葁,,黃色,焙乾服之,,補中益氣,。
石 韋一名石皮,煎湯浴之,,能去產(chǎn)風(fēng),。又一種生古瓦上者曰瓦韋,。
骨碎補俗呼猴葁,,能堅骨固身。
?!∠ブ窝獕K,。
醉魚草又名鬧魚花,取魚用之。
何首烏雄赤雌白,,根大如拳,。
石蠶草出山石上,根類蠶,。
商 陸一名章柳,,能療水腫。
鹽麩子以豆子,,酸咸止渴,。
桔 梗
柴 胡
半 夏皮黃、肉白,,產(chǎn)丁戊山,。
沙 參
杜 仲
括 蔞一名天瓜。
百 合搗粉,,服之補土,。
石 斛生石上者佳。
木鼈子俗呼馬錢,。
天生術(shù)
藿 香本海國種,,形如都梁。
菴 閭似蓬艾,,能避蛇,。
地 黃
天門冬一名宜冬。
細 辛根細,,味辛,。
茴 香即蘹香子。
茱 萸深柴色,。
決 明子似菉豆,。
連 翹
天南星
蓖麻子仁白有油,似火麻,。
鼓子花即牽牛子,。
覆盆花莖葉皆有刺。
紫 蘇能行氣和血,。
葛 根
木 瓜花似海棠,。
茵 陳又有一種大葉者名山茵陳。
蒼 耳又名蘋負來,,即卷耳,。
土三七即金不換,種本出廣西,,能止血生肌,。
特 產(chǎn)
使君子略似梔子,,產(chǎn)將軍山。
獨 帚即馬帚,,可為帚彗,。
仙人掌形似人掌。
雞 腸以中虛似雞腸,,故名,。
虎 杖似紅草而大,可染赤,。
赤孫施即菉施,。葉如浮萍,治婦人血結(jié),。
廣 角產(chǎn)婦燉酒服,,不傷風(fēng)。
羊 蹄葉長色紫,,赤禿菜也,。
龍牙草神于治痢?!侗静荨吩?,即馬鞭草。誤,。
馬鞭草穗似馬鞭,。
還魂草治狗咬刀傷。
白地栗即剪刀草,,一名慈菰,,能治癰腫。
蒴 藋一名接骨方,,主續(xù)筋骨,。
紫金牛葉如茶、味幸,,治時疾,,膈氣,風(fēng)痰,。
苦 參味苦,,止瀉。
香 蔴煎湯浴,,去風(fēng),。
天青地白痘入眼者,搗敷之可去,。
山石榴即金罌,。
虎耳草生水石旁,治聤,、聾,、痔瘡。
白 麴可釀酒,。
乳 草能通乳,。
七步緊草治蜥蜴毒。
書帶草
犁頭草
醉西施
燈籠草治疔瘡,。
獨腳仙治血塊,。
箬下珠治小兒疳疾。
雞母刺治火傷,。
鯉魚橄欖剖之,,中有鯉魚形,產(chǎn)烏石山,。
天芥菜治疥瘡,。
越王馀算治水腫浮氣,結(jié)聚,,宿滯不消,,腹中虛嗚。
石蘿卜產(chǎn)后圣藥,。
瓊田草治風(fēng)疾,。
紫 貝解一切蛇毒。
雞項草一名千針草,,采根焙干,,碾為散,治下血,。
旱蓮草即■〈魚豐〉腸草,,治下血。
鼠 粬雜米粉作糗,,味最甜美,。
佛 甲略似馬齒莧。
候潮草潮至則開,,退則合,。
鳳尾草以形似名。
長 生無根而生,。
吉 祥四時一色,,家有喜慶,先自開花,。
麒麟尾如玉簪,,可敷瘡,。
半邊蓮夏開花,花偏一邊,,無圓者,。
知風(fēng)草以節(jié)可占風(fēng),故名,。
鉤 吻即野葛,,俗呼梭葛,誤服中毒者,,以生羊血,、鴨血、綠豆?jié){,、饔菜葉灌之均可解,,或雞抱不成卵,調(diào)香油灌之,,亦可,。
花 屬
大 宗
桂月開者為月桂,四時開而色深紅者為丹桂,。
木 樨八九月盛開,,閩中最多,清香撲鼻,。
梅有紅梅,、白梅、臘梅,。素心者為上品,。
玉 蘭色碧白,氣味香馥,。
山 茶有紅茶,、番茶二種,番茶種出日本,。
玫 瑰有白素二色,,俗呼蕾苤。
?!√牧杏幸环N垂絲海棠,,色淡紅,多葉,。
梔子花花六出,,色香殊絕。
蓮分紅,、白兩種,,又有風(fēng)車蓮,、午時蓮,皆碧色,。
蘭以素心為第一品,。有一種吊蘭,裹而懸之,,不土而榮,。
朱 橦一名佛桑,,即扶桑,。
樹 蘭分碎米、真珠,、雞爪三種,,統(tǒng)名樹蘭,亦呼木蘭,。
薔 薇有紅,、紫色、黃色,、金色之別,。
罌 粟花有五色,即士鴉片,。
末 麗即茉莉,。
夜來香藤本。
秋海棠花似海棠,,草本,。
雞 冠
夜 合一名合歡。
水 仙
百子蓮
金 鳳一名鳳仙,。
菊品最多,,獨有一種深黃色,花如滴滴金者,,夏間開,。
丁 香花小不甚香,有黃,、白二種,。
常 產(chǎn)
桃 花有綘桃,、碧桃二種,。
芍 藥
辛 夷即木筆。
瑞 香狀如繡球,,深紅色,。
山 礬一名七里香,。
紫 薇俗呼不耐癢花,又名百日紅,。
含 笑
夾竹桃葉如竹,,花如桃,俗呼俱那異,。
木芙蓉又有一種名醉芙蓉,,朝開色白,午后漸紅,。
指甲花花白而細似米粒,,一名散沫花。
野悉密即素馨,。
雪 球
凌 霄花黃,、有毒。
酴 醿又一種莖葉相似,,而花差小者曰木香,。
迎 春俗呼金腰帶。
半丈紅即海棠,。
漢宮燈春開,,花秋結(jié)盞。
雁來紅又名老少年,,即秋紅,。
葵有向日葵,秋葵之別,,又一種小花者名錦葵,,俗呼胡月燕脂。
玉 簪又名白鶴,。
鳳 尾又一種名七里香,,置書帙中,可辟蠹,。
虞美人一名滿園春,,罌粟別種。
美人焦
剪金紅花圓無香,。
剪春羅又一種八九月開者,,名剪秋紗。
紫 燕色紫,,花似燕子,,另一種白者為白燕。
金 錢色深紅,圓如錢,。
繡 球
杜鵑花有紅,、紫、黃,、白各色,。
金銀花 服之能解毒。
特 產(chǎn)
麝 茶即阇提,,俗呼斜■〈扌題〉,。本南海種,由商舶傳入閩中,。
金 沙玖瑰類⑵,,香不及。
密 □花紅,,干葉,。
雪 瓣
貝多羅
奇楠花
鬧羊花一名曼陀羅,。
碧 雪
錦 竹一名石竹,,花如纈錦。
紅豆蔻俗名孽花,。
鳶 尾俗呼紫羅傘,,花紫碧色,根可入藥,。
鶴 蘭
度年紅花自冬涉春不變,,故名。
滿堂紅香聞百步,,開即為瑞,。
聚八仙類瓊花。
水麗春
曇花蕉
玉籠松似醉楊妃,。
鶴頂紅類百合,。
滿天星又作雪柳、可作盆中之玩,。
喜相逢一花兩色,,紅白相間。
滴滴星
十樣錦
玉 屑色白,,狀如碎玉,。
鷹 爪色淡黃,末銳似鷹爪,。
果 屬
大 宗
荔 枝
龍 眼一名益智,,又名荔枝奴。
橄 欖一名青果。
枹即柚,,今懷安鳳岡最多,。
桔
石 榴有青、白,、黃三色,。
棗閩中多白者。
黃檀子即黃彈,、俗呼黃皮果,,又名王彈子。
拱 斗即金斗,,色紅,、味甘酸。
梨本境過山洲所產(chǎn)最佳,。
梅 子
楊 梅
桃
盧 桔即枇杷,。
柿有花柿、卵柿,、烏柿,、米柿之別,爛熟者為柿,。凍焙熟者為柿餅,。食之最為潤肺。
猴 柿即椑 ,,不可食,。
栗山楂取其汁亦可榨油。
榅 桲似橙子而大,,味酸甘,。
蔗土人多搗取其汁以制糖。
鳧 茨一名荸薺,,其味清甘,。
藕
菱兩角,又有一種四角,,或三角者曰芰,。
番石榴種本出番地。
茶有紅,、白各品,,種類不一。
?!‘a(chǎn)
柑有一種芬芳異常,,垂指如人手,。亦有似拳者,曰佛手柑,。
香 櫞
余 甘其味先苦后甘,,又名敢諫子。
金 桔小于諸,,結(jié)實如彈子,,色黃如金,故名,。
橙有佛頭橙,、香棉橙、青橙,、雛橙,、欒橙諸種。
來 禽一名花紅,,即密林檎,。
核 桃種本出羌胡,故又名胡桃,。
楊 桃一名羊桃,,味似橄欖,酸澀,,嚼久微甘,。亦有用蜜漬者,,曰蜜浸楊桃,。
杏有金杏、銀杏,、木杏三種,。
椎似栗而小,生山谷間,。
榛小者為茅榛,。
蓮 子
酸 棗味酸,土人以之制糕,。名曰酸棗糕,,亦名千重糕。
頻 婆似林檎而大,。
葡 萄其根號木通,,可入藥者。黃白而細,,實如馬乳,。
雞 頭即芡實。
特 產(chǎn)
柰類林檎。
肥皂果
菩提果味香甘而脆,,以種出西域,,故名。
多南子色紫,,味甘,,似梅子。
無花果一名木饅頭,。
箇摩子肉如蓮,,可煮食。
多羅蜜亦名波羅蜜,。
孩兒果狀類櫻桃,。
木 屬
大 宗
松另有一種水松。
榕此樹福州獨多,,故郡城名榕城,。
杉
豫 章即樟,氣辛烈,,近多設(shè)廠,,熬腦以備軍火之用。
?!¤戏N與桑異,,亦可飼蠶。
烏 桕葉可染色,,子可榨油,。
槐
樗
御 柳
栟 櫚即棱櫚,皮可索綯,,干可作■〈喬〉扛,。葉條可作拂蠅。燉其肉服,,可瀉心火,。
榆有一種,葉對出者為枌,。
漆
山 梨有紅,、白、紫心之別,,以紫心者為貴,,制器用廣。
桄 榔紫黑色有文理者可制器,。
楝
竹種類甚多,。
金 荊質(zhì)堅有文彩,,可制器用。又有紫荊,、白荊二種,。
梧 桐又有一種,子可榨油者,,曰油桐,。
常 產(chǎn)
桕有一種,,葉側(cè)生者為側(cè)桕,。
檜桕葉,松身,。
女 貞似冬青,,俗呼長生樹。
冬 青其葉四時常青,。
椿其葉香,,可入蔬。
檉或呼西河柳,,葉細枝柔,,有黃、白二色,,黃者又名黃杉,。
樺皮可作燭,亦可貼弓,。
楓鋸之,,可為墊板。
楮其皮可搗為紙,,亦可織為布,。
檀其葉類槐。
枸 枳能解酒毒,。
木 槵其子可為念珠,亦名無患子,。
樸即厚樸,。
柳
黃 楊木理細膩,質(zhì)極堅緻,。
特 產(chǎn)
楠另有石楠一種,,生石上。葉彷佛枇杷,,有刺,。
梓閩人多伐之為炭,。
沙棠木似梧桐,中空,。又一種花梨,,質(zhì)堅可制器用。
杜 松似杉而小,。
羅漢松
茶 樹有兩種,,一種葉可制茗,一種子可榨油,。
水 棉類杉,,多植濱水處。
白 牙可為器玩,。
雞 籌可植盆中,,或呼瓜子松。
鹿 目質(zhì)堅韌致,,如鹿目,,故名。
金 青木直出而堅,,重可制為杖,。
櫧有石櫧、苦櫧,、甜櫧三種,。
椒即胡椒。
欏可制器,,極耐久,。
鳳尾蕉即鐵樹,葉如鳳尾,,花黃色,,治脾疾。
牳 筍葉似批杷,,可煎為南草,。
青 剛?cè)~似石楠,質(zhì)堅可作鞍鞽,。
木黨 子似茱萸,,而香味極辛。
南 柷搗葉漬米,,飯熟成泔青色,,相傳食之可延年。
白布沙取其葉,,燉糖霜服可治咯血,。
檺焚為硬炭,。
柯質(zhì)堅韌,可為船及斧柄,。
木余質(zhì)堅,,可供鎸刻。
加 條其葉可摩犀角象牙,。
橡殼可染皂,。
礦 物四部
金 屬
大 宗
鐵按《三山志》,鐵品有三,,初煉去礦,,用鑄錫器物為生鐵,再三銷拍,,作鍱為鑐鐵,。亦云,熟鐵生柔,,相雜用作刀劍,,鋒刃為鋼鐵。
?!‘a(chǎn)
金
錫
銅
五金各礦苗均未開采,。
特 產(chǎn)
銀鉛礦前十余年,有丁君集股開西北郊銀鉛礦,,折閱,。
石 屬
大 宗
白 石
常 產(chǎn)
燧 石以鐵片小徑寸,,敲之以取火,。
石 膏
石 英
石鐘乳
特 產(chǎn)
壽山石珉屬,品類甚多,,以田石為第一,。有黃、白,、紅,、黑各色,隆寒不泐,。其雕為圖章者,,猶多下品之石。
青 石
礪 石,。
土 屬
大 宗
白煉土亦作白墡,烏石山多有之,。今被人開挖,,有塌陷至數(shù)丈者,。
常 產(chǎn)
天生硝
天生磺
天生鹻
硃 砂
煤多未開采
特 產(chǎn)
碗 土又名碗藥,。
釉用飾磁器,,較有光彩。
水 屬
大 宗
筧 泉水由竹筩中通,。
水力硙磨碓米磨粉,,以水運動,洵天然機,。
?!‘a(chǎn)
甘 泉烏石山浴鴉壑最佳,大僅如孟,,雖久旱不竭,。
特 產(chǎn)
溫 泉帶磺質(zhì)計六處,一在八都及九都,,曰天湯泉,,一大廿四都小箬,曰圣湯,,一在六都湯嶺,,舊名湯泉,一在井關(guān)外湯邊,,過浦曰三座,,又曰雙槽,一亦在井關(guān)外石壁,,為村婦之浴池,。
校 注
?、旁淖鳌吧珎}”,,“倉”字誤,應(yīng)為“蒼”,。
?、圃淖鳌熬凉濉保熬痢弊终`,,應(yīng)為“玫”,。
●物產(chǎn)瑣記下(制造品)
○制造品
動 物
在境自制類
大 宗
牛皮箱
牛骨梳
牛骨簪
水 膠叩牛皮膠。
雞毛帚
牛筋弦
狼毫筆
兔毫筆
羊毫筆
虎皮褥
牛皮靴
牛皮鞋
鞋底皮
蜂 蜜
特 產(chǎn)
明骨燈
明骨盒
馬蹄燈
豪豬簪
土 綢
骨 丹
?!‘a(chǎn)
羽 箭
羽 扇
豬鬃針
魚 膠
牛乳膏
蜂 鼠
入境加制類
大 宗
貂紫毫
燈 紗
川蠟燭
羅底紗
鱟殼瓢
殼 灰以蠣殼及蟶,、蜆、蛤,、螺殼入火爐制之,。
特 產(chǎn)
蠡殼窗,、螺鈿五色,其光射人,,多用以鑲嵌椅棹及床背,。
鸚鵡螺杯
芙蓉布
織絨布
仿制花毯
常 產(chǎn)
絲 布
絲 線
象牙器
駝骨器
珠翠首飾
出境加制類
大 宗
雞鴨毛
牛羊皮骨
?!‘a(chǎn)
土 繭
植 物
在境自制類
大 宗
竹 器
木 器
桄榔器
樟 腦
靛
油分生油,、茶油、菜油,、豆油,、麻油、桐油,、芝麻油各種,。
糖有赤糖、白糖,、板糖,、冰糖之別。
楠 草
紫 草造燭用,。
粬分紅白二種,,造酒用。
紅花餅
竹 紙
油紙傘
薯 粉
篦 梳
米粉條俗呼粉干,。
草 席
箬 笠
梭 蓑
梭 墊
草 花
油 木匝叩茶粕餅,。
竹 篾
木 皮
花香茶
香 料
特 產(chǎn)
炒 煙俗呼朋兄煙,莆人王朋兄所造,。
兒 茶
草 菰
油 墨陳幼騰專造,。
蕉 布閩轄蕉嶺出蕉,土人制以為布,。
樹根骨董
核雕玩器
竹 兜
筤 筅曬衣架也,,舊作兵器用。
紙 簫品在好竹上,。
?!‘a(chǎn)
蔓 菁
乾 筍
菸 絲
竹 簟
夏 布
蒲 扇
船 筏
松脂膠
麻苧絲
紅 酒
燒 刀
豆 腐有干,有腐,。
蕨 粉
墨
罐頭果品
入境加制類
大 宗
豆 餅
藤 器
漆 髹
洋面粉
各種扇
特 產(chǎn)
骨董古玩
脫胎漆器
?!‘a(chǎn)
棉 紗
葛
薯 茛
過篩蘭州煙
出境加制類
大 宗
木 料
竹 片
通 草
箬
特 產(chǎn)
水松子
櫻桃皮可飾弓矢,多運出口,。
?!‘a(chǎn)
白 棗
烏 梅
鼻煙料
礦 物
在境自制類
大 宗
料 器
石 器
磚 瓦
鍋 爐
砧
礪
燧
錯
特 產(chǎn)
料絲燈
圖書石粉
常 產(chǎn)
硝故墻藏土熬成,或取糞土煅之,。
磁 器
銀 硃水銀制,,其渣為丹底,。
石 灰
白 鹽,。
入境加制類
大 宗
洋鐵器
鉛制茶箱裝茶出洋用。
銀 器
錫 器
西 漆
錫 箔上品錫錠由外入口,,匠手錘成楮葉,,曰錫青,裱紙上成錫箔,,多運出口,。
特 產(chǎn)
銅燭臺
常 產(chǎn)
金 葉
銅 鑼
出境加制類
大 宗
生 鐵
特 產(chǎn)
田 石
假山石
?!‘a(chǎn)
各色晶胚
●商務(wù)雜述
居今日,,非商戰(zhàn)劇烈之世哉?白人洞明計學(xué),,多財善賈,,吾亞東之市利,幾盡為其所壟斷,。國安得不弱,?民安得不貧?頃歲以來,,睡獅漸醒,,百度更始,朝野上下,,咸知商務(wù)之於富強,,有絕大之關(guān)系,而銳意振興,。於是團商會以通商情,,集公司以厚商力,開工藝局以練習(xí)制造,,設(shè)陳列所以比較拙工,,而於京師,則立農(nóng)工商部,,以為之總機關(guān),,而商務(wù)因稍有起色矣。侯官為福州首縣,,疆土廣袤,,其出產(chǎn)物頗稱繁殖,語云:“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币灾畱?yīng)本境日用飲食之需,當無不足也,。然洋貨轉(zhuǎn)輸,,源源不絕。五都之市技巧雜陳,,雖有巧歷,,莫能名數(shù)。茍不亟籌抵制,,則洋貨皆不翼而飛,,而土貨浸無人過問。有輸入而無輸出,,不幾北行入囊中哉,!夫欲籌抵制,必須實力振興,,振興奈何,,仍不外伙立公司,廣開工藝局,,規(guī)設(shè)陳列所,,而商會則實行其聯(lián)絡(luò)商情,調(diào)查商業(yè),,勸導(dǎo)改良之政策,。而官於商務(wù)一途力加提倡保護,掖而升之於商戰(zhàn)之大舞臺,,道盡于此矣,,豈有他哉?
商 會已詳閩縣志,。
公 司亦已詳閩縣志,。
本境自售貨同閩縣。
輸出輸入貨亦均同閩縣,。
以上諸見《閩縣鄉(xiāng)土志》,,故本志無庸復(fù)列。
侯官縣鄉(xiāng)土志